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蓉1 胡文君2 刘 晶2
1.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2.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
摘要:传统的诊断学检查项目对于已经表现出症状,发生病理性改变的疾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对于疾病在亚健康人群中由未病逐渐演变成病症的过程缺乏一个量变到质变的监测。红外热像检查,正好记录了人体表面温度信息发生量变的过程,由表及里进行诊断,这又恰恰符合中医望诊思想,然而中医的望诊缺乏定量的指标,因此将红外热像信息的量化指标与中医的思想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将成为治疗未病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医;红外线;治未病
Traditional diagnostic examination is important for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 which has shown symptoms and pathological changes.However,it is lacking a quantitative to qualitative monitoring for the disease process evolved into disorder of sub-health groups.Infrared thermal imaging inspection,which record the process of body surface temperature occurs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the outside to the inside for diagnosis,which is precisely agree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However,the diagnosi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is short of quantitative indicators.Therefore,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eatment of disease with the infrared quantitative indicators of thermal image information will become a new direc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rared ray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健康是我们每个人都追逐的目标。但据世界卫生组织一项全球性调查结果显示,全世界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有病的人也只占20%,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何谓“亚健康”?它是人们表现在身心情感方面的处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状态及其体验。“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之间的边缘状态,又叫慢性疲劳综合症或“第三状态”,属于中医的治未病范畴1,随着当今社会工作压力的加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状态已在人群中普遍存在。因此对“亚健康”人群的未病状态关注,更应是我们的焦点。
其实中医“ 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来的防病养生谋略,是至今为止我国卫生界所遵守的“预防为主”战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这就要求人们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挡病变发生的趋势、并在病变未产生之前就想好能够采用的救急方法,这样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动权。如果能在疾病未形成,在机体量变的过程中,发现它的变化,并且加以调整,达到健康的平衡状态2。将为我们的健康事业大大的推进一步。红外线的发现为我们对未病探索起到一个桥梁作用。
目前我们现在的一些医疗诊断及治疗往往都是“亡羊补牢”,诊断学的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结构影像诊断技术对器质性的改变极具诊断价值。对有症状、有病才去检查、诊断、治疗的患者有重要作用。体检也只是在没有症状时,发现阳性体征。对广大未病的“亚健康”状态,疾病尚未形成的人群的功能性改变的健康监测、检查、诊断的方法及手段还正在发展中,对其“亚健康”的未病状态的检查、诊断、治疗,使其回到健康行业还需要加强,红外线让我们对“亚健康”的监测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描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物理学告诉我们所有生物体都有红外线 ,温度在绝对零度(- 273 0C)以上时均有分子的热运动,而分子热运动产生的能量将以红外热辐射能的形式散发。动物和人体都是热辐射体,这将是人类探索体内疾病的一窗口,体内的状态可在红外热像图上显示出,并有左右温度基本对称的规律。红外线是波长介乎微波与可见光之间的电磁波,透过云雾能力比可见光强。在通讯、探测、医疗、军事等方面已广泛的运用。红外光近红外线或称短波红外线,波长0.76~1.5微米,穿入人体组织较深,约5~10毫米;远红外线或称长波红外线,波长1.5~400微米,多被表层皮肤吸收,穿透组织深度小于2毫米。医用红外热像(Infrared Thermography)诊断学是继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结构影像诊断技术之后的又一个崭新的分支。
红外热像技术在我国作为一种医用影像诊断手段的研究始于60年代,70年代中期研制成功了首台红外热像仪,并应用于临床诊断。它的发展一度受到了该项技术的关键设备——红外热像仪的各种技术性能指标及昂贵价格的限制,未能广泛地被医疗工作者所接收。随着红外热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它在医疗诊断中的应用又重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和重视,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成功的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在第二代热成像系统的快速发展进程中,这一僵局已被采用非制冷焦平面阵列(UFPA)的热成像系统所打破,其低成本和可接受的性能,在军用和民用市场上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之,中医学的理论核心之一是整体观念,而红外热像仪正是可以获得人体整体的连续的、动态的红外信息。特别机体在未病时,发生的量变过程,可以通过机体的红外线变化而记录,这是X光、B超、CT、核磁共振等结构影像诊断技术不能完成的,它们的提示只是在机体形态学发生改变后的状态。因此,用红外热像技术研究中医学说在思想内涵上是一致,而且热图像的特点是人体表面信息收集,也符合中医理念“有诸内必形诸外”的原则。目前中医临床望诊主要是靠肉眼的视觉,这种视觉望诊需有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缺乏定量的指标。如果应用现代红外热像技术在健康评估方面对人体体表温度与局部皮肤血流量、组织代谢水平、深部组织器官功能状态及神经调节作一个量变记录,当人体发生病理改变或某种生理状态发生变化时,局部温度的变化往往要早于主观症状的发生,让红外热像技术成为健康评估领域的一项新技术,期待红外热像技术为治未病开辟一个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孙涛,何清明.中医治未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278.
[2]李洪娟,沙莎,李婷婷.面部红外成像诊法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7):56-58.
[3]]李洪娟,董继鹏,沙莎,等.证候的热力学研究初探[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5(1):42-44.
[14]李洪娟,王健,邹雯,等.运用热态自动分析技术对冬泳平和质艾滋病3组人群热图的分析及临床意义探讨[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33(2):94-97.
[16]张耀如.乳腺增生病中医分型与近红外像关系临床观察[J].山西中医,2006,22(2):20-21.
[17]罗华,罗宏明,古吉敏,等.乳腺增生病红外线扫描图像与中医证型的关系探讨[J].山西中医学院学报,2000,1(2):21.
[18]刘肖瑜,周肃陵,王正.红外热图技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8,16(5):10-12.
[19]谷华,孙丽斌,于畅,等.红外热图温度与肿瘤中医证型的关系[J].临床军医杂志,2009,37(3):389-390.
[20]张世亮,张蕴慧,庄欣.红外成像技术对不同证型高血压患者面部温度的研究[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4(5):359-360.
[21]王伟钢,王微,符思.尪痹病变关节的红外线热图象改变[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3):62-63.
[22]杜昌华,王伏峰.红外热像技术在儿童哮喘分型中的应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8,18(12):755.
[23]吴青.中医药结合红外热像仪治疗286例脑供血不足[J].上海医学影像,2004,13(3):189-191.
[24]李洪娟,许俊琴,郭会娟,等.九种体质人群的热态特征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9,15(10):790-791.
[25]厚磊,李洪娟,许俊琴,等.兼夹体质与上热下寒的相关性研究[J].中医杂志,2011,56(16):1396-1397
论文作者:陈蓉1,胡文君2,刘晶2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7
标签:中医论文; 红外线论文; 技术论文; 状态论文; 亚健康论文; 健康论文; 望诊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1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