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松江一中 201600
摘 要:我国高中教育起步于1922年,在发展了九十多年以后,已呈现出大众普及,特色发展的格局。高中教育既可以被看作义务教育的延伸,也可以被看作向高等教育的过渡;它既满足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又是进入高级人才行列的必要准备。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价值取向的问题。
关键词:上海市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 学生价值取向
“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实问题。价值取向从属于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对人生的意义、人生的追求、人生的理想和价值取向的根本表达,是人为自己的人生所建立的标尺,是人为自己定下的人生理想,是人的精神世界的核心。”“价值观一旦对个人行为具有经常的导向性,它就叫做价值取向,也就是价值观对个人行为有定向作用。”因此,价值取向是个体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当价值观对人的认知与行为有经常的导向作用时,这时的价值观就是价值取向了。作为经过中考初步筛选出的“资优生”—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学生,未来“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很有可能产生于其中。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的价值取向代表着今后很长时间社会主体的价值取向。对这部分群体的价值取向特点进行研究具有关系国家兴衰存亡的战略性意义。上海市教卫系统思研会理论研究课题“示范性高中学生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研究”课题组对上海市54所实验性示范性高中3200余名学生的价值取向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和深入分析,初步归纳出以下特点。
一、“自立精神“尚可,“共生意识”不足
所谓自立精神是指学生在具备一定的知识结构、道德修养以及身心健康的前提下,所具有的自立、自尊、自信。这种自信自立应该包括独立自主、张扬个性的意识与能力;自我设计与自我完善的发展意识与能力。当代中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注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中学生理想淡化、漠视未来,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他们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奉献精神,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一部分中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示范性高中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自我认同度较高,个性鲜明,崇尚自由,对未来的人生和职业都有自己的规划。据统计,对命运的看法中,65%的同学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有17%的同学认为一切命运早已注定,无须强求,以及18%的同学说不清楚自己对命运的看法和理解。在人生目标实现途径方面,83%的同学认为依靠自身能力奋斗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中,69%的同学认为是依靠自身的能力与奋斗,只有7%的同学认为需要依靠家庭的支持。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有家庭的支持”理解为“啃老族”之类,但至少从高中这个阶段,他们对家庭的依赖程度还是很低的。可以看出,学生普遍认为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认为“人生目标需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实现”,据调査统计,有近八成的同学支持创业,多数同学反对啃老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调查汇总中发现,学生的“友善”、“包容”指数偏低,结合“职业规划”方面,有77%的同学明确自己有过规划,只是50%的同学表示虽有规划,但未能按规划实施。从这个角度也说明,示范性高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很多的设想,但付诸实践的行动能力还有待提高。虽然他们有自己的规划,但行动力不足的现实、缺乏团队精神、集体意识及合作能力,也使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规划只停留在脑海里,没有依照自己的规划进行有效实施。
二、“科学态度”尚可,“人文情怀”不足
所谓科学态度是指具有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追求真理的批判精神,看待事物的眼光是客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理性的。所谓人文情怀是指在一定的人文积淀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对人的深厚情感,积极向善,理解他人,同情弱者,既关爱身边的人,又关爱民族,关爱人类。
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这个群体,智商较高、学习成绩优秀、思维活跃、具有潜在优秀特质。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普遍较为端正,53%的被调查者觉得预习很重要并能积极主动完成,40%的被调查者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内容,认为“完全没有必要预习,浪费时间”的比例较低,这符合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的学习特点,表现在学习的计划性、主动性和学习目的的认识性均较高。
示范性高中群体中绝大多数能够以科学的精神去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相信理性的力量,学会较全面地思考问题,能够为实现目标进行科学的规划。但是,据调査反馈,在学习目的和动机解决得如何,知识为谁服务及其人文素养方面的价值取向如何,如何看待求真务实、注重实践的问题理性思考与情感交流、人际交往的问题,在追求真理过程中质疑精神、批判意识,自我分析、矫正的能力还有待提高。面临自己的观点与书本、教师观点相左时,仅10%的学生认为课本和老师是绝对正确的,56%的被调查者表示会大胆质疑,积极求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需要关注的是,据问卷调查反馈,学生的民族精神、友善和包容指数偏低,可以看出部分学生缺乏相当的人文素养的积淀及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态度的养成。
三、“务实精神”尚可,“大局意识不足”
所谓务实精神,即一切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措施,真抓实干,在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实际工作上狠下工夫。这种务实精神应包括日常学习生活中表现出的踏实、坚持不懈。
示范性高中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能够较好地处理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相信实践出真知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在为人为学方面的动机还稍显偏重自我,功利色彩较浓,缺乏对学习本质的终身追求。他们很少去追逐那些名扬天下的英雄、科学家和政治领袖人物,而更崇拜世俗的明星人物。明星对中学生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从中学生的成功观到爱情观几乎都带有明星的印记,如近年来成千上万的青春少女对报名参加“超级女声”大赛所表现出来的狂热可见一斑,这反映了他们“投机取巧”和“一夜成名”的价值观念,体现了中学生价值取向的误区,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的“大局意识”。功利性是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的另一消极表现。在个人责任方面,一些中学生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做事情不考虑后果。有些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在网吧长时间上网、吸烟甚至酗酒,为了追求苗条而减肥,造成身体的伤害。甚至有些人不爱惜自己的生命,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在他人责任方面,在个人感情问题上,不图天长地久,只图曾经拥有,为了追求一时之快而不顾后果,盲目行事。
四、“政治意识”尚可,“民族豪情”不足
近年来,上海各学校普遍注重加强学生的基本政治观点教育,在提高中学生的政治观点和认识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尤其是对政治的关注度和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度上,有了明显提高。从问卷来看在“你是否经常关注国际和国家各类新闻”这个问题上,经常关注的占到63%,总体上分析高中生的政治敏感度还是不错的;又如“你最关注的国家问题”上学生关注的角度排名依次为“社会民生”、“国家安全”、“贪腐问题”、“政治民主”。说明示范性高中的学生还是比较关注政治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重大影响和作用。又如在“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问题上,有53%的同学愿意加入,25%的同学表示没有想过,还有22%的是不愿意。这个虽然不及解放初期对共产党的绝对的认同,但超过半数的同学愿意自身加入共产党,本身就说明了高中生对党的认同度不低。还有在调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是否过时”问题上,认为没有过时的同学比例占到93%这个比例,说明了高中阶段马克思主义的学习起到了不错效果,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近些年来,我国一直在加强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但据问卷反馈,在国家认可方面设计的“是否自豪为一个中国人”的问题上,仅有1%的同学非常自豪,虽然有68%的同学比较自豪,但无法掩盖31%的同学自豪感不多甚至没有自豪感。从中可以看出,这些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的同学对国家的认同度还不够高,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由此可见,除了继续大力加强“两纲”教育外,还需积极创设平台,拓宽渠道,真正提升学生的那份“民族豪情”。当代中学生大多数赞成正确人生价值观是为国家、为集体做贡献,赞同以集体主义为价值观的核心。但少数中学生以个人主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盲目夸大自我的价值,忽视社会利益和整体利益。相当一部分中学生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做任何事情,首先为自己考虑,把个人利益放在国家集体利益之上,对同学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缺乏社会责任感,为谋求个人利益而见利忘益,损人利己。所有这些,暴露出的本质问题就是他们的价值取向出现了偏失。当代中学生越来越关切现实和自身利益,在日常学习生活实践中注重学科知识的实用性,注重今后的社会地位和生活质量。在物质欲望的驱使下,有一些中学生理想淡化、漠视未来,做事、交友甚至学习都以是否带来直接的利益为标准进行选择。在理想和信仰的选择上,他们更多的是采取实用主义,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重物质利益轻奉献精神,重金钱实惠而轻理想追求。一部分中学生把“挣很多钱、当官发财”作为人生幸福的标准,把奢侈、享乐作为人生追求的目标。
显然,上海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生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我们可能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概括我们力所不能及的事物,我们宁愿用更坦诚、更人文的语言来提炼这个新生群体复杂而又充满变化的价值取向:守信、担当,沐浴人性之阳光;爱国、自强,恒守人类之理想;求真、创新,漫步科学之秘境;公正、自由,放浪人文之海洋。
它的内涵涉及人类普世的共同理想和道德规范,涉及本民族的文化信仰和追求梦想,涉及维护国家安全和尊严,涉及个人的修养及对待世界的态度,涉及个人的人生态度和追求……
每一个高中生,都是个站在人生起点、的旅行者。而每个实验性示范性学校的高中生,则是站在较高起点的旅行者,这部分群体价值取向合理与否关乎他们未来的人生旅程。我们将实验性示范性高中学生的价值取向提炼为以上四句话,并进一步丰富它的内涵将为我们的学生提供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人生箴言。
社会实践是中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最好阵营。开展文化辅导活动或者法律宣传活动,在提高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组织社会调查活动,如通过道德观问题的调查,提高了他们的理论修养和道德意识。通过这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中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学到社会规范和公共道德准则,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学会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服务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可以更客观地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体系,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得到进一步的强化,提高了认识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总之,当代中学生价值取向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实问题。要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是一项长期复杂而又艰苦细致的工作,最主要的是要充分发挥学校在中学生价值观形成中的主阵地作用。学校要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切实从理论与实践、行为与思想的结合上开展卓有成效、生动活泼的价值观教育,使中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论文作者:罗明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示范性论文; 价值取向论文; 中学生论文; 自己的论文; 同学论文; 实验性论文; 价值观论文; 《素质教育》2017年10月总第25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