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教学的障碍与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课堂教学论文,对策论文,教学手段论文,障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在各国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最基础的“三机一幕”的普遍应用,到CAI (计算机辅助教学)、ICAI(智能化计算机辅助教学)、卫星电视、多媒体以及教育网络的大力推广使用,都极大地优化了教育与教学过程,已成为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成为教育改革的一种发展趋势。然而,我们又不得不面对无情的现实:“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讲一天”的“超市”依旧如火如荼。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仍然难在中小学课堂上争得应有的一席之地。其原因是存在着种种障碍,阻挠着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
一、评估偏向是根本障碍
表现:
长期以来,由于评估体系不科学,评估标准偏向,造成了升学、就业、晋升中简单地以名次论优劣的不良现象。这种机械的评估模式,将一个本来十分复杂的教育评估体系扭曲为以“分”为导向,以“考”为法宝,以“率”为标准,从而导致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逆流一浪高过一浪。致使一些人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也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绞尽脑汁地对付各种考试,而对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如何运用不闻不问;因循守旧,认为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及技术进行教学是“浪费时间、得不偿失”;不思进取,仅把传授“看得见”的知识作为硬任务来完成,放弃了对将计算机等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实际教学的尝试,把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当作“软任务”。那些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持积极态度的“有识之士”,在“以考试成败论英雄”的评判下,也气候难成,充其量在“关键”时刻“示范”一下而已。有关部门为了扭转这种局面,想尽了各种办法。某自治区甚至规定每位教师每周上足两节以上的电教课。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结果从来就空白的电教课居然在检查之前如数“补上”了。上级部门还唐而皇之地进行了评比。可想而知,这样的评估对本来就很稚嫩的电教事业无疑是雪上加霜。这些不符合教育规律的评估是阻碍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的根本障碍。
改革对策:
以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突破口,端正评估方向。1.坚决执行“教育法规”,贯彻“教育方针”,全面落实“一高”、“两全”、“三个面向”,即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面向21世纪”,使“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2.改革高考制度。将要实行的“3+X”的高考改革方案就很有新意,但要在“X ”上多作文章,比如在“X”中设置计算机应用或操作能力的内容。3.完善用人制度。在级别晋升、职称评定中也要加强计算机知识和操作能力的测试。4.彻底废除在升学和用人过程中“一锤子定音, 一卷定终身”的落后做法,在诸如晋升、评职称上要逐渐放权给地方乃至各个单位。打破将“分”作为唯一标准的僵化局面,综合考查,突出素质。
二、师资状况堪忧是主要障碍
表现:
众所周知,我们的师资状况不容乐观,尤以中小学的计算机师资状况为甚。主要表现在:1.计算机在中小学教师中的普及率低。虽然我国的信息产业发展迅猛,但目前计算机的使用群体依然主要限于学术界、大学生以及计算机专家。而担负着造就无数跨世纪人才重任的绝大多数的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到目前为止基本上还没有普遍使用计算机。2.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科教师少。据调查,目前我国中小学中从事计算机教学的人员已不少,其中计算机专职教师在计算机教学的人员中所占比例高达67.8%,而兼职教师的比例仅为32.2%;但能够在学科教学中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学科教师的比例却很低。3.在学科教师中未获得计算机知识的占60%以上。4.学科教师获得计算机知识的渠道不畅、途径有限。主要是通过自学或自修课程,这部分人在学科教师中所占百分比为14.8%,通过脱产进修的占学科教师总数的6.5%, 在大中专院校读书期间获得计算机学位或文凭的学科教师占学科教师总数的7.7%。此外,经费紧张、 领导重视不够以及应试教育下片面追求升学率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也不利于中小学计算机师资状况的进一步改善,严重阻碍着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正常运用和大面积推广。这是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的主要障碍。
改革对策: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和发展的根本方针。”“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议采取以下措施:1.在师范院校文理各科中开设计算机、网络等课程。提高师范生的计算机水平,为他们日后走上教师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要培养他们的现代教育技术观,为适应未来信息社会中教师的新角色做好准备。2.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努力自学计算机有关知识。在目前财力紧张、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的情况下,这样做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3.加强学科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21世纪将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基于知识信息产业将是竞争最激烈、变化最急剧的产业。在这一领域内,哪怕知识与信息方面只领先或落后几个星期、几天,甚至几个小时,就足以使一个企业成为暴发户或面临破产。用“白热化”和“瞬息万变”来形容信息产业的竞争和发展态势,是不过分的。显然,在这种背景下教育与培训就不仅是就业前的需要,而是对信息化社会的一个合格劳动力(能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的终身要求。身担培养合格人才的教师应首当其冲,在提高教育理论的同时,更要学会使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
三、经费方面存在问题是客观障碍
表现:
用于现代化教学设备的经费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有:1.经费不足。由于经费不足,导致中小学计算机的数量不足,档次不够,软件配备不足。许多中小学无力购买计算机用于教学,有些贫苦地区甚至连“三机一幕”都配不齐,计算机到底像牛还是像马,就连校长都说不清,教师不得不沿用“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根教鞭、一本书、一个教案”这种“过六一节”的传统做法;中小城市的情况虽较农村好得多,但教学设备陈旧的问题严重而普遍,再加上计算机具有更新换代快的特点,即使经费稍宽余的学校也“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而只好望“机”兴叹。2.用于计算机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当。据调查,中小学在分配使用用于计算机方面资金的过程中,存在一种值得引起注意的倾向:软件资金的投入远远低于硬件资金的投入,而培训资金的投入又远远低于软件的投入。这是很不合理的。
改革对策:
增加教育资金投入,合理使用专用经费,改善现代化教学设备。1.提高认识。教育经费短缺是我国教育的一大顽症, 尽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呼声越来越高,知识经济的时代已向我们驶来,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但教育经费增长的比例却少之又少。看来问题的关键还在思想观念上。我们必须抛弃“办教育就是一种高消费”的落后观念,树立“教育是一种投资少产出多的高效的产业”的新观念。2.合理投资。从计算机教育的长远有效发展来看,协调投入在硬件、软件及人员培训几方面的资金比例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助于提高资金和设备的利用率。3.利用现有网络,资源共享,可缓减经费紧张。目前国内已建成四大网络,即邮电部的中国网(CHINANET)、中科院的中国科技网、国家教委的教育科研网(CERNET)和电子部的“金桥”。以教育科研网为例,通过国家计委在’94—’97期间的投资,它的主干网已经建成,各地区网在“211工程”的支持下也将逐步建立, 至于校园网则通过各高等院校或地方自筹资金解决,目前已有200多所高校利用这种方式建成校园网络, 还有更多的院校正在加紧建设。一个由主干网——地区网——校园网组成的全国性网络系统正在形成。并且实现了与Internet的互联。这就为我国开展基于Internet的教育应用创造了必要的前提与条件。将极大地缓减现阶段中小学资金不足的困难。同时,网络的广泛应用还有助于师资培训问题的解决,可谓一举多得。
四、软件资源方面存在问题是直接障碍
表现:
软件是硬件发挥作用的根本保障。硬件使用质量和利用率的高低与软件有着直接和必然的联系。没有有效适用的软件,再好的硬件也无异于一堆废铜烂铁。就目前我国面向中小学的教育软件而言,比较突出的问题有两个。一是由于软件开发人员缺乏,软件数量太少,部分进口软件又不适合我国国情,造成了有“车”、无“货”,软件资源极其匮乏的可悲局面,同时也极大地浪费了硬件资源。二是软件质量方面的问题严重。软件质量问题主要有:1.可操作性差。不少软件不适合中小学的学习特点,程序运行易出故障,趣味性差,使得软件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2.就中小学阶段学习情况来看,许多软件的内容尚显单薄,与学生应具备的学习视野还有很大的差距。3.缺乏针对性和科学性;4.不切合教学实际,不成体系,与现行教材不配套。学科教师在使用教学软件时,最关注的是软件是否有助于达到本学科教学目标,是否使用学科教学更清晰、连贯,因而特别希望软件与现行教材配套且系列化。5.软件时常无配套使用手册。这是一些软件难以被计算机教师和学科教师了解和使用的重要原因。尤其是学科教师更希望有清晰详尽的软件使用手册,便于尽快熟悉掌握软件的使用,了解软件的适用范围,更利于备课。因此,开发具有我国特色的高质量的中小学教学软件已刻不容缓,正如邹家华副总理1997年4 月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当前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必须把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放在首位。
改革对策:
软件开发要向规范化、科学化、实用化的方向发展。做到广博、操作方便、适应时代的要求;力求考虑到社会需求、学科的内在规律、学生的身心健康;立足教材,又不失特色;面向全体,又不乏灵活性。为此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做起:1.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学软件的设计研究和设计力量,从根本上解决软件数量太少的问题。2.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导致软件质量差、利用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由于从事教学工作的教师多数不懂计算机、不编软件,而软件编写人员大多又远离教学一线,不了解实际教学情况。所以,软件开发人员要与学科教师结合。尤其是大型软件的开发,既要满足学科教师在解决教学难点和重点时的迫切需要,又要充分发挥软件开发和研究人员的特长和优势;既要尊重软件开发和研究人员的设计思路,又要与学科教师的教学思路相吻合。做到科学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机的统一。3.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鼓励学科教师自己动手开发一些小软件。尤其是学科教师在遇到难以用常规方法解决的教学难点时更为必要。4.加强软件的积累和整理方面的工作。要将那些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好软件即时收集起来,并定期整理,使其系列化,并配以使用手册。积少成多,逐渐建立自己的“软件库”。
五、思想认识误区及体制落后是社会障碍
表现:
据调查,目前中小学教师中,计算机教师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有较深刻的认识。他们对进一步接受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培训的态度也是非常积极的,而学科教师对此却是消极,认为目前无必要将CAI 等手段列入学科教学中。此外,思想上还存在其它一些顾虑,诸如使用计算机会影响视力,可能削弱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或与他人合作;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道德观产生消极的影响等等。由于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行动中也表现得不够积极,各科计算机课件的使用状况主要集中在从不使用与有时使用这两种情况;而且使用的方式也很单一,能够利用CAI 等手段向学生进行教学演示的教师占学科教师的比例仅为11.2%,让学生自己操作和练习为9.4%, 模拟实验或实际情况的为6%。
另外,我国现有的以各级各类学校的正规教育体制为主,电大和函授形式的成人教育体制与继续教育体制为辅的这种教育体制,与未来基于Internet的多媒体教育网络中的教育体制和模式是不同的。各级各类学校中占统治地位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模式,与一般CAI 课件本身的特点(三个主要特点:个别化教学、学生自定学习步调、交互性)是不适应的。这就造成了现有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对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大面积运用与推广的阻碍。
改革对策:
解放思想,创新教育体制和模式。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阶段),正面临教育大变革的前夜。如果我们能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站在信息化社会的高度,运用全新观念、全新视野对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入中小学课堂这一新事物加以审视,抓住机遇,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在中小学课堂上进行大胆的探索与试验,我们就完全有可能使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中小学的课堂上大放异彩。反之,如果我们不抓住当前全人类正向信息化社会过渡的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继续保持原来教育领域的传统体制与模式,不想革旧除弊,不去励精图治,我们将会坐失良机。等世界上的大部分国家都已完成信息化社会中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时,我们将仍处于原来的落后状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教育落后的民族是愚昧无知的民族,教育落后的国家是孱弱挨打的国家,教育落后的社会是不文明的野蛮社会,那将是一种多么令人痛心的局面!而教育的进步起点在于观念更新和体制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