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_心理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_心理学论文

后现代主义思潮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心理学论文,后现代主义论文,思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postmodernism social psychology)是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思潮。1988年,在澳大利亚首都悉尼举行的国际心理学会议上,美国社会心理学家K.J.Gergen应邀作了题为“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的专题报告[1](pp.1~42),指出传统的科学主义心理学正面临着来自于各方面的挑战,孕育着一场深刻的变革;他还进一步从社会心理学专业出发,提出了构建“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和具体设想。1989年,美国另一位社会心理学家I.Paker出版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一书,回应了Gergen的观点[2]。1991年,Gergen出版了《饱和的自我:当代生活中的身份困境》一书,考察并分析了自我(self)概念在后现代文化中的境遇,试图借助这项具体的研究来展示和描述后现代心理学的具体内容[3]。至此,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明确地进入了心理学家们的视野。但是,什么是现代(modern)的社会心理学呢?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是如何产生的呢?它的基本观点又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呢?本文试图就这几个问题作一论述。

一、什么是现代社会心理学

所谓现代的社会心理学是指秉承传统的科学心理学的信念和方法,相信通过科学的方法最终能够揭示有关人类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普遍真理”的社会心理学研究。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不仅确立了心理学的发展方向,同时也奠定了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科学主义倾向。科学的社会心理学也就是现代的社会心理学,一直坚持着经验主义取向。经验主义取向就是把社会中的个人视为一个“精神实体”,把社会视为一个“物质实体”,而经验是精神实体借以反映、描述和认识物质实体的中介,因此,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我们可以把握两种实体的真实知识。从科学心理学的经验主义取向上我们可以看出,现代社会心理学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它的实证主义倾向,所谓社会心理学的现代性也就是它的实证性[4]。

社会心理学的“现代特征”主要有下面四条:1.方法上的机械主义。现代社会心理学与主流心理学一样热衷于效仿自然科学的科学观和方法论,依然对整个世界做主观与客观的简单二元划分,把决定论移植到社会心理学研究上来,坚持运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现象。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选题大多过于琐碎也不重要,尤其是实验室的局限使之严重地脱离了社会现实,从某些拟兽论研究到理解校园枪击案或国际间的仇恨还有很大距离。2.研究手段上的经验主义。经验主义相信经验是科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起源于由观察和实验等方法而得来的经验,最后还要受其检验。在现代心理学中,无论是以意识的内容为研究对象的实验法,还是以意识的活动为研究对象的自我经验描述法都以经验主义为取向,都把意识作为一个“经验实体”加以研究。现代的社会心理学基本上继承了这种经验主义取向,在研究手段方面强调经验观察和现场实验的重要性,希望借此获得中立的研究数据以建立具有普遍性和通用性的社会心理模型。3.研究取向上的个人主义。从弗洛依德主义所强调的个人性本能到马斯洛和罗杰斯所主张的个人尊严、个人潜能和个人的价值,现代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一直坚持以个人为中心的取向,研究者或者从个体的内部因素,或者从个人所处的具体情境来研究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极少从文化和社会历史背景的角度探讨心理和行为的发生和发展,忽视了个人是社会的成员以及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因此难于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社会现实之中。4.研究理念上的普遍主义。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注重价值中立原则,期望借此摆脱无关因素的干扰,通过科学的方法获得超越文化和历史的普遍真理。多数研究者相信依据经验观察所得到的数据可以建立具有普遍性的理论模型,这种理论模型可以超越时间、超越历史、超越文化,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人类群体和社会。

Gergen在《走向后现代的心理学》专题报告中,从另外一个角度总结出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基本原则,这四个基本原则可以视为社会心理学“现代性”的同义词,即:1.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虽然不同流派的社会心理学家对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不同的定义,但是,现代主义取向的学者们都承认社会心理学有一个存在研究可能的基本研究领域。2.现代主义取向的学者们都相信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研究领域中可以找到普遍性的特征,能够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适性的理论框架,并且可以借此预测人类的社会行为。3.现代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要在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领域内找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必须借助于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尤其是那些可以对研究变量加以严格控制的实验方法。4.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坚信价值中立的原则,认为通过价值无涉的实证方法可以逐渐地加深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认识,最终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在价值上保持中立的、可靠的真理[1]。

如上对现代社会心理学特征和基本原则的分析,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实质,即它的实证性。可以认为所谓现代社会心理学的“现代性”就是指,坚信通过使用实证的方法,坚持价值中立的原则,可以获得客观存在的普遍真理的研究倾向。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产生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不仅仅是一个历史分期的概念,更为重要的是它代表着一种不同于现代主义的文化取向。“后现代主义”本来是指一种以抛弃普遍性、背离和批判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为特征的建筑学倾向,后来被移用于指称文学、艺术、美学、哲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自然科学等诸多领域中具有类似倾向的思潮。后现代主义思潮孕育于20世纪30年代,大体上形成于20世纪60年代,到了20世纪80年代成为兴盛于西方的一种泛文化思潮。作为一种与现代主义相区别的文化取向和方法论,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形成在心理科学领域也产生了范围广泛并且日益重要的影响,心理学的领域内逐渐地形成了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社会心理学思潮[5]。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它的产生与后现代主义哲学以及后现代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它是后现代主义社会的时代精神产物;其次,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有着深刻的学科背景。

(一)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哲学基础是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一词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中叶的建筑学中出现,此后在艺术、文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使用。那么“后现代主义”到底是什么涵义呢?

20世纪70年代,法国的一些哲学家从哲学发展的角度对后现代主义思潮进行了界定:后现代主义是对后现代时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艺术风格等方面的认识和分析,也可以说是对后现代社会的各种哲学思潮、艺术观点、建筑风格、社会心态的汇集。

1.从哲学方面看,实证主义根基的动摇导致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

什么是实证主义?实证主义的根基又是什么呢?实证主义是近代知识文化(尤其是科学技术)和社会背景的特定产物。就知识文化背景而言,作为一般科学方法论的实证论,起始于笛卡尔哲学的近代经验主义哲学和理性主义哲学的交互作用之下;就社会历史背景而言,实证主义的基本原则事实上就象M.韦伯所描述的那样,是作为现代化过程本质内涵的理性化在科学研究和认识活动中的体现和落实,其坚信“只有在合理性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支配之下,才会产生经过推理证明的、数学的和理性实验的实证自然科学”[6](p.91)。现代化过程本质上是理性化过程,贯穿于现代化方案始终的基础原则是理性化原则。而理性原则作用并影响普通人的思维和认识的时候,不仅可以排除神灵以及巫术对人们思想的迷惑,还可以减少情感和信仰对人们思想的限制,理性主义使人们相信任何先定的原则都可以在事实面前改变。因此,理性化的思维方式和认识方式必然会促进实证主义的兴起。实证主义作为一种哲学形态,有着自己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整个世界存在着主观与客观的基本二分;经验与知识代表着主观对客观的正确认识;人类的理性可以彻底地摆脱偏见、成见和传统的信念;我们可以依靠我们反思的力量超越历史的前后联系和认识水平的限制来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科学研究存在一种通用的方法,即实证的方法,因为实证方法可以确保知识的稳固基础,进而为我们建立起普遍的科学大厦[7](p.45)。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实证主义的根基是源于理性主义的科学主义,即坚信在客观世界存在着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我们借助于数学的方法和理性实验的方法才能认识到客观真理。

实证主义的精神和原则在总体上支配并主导着近现代各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几乎与现代主义的现代性含义相混同。但是,从实证主义哲学产生伊始,对它的批评就一直或明或暗地存在着。例如E.Husserl和A.Schutz的现象学、M.Scheler和K.Mannherm的知识社会学等。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后现代主义文化思潮的兴起,一些后现代主义学者的思想,例如H.G.Gadamer,M.Kuhn,P.K.Feyerabend,J.Derrida,R.Rorty等,更是从根本上动摇了实证论对科学研究的统治基础。

由哲学家胡塞尔(E.Husserl)首创并在社会学领域为舒茨(A.Schutz)所继承的现象学(phenomenology)在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之前,就对实证主义科学方法提出质疑,直接开启了后现代知识论的思路。他们主要针对实证主义所谓的科学方法的“惟一性”和“客观性”,认为客观事物有许多种不同的构成方式,因此,以物理学方法为代表的、研究客观世界的“科学方法”只能是认识世界的方法之一。

在后现代思想家中,伽达默尔(H.G.Gadamer)的阐释学(Hermeneutics)最为直接地接受了胡塞尔思想的影响。他更为明确地宣布“一切理解都包含着某种成见”。伽达默尔认为我们的全部经验能力具有“最初直接性”,我们所遭遇的东西才称作对我们相关的东西,我们所谓的世界只是我们所认识到的世界[7](p.158)。

库恩(M.Kuhn)在1962年出版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向实证主义所信奉的有关科学的真理性提出了挑战[8]。他指出,科学知识并不是从自然中简单地“读取”出来的,而是以历史上特定的、具有一定文化背景的范式作为中介,理论或范式会污染观察和实验。库恩所谓的范式(Paradigm)指的是科学研究者原先所持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可以视为伽达默尔所谓的“成见”。库恩的范式论认为客观事实和科学知识都只能在一定的范式下成立,范式决定着什么是科学知识,什么不是科学知识。K.Feyerabend对库恩的思想作了积极的反应[7]。在《反对方法》一书中,他猛烈地抨击了那种认为“可以通过预先设定好的、固定不变的研究程序获得知识”的观点[9]。他和库恩都认为:所谓的科学“真理”只不过是对事实的一种看法,只是人类社会交往的一种或数种新产品而已。也就是说,以往被认为是科学界所独能产生的一些普遍知识,实际上不过是“科学家”这一文化共同体内部社会交往过程的特定结果而已。在这种观点看来,所谓科学研究中的“价值中立”,所谓“客观的、普遍行之有效的真理”就成了值得人们怀疑的问题。

共同动摇实证主义根基的理论还包括解构理论、L.Laudan的新工具主义科学观、R.Rorty的反本质主义真理观等。面对这样的一种潮流,社会心理学领域内也开始了如前所述的对实证论的颠覆活动。

2.来自于社会生活其他方面的原因

后现代主义思潮是对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有人认为,后现代社会是一个完全商品化的、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信息社会。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发展现代科技,使得国家富强人民生活富裕,但是,由于科学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并最终形成了“科技霸权”和“电脑霸权”,所以把人当作机器或动物来研究的科学主义思想日益泛滥起来,从而造成西方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深深地感到人生意义的失落和精神价值的丧失。美国社会学家Daniel Bell指出,在后现代社会中由于外部世界迅速变化导致人在空间感和时间感方面出现错乱;另外宗教信仰的泯灭、天堂希望的失落以及关于人生有限、死后万事空的新意识共同铸成了自我意识的危机。因此,人们就走到了一个缺乏生命意义的空白边缘地带[10]。

后现代主义思潮代表着后现代社会的思维方式,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文化特征。作为一种思潮,它也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比较和反思,对科学与文明的审视,对线型二分化认识论的置疑,对人生价值的重新评估。它认为现代主义把世界划分为主客二元是没有根据的,因此,建立在主客二元论基础之上的内源论与外源论之争也是站不住脚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把“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的划分”看成是社会建构和语言建构的结果,因此,知识和所谓的真理也就成了社会互动的结果。

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品经济从产业型向消费型的过渡,这种过渡表现为如下的特征:(1)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马克思曾经说过,资本主义无情地破坏了一切神圣的东西,冷酷地把一切都变成商品。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这种商品化过程更为彻底,人们越来越置身于无边无际的商品化的广告、电视、录相、电影、杂志、网络所构成的信息海洋之中。在物质文明飞速进步的同时,后现代社会的失业、犯罪、吸毒、精神病和道德堕落等现象却十分严重,这说明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来说是非常落后的,人们普遍有被商品化、程序化和异化的社会心态。(2)全方位的艺术商品化。在古典哲学看来,人的审美经验是拒绝商品化的,康德认为艺术的最大长处是不会变成商品。但到了后现代主义阶段,艺术开始向大众化的方向发展。艺术商品化的过程不仅使艺术成为商品,就连理论也变成了商品。(3)现代人对“乌托邦理想主义”的蔑视。后现代主义社会的变革也造成了人的变化,导致了新型“现代人”的出现,他们的最大特点是蔑视乌托邦理想主义,很多人失去了自我奋斗的精神而沉迷于享乐之中,想方设法地寻找刺激来安抚烦躁的心灵。(4)高度的竞争使人们感受到巨大的精神压力。在后现代社会之前,人们所面临的竞争主要是“人与自然的竞争”和“人与技术环境的竞争”,但是,进入后现代社会以后,人们所面临的主要竞争变成“人与人的竞争”。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沟通日益减少,而高强度竞争所造成的压力却日益增大。

3.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基本观点

可以说,后现代主义思潮是人们对后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反映,它是在批判现代主义和理性主义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其基本观点如下:

(1)反对个人主义,强调内在关系。强调个人主义是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之一。现代主义把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甚至企图证明不受道德约束追求自我利益的行为和制度也是合理的。后现代主义思潮深刻地批评了现代主义对个人主义中心地位的强调,认为个人主义的绝对化会使它走向自己的反面。后现代主义思潮更为关注的是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应该如何更好地适应正在迅速变化的信息化和商品化的高科技社会。

(2)倡导创造性。后现代主义取向的核心是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onism),其认为知识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社会建构的结果。基于此,后现代主义思潮极力倡导人们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突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寻求新的有价值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领域内创建生活的价值意义,在社会关系领域内创造多样性、有差异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新型关系。

(3)倡导多元论,尊重差异性。后现代主义反对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彻底的相对主义的态度来张扬科学的怀疑精神,体现了对历史和事物发展中各种差异和偶然、变化与不测的高度敏感。在知识领域里后现代主义拒绝对理性、本质和普遍绝对真理的信仰,反对直线进步的价值观,提倡多元主义的文化价值观;在社会关系领域中拒绝一切普遍主义的社会方案,主张社会关系中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兼容性,拒绝任何囊括世界历史全部内容的理论,强调社会生活中的相对主义、特殊主义和情境主义,要求人们尊重差异,学会宽容[11]。

(二)社会心理学内部的原因——社会心理学的危机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既有影响其发展变化的外部环境因素,也有来自于学科内部的原因。从冯特在莱比锡建立第一个社会心理学实验室以来,社会心理学基础研究的指导思想一直是实证主义,因此,采用“科学主义”的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成为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是,科学主义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在20世纪70年代承受了来自于社会现实的严峻挑战。

首先,在社会心理学发展进程中存在着以方法为中心、而不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倾向。学者们对方法的重视超过了他们对社会现实本身的重视,社会心理学家在研究某个社会心理问题之前,总是会下意识地考虑到这问题能不能用同行所承认的、以实验研究为代表的科学方法来研究,这使得许多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因为没有合适的研究方法而被刻意地忽视了。

其次,现代主义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在实证论的影响下希望能够对研究课题进行严格的定量分析,这样,一方面就使那些不适合作定量分析的研究课题无法获得解释,另一方面令已有的研究缺乏能够得到深入理解的定性分析,因此难以获得深入的解释。

正是由于上述的哲学基础、社会因素以及社会心理学所面临的危机等多方面原因的出现,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产生开始提上了日程。I.Parker在1989年发表的《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危机》一书,深刻地指出实证的社会心理学与西方现代主流文化是一致的,因此,可以在新的哲学基础上使社会心理学与现代主义脱钩,进而创建新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即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2]。

三、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观点

(一)Gergen对后现代社会心理学的设计

在1988年的《走向后现代心理学》的专题报告中,Gergen曾经总结了现代社会心理学的四大特征,同时,他还相应地为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者作了以下的设计[1]:

1.在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应该意识到,我们对周围世界所作的论述,只是在特定的社会常规中运作的结果,或者是遵照一定的科学研究程序所获得’的产物;如果我们还坚持认为科学都有一个基本的研究领域存在,无形中就会把那些本身还带有一定偏见的论述客观化、普遍化。

2.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开始意识到,我们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找到具有普遍性的特征,任何一种叙事方式都只适用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和文化背景。因此,每一位研究者在从事自己的研究时,都必须要考虑到自己开展研究的历史和文化背景,都应该有对自己所处文化环境的强烈反省意识。

3.后现代时期的学者也不再把“方法”视为一种神圣的追求,相反,人们认为方法往往是一种误导他人去认可自己、进而把自己的想法“合理化”的工具。

4.基于前面三项设计可以推知,后现代时期的学者对真理的看法已经完全不同于从前,他们开始对“实证研究是获得真理的必然途径”的信念产生怀疑;甚至有人认为,所谓的“科学进步”根本就是由于科学的文字及叙事特点所制造出来的产物。

(二)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基本研究思想

虽然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明晰的理论体系,但从其先行者的研究成果上看,可以得出如下的基本研究思想[5][12](pp.50~54):

1.反对机械论和实证论,提倡经验论和相对主义。所谓机械论(mechanical determinism)是一种以力学为基础来解释自然、社会和精神现象因果关系的机械图式。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使用机械论和实证论等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心理学,必然使这门学科背上沉重的包袱,因为世界的秩序并不是完全建立在因果规律的基础上;他们对大量微观的、控制条件下所得到的实验数据感到厌烦,认为把客观性、可验证性等实证原理运用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上本身就是荒谬的。有些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家甚至认为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精神与物质的划分是一种简单的二分法,他们反对普遍主义,倡导相对主义,认为任何理论都只在特定的文化和历史背景下适用。

2.蔑视低级心理的研究,重视高级心理学的研究,强调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和社会学接轨。从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形成以来,人们对低级心理过程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家认为那些从动物身上也可以观察到的反射、感觉等说明不了人与人之间本质性的差异以及社会文化的发展,心理学尤其是社会心理学应该重视人的思维、创造性、人际关系和自我实现等高级心理研究,并尽快与伦理学、艺术和社会学研究接轨,使之与人类的日常生活有更为密切的联系,能够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3.反对还原论、简约论和拟兽论,提倡从整体论和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人的心理。所谓还原论(reductionism)是把意识和人格等心理现象都分解为物理或化学要素,从而把心理学还原为物理学的一种倾向。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对一些来自于比较心理学和动物实验的研究结果表示怀疑,认为把这种简约论和拟兽论的研究结果用于推测人的心理带有很大的冒险性。有的后现代学者认为,借用自然科学的方法,运用实证、归纳和推理等方法来探讨社会心理的普遍规律是徒劳的,甚至还会割裂人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为了使社会心理学与社会现实相结合,他们提倡用历史文化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

(三)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心

当我们浏览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时,不难发现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家把他们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以下几个方面:

1.探讨人的社会性。现代主义聚集于个体的心灵、个体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取向则把注意力的中心从个体转向社会,从个人理性转向文化关系和社会互动,开始重新发掘在后现代社会中被商品化了的人性概念,他们非常关注生活在完全商品化和信息化社会中人的时空观、价值观和历史深度感将会如何产生变化。

2.注重语言的研究。语言在人际交往和思想沟通等方面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主义取向眼里语言是心灵的孩子,是描述和表征内在心理状态的忠实的工作。但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则认为语言不是表达思维,而是规定思维,是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世界的框架和思想范畴,他们把对语言的研究重点放在语言的建构性上,而不是其反映性。

3.注重心理投射的研究,尤其是建筑风格和艺术观念在人们心灵深处的投射和影响。以建筑为例,古典的建筑渗透着透视艺术和情景深度,也是一种“中心化”、“轴心化”思想的表露,而后现代建筑追求的只是大众化和使用者的舒适。

4.提倡超个体主义研究。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风行一时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自我实现、强调人的潜能,由于迎合了现代人追求个性的需要,所以受到很多人的追捧。但是,在竞争极为激烈的后现代社会里要真正地保持人的尊严,发挥自身的潜能是极为不易的。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家为了减轻后现代社会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主张让个人回归到大众与平凡之中,或以宗教性的怡然来消除自我奋斗的焦虑与恐惧,这即是所谓的超个人主义,它是对人本主义心理学所主张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中心”的否定之否定”[13]。

四、对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简要评价

目前只有少数人把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视为一个学派,多数学者都持一种有默契的共识,即把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视为一种思潮。应该说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还处于刚起步的不成熟阶段,尚未形成一种严谨的体系,只是某些社会心理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研究者相似观点的汇集。但是,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的出现却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后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巨大反差,人被物役化、商品化和程序化的社会心态,也体现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家们认为应该根据时代的特点来调整和规划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方向,而不应该对新时代出现的现实问题采取视而不见的回避态度。

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强调研究鲜活的、从社会实际生活中涌现出来的心理学问题,并且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都是可取的,对处于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具有后现代主义倾向的社会心理学以批判为先导,对科学主义社会心理学把社会心理研究局限在实验室、限制在“科学”方法之下的现象作了无情的批判,它促进了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研究实践的重要转变,重新发掘了语言的意义与作用,把心理学研究的重心从个体转移到社会关系模型上来,进一步向人们揭示了客观世界作为主观建构世界存在的可能性,并使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开始由实证分析向话语分析和历史文化研究方法转移。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对以人为本的强调,远远地超越现代社会所主张的个人主义,是一种强调人性中的社会性的超个人主义,主张使人性回归于平凡和大众,借此减轻后现代社会中激烈的竞争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

现实生活中的社会心理问题是复杂多样的,而且来自于不同的层次,例如个人层次、人际交往层次、群体层次和社会文化层次等,所以,只借助于科学主义的实证论难于解释全部的社会心理现象。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强调研究方法的多元化,引进了话语分析、历史文化研究方法和相对主义的观念,符合了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需要。但它对心理学主流研究方法的全盘否定是不可取的,社会心理学的实证研究方法经过长期演变,已经由强调实验室研究发展到今天更强调准实验研究、问卷调查、档案资料分析等方法的使用,并且不断地吸收其他学科(例如生物学、物理学、社会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现在,它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方法特点并且找到了适用的领域,这一点是不应该也是不能否定的。在后现代时期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方法应该进一步地把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实验研究和社会研究相结合,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结合起来,而不能有所偏颇。

总之,后现代主义社会心理学思潮还远没有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主流,但是,应当可以成为建构社会心理学大厦的一部分。

标签:;  ;  ;  ;  ;  ;  ;  ;  ;  ;  ;  ;  ;  ;  ;  ;  

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心理的影响_心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