论经济世界中战略行为的普遍存在_追随者论文

论经济世界中策略行为的普遍存在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策略论文,经济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经济资源是有限的和稀缺的,正是这种有限性,经济活动的主体——人,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必然希望更多地占用和使用资源,形成经济利益冲突关系,这样,竞争行为和理性选择就成为经济世界的普遍现象。而且,由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竞争程度日趋激烈,竞争手段日益高超,相互竞争的双方都在利用自己的现有知识和信息,通过理智的分析,形成竞争方案,以便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通常为,构造一种经济模型,通过模型来反映经济现实,模拟实际,再对模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下面,我们将通过对垄断市场过程寡头间竞争的现有经济理论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并证实:经济世界中策略行为的普遍存在性——独立决策且又利益相关的经济主体必然存在策略性。

一、寡头垄断市场模型

在实际的市场过程中,有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即由少数几家大型厂商控制某种产品的绝大部分乃至整个市场的一种市场结构——寡头垄断市场。例如,美国的汽车市场基本上控制在“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三大汽车公司手中。由于这种市场结构中厂商数目有限,任一厂商的行为必定对其它厂商的行为产生影响。任一厂商在制订自己的产量和价格方案时,都会猜测其它厂商作何反应。一般而言,由于厂商难以确切地了解其它厂商的反应,因此,他们是在一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进行决策的。显然,寡头间的行为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由此产生策略性。下面,我们将详细研究垄断市场寡头行为的各种条件解,来解释策略性是如何产生的,又是怎么样不断演化的。

假定在某市场中有两个厂商生产一种同质产品。若把价格表述为销售量的函数,则反需求函数可表示为=h(q[,1]+q[,2])。其中q[,1]和q[,2]为双头垄断者的产出水平。每一双头垄断者自身的产出水平和对方的产出水平决定着双方的收益:r[,1]=q[,1]h(q[,1]+q[,2])=r[,1](q[,1],q[,2]),r[,2]=q[,2]h(q,1]+q[,2])=r[,2](q[,1],q[,2])。

显然,成本仅由每一垄断者的产出水平决定,而利润则等于收益减去成本:π=r[,1](q[,1],q[,2])-c[,1](q[,1]),π[,2]=r[,2](q[,1],q[,2])-c[,2](q[,2])。

根据上述价格、收益、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函数关系,我们足以描述双头垄断者的行为。

二、无谋寡头与天真可爱的策略

寡头垄断市场模型的两个最简单同时也是最早进行研究的条件解是完全竞争解和古诺解,这两个条件解解释了垄断市场中寡头竞争行为的原始本质。

1.完全竞争解

双头垄断市场模式的完全竞争条件解显示了寡头们在市场竞争中循着“价格等于边际成本”这一竞争法则行事,没有任何想法,不采取任何措施,不筹划任何方案,我们可称之为“无谋”寡头,他们采取“无策略”行动。古诺解假设每个双头垄断者都认定其对手的产量是固定的,这是简单得再不能简化的想法,在市场竞争中,这种想法显得十分幼稚可笑!但是,通过上述实例计算证实,就是在市场过程中引入如此幼稚的策略,都会产生寡头市场利润,足见策略性在现实经济世界中的重要性与普遍存在性。

显然,古诺解的基本行为假设过于简单,不足于描述复杂的市场过程。比如,一般认为均衡是通过一系列有限的调整来实现的,一旦一个双头垄断者确定一产量水平,那么另一个双头垄断者将调整其产量,而这又必将引起第一个双头垄断者重新调整其产量,如此反复循环。如果每个寡头的调整都立即引起其竞争者的反应,那么寡头们假定其产量决策不会影响其竞争者的产量决策就不太可能了;如果认为均衡是同时达成的,那么双头垄断者(Ⅰ)的最优产量就不是由q[,1]=f[,1](q[,2])决定,而是由q[,1]=f[,1]〔f[,2](q[,2])〕决定的。双头垄断者(Ⅱ)的最优产量则由q[,2]=f[,2]〔f[,1](q[,1])〕决定,因为两者都了解对方的行动方式。

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假设每个双头垄断者都根据竞争对手保持价格不变来使自己的利润最大化,但是这对于存在同质产品的市场来说是一种非常不现实的假设,一般不从这个角度进行研究。

三、寡头之间的串通及相互依赖策略的产生

如此说来,寡头们在市场竞争过程中,将会“学习”到某种知识,认识到彼此之间行动的相互依存性,从“幼稚”走向“成熟”,能够学会运用稍为复杂一点的策略。继续上述的讨论,假设双头垄断者可能会认识到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性,同意采取共同行动,使该行业的总利润达到最大,这称之为串通行为。下面我们来研究寡头们的串通行为及其条件解,以此说明产生相互依赖策略的经济背景。

比可知,串通解的产量较少, 价格较高,而利润较大。因为利润水平是由个别利润函数得出的,所以,总利润的最终分配,将要由双头垄断者之间的谈判来决定。如果存在如何分配行业总利润的适当协议,那么对双头垄断者双方来说,串通解优于古诺解,即“串通策略”优于“天真可爱的策略”。

示一种推测变动,即假定每个厂商对其竞争者产量的反应。如果厂商彼此之间可能对竞争对手的反应作出错误的假定,则上式并没有表明是对古诺模型进行了实质性的改进。现排除这种可能性。来研究如何对古诺模型进行改进。 德国经济学家冯·斯塔科尔伯格 (Vonstackelberg)系统阐述的领导者地位和追随者地位关系的分析,包含着关于推测变动的一组新的理论假定,并由此开拓了一种新的经济行为关系研究的新领域。这也标志着对寡头垄断市场的深入研究,将揭示出更切合市场现实形式的内在规律性。

四、主一从关系与领导地位 优势策略

设双头垄断者中有一个寡头,由于其产量较高,成本较低,或具有价格优势而处于主导地位,而另一寡头则处于服从地位,于是在市场结构中就形成了一种“主一从”关系。我们通俗地把前者称为领导者(Ⅰ),后者称为追随者(Ⅱ),他们的反应函数分别为q[,1]=f[,1](q[,2]),q[,2]=f[,2](q[,1])。追随者只能在其竞争对手(领导者)产出决策既定不变的前提下,遵循其反应函数q[,1]=f[,1](q[,2])来调整自己的产量水平以实现利润最大。但领导者并不遵循追随者的反应函数q[,2]=f[,2](q[,1]),领导者假定其竞争者是自己的追随者,且追随者的反应函数对他给定的产量决策的响应十分有效。如果(Ⅰ)希望处于领导地位,他就会假定(Ⅱ)的反应函数是有效的,并把这一关系代入其利润函数π[,1]=G[,1]〔q[,1],f(q[,q])〕,这样,(Ⅰ)的利润现在就只是q[,1]的函数了,若给定这一变量q[,1]的具体值就能计算出(Ⅰ)的最大利润;同样,如果(Ⅱ)也希望处于领导地位,(Ⅱ)也可以假定(Ⅰ)作为追随者遵循其反应函数q[,2]=f[,2](q[,1])来调整(Ⅰ)的产量水平,从而他可以作为领导者,并根据利润函数π[,2]=G[,2]〔f(q,2],q[,2]〕来决定自己的最大利润。领导者地位与追随者地位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可以选择和竞争的。并且是寡头们实现最终目的——取得较高利润的一种策略。这说明了主—从关系模型具有丰富的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和开发研究。

由于每个双头垄断者从他的领导地位和追随者地位出发来决定他的最大利润,并希望处于较高的利润地位,这样就存在四种可能的结果:1.(Ⅰ)希望成为领导者,(Ⅱ)希望成为追随者;2.(Ⅱ)希望成为领导者,(Ⅰ)希望成为追随者,3.两者都希望成为追随者;4.两者都希望成为领导者,上述四点称为斯塔科尔伯格假设条件。在结果1 中,(Ⅰ)假设(Ⅱ)将作为追随者,而(Ⅱ)确实是追随者;(Ⅱ)假设(Ⅰ)将作为领导者,而(Ⅰ)确实是领导者,双方产生一致的行为方式,因而会达成一种确定的均衡;结果2同样导致一种确定的均衡状态;在结果3中,根据正常的推测,每一方都会假定对方将作为领导者。 如果双方都希望作为追随者,那么他们的愿望将与现实不符,因而这种均衡状态是不确定的。为什么呢?在斯塔科尔伯格假设条件下,如果双方都希望作为追随者,并且也知道对方也作为追随者,那就退化为古诺解了;在结果4中,双方都希望成为领导者, 于是就会假定对方的行动受自己反应函数支配,然而实际上双方无一遵循反应函数行动,于是这就处于称为斯塔科尔伯格非均衡状态之中。这种非均衡状态是极为普遍的结果。只有当一方转为屈从于另一方的领导者地位时,或双方串通起来达成协议时,均衡状态方能实现。

再用前面的实例形式来具体计算斯塔科尔伯格解的结果,将(Ⅱ)

要求出(Ⅰ)作为追随者的最大利润,首先要把(Ⅱ)作为领导者的产量(35个单位)代入(Ⅰ)的反应函数q[,1]=95-0.5q[,2]以决定(Ⅰ)的产量,再计算(Ⅰ)的利润:q[,1]=95-0.5×35=77.5,π[,1]=3003.2; 同样可将q[.1]=93.3代入(Ⅱ)的反应函数中,即q[,2]=50-0.25×93.3=26.6计算出(Ⅱ)的利润π[,2]=711.1。

比较(Ⅰ)和(Ⅱ)分别作为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利润,可知每个双头垄断者都从领导者地位得到了较高的利润,因此双方都希望作为领导者是最切合实际的,我们把这种策略称之“领导地位优势策略”。

寡头垄断者的利益并不总是相互对立的,根据上述分析可知,他们的行为特点可能是竞争与合作的某种组合。竞争的结果可能导致合作,通过合作可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合作的稳定性往往会受到破坏。举例来说,假定一个简单的双头垄断市场,在该市场上法律禁止串通勾结行为,甚至利润的再分配也是非法的,面对这种经济环境,每一双头垄断者将持有两种策略:(1)他可以宣布自己是领导者, 并生产较高的产量;或者(2)他可以宣布自己是追随者, 并产生相对低的产量。在具体不同的情况下,采取不同的策略以确保自己的利润水平。每个双头垄断者一旦宣布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就必须生产自己宣布的产量,而不管他的竞争者宣布了什么。假定利润矩阵表示如下:

这样,对每个双头垄断者来说,当他处于领导者地位,而竞争者作为追随者时,他们得到的结果最满意〔(1000,300)或(150,850)〕; 当他作为追随者,而竞争者处于领导地位时,他们得到的结果最差〔(150,850)或(1000,300)〕。人们也许会认为, 每个双头垄断者都宣布自己是追随者是有利策略〔(700,700)〕,因为这样双方都能得到适中的且令人满意的利润。但是,由于每个双头垄断者都有当领导者的内在要求(领导地位优势策略)(Ⅰ)推测(Ⅱ)将是一个追随者,而自己无疑更有理由作为一个领导者;同样的推论也适合于(Ⅱ)。所以他们内源的“不合作”行为会导致各方只能得到最低的利润;双方垄断者都想当领导者的策略构成了均衡策略〔(300,350)〕;而双方都当追随者这一有利策略却不能成为均衡策略〔(700,700)〕;尽管双方都同意做追随者,可是每一方都有破坏稳定,宣布自己是领导的愿望。这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理性与策略性之间的矛盾。合作行为将使双方获益,但是合作成功的可能性取决于双方执行不能违约的承诺与保证的可信程度。至此,谈判过程中协议的签订所引起的讨价还价策略在经济世界中就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由此决定资源配置的格局。尽管讨价还价的方式不能园满地解决理性与策略性之间的矛盾,但都可分段逐次地逼近,使理性近似地符合策略性,或使策略性活动的轨迹满足理性条件。类似这种兼容策略性与理性的理论框架就是相互依赖的理性,它是西蒙(H·A Simon)的约束理性论的一种自然拓广。

五、谈判过程与最优协商策略

假定每个双头垄断者都遵循冯·诺伊曼一摩根斯坦恩效用函数来实现预期效用最大,并试图用利润矩阵为构架以合作的方式解决双方的利润分配问题。假定图2中P.R.M和N 是利润矩阵的四种利润水平在效用空间的影射。设双头垄断者根据概率来选择他们的最优策略,可以证明,可行的效用区域是由四边形PRMN给定的。利润分配靠双方通过协商来决定,协商意味着在这个效用区域中选择某一点。如果双头垄断者不能达成协议,那么任一双头垄断者都可以威胁对方,比如说他将把产品卖给贴现公司以取得有保证的利润,若令∪[*][,Ⅰ]和∪[*][,Ⅱ],表示这些利润的效用。于是我们就可用图2中的V点坐标(∪[*][,Ⅰ],∪[*][,Ⅱ])来表示这种恐吓或威胁的利润效用。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任一双头垄断者都没有必要接受低于他采取威胁策略时所能得到的利润。协商解可能有无穷多个,解的目标是为双头垄断者在V的右上方的可行效用区域的边界上选择一个最优点。 显然,双头垄断者应该在这样的最优策略上达成一致;使函数Q =(∪[,1]-∪[*][,Ⅰ])(∪[,1]-∪[*][,Ⅱ])在可行效用区域内的各种可能点在这一约束条件下取其中的最大值。Q曲线是具体效用点值的轨迹组成的等轴双曲线,Q的数值随曲线与V 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图2显示了两条这样的曲线Q[,Ⅰ]和曲线Q[,Ⅱ]。E点显然给出了古诺解,它位于最高的等Q[,Ⅱ]线上,该线与可行效用区域至少有一个公共点。并处于由R点(双方都为追随者)和M点〔(Ⅰ)是追随者,(Ⅱ)是领导者〕相连的线段上。这时(Ⅰ)将采用一种“纯策略”即作为追随者。(Ⅱ)将采用一种“混合策略”,他作为领导者的概率由RE对RM的比率决定,而作为追随者的概率则由EM对RM的比率决定。这样,双方在市场利润分割的谈判过程中通过协商方式将最终达成双方都能够接受或满意的协议或“契约”(即E点)。 这种协议或契约并不仅仅限定于本文所讨论的具体含义。从理论上来说,经济社会实际上是通过一系列正式或非正式的契约来完成社会分工并进而组织起来的,一系列的契约构成了社会的基本制度,并直接决定了社会运转的效率。

标签:;  ;  ;  ;  ;  ;  ;  ;  ;  ;  ;  

论经济世界中战略行为的普遍存在_追随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