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型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研究

中小型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研究

李明[1]2002年在《中小型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研究》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处在两个根本性转变时期,即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方式向集约型方式转变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待进一步完善。为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传统国有企业只有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成为独立的市场经济的运行主体,才能真正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这些都有赖于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运作、上市重组等措施,建立起以合理的法人治理结构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飞跃。本文在对我国国有中小企业改革现状分析基础上,重点就资本运作中上市重组方式进行分析,针对以创业板为目标的股份制改造和重组企业,找出股份制改组过程中的难点和要点,并就国有资产管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的剥离、净资产的折股、企业债务和土地使用权的处理、离退休人员的安置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期对作者正在参与制定的“天维科技研究所”上市重组提供经验。在分析借鉴亚洲金融危机中亚洲企业盲目追求规模化,忽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阐明了中小型科技企业在重组上市形成规模后,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跨越和产业化的重要意义,并前瞻性地为天维科技研究所利用科技创新,实现企业第二次飞跃指明了方向。全文以作者经历制作的一个实例方案——“天维科技研究所”资本运作方案以及其后的科技创新策划,贯穿始终,通过对资本运作促进第一次飞跃和科技创新完成第二次飞跃的辩证统一关系的理性思考,指导实践,来论证天维方案的科学性。当然最终的效果还有待在实施过程中进一步验证。<WP=3>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索,能为国有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王露[2]2007年在《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小型科技企业是我国科技产业中的数量最大、最活跃的一支力量,也是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和知识密集、以创新为核心、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决定了人力资本在企业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中小型科技企业的人力资本又具有主动性强、专业性强和团体增值性强、不确定性强、时效性强、积累性强等特点,其人力资本的拥有者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而且大多比较年轻,这对企业的人力资本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由于我国的中小型科技企业产生于科技教育、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还面临着一些制度和观念的约束,以及科技型企业本身的特点,企业在人力资本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困境,如人员流动频繁、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弱、培训方式难于选择、企业积累与提高员工报酬矛盾等,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这些情况不仅影响着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健康成长,也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的困难。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的特点及其人力资本的特点,有效的人力资本管理需要遵循叁大原则:一是为企业发展战略服务原则,二是与企业发展阶段匹配原则,叁是尊重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特点原则。人力资本的特点决定了人力资本的使用只能激励,而中小型科技企业中物质资本与人力资本的合作关系,也要求人力资本获得更多的利益。在激励制度的设计上,不仅要设立合理的物质激励制度,体现和尊重人力资本的价值,也需要发挥中小企业经营机制灵活、决策迅速等优势,注重精神激励。在人力资本投资方面,中小型科技企业需要从招聘开始就严格把关,分层次进行培训,并对培训进行核算和控制,还需要针对职业特点加强医疗保健投资。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将人力资本管理的思想应用于中小型科技企业当中,针对中小型科技企业及其人力资本的特点提出了中小企业进行人力资本管理的叁大原则,并在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本投资方式的设计与选择上做了一些更适于中小型科技企业的改进。本文的缺点在于:讨论侧重于管理型人力资本和技术型人力资本,对企业家型人力资本没有进行充分讨论,在激励机制的设计中,对于物质激励制度没有进行更细致的设计。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华晨[3]2011年在《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经到了关键时期,转型、生态、低碳、民生等是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主要关键词,科技创新日益成为支撑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因素,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的战略方向。本文在对区域创新体系理论探讨的基础上,从区域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两个方面对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情况进行研究。在基本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时通过与深圳的比较研究进行梳理,在区域创新能力的系统评价时结合浦东新区综合配套改革前后情况,通过对原始创新能力、创新转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服务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及产业集群六大要素构成的区区域创新体系评价指标,对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评价。从总体上看,浦东新区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借助国家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契机,浦东区域创新能力又有了极大的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创新人才高度集聚,创新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初步形成,创新机制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但是,在科技中小企业融资、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市场准入、知识产权保护、中介服务机构、开发区土地空间限制等方面仍存在很多瓶颈制约,针对这些问题,本文从深化推进“聚焦张江”战略,加强创新企业的引进和培育、提升高新技术产业能级、完善自主创新体制建设、健全科技创新体制建设、健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加强自主创新人才高地建设、推进知识产权工作、努力营造创新文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完善和发展浦东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对策。

魏军兰[4]2004年在《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以知识经济为主旋律的21世纪,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将决定一国的兴衰,世界各国正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竞相发展高科技企业。我国要实现经济方式的转变,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拉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在未来世界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也唯有大力发展高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高科技企业。 目前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也无人对其管理模式进行专门的研究。企业管理模式的选择是一个企业正常发展的重要方面,因此,研究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帮助企业健康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基于中小型高科技企业和管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管理模式模型。综合运用管理模式和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别从企业制度、融资、技术创新、人力资本和企业文化这五个方面,在充分分析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现状、管理障碍及其管理特点的基础上,构建了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的企业制度管理模式、融资管理模式、技术创新管理模式、人力资本管理模式和企业文化建设管理模式。最后,针对我国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现有管理模式提出优化对策。

孙惠新[5]2003年在《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文中研究表明制约我国风险投资业发展的瓶颈,是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为体制上的缺陷、制度落后、法律法规政策缺位等,如政府角色定位不当;风险投资行业没有相关的法律;没有明确的政策支持;缺乏有效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论文通过对风险投资的特点和运作原理的分析、对风险投资支持体系的国际比较,提出了建立健全风险投资市场体系,关键在于风险投资的制度创新。在此基础上,论文就如何构建我国风险投资市场体系进行了有益探讨并表述了一些具体观点,对发展我国风险投资业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汉光[6]2012年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创新研究》文中提出科技企业孵化器作为一种专门为扶持新创科技型企业而设计和运作的社会经济组织,由于其在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扶持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以及振兴区域经济方面的突出作用,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随着科技企业孵化器数量的持续增长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其服务功能需要进一步深化,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运营已经逐渐成为其实现功能的内在需求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当前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运营,无论是在相关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具体的实践运作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缺点和不足,与国外的先进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值得我国学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本文的研究综合应用苗床理论、科技创业理论和科技创新理论以及社会生态系统的思想,在对国内、外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及其管理进行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创新的研究框架,系统分析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的价值主张与创新,提出差异化战略、提升顾客价值和缔结战略联盟等基于价值链的价值创新战略;深入探讨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内部网络形态和外部网络体系,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创业支撑网络,搭建了网络化运行的支撑平台,为网络成员与在孵企业提供了信息交流、合作研发、成果展示和知识共享的机会,并形成以契约治理、网络治理和第叁方治理为主的整体网络治理机制。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其网络化运营的盈利模式进行设计,并构建了网络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评价体系,本文最后以北京华海基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为例,对其网络化运营现状及孵化力进行评价。本文主要的创新性成果包括:(1)提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的价值创新战略。通过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目标客户和核心能力构成的分析,提出了网络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的顾客价值要素和价值主张,应用价值创新的四步框架法提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的价值创新方向和途径。(2)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体系结构模型。本文基于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内部网络形态和外部网络体系的分析,构建了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支撑网络模型,并提出以契约治理、网络治理和第叁方治理为主的叁者相互补充、交叉强化的整体网络治理机制。(3)设计了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的盈利模式。本文主要基于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价值结构、投资模式和收入模式叁方面的分析,形成在“共享空间+共享设施+共享服务+专业咨询+风险投资”的业务结构下,采用多元化投资模式,以实业收入、风险投资收入和服务型收入为主的盈利模式。(4)建立了网络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测评模型。本文在对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界定和影响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网络化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应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网络运营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孵化力评价模型,并以北京华海基业科技企业孵化器有限公司为案例,进行了实际应用。目前,国内学者在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体系构建、网络化运营模式及其治理、孵化力提升等方面缺乏系统的研究,有待创新。本文的研究对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创新的研究和丰富科技创业与科技创新相关理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对于指导科技企业孵化器的网络化运营,解决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促进我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柳宏志[7]2007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技术创新活力之源,是整个高科技产业的基础,是实现技术跨越的主要力量,也是知识经济的重要支撑之一。在国家“十一·五”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出台以后,举国上下无不对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实现这一战略举措的核心关键,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力军的作用。然而,改革开放28年以来,我们十分尴尬地看到:世界上没有一个较大的产业其主导技术、主导设计、主导品牌和主导服务是率先由我们中国企业所提出和发明的。为何中国也有不少的企业在努力争取做大做强,但几乎鲜见成功的?改革开放28年间,我们目睹了不少企业曾经风声鹊起,轰动一时,但几乎绝大多数却最终倒在了成长的路上。这到底是我们的体制之祸、能力之缺,还是思维之弊、文化之殇?本人认为,对于不同制度环境、政策环境背景下的企业,解释其经营绩效的巨大差异,可以将研究视角多放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制度与文化环境上,而对于在类似的制度与政策环境背景下的企业,解释不同企业其战略成败与经营绩效的明显差异,更应该深入到企业内部去研究。当前,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面临着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障碍的双重约束,而目前绝大部分学者将关注的焦点更多地放在了外部环境上,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文化环境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内在的经营理念、企业能力、经营策略、创新意愿等重要问题关注的相对较少。究竟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绩效因何而定、受何影响,其内在作用机理如何,已有的相关文献基础与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多数还处于定性分析与对策研究上。因此,本论文致力于从内外环境综合分析的双重视角,深入研究制约与影响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创新与管理,以及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问题。正是由于上述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本研究基于企业家能力理论、创新管理理论和中小企业成长理论,通过对327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7家大型科技企业、115家非科技型企业、167位科技型中小企业家,以及272位中层管理者与基层人员的深度访谈、问卷调查和长期追踪,最终形成了本文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成果。本文力图对我国当前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叁大命题展开深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这就是:1.什么是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2.为什么会形成这一障碍,它对企业绩效影响如何?3.如何来解决阻碍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这叁大命题的深入研究,深入地揭示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创业成败的战略根源,即企业家的思维幽闭是制约企业生存与发展、创新与管理的最大障碍,而思维创新则是成就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成功的终极奥秘。具体来说,本研究的主要工作与结论如下:1.本研究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产出相关性分析中发现: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产出之间并没有相关性,即在统计意义上,科技型中小企业如果想靠提高科技投入比例来增加经济绩效,并未获本研究实证所支持。2.本研究在对小型与中型科技企业成长性的差异分析中发现:我国小型科技企业近叁年经济产出性指标、人员投入性指标和比率性指标略微高于中型科技企业,但两者并没有明显差异,只是在新产品产值率方面小型科技企业与中型科技企业具有显着性差异。3.本研究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与问题障碍分析中发现:科技体制与融资瓶颈,并非是影响和困扰企业成长与发展的最大障碍,企业创新与管理所面临最大的问题是来自于企业家的思维幽闭与经营理念短视。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和领导能力是影响企业发展的最大因素。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科技型中小企业之所以无法真正取得长远发展,根源就在于企业家思维的短见和管理的缺陷。4.本研究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的关系机理研究中,通过SPSS统计分析和结构方程两种方法构建了反映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与管理行为的能效模型(能力与绩效),形成了企业能力、经营策略与创新意愿叁位一体影响企业绩效的模型体系。该模型具有良好的解释性,它深刻地揭示了企业家素质、经营能力(包括企业家能力与组织能力)、经营绩效、创新意愿与经营策略之间的作用机理与内在联系。本文通过探索性研究与验证性实证研究表明,组织能力是影响企业绩效的最大能力,但企业家能力与组织能力对企业绩效的贡献差距比较接近。在组织能力中,业务能力与创新能力是最为关键的能力,而在企业家能力中,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则是最关键的能力。即科技型中小企业最大的竞争力是来自业务能力、创新能力、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而不是日常管理能力或社会交往能力,更不是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因此,企业家日常管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高低并不是影响企业绩效的的最关键变量。企业家可以通过招聘或者选拔胜任的人才来解决这些能力不足的问题,但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不可替代,思维创新能力和战略管理能力差的企业家,其企业绩效注定会差。5.本研究发现,企业家的创新意愿深受创新认知的影响,创新认知由创新创业环境、政府科技创新功能定位和科技服务效能所决定,而企业家的创新意愿和企业经营策略对企业经营绩效具有明显的交互效应。总体而言,企业家素质决定了企业家能力,而企业家能力与企业组织能力决定经营绩效,但企业经营绩效不完全由经营能力所决定,还同时受到企业家创新意愿和企业经营策略的影响。企业家创新意愿具有调节效应,影响着企业经营能力与经营绩效之间的方向和大小。本研究结果显示,对低创新意愿组而言,创新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最大,业务能力其次,管理体制和企业文化的影响不显着;对高创新意愿组而言,业务能力对经营绩效的影响效应最大,创新能力其次,企业文化最小,而管理体制的影响不显着。6.本研究在对企业家第一能力——思维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发现:企业家思维创新能力与其教育学历、工作年限、在企时间、影响经验来源、风险偏好、学习倾向、是否是创业者,以及企业规模、成立年限、技术水平、是否是家族企业无关,但却与其直觉思维强度显着负相关,与事业态度和社会网络显着正相关。这一研究结果表明,并非学历越高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也并非工作年限越长,在企业时间越长,企业规模越大,其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也并非越是企业创立者其思维创新能力就越强,或者如果是家族企业其思维创新能力就越差。这一研究结果揭示了为何许多具有高学历背景、拥有高智商、从事高新技术研发与管理的企业家,甚至是海外归国创业人员,也常常会陷入思维幽闭陷阱的原因。这些统计结论也为后发企业之所以常常会打败先发企业,之所以中小企业一样可以打败大型企业提供了有力佐证。因为,如果企业规模越大、成立年限越长,企业家思维创新能力越强,从而企业经营绩效越佳的话,那么必然会产生“先发恒大、后发恒小;大者恒强、小者恒弱”的怪圈,事实上,这一现象并不存在。7.本文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思维幽闭研究中,对企业家经营理念、用人思维、时间精力分布、培训理念、自主创新思维、创牌思维等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全面揭示了企业家思维幽闭之痛及其危害,并对其根源成因和机理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企业家沉迷于以往的成功经验、发展模式或经营策略,执着于原有的处事方式、做事原则,而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不同步,看不清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缺乏技术预见能力,尤其是一贯搞一言堂和靠直觉经验决策,那么,企业家就是陷入了思维幽闭的陷阱,带领的企业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巨大的创新风险和运营风险,成为汪洋大海中的诺亚方舟。如果企业家不能够开放心胸,深入思考企业未来发展等重大问题,不能够积极拓展社会网络,交流创新与管理经验,那么,企业的发展很可能由于缺乏前瞻性的判断和不符合行业的趋势,而陷入风险之林。一个不能向世界奉献创新成就和管理思想的企业,是永远无法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优秀企业的,更谈不上从优秀走向卓越了。同样,一个缺乏思维远见,局限于思维幽闭的企业家,也是永远无法把企业从中小企业一步步带向优秀乃至卓越企业的。在以往的研究中,都假设企业家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或者只要创新环境向好,企业家就是乐于创新的,但反观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企业家,却常常陷入了思维幽闭的陷阱,既缺乏创新的动力,也缺乏创新的意愿,从事的是21世纪的高新技术产品与服务研发,而思维与管理理念却常常停留在19世纪的经验管理时代,这是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如何尽快增强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这是未来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所在。综上所述,本文在关于发现什么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科技型中小企业所面临最大问题的研究中,进行了大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并在如下方面实现了主要创新:1.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强度与经济产出不相关。经济产出只与科技投入总量正相关,而与科技投入比例结构无关。企业如果想靠提高科技投入比例来增加经济产出,未获本研究实证支持。企业绩效提升的主要途径并非是靠加大科技投入比例能够得以实现,而是依赖于其它更为复杂的内在因素。实证表明,小型与中型科技企业只在规模性指标上具有显着性差异,而在比例结构性指标上无差异。2.本文所建立的能效模型,深刻的揭示了企业绩效大不同的内因。能效模型否定了资金匮乏、体制弊端、创新创业环境不佳是影响企业创新与管理成败的最大障碍,这些只是外在影响企业家创新认知的因素,更多地是通过影响创新意愿,进而对企业绩效间接发挥作用。模型也否定了单凭肯吃苦、胆子大、善闯荡就能成为优秀的企业家的常规理解,而是提出企业的经营能力与组织能力,尤其是企业的业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才是对企业创新与管理成败产生本质性影响的解释变量。因此,企业战略兴衰、创新成败的根源主要来自于企业家的素质与经营能力。3.提出了思维创新能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第一能力的论断。思维,是撼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原动力,更是基业长青的终极力量。企业家战略管理、日常管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的不足可以通过选拔胜任下属来弥补,但思维创新能力无可替代。思维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家能成功地把企业从创业型结构向发展型结构转换,而陷入思维幽闭的企业家则常常把企业带向了风险与失败的境地,成为了汪洋大海中的诺亚方舟。科技型企业常常并非是由于资金短缺或技术无法突破而难以发展的,主要还是缘自于企业家经营能力不足。企业家的经营短视与思维幽闭,甚至还弄虚作假、欺骗客户,以及压榨员工,扭曲了客户价值网络与员工价值体系,才是导致企业难以做大更难以做强的原因。4.本文提出,切实加大企业家自主创新动力机制,保障其创新收益,降低其创新风险与创新成本,是政府推动科技创新、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政府扶持科技创新的基本点不在于单纯提供税收优惠和资金扶持,而最关键在于要发挥行业协会和社会群体的力量,为企业家提供知识援助(商业知识与商业伦理),切实增强企业家的思维创新能力与决策水平。

胡凌娟[8]2017年在《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文中研究说明自从我国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理念以来,我国对科学技术的重视力度正在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开始向科技型的方向进行转型发展,并逐渐形成日益庞大的发展趋势,成为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之一。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科技产品和技术服务为经营核心,因此相比于其他普通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更高的技术含量以及更强的创新能力,在经营方面也具有其他企业无法企及的灵活性,对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市场经济效益最大化目标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与帮助作用。而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止去年在我国共计有五千多万家中小型企业,其所占比重占据全国所有企业的九成以上,在如此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当中,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数量也在不断攀升,几乎每天都会有五十家左右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诞生,且这一发展速度还呈现出不断增长之势。 -科技型中小企业作为中小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以及有效增加就业,同时在推动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正在逐渐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与关注力度,并且就其未来发展来看,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拥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与美好的发展前景。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发展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除了少数明星科技型中小企业脱颖而出外,大部分科技型中小企业往往会在短时间内走向消亡。绝大多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会受到管理能力不足、信用不足以及缺乏足够的发展资金以及强有力的核心竞争力等众多因素的掣肘,使得科技型中小企业难以实现长久稳定发展。譬如说国家在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信用状况进行调查的过程当中,发现在当前看似众多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当中,几乎七成以上的企业存在实力偏弱的问题,企业的偿债能力明显不足,缺乏长时间的信用记录,加之在创新科技产品服务以及相关技术时,中小型科技企业需要面临较大的风险,但却往往无法为此提供足够的抵押资产,不仅欠缺较强的信用资源利用能力,同时信用记录时间也明显偏短,有限的融资渠道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与壮大。而管理能够创造价值,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来说也是如此,在新时代,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加强经营管理战略创新,积极使用最新先进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技术,努力推出与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要求相符合的、全新的管理模式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趋势。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的经营战略管理问题,本文将通过使用文献研究法与资料收集法,从互联网以及图书馆等处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进行了分析,并对其经营战略管理选择和创新途径展开了探讨。在此基础上,结合A公司的实例,本文通过分析A公司生命周期和实际情况,提出了竞争战略管理创新、职能战略管理创新和成长战略管理创新等战略管理创新对策,并对A公司实现战略管理创新后的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A公司通过经营战略管理的创新,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其战略管理创新经验、思路和方法能够对一些科技型中小企业有着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价值。因此提出科技型中小企业需要通过不断对现有软件和硬件基础进行优化完善、提升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技能,建立健全企业中的经营战略管理机制、不断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优秀专业的管理人员以及最为先进的管理技术与管理理念,同时主动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当中建立起浓厚的管理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从而使得企业的经营战略管理水准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进而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综合实力以及核心竞争优势的进一步扩大奠定坚实、良好的基础,真正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实现长久稳定发展。

周晓芝[9]2013年在《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出现了一批高速成长的科技型创业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获利能力较低,存在很高的风险性,很难从传统的筹资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风险投资不仅能为企业提供发展急需的资金,而且能为其提供各种非资本增值服务,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风险投资存在高风险性特征,投资失败的概率非常大。为降低风险,使投资者获取最大收益,进而促进风险投资的良性发展,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目前关于风险投资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风险投资之前项目的评价,针对投资后风险投资绩效大多采用实证方法研究风险投资对绩效的促进作用,忽略了对投资后持续评价这一问题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对风险投资后的风险投资绩效评价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通过介绍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选题的背景、目的和意义,和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以及相关概念和理论,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通过对风险投资与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的关系进行研究,为后文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对风险投资绩效评价的内容进行界定,分析了目前风险投资相关评价存在的问题,指出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的必要性。研究重点是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通过理论分析并借鉴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网络问卷的的方式收集数据,通过数理统计筛选得出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财务状况、管理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社会资本、经济效益、企业成长性等七个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鉴于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信息部完全明确的特征,本文选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评价模型,来对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进行评价。最后选取A公司进行应用分析,验证该模型的有用性,并且为使该评价更加有效运行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风险投资的投资后项目评价角度进行研究,为投资者加强对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的后续监管提供决策依据;从风险投资者角度,在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既包括财务因素又包括非财务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序关系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模型。本文研究的重点是风险投资项目的后续评价,有利于我国风险投资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学术性。同时,通过建立的风险投资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容易获得,实用性较强,有利于投资者在投资后续评价中利用该评价指标体系全面系统反映项目的真实情况。

曲唯玮[10]2016年在《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以及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推进力量中,中小型科技企业占据重要席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资金需求越来越大,然而中小型科技企业由于自身发展规模较小以及风险较高的特点,想要从我国资本市场中获取资金是很困难的。众所周知,资金是企业发展的支柱,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高额的资金需求,只有满足了这些资金需求,才能更好的发展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在多种多样的融资方式中,股权融资是一种不需要“还本付息”的融资途径,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通过股权融资不仅能获取资金支持,而且其公司经营治理水平也能够得到完善,得到全方位优化后的企业未来发展也将不成问题。鉴于此,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问题。本文通过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现状的分析,即从天使投资、VC/PE投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市场、新叁板市场等方面做出现状分析,并找出这其中各方面阻碍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的问题。通过对国外中小型科技企业融资经验的分析总结,并结合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自身财务指标因素对其股权融资产生的影响,针对如何完善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问题提出几点措施。

参考文献:

[1]. 中小型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研究[D]. 李明. 西南财经大学. 2002

[2]. 中小型科技企业人力资本管理研究[D]. 王露.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07

[3]. 浦东新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D]. 华晨. 复旦大学. 2011

[4]. 中小型高科技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 魏军兰.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4

[5]. 风险投资制度创新论[D]. 孙惠新. 东北财经大学. 2003

[6]. 科技企业孵化器网络化运营创新研究[D]. 王汉光. 武汉理工大学. 2012

[7]. 科技型中小企业的企业家经营能力与思维创新研究[D]. 柳宏志. 浙江大学. 2007

[8]. 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管理的创新[D]. 胡凌娟. 江西财经大学. 2017

[9]. 中小型科技创业企业风险投资绩效评价研究[D]. 周晓芝. 太原理工大学. 2013

[10]. 我国中小型科技企业股权融资问题研究[D]. 曲唯玮. 黑龙江大学. 2016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中小型科技企业资本运作与科技创新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