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INTERKAMA'99看现场总线(论文文献综述)
韩洋[1](2015)在《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及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技术的技术也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其中,以太网也因其良好的兼容性、传输速度快、易于安装、低耗能等特点在自动化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以太网的运用优势,并针对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以太网是统一现场总线、特别是高速现场总线标准的希望,其正在改变着传统的工业自动化结构,新型的网络集成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促进工业自动化领域通信的良性发展,这对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主要阐述了新型互联网模式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韩飞[2](2013)在《短纤黄化DCS过程控制》文中认为粘胶纤维是以天然纤维素(浆粕)为基本原料,经纤维素黄酸酯溶液纺制而成的再生纤维素纤维。它作为一种重要的工业原料,不仅可以作为衣着用料,丰富纺织品的花色品种,而且在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研究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用途。
谷秀明,李博[3](2011)在《自动化中以太网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以太网已经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以太网技术对于实现工业的综合自动化有着重大的意义,该文通过对以太网特点的分析,对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技术进行了初步研究。
李文炜[4](2004)在《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的开发》文中指出本文讨论的是与长沙矿山研究院自动化仪表厂合作开发的“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系统。该系统在原有测量精度高、线性度好、测量范围宽、抗振能力强、可靠性好等优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向智能化方向发展,集检测、计算、显示、通信于一体,成为现场总线的一个节点。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题论文的来源以及涡街流量计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对系统中仪表常数的数学优化处理方法和自适应陷波滤波器在系统对频率信号处理上的应用。 突出了以TI(德州仪器)公司推出的超低功耗混合信号微控制器MSP430F149为核心微处理器的构建。系统捕捉涡街信号并对其处理,得到包含流量信息的脉冲频率信号,MCU对这个脉冲信号进行处理,通过内部程序计算可以得到测量物质的体积流量或质量流量的瞬时、累积值,并通过点阵式液晶LCD同时直观地显示出来,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按键操作完成密码输入,参数设定,满度设置等多种不同功能。配合D/A芯片AD421和Modem芯片HT2012,系统与上位机可构成HART总线网络。 文章还详细说明了“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系统的软件设计过程中的他人可以直接借鉴的编程技巧。就整个“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的实验做了总结之后,并提出了后续产品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经实验证明,研发的“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系统测量精度高、操作方便、工作稳定、运行可靠,具有很大的推广实用价值,有很大的市场开发潜力。 在论文的最后附录了多份与课题以及硕士学文论文相关的资料。
王瑟澜,周一军[5](2004)在《现代通信和控制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工艺流程及其特点对自控系统的要求 ,介绍了现场总线技术、工业Ethernet通信技术和PLC控制系统等现代通信和控制技术在污水处理厂自控系统的应用。运行结果表明 ,提高了城市污水处理的自动化和管理水平。
刘清波[6](2004)在《基于CAN总线的剑杆织机监控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目前,国内主要纺织产品的产量和生产能力均居世界首位,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国。但长期以来,我国的纺织生产存在设备陈旧、管理落后和生产效率低下等缺点,极大地限制了纺织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努力提高国内纺织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实现纺织企业生产管理自动化、信息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作者根据目前中小型纺织厂的现状,利用网络技术、现场总线技术及并行通信技术,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进行改造,设计出基于CAN总线的剑杆织机监控网络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对全部织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实现单独监控及织机的远程启动、停止等,并对织机的历史状态进行全面的记录,为工厂管理带来极大方便。主要工作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场总线技术同以往控制技术比较的优点,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DSP在现代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应用,DSP同现场总线之间的联系等。 2.对国内纺织行业的生产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分析了大量的生产实际后,提出用基于CAN现场总线的网络来构筑纺织厂的生产管理自动化控制系统,并给出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模块组成图。 3.应用Microsoft Visual Basic可视化开发工具编制了运行于上位机的系统控制软件,以实现对一个纺织厂的剑杆织机网络中的所有下位机子站进行实时监控和管理。系统控制软件包括总控模块、通讯模块、监控模块、数据库模块和生产管理模块等模块。 4.设计了下位机子站与上位机的通讯协议以及计算机与CAN总线网络的并行接口通讯。 5.在纺织企业局域网内,构筑了一个C/S、B/S相结合的网络信息管理系统,方便企业对生产进行管理,降低成本,提高生产率。 6.对下位机子站控制系统和运行于上位机的系统控制软件进行了多方面的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提出了改进的方向。
李庆丰,甘永梅,杨旭,王兆安[7](2002)在《设备开发中的现场总线选型》文中认为简要介绍了现场总线的现状 ,指出市场上多种现场总线共存将不可避免 ,分析了设备供应商进行现场总线选型时所需考虑的各种问题。首先 ,设备供应商应对本身的实力及其所生产的设备有一个比较准确的定位 ,明确通信需求及层次 ;然后再综合考虑各种现场总线技术的信息、市场应用情况、最新发展趋势等 ,做到知己知彼 ,方能做出比较合理的选择
梁芝飑[8](2002)在《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DCS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已经到达了一个相当完善的程度,但是它存在着几个弱点,其一是控制现场的仪表与DCS的控制站之间仍然采用模拟信号传送传感器的测量值,容易受到干扰;其二是各种DCS系统基本上都是封闭的体系,每一个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的一套体系结构,尽管这些系统都很类似,但是它们之间无法互换部件。控制软件也是不可通用的。其三是它的所有控制功能都集中于控制站,未实现彻底的分散化。基于FF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FCS)逐步取代DCS系统已成为工业界的趋势。而HART协议作为智能仪表“事实上(de facto)”的工业标准,有其特殊的优越性和实用价值。 开发FCS的关键是研究和开发FF协议,本论文重点介绍了FF协议中的应用层开发和实现中的若干关键问题。虽然本人不是开发数据链路层、系管、网管的核心成员,考虑论文叙述的完整性,因而也做了探讨。另外还介绍基于HART协议的智能变送器的改型和研究。 第1章为现场总线综述。这部分介绍了现场总线的发展历程和现场总线的几种国际标准,同时展望了现阶段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第一部份HART协议部分包括第2、3、4章。 第2章介绍了HART协议,内容包括HART协议的物理层、链路层和命令层。 第3章简要介绍了1151型智能变送器,分析了原变送器存在的问题。第4章分别介绍了变送器CPU的选型理由、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几个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FF协议部分包括第5、6、7章。 第5章是FF协议的模型结构和数据链路层,介绍了整个FF协议通讯栈模型,并对数据链路层做了深入的探讨。 第6章着重探讨了应用层。应用层是用户层和链路层之间的通道,负责将用户请求的通信服务转换成链路层的调度操作。 第7章是系统管理和网络管理。系管和网管是FF协议中的重要部分,这一章分析了两者的功能和在协议中起的作用。 结束语对现场总线的前景作了展望。
刘子行[9](2002)在《基金会现场总线协议的开发》文中认为基金会现场总线(Foundation Fieldbus,FF)是当今自动化领域的热点,基于FF的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ieldbus Control System)逐步取代集散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已成为工业界的趋势。开发基于FF的控制系统的关键是研究和开发FF协议,本论文要解决的就是FF协议开发和实现中的若干关键问题。 本文的主要内容涵盖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场总线综述。这部分介绍了现场总线的发展历程和现场总线的八种国际标准,同时展望了现阶段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二、FF通讯栈和数据链路层。这部分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作者结合自己的实际开发过程分析了FF的关键部分——数据链路层,并提供了具体的解决方案。 下面的几部分作者不是核心的开发人员,但考虑到本论文的目的是记述一个完整的协议栈的开发过程,因而在这里一并作了探讨。 三、系统管理,网络管理。这两部分是FF不同于ISORF之处,这里作者介绍了其功能和实现过程。 四、应用层。这部分实现了用户和协议底层的格式转换工作,作者作了作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五、用户层。这部分的重点内容是功能块,它是FF实现互可操作的保证,也是FF不同于其他总线的独特之处,作者作了详尽的分析。 六、作者提出了自己的上位机监控软件实现方案,并展望了开发FF协议的前景。
吕文刚[10](2002)在《基于CC-Link现场总线的织机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文中认为随着过程控制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工业控制领域发生了一次次的变革,最新的一次变革的基础就是现场总线技术的产生。现场总线技术迅速发展并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本文作者根据目前中小型纺织厂的现状,利用现场总线技术、串行通信技术和高级语言编程技术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进行改造,设计出基于现场总线的PLC网络监控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对全部织机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也可以实现单独监控及织机的远程启动、停止等,并对织机的历史状态进行全面的记录,为工厂管理带来极大方便。主要工作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1.分析了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趋势、现场总线技术同以往控制技术比较的优点,已经取得的成果。以及PLC在现代控制系统中的地位,应用、PLC同现场总线之间的联系等。 2.设计了基于现场总线的PLC网络监控系统的整个系统框架以及其改进方法,提出针对纺织厂的解决方案。 3.现场总线的PLC网络监控系统的硬件实现,主要包括,底层单机控制系统、通信系统、数据采集的实现方法、以及同上位机的链接。给出延长RS-232通讯距离的方法。论述了系统扩展方法,和用单片机对底层扩展的方法。 4.用高级语言编程技术设计了上位机监控界面,包括数据传输采集、存储、查看、远程控制等,完成了基本框架。 5.对监控系统进行了实际测试。
二、从INTERKAMA'99看现场总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INTERKAMA'99看现场总线(论文提纲范文)
(2)短纤黄化DCS过程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短纤黄化工艺设备及工艺过程 |
1.1 短纤黄化设备 |
1.2 短纤黄化工艺过程 |
1.2.1 黄化工艺过程顺序 |
1.2.2 溶解工艺过程顺序 |
2 系统特点分析及方案的设计 |
2.1 系统控制方案 |
2.2 控制系统I/O点 |
2.3 控制系统的选择 |
3 系统的硬件设计 |
4 系统软件设计 |
(3)自动化中以太网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太网技术概述 |
1.1 以太网 |
1.2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的优势 |
1.3 以太网应用于自动化系统中的缺陷 |
2 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应用技术 |
1) 以太网的确定性和实时性提高, 使之大规模应用于工业控制系统 |
2) 以太网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得到了改善 |
3) 以太网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协议浏览 |
4) 工业以太网工业自动化系统领域的产品研发 |
5) 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中的应用结构 |
3 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系统中的发展前景 |
4 结论 |
(4)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涡街流量计简介 |
1.1.1 概述 |
1.1.2 国内外涡街流量计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
1.1.3 涡街流量计的测量精度及适用情况 |
1.2 涡街流量计的通用局限性和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涡街流量计的通用局限性 |
1.2.2 涡街流量计目前国内外研究状况 |
1.3 本课题的来源及其研究内容 |
1.3.1 本课题的来源 |
1.3.2 产品中原本存在的问题 |
1.3.3 课题研究内容及技改方案 |
第二章 系统概述 |
2.1 涡街流量计原理 |
2.1.1 卡门涡街 |
2.1.2 影响仪表常数K的因素 |
2.2 涡街流量计结构 |
2.2.1 旋涡发生体 |
2.2.2 检测元件 |
2.2.3 转换器 |
第三章 算法介绍 |
3.1 仪表常数K的优化 |
3.1.1 仪表常数K的通用计算修正法 |
3.1.2 仪表常数K的简便近似计算修正 |
3.1.3 介质温度变化的影响 |
3.2 数字自适应陷波滤波器算法推导 |
3.2.1 典型陷波滤波器 |
3.2.2 模型设计和算法推导 |
3.3 流量参数的处理方法 |
3.3.1 温压补偿处理 |
3.3.2 归一化处理 |
3.4 温度补偿传感器的非线性校正方法 |
3.4.1 直线逼近原理 |
3.4.2 后向逼近法 |
3.4.3 前向逼近法 |
第四章 数字嵌入式智能涡街流量计硬件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开发的基本步骤 |
4.2 基于MSP430F149混合信号微处理器的MCU模块 |
4.2.1 MSP430F149单片机的特点 |
4.2.2 存储器结构 |
4.2.3 FLASH存储器 |
4.2.4 硬件乘法器 |
4.2.5 FET开发方法 |
4.2.6 基础时钟模块 |
4.2.7 模数转换器ADC12 |
4.2.8 中断系统 |
4.3 人机接口按键输入模块 |
4.3.1 按键单元 |
4.3.2 按键功能分配 |
4.4 人机接口点阵式液晶显示模块 |
4.4.1 液晶显示控制芯片KS0713的概述 |
4.5 HART总线模块 |
4.5.1 HART总线简介 |
4.5.2 HART总线模块硬件结构 |
第五章 数字嵌入式智能涡街流量计系统的软件设计 |
5.1 MSP430系列C语言编程与通用C51系列的区别 |
5.2 液晶控制芯片KS0713的软件初始化及编程技巧 |
5.2.1 液晶显示模块开发的基本步骤 |
5.2.2 控制芯片KS0713的初始化 |
5.2.3 显示数据存储器 |
5.2.4 显示数据的起始位置 |
5.2.5 字模点阵数据的提取和传输 |
5.2.6 SG12864-5C液晶显示的数据定点定位显示 |
5.3 基于状态分析的键盘程序设计 |
5.3.1 系统分析,建立操作流程图 |
5.3.2 按键功能分配,建立状态-功能表 |
5.3.3 建立状态转换图 |
5.3.4 编制程序软件 |
5.4 程序中所采用的消除按键抖动的软件技巧 |
5.4.1 常用的按键消抖方法 |
5.4.2 本嵌入式系统中按键输入所采用的通用的软件消抖方法 |
5.4.3 PC机键盘防抖动技术在系统中修改数值键防抖动中的移植应用 |
5.5 参数设置的保存和提取 |
5.5.1 对FLASH存储器的操作介绍 |
5.5.2 产品出厂后的首次参数输入 |
5.6 程序内部计算方式的选择以及与外部显示的对应 |
5.7 主程序流程图 |
第六章 项目总结 |
6.1 产品对比 |
6.2 部分实验数据 |
6.3 仍可改进的地方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电路原理图 |
附录2 人机接口按键部分操作流程图以及按键状态转换图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5)现代通信和控制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现场总线和工业Ethernet技术 |
1.1 现场总线标准 |
1.2 现场总线推广应用和趋势 |
2 污水处理检测、控制要素和控制特点 |
2.1 污水处理检测、控制要素 |
2.2 污水处理检测、控制特点 |
3 控制系统构成 |
3.1 控制网络 |
3.1.1 监控通信层网络 |
3.1.2 现场控制层网络 |
3.1.3 关于Type 3 Profibus现场总线 |
3.2 现场控制站总线配置 |
3.3 控制系统的主要设备配置 |
4 控制系统运行情况 |
5 结束语 |
(6)基于CAN总线的剑杆织机监控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计算机监控技术发展现状 |
1.2.1 网络通信与现场总线技术 |
1.2.2 虚拟仪器技术 |
1.3 剑杆织机控制向智能化网络化发展 |
1.3.1 剑杆织机特点 |
1.3.2 织机的机电一体化控制 |
1.3.3 织机的网络化和信息化 |
1.4 纺织企业生产管理自动化的发展 |
1.5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1.6 本课题的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系统整体功能分析及方案设计 |
2.1 监控系统整体设计需求 |
2.2 监控系统设计分析 |
2.2.1 机电系统 |
2.2.2 机电系统设计方法现状 |
2.2.1 信息系统 |
2.2.2 信息系统设计方法现状 |
2.3 监控系统设计方法学研究 |
2.3.1 新的系统观与方法 |
2.3.2 模块化设计 |
2.3.3 一般的设计步骤 |
2.3.4 信息技术创新模型 |
2.4 监控系统总体结构 |
第三章 监控网络系统设计 |
3.1 剑杆织机控制系统的现状 |
3.1.1 织机的电气控制现状 |
3.1.2 单片机控制的剑杆织机系统 |
3.1.3 PLC控制的剑杆织机系统 |
3.2 监控系统信息化的需求 |
3.2.1 企业功能需求 |
3.2.2 基于网络通讯技术的设备互连 |
3.2.3 研究内容 |
3.3 基于WEB的监控系统数据的远程共享 |
3.3.1 开放的主机系统 |
3.3.2 DSP技术的优势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
3.4 监控网络系统方案设计 |
3.4.1 并行通讯技术 |
3.4.2 EPP寄存器 |
3.4.3 DSP技术的优势及其在纺织工业中的应用 |
3.4.4 CAN现场总线技术 |
3.4.5 纺织企业生产管理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
3.4.6 CAN总线网络设计 |
3.5 CAN总线主站硬件设计 |
3.5.1 CAN总线主站硬件选型 |
3.5.2 CAN总线接口电路设计 |
3.6 CAN总线子站硬件设计 |
第四章 监控系统软件的设计 |
4.1 嵌入式系统软件 |
4.1.1 嵌入式系统软件的特点及其开发途径 |
4.1.2 软件编程接口规范和标准化 |
4.1.3 软件系统体系结构 |
4.2 系统的构成及主要功能 |
4.2.1 系统的构成 |
4.2.2 系统各模块的功能 |
4.2.3 系统控制的软件开发工具的选择 |
4.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3.1 客户机/服务器介绍 |
4.3.2 SQL Server的客户机/服务器特性 |
4.4 监控系统控制软件中的各模块的设计 |
4.4.1 服务器模块设计 |
4.4.2 客户机模块设计 |
4.5 CAN总线通讯程序设计 |
4.5.1 CAN总线通讯协议设计 |
4.5.2 通讯程序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
4.6 CAN总线主站软件设计 |
4.6.1 PC机对SJA1000的访问 |
4.6.2 CAN适配卡的初始化 |
4.6.3 CAN报文接收 |
4.6.4 CAN报文发送 |
4.6.5 节点出错和异常处理 |
4.7 DSP端软件设计 |
第五章 系统的安全性与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双机冗余系统设计 |
5.2.1 传统冗余技术存在的问题 |
5.2.2 基于CAN总线的冗余系统设计 |
5.3 系统抗干扰设计 |
5.3.1 系统干扰源分系 |
5.3.2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3.3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4 系统可靠性设计 |
第六章 系统调试和结果分析 |
6.1 网络故障分析与诊断 |
6.1.1 CAN网络的拓扑 |
6.1.2 CAN波形的选择 |
6.1.3 终端电阻的匹配 |
6.1.4 接地保护 |
6.2 CAN总线性能评估 |
6.3 系统调试 |
6.3.1 生产监控网络调试 |
6.3.2 生产管理网络调试 |
6.3.3 系统整体调试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
7.2 未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设备开发中的现场总线选型(论文提纲范文)
1 独立设备/成套设备 |
2 设备供应商的实力 |
3 通信需求 |
4 目标市场的各种现场总线的应用情况 |
5 现场总线背后母公司的情况 |
6 现场总线设备开发的有关情况 |
7 以太网、IrDA以及Bluetooth |
(8)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场总线技术特点 |
1.3 现场总线技术的回顾 |
1.4 当前几种常见的现场总线 |
HART协议 |
FF |
LON现场总线 |
CAN |
Profibus |
1.5 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
1.6 本文研究内容 |
第一部份 HART协议部分 |
第二章 HART协议 |
2.1 HART协议的物理层 |
2.1.1 FSK频移键控 |
2.1.2 连接方式 |
2.1.3 供电电源及电缆 |
2.2 HART协议的数据链路层 |
2.2.1 HART通讯方式 |
2.2.2 字符编码 |
2.2.3 通讯帧格式 |
2.2.4 HART通讯的发送和接收状态机 |
2.3 HART协议的命令层 |
2.3.1 通用命令 |
2.3.2 普通应用命令 |
2.3.3 特殊命令 |
第三章 基于HART协议的智能变送器介绍及改型方案 |
3.1 智能变送器介绍 |
3.2 原设计存在的问题 |
3.2.1 CPU的空间不够 |
3.2.2 MODEM的可靠性有待改善 |
3.2.3 HART圆卡成本较高,进口元件采购困难 |
3.3 要求改型后达到的主要技术及经济指标 |
第四章 智能变送器的设计 |
4.1 CPU的选型 |
4.1.1 指令系统分析 |
4.1.2 片内资源的分配 |
4.2 硬件原理设计 |
4.3 软件设计 |
4.4 几个关键难点的设计 |
4.4.1 D/A输出模块的重设计 |
4.4.2 HART通讯模块的设计 |
第二部分 FF协议部分 |
第五章 FF通讯栈和数据链路层 |
5.1 通讯栈的模型 |
5.2 数据链路层 |
5.2.1 基本设备功能 |
5.2.2 链路主设备功能 |
5.2.3 链路活动调度器 |
5.2.4 网桥设备功能 |
5.2.5 令牌机制 |
第六章 应用层 |
6.1 FAS |
6.1.1 FAS的结构及功能 |
6.1.2 FAS与其他层的接口 |
6.1.3 FAS的实现 |
6.2 FMS |
6.2.1 FMS的结构和功能 |
6.2.2 FMS与其他层的接口 |
6.2.3 FMS PDU |
6.2.4 FMS的实现 |
6.3 HI与HSE之间的网关 |
第七章 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 |
7.1 网络管理 |
7.1.1 FF网络管理的结构模型和功能 |
7.1.2 网络管理的组织与实现 |
7.2 系统管理 |
7.2.1 SMK的功能 |
7.2.2 SMK的状态和转换过程 |
7.2.3 SMK的实现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学成果 |
附录A |
(9)基金会现场总线协议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现场总线的定义和技术优点 |
1.2 现场总线国际标准介绍 |
1.3 现场总线的发展趋势 |
1.4 基金会现场总线(FF)的产生历史 |
1.5 基金会现场总线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1.6 本论文的背景和内容 |
第二章 FF通讯栈和数据链路层 |
2.1 通讯栈的模型 |
2.2 数据链路层的结构与功能 |
2.2.1 基本设备功能 |
2.2.2 链路主设备功能 |
2.2.3 链路活动调度器 |
2.2.4 网桥设备功能 |
2.3 数据链路层的软件开发与实现 |
2.3.1 开发环境 |
2.3.2 基本设备的开发与实现 |
2.3.3 链路活动调度器的开发与实现 |
2.4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在FF中的实现 |
2.4.1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基本原理 |
2.4.2 FF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的实现 |
2.5 有限状态机在FF协议中的分析 |
2.5.1 利用FSM解决FF协议中的问题 |
2.5.2 利用FSM验证FF协议 |
第三章 网络管理和系统管理 |
3.1 网络管理 |
3.1.1 FF网络管理的结构模型和功能 |
3.1.2 网络管理的组织与软件实现过程 |
3.1.3 对象字典的组织 |
3.1.4 对象字典的具体实现过程 |
3.2 系统管理 |
3.2.1 SMK的功能 |
3.2.2 SMK的实现 |
第四章 应用层 |
4.1 FAS |
4.1.1 FAS的结构及功能 |
4.1.2 FAS与其他层的接口 |
4.2 FMS |
4.2.1 FMS的结构和功能 |
4.2.2 FMS与外界的接口 |
4.3 H1与HSE之间的网关 |
第五章 用户层 |
5.1 功能模块 |
5.1.1 功能模块类型 |
5.1.2 功能块内部结构 |
5.1.3 连接实例 |
第六章 上位机监控软件开发 |
6.1 FF-PC接口 |
6.2 接口函数 |
第七章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论文阶段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学成果 |
(10)基于CC-Link现场总线的织机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现场总线技术特点 |
§1.3 常见的现场总线 |
§1.4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 |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总体结构设计及通讯链路 |
§2.1 可编程控制器的优势及其在纺织工业的应用 |
§2.2 串行通信技术RS-232C和RS-422/485 |
§2.3 总体设计方案 |
§2.4 底层连接系统 |
§2.4.1 三菱N:N网络概述 |
§2.4.2 N:N网络的相关标志及数据寄存器 |
§2.4.3 N:N网络的参数设定与各站通讯程序 |
§2.5 CC-Link通讯链路 |
§2.5.1 CC-Link通讯原理 |
§2.5.2 CC-Link通讯的站台限制 |
§2.5.3 CC-Link主站和远程站装置站之间的通讯 |
§2.5.4 CC-Link通讯的特殊功能 |
§2.5.5 CC-Link通讯链接的扫描时间 |
§2.5.6 传输延时时间 |
§2.6 CC-Link链路程序 |
§2.6.1 数据链接过程 |
§2.6.2 主站与远程装置站的通讯 |
§2.7 用单片机与PLC的485通讯方式进行系统扩展 |
§2.7.1 系统改进方法 |
§2.7.2 用两线制E~2PROMAT24C02进行扩展 |
§2.7.3 用sn75176差分收发器实现全双工接口 |
§2.7.4 模块实现的功能 |
第三章 计算机与PLC间的通信 |
§3.1 使用专用协议进行计算机链接 |
§3.2 使用专用协议时的数据流程 |
§3.3 专用协议通信协议 |
§3.3.1 串行通信数据的基本形式 |
§3.3.2 串行通信数据 |
§3.4 RS-232C通讯距离的延长方法 |
第四章 监控软件 |
§4.1 引言 |
§4.2 用VB编制通信程序 |
§4.3 上位机软件 |
§4.3.1 人员管理模块 |
§4.3.2 实时监控模块 |
§4.3.3 历史数据管理 |
§4.3.4 全局查看方式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图一 |
四、从INTERKAMA'99看现场总线(论文参考文献)
- [1]以太网在工业自动化领域的应用及研究[J]. 韩洋. 科技创新导报, 2015(10)
- [2]短纤黄化DCS过程控制[J]. 韩飞. 科技资讯, 2013(10)
- [3]自动化中以太网的应用研究[J]. 谷秀明,李博.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02)
- [4]嵌入式智能数字涡街流量计的开发[D]. 李文炜. 中南大学, 2004(01)
- [5]现代通信和控制技术在城市污水处理中的应用[J]. 王瑟澜,周一军. 自动化仪表, 2004(05)
- [6]基于CAN总线的剑杆织机监控网络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刘清波. 浙江大学, 2004(04)
- [7]设备开发中的现场总线选型[J]. 李庆丰,甘永梅,杨旭,王兆安. 自动化仪表, 2002(08)
- [8]现场总线技术的研究和开发[D]. 梁芝飑. 浙江大学, 2002(02)
- [9]基金会现场总线协议的开发[D]. 刘子行. 浙江大学, 2002(02)
- [10]基于CC-Link现场总线的织机网络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 吕文刚. 浙江大学, 2002(02)
标签:现场总线论文; 现场总线控制系统论文; 过程控制论文; 自动化控制论文; 智能涡街流量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