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泽艳 倪露 德昌县小高镇中心完全小学 615500
【摘要】小学数学中充满了简单的逻辑判断和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必要条件,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和过渡。一个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在小学阶段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可以说在小学阶段是发展孩子们抽象逻辑思维的黄金时期。本文就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了探讨。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8)11-021-01
“数学是锻炼思维的体操”。学生思维水平是要通过数学教学活动去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多给学生创设有利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学习环境,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我根据自己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体会,谈一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建议和措施。
1创设适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学习的环境应该放在真实的社会背景中,使它对学生有意义。”只有当学习内容跟其形成、运用的社会和自然情境结合时,有意义学习才可能发生,所学的知识才易于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再应用。只有在真实情境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才可能应用到真实生活或环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许多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对于需要识记的知识点,尽管老师强调许多遍,多数学生总是记不住,提问时也回答不上来。殊不知这是由于老师在讲解知识点时没有能够创设一个符合小学生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学习环境,没有能够提供给小学生一个利于识记的生活背景。我在实践教学中每讲到需要识记的较为抽象的知识点时都精心设计一个小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让小学生在熟悉的环境中主动学习。例如,在教学“元、角、分”时,我组织学生做一个游戏,一名学生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当顾客,并向售货员买商品。小学生对买卖日常生活用品都很熟悉。在这一买一卖的游戏过程中,学生体会了“元、角、分”的应用价值,品尝了买卖商品交易成功的喜悦,同时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启发和锻炼,这样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充分利用教学用具辅助课堂教学,培养学生主动思维
在教学中运用好学具,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质量,使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开心。小学生受制于年龄小,活动范围小,对诸如三角形、正方形、矩形等各种几何图形很难在脑海中抽象地建立起清晰的图形轮廓,这就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教学用具,向小学生进行形象的图形演示。我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根据每节课,每个教学环节的不同内容,精心选择合适的教学用具。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的认知训练时,通过让学生看图形(教具)想实物、说名称、画图形等方法,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再如我在教学基数和序数时,利用教具拼凑不同的几何图形:先由学生拼凑图形,然后我提出诸如“一共拼了几个图形”、“从左往右数,第6个图片是什么图形”等问题,当小学生经过思考之后自己回答出“一共摆了6个图形”,“从左往右,第6个图形是正方形”等问题答案时,也就意味着学生初步理解了6的基数含义和数6的序数含义;然后,我再让学生将这些图片打乱,重新拼图,再提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几个环节的几次循环教学,学生就深刻地理解了基数和序数表示的两种含义,从而培养了主动思维能力。
3巧妙设计课堂教学提问,促进学生主动思维
古人云:“学始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教学的灵魂,思维的心脏。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是切入课堂教学的“法宝”。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出色的问题,会引起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兴趣,会给学生的思考开辟新的方向,会带来更多出色的答案。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问题设计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恰当的课堂提问不但能够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做到所设计的问题既要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又要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设计的问题有助于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让学生经历探索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构,发现新知识,找到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4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拓展学生的思维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选择有利于改变单1枯燥、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去思考、去辨析、去释疑的教学方法,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践的重要方面。教学应充分发挥每一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效能,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运用诸如讨论法、谈话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我在教学前班讲授“测一测,量一量”时,先拿出几种测量物体的尺子问学生:“它们是什么?”学生踊跃回答:“是量物体的尺子。”这实际上就“打开”了小学生的思维;在讲到尺子有哪些用处的时候,我又运用讨论法,让学生各抒己见,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让学生取长补短;最后我让学生亲手测量一下文具盒和铅笔的长度、课本的厚度,以及自己手掌的宽度等,这里又运用了实验教学法。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使用,既提高了教学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为了更加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训练的教学环境,要设计符合小学生心理和生理年龄特征的课堂提问,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用具,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且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
参考文献:
[1]田奇林.授人以“渔场”,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基于激素分级调节知识网络的建构[J].中学生物教学,2014(4).
[2]刘娟.中学英语教学中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4(3):154-155.
论文作者:赵泽艳,倪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学生论文; 思维能力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小学生论文; 思维论文; 教学方法论文; 培养学生论文; 《中国教师》2018年11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