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市人民医院 贵州 都匀 558000)
【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中医康复;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24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7-0322-01
脑梗死是目前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多发病之一,存活者中50~70%的患者遗留有严重疾患,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很多患者即使被挽救回生命,但治疗后也多因脑组织损伤严重而留下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障碍,对患者的生活影响很大。近年来对脑血管疾病进行有效西医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康复治疗护理,对于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我科在2013年-2015年3年中,对46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中医康复护理,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3年3月—2015年12月所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46例,男31例,女15例,年龄45~83岁,平均年龄(68.0±5.6)岁。右侧偏瘫16例,左侧偏瘫30例。选取标准:(1)46例患者均符合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同时都经过颅脑CT或MRI检查确诊。肌力<4级;(2)无严重心、肺疾病和肝肾功能不全及其他脑部器质性病变。
2.方法
2.1 按中医康复科常规I级护理,积极完善相关检查,定时监测血压、做好防褥护理、加强基础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注意营养合理,给予低盐低脂饮食,病情稳定后1到2天即开始患侧肢体功能锻炼。
2.2 以活血化瘀、疏经通络、祛风除湿、健脾柔肝等治疗为治疗原则。(1)予电针疏经通络治疗,取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下关、太阳、牵正、水沟、合谷、太冲、内关、足三里等穴交替使用。(2)予穴位注射(香丹4ml+VitB120.5mg)活血通络治疗,取穴: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下关、太阳、牵正、水沟、合谷、太冲、足三里等穴交替使用。(3)中药药包热敷法:予中药热奄包2部位(腰部、骶部)以散寒除湿止痛。中药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拟方如下:羌活10g、独活10g、制草乌10g、制川乌10g、红花10g、海桐皮10g、伸筋草10g、海藻10g昆、布10g、土鳖虫10g、地龙10g、威灵仙10g、续断10g、骨碎补10g、三棱10g、莪术10g、川芎10g、透骨草10g。上述药物碾碎装入布袋内扎紧,放入水中浸泡10分钟,取出用蒸锅蒸30分钟,以3~4层干毛巾包裹,热敷患侧肢体。每次30分钟~1小时。每日2次,10天为一疗程,注意防止烫伤发生。(4)穴位推拿按摩:a.头部按摩:取穴百会、印堂、神庭、睛明、太阳、曲鬓、风池等穴位;b.手部按摩:取穴曲池、手三里、尺泽、外关、内关、合谷等穴位;c.足部按摩:取穴阳陵泉、足三里、太冲、三阴交、太溪、水泉、涌泉等穴位;d.躯干部按摩:取穴肩部的肩井穴,背部的天宗、厥阴俞、肝俞、膈俞、肾俞穴等穴位,每日按摩2次,每次1小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结果
本组46例患者经过详细的、具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及中医康复治疗护理,46例病例中痊愈39例、好转7例,明显缩短偏瘫患者的康复期,增强了患侧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致残率,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
3.1 病室要清洁,安静,光线柔和,空气新鲜。良好的休养环境能使患者精神愉快,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及各器官的功能恢复。
3.2 饮食护理:(1)1患者的饮食要清淡易消化、低盐、低脂和低热量。注意营养合理,少吃胆固醇含量高的食品;(2)还应该限制糖类和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因为体内的糖会转化成脂肪,并在体内蓄积,会增加体重、血糖、血脂及血液粘滞度,对脑血栓的恢复极为不利。
3.3 防褥护理:病人运动、感觉神经障碍,局部血液循环差,应注意皮肤护理。保持患者床单位清洁、平整、干燥,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卫生,协助勤换尿布,每次便后应用温水清洗干净,要定期为患者翻身并揉捏受压部位,减少和避免压迫,每1~2小时翻身、拍背,用红花酒按摩受压部位,改善循环,防止压疮的发生。
3.4 情志护理
患者语言不利,手足拘挛行动不方便,生活不能自理,情绪可能有悲观,担心不能恢复正常的功能,护士必须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主动与患者沟通,向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对患者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记忆力、注意力、识别能力及社会环境适应能力进行评估,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嘱其保持平静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多与大家交流,减轻精神压力,主动配合治疗,树立战胜疾病,常与患者家属交换意见,共同营造有利于患者康复的环境。
3.5 针刺护理:针灸时随时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及表情,多询问患者有无不适症状,以便及早发现晕针先兆,及时处理。病员疲乏、饥饿或精神高度紧张时不宜针刺;年老体弱者慎用针刺;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生有肿瘤的部位、有出血倾向及高度水肿,均不宜针刺。
3.6 病情观察:应注意观察患者瘫痪肢体力量是否逐渐变小甚至完全不能活动,精神状态如何,如发现患者嗜睡、精神萎靡,要立即通知医生,防止患者病情加重。
3.7 穴位推拿按摩护理:穴位推拿按摩治疗可以降低血压,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促进偏瘫肢体功能恢复,防止肌肉萎缩,保持或恢复关节活动度,改善患者的全身机能状态。偏瘫患者推拿按摩时,力度可稍重,每穴位30~50次,力度稍重,让患者有明显的胀痛感刺激,促进神经功能。此外,患者的关节处亦应多搓揉活动,慢慢加大运动量,以使偏瘫者能气血运行,在这基础上帮助推拿全身的经络和关节。推拿、按摩时应注意保暖,防止受凉。
4.讨论
脑梗死肢体瘫痪患者的康复治疗目标为改善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提高其生活质量,使之回归家庭,乃至最终返回社会。在康复护理环节中通过中医护理中的穴位注射、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中频电疗等方法能有效的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有效地减轻功能残障。中医治疗集医疗、康复和护理于一体,能采用传统中医治疗整体观辩证施治,有着西医药不可比拟的独特优势。中医理论认为,脑梗死的病理变化都是由于气滞血瘀所致,因此无论中医治疗还是中医康复理论,其原则都是活血化淤,通经活络。中医康复护理中的穴位按摩也是通过活血化淤及舒筋活络等来恢复患肢上下肢正常的生理功能。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之上行中医康复护理,可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治疗后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护理对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肢恢复功能,加快改进患者偏瘫肢体痉挛程度,从而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减轻了个人、家庭及社会的负担。实际工作中,应在患者病情平稳后及早进行中医药康复护理,使患者最大限度地康复,更早地回归社会,是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护理方法。
论文作者:郭斌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患者论文; 穴位论文; 肢体论文; 中医论文; 功能论文; 生活质量论文; 针刺论文; 《医药前沿》2017年6月第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