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黄河可以实现长治久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黄河论文,长治久安论文,可以实现论文,今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圣人出,黄河清”汉乐府所吟的古人的愿望,在今日中国有了答案;
1952年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嘱咐,在世纪之交的今天有了结果;
海内外人士普遍关心的我国第二大河——黄河的安危问题,如今有了肯定的结论:通过各种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的综合治理,黄河可以实现长治久安。
这是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庄景林前不久在黄河流域各省区新闻单位负责人座谈会上传递的喜讯。
据悉,投资300多亿元正在洛阳附近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即是其中的措施之一。它竣工后,将使黄河下游的防洪标准由现在的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126.5亿立方米的特大库容拦沙,能保证下游河道20年不淤高。
黄河滋养了伟大的中华民族,赐予塞上人民“唯富一套”的恩惠,但也给沿河人民带来沉重的负担,留下了辛酸的历史。
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的约古宗列盆地,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在山东垦利县流入渤海的黄河,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9.5万平方公里。流域内现有人口约1.72亿。黄河的形成与发育已有150万年的历史,由于流经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是世界上泥沙最多的河流,每年有十六亿吨泥沙输入下游,不断淤积抬高下游河床,使历史上的黄河“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水患不绝。据史料记载,自先秦时期到民国年间的2500多年中,黄河下游决口达1500余次,两岸百姓,谈河色变,历代王朝,望河兴叹。因此,黄河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难治的河,历来被称之为“中国之忧患”。
黄河每年平均约有4亿吨泥沙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河床平均每年抬高约10厘米。目前,黄河下游已成悬河,其滩面高程比河南省新乡市地面高出20米,比开封市地面高出13米,比山东省济南市地面高出5米。黄河洪水威胁成为国家的心腹之患,一旦决口,就要造成黄河改道,北决乱海(河),南决乱淮(河),洪水泛滥影响范围可达三、四万平方公里,使上千万人的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京广、陇海等铁路大动脉将被冲断。据有关方面按1990年水平估计,黄河一旦从北岸河南原阳以上或南岸开封上下决口,洪灾直接损失将达300亿元以上。
黄河在我国经济发展由东向西转移的进程中,处于承东启西过渡地段,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流域内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已探明的矿产就有80多种,被称为“能源流域”和“有色金属长廊”。
正因如此,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视察,并做出重要指示。江泽民主席曾题词:“让黄河变害为利,为中华民族造福。”
由于党和国家对黄河的治理开发十分重视,新中国的黄河治理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彻底改变了那种频繁决口的历史。自1946年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治理黄河以来,黄河岁岁安澜,迄今已相安50年。这被黄河沿岸的老百姓称颂为“历史的奇迹”。
据庄景林介绍,50年来,黄河流域的干部群众,以“除害兴利、综合利用”的方针为指导,对黄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和开发,千方百计地确保黄河的安全。先后三次加高培厚了1400公里的河堤,修筑险工及护滩控导工程320余处、坝岸8800多道。开辟北金堤、东平湖等分滞洪区,在干流上先后建成三门峡、陆浑、故县水库,初步形成了“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工程体系,夺取了“人民治黄50年,伏秋大汛不决口”的胜利。
在黄河中上游的黄土高原,坚持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保持工作,营造水土保护林1.1亿亩,种草3400多万亩,修淤地坝10万多座,初步治理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目前已经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
同时,在干流上建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青铜峡、三盛公、天桥、三门峡等8座大中型水利枢纽和水电站,总库容410亿立方米,不仅拦截了泥沙,调节了径流,还总装机达374万千瓦,成为中国重要的水电基地,为西北、华北地区提供了大量能源。其累计发电总产值达145亿元,是工程投资的3.3倍。
现在,黄河治理委员会已有近3万专业治黄职工,堪称世界上最大的事业单位。围绕黄河的治理与开发,已经形成了一门专门研究黄河的学问——黄学。每年都有大批国内外黄学爱好者和专家提出大量关于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建议和意见。
庄景林说,虽然当前治黄工作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洪水和泥沙尚未得到有效控制,下游河床继续淤高隐伏危机,黄土高原水土治理程度低等,但经过多年来的探索,根据目前对黄河的认识水平和当今的科技水平,通过多种途径,采取综合措施,可以实现黄河的长治久安。
他简要地介绍了具体措施:继续在黄河上修建一系列大水库,用巨大的库容控制洪水,拦截泥沙,调节径流,解决下游防洪问题,以赢得时间在黄土高原大搞水土保持,减少入黄河泥沙。同时,在下游加固堤防,整治河道,治理河口,利用水库调节,变水沙不平衡为水沙相适应,使进入下游的泥沙尽量排入大海。
记者参观了正在大规模兴建的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这是中国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数额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名外国承包商、专家、工程管理人员,同中国8000多名建设者奋战在工地上。虽然山谷狭小,但工程气势宏大,激动人心。大坝右岸的山包已被打满了蜂窝状的各种导流洞和泄洪洞,左岸土石坝的基础填充工程已经展开。
小浪底工程建设管理局局长王咸儒说,工程进展迅速,明年即可截流,计划在2010年竣工投入使用,保证为黄河的进一步治理赢得时间。
这样的决心,这样的气势,这样的治理力度,怎能不使黄河安澜无恙呢?
黄河流域的人民正在用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力量构筑世界多泥沙河流治理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