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记叙文作文题的隐含信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记叙文论文,中考论文,作文题论文,信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卷看,记叙文写作一直占据作文部分的主要地位。由于新的教学大纲对初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应用文”,所以中考记叙文命题能够回旋的余地就更大。在遵循既要让学生有话可写,又要能考查学生包括审题能力在内的多方面能力的原则下,中考作文试题中记叙文题目经常带有一定程度的隐含信息,准确把握这些隐含信息,是正确审题的重要一环。笔者综合大量的题例进行分析认为,记叙文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特点。
1.记叙性。这是由记叙文的基本特点决定的,写记叙文违背了记叙性就在大方向上走了岔路。如’97黑龙江省中考题《我为……做了一件好事》就较明显地体现了记叙性要求。但有些题目却容易诱惑学生在这方面犯错误,如《我最喜爱的一首歌》(’97湖北省)容易让学生表面化地写喜爱什么歌,这首歌怎么样;《这件事教育了我》(’95黑龙江省)不少同学侧重以谈心得的方式写我如何受教育,我的感想收获等。如果始终紧扣题目的记叙性,前者就应侧重写我的一段经历,这段经历使我喜爱了某一首歌,它的重点是写人或记事;后者应详细记叙这件“教育了我”的事的过程是怎样的。
2.整体性。有些记叙文题所包含的内容应呈整体性的“面”,而许多同学在具体写作时一方面可能没有“面”的意识,一方面可能出于突出重点的考虑,使文章内容只呈现出局部性“点”的格局。如写《家》(’95南昌市)应使文章内容保持“家”的整体格局,而不能只写某一两个人;《我的课余生活》(’95广东省)不应只写课余的一两件事,而要在时间上概括出“课余”的整体性;《我的一天》(’94广西地区),内容必须呈现“一天”的整体流程,不能只写一天里的一两件事;《我和班集体》(’94天津市),《初中生的苦与乐》(’96安徽省)都须严格重视题目中连词“和”、“与”两边内容,不能出现偏废。
3.提示性。题目提示的信息往往规定了文章的内容指向,所以,解题时必须字字斟酌,捕捉这只若隐若现的“航标”。通常,暗示的信息可以两种形式传达:一是题外暗示,就是在具体文题外暗示文章的内容指向,如《我的未来不是梦》(’97山西省),乍一看题目,以为应写未来的我将是什么样子,而它的前面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首歌里唱道:‘我知道,我的未来不是梦,我会珍惜每一分钟。’作为中学生,人人都有一个对未来的梦想,可是梦想的实现是和我们平时的辛勤努力分不开的。”看了这些引导性的话,细加推敲,就会明白这篇作文应该是写为未来奋斗的今天的。二是题内暗示,就是暗示因素在题目当中,这种情况稍不留心就会误解题意,如笔者让学生写《我理解了_____ 》(半命题作文,’94甘肃省)这篇作文时,许多同学的作文内容反映了他们把题目理解成“我理解某某”,这里,原题中的“了”字就是易被人忽视而又很重要的提示内容方向的因素,有“了”,作文就要侧重写理解的过程,无“了”,作文要侧重写理解的具体内容。
4.比喻性。像《难忘的一课》(’97淄博市)、《攀登》(’95山东省)、《我解决了一道难题》(’96黄冈市)这类题目,如果按题目的表层意思去理解,写出的作文要么落入俗套、要么立意不高,如果能拨云见日,领会这些题目的比喻性,就容易写出新颖高超的作文。如“难忘的一课”可以比喻“使人深爱教育的某次经历”,“攀登”可以比喻“不怕困难勇敢求索进取的过程”,“我解决了一道难题”可以用“难题”比喻“生活中难以解决的问题”或“人生波折”等。
5.待补性。有些记叙文的标题不是对文章内容的总体概括,而是只提供与记叙内容相关的时间、处所、道具等,在审题构思时,需要先对题目进行适当的补充,而补充部分才是写作的主体内容。如《在我成长的道路上》(‘97安徽六安市),审题时要补充进“(在我成长的道路上)我怎样严格要求自己,或受到了哪些人怎样的关爱”,这样才便于落实写作内容;《周末》(’96内江市)、《放学以后》(’96湖南省),审题时要在题后补充“怎样度过或做了什么”;《放学路上》(’96广东省),审题时需补充“(放学路上)的经历或见闻”;再如《照片》(’95山西省),审题时应通过联想和想像补充有关“照片”上内容或其来历的人和事。
6.溯源性。针对所要记叙的内容,不少作文题归结式地表示了事情的结果,如果光描述这样的结果显然不是命题者的本意,对这类题目审题时需要追根溯源,围绕“为什么”去思考。如写《敬礼,老师》(‘97湖南省)除写向老师敬礼的内容外,还要写出为什么要向老师敬礼;写《笑声》(’96盐城市)、《掌声》(’94南京市),都要侧重写“为什么会有笑声”和“为什么发出掌声”;至于写《我要投他一票》(’95年河北省)更要写清“我为什么要投他一票”。
7.强调性。许多老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都强调“题眼”的作用,而实际情况是,许多同学在写作中又总是不能充分重视题目中的强调性因素。如写《一位与众不同的老师》(’95哈尔滨市),不少同学一看到写老师,马上想起认真教学、爱护学生、无私忘我之类的素材,不能在“与众不同”上下功夫深入构思,这就可能导致写出的作文不太切合题意。再如,《在迎接中考的日子里》(’95内蒙古东部四盟市)所要写的内容必须强调“迎接中考”这一特定阶段的特点,在多大程度上忽视了这一点就会多大程度地背离题意。还有像《我的新朋友》(’94年黑龙江省)之强调“新”、《献给母亲的一份孝心》(’94哈尔滨市)之强调“孝心”等,都体现了标题的强调性。
8.逆转性。’96南通市的中考题是《他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如果写他言谈举止普普通通从而表现“他”真“是个普普通通的人”,就误解了命题者的真意了,写出来的文章自然也平淡无味,意趣不高。这个作文题应这样理解:前提——他和许多普通人一样,或职业、或外表、或大多数言行;主要特点——他虽然是个普通人,但却有闪光的思想、非凡的表现、 突出的业绩;主题——正是像他这样一些普通的人构成了我们社会的脊梁,创造了和创造着我们的幸福生活。
9.时代性。有些记叙文题的理解需要和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相联系,这类题目一旦找到符合时代特征的题材,就容易写出内容新颖中心鲜明的文章。如《今日家事》(’96南京市)可以从家里请来了农技员、母亲进了文化补习班、全家商议给希望工程捐款等等方面构思,这样就会避免写庸情琐事,提高作文内容档次。像《家中的新鲜事》(’96四川省)、《______的新鲜事》(’96宁波市)等,更是不约而同地体现了时代性特征。《变了》(’96上海市)一文,如能结合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新成果,结合改革开放的新成就,就能写出富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作品。
10.情感性。不少记叙文的标题,从内容从形式上看, 都包蕴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只有敏感地体会出来并把这种情感注入作文当中,才能准确地传达题目的底蕴。《敬礼,老师》(’97湖南省)、《老师,心中的歌献给您》(’96年武汉市)都要求用抒情的笔调表现师生深情,《难忘____情》(’97温州市)、《谢谢您给我的爱》(’94南京市)必须充分突出“我”对所受关爱的感激之情;《爱心》(’97广东省)、《温暖》(’97广西地区)、《深深的母爱》(’94年湖南省),标题也内在地要求必须在字里行间渗透真挚的情感,要寓情于叙,也要集中抒情。
上文所举的作文题例,在近年来的中考题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从中应该发现,记叙文审题时分析题目隐含信息是一个难点。当然,如果我们归类有方、引导得法,也会取得较理想的效果。
标签:中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