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沉陷量地区水闸加高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1](2020)在《五灌河挡潮闸安全性态及加固方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闸在我国众多的涉水建筑物中,因其较为全面的功能性,在我国的水利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这其中,水闸工程有效推进发展了我国的水事业进程,在防洪工程体系以及水资源优化配置层面发挥出重要的工程效益。混凝土作为水闸最为重要的浇筑材料,但鉴于大部分水闸建成年代久,建筑物及配套设施使用寿命过长,同时因历史原因,不少水闸存在标准低,老化严重,工程管理水平低,建设质量差等,混凝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害。本文结合江苏省五灌河挡潮闸工程,依据水闸安全鉴定内容,对该水闸的安全性态进行分析,针对水闸闸室结构存在的病害问题,加以适宜的加固措施,借助三维有限元软件ANSYS对不同加固水闸闸室结构应力场进行分析,并验证加固方案的有效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由工程现状调查及现场安全检测资料明确工程案例的安全服役状态,分析该工程的渗流稳定及闸室整体稳定。2、借助ANSYS三维有限元软件创建水闸闸室有限元模型,模拟整个闸室结构的受力,分析结构的承载能力,为该水闸的安全性态评价提供依据。3、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和确定指标权重的方式对五灌河水闸进行了安全综合评价,首先对评价指标进行量化处理,然后利用改进的层次分析法和熵值法对评价指标进行赋权,并利用最小信息熵原则进行融合计算得到评价指标权重,最后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五灌河进行综合评价。4、针对闸室结构存在的病害问题,拟定加固方案,借助ANSYS三维有限元软件,研究加固方案的闸室结构应力场分布;模拟了带缝闸墩灌浆处理后的效果,为工程加固提供依据。
黄一平[2](2020)在《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文中提出
李云超[3](2017)在《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唐山南湖外围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展开,煤炭能源消耗巨大。伴随着煤炭的开采,大量采煤沉陷区在我国各煤炭产区出现。本文的研究以采煤沉陷区治理为目标,通过相关文献及案例研究,总结了一套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即以生态修复为基础的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并以该技术路线为指导,选取唐山南湖外围采煤沉陷区,进行了项目实践,通过设计研究,探索出一条治理“矿山污染、地表下陷”类型棕地的可行路线,即针对近郊型采煤沉陷区的基于生态修复的综合治理模式(新模式)和针对远郊型煤矿的传统复垦模式(旧模式),为未来我国大量的停产矿区的生态恢复提供可供借鉴的经验。
刘龙龙[4](2015)在《漳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分洪口门工程部分)》文中研究表明漳河是漳卫河系上游两支中的北支,经岳城水库出山进入平原,于徐万仓与卫河汇流入卫运河,流经山西、河南、河北三省,流域面积19220km2。漳河河道一直担负着太行山区的泄洪任务。从河道的演变分析看,经过“96.8”洪水、19962000年的漳河治理,从治理后20012006年、2008年、2012年和2013年漳河小流量过水情况看,在治导线范围内河道主槽出现新的变化,为了巩固上期治理的成果,需要及时对漳河进行进一步治理。上期治理因投资限制主要侧重于游荡段的治理,未实施分洪口门工程,同时目前漳河右堤未达标、险工和穿堤建筑物存在安全隐患,滩地村庄一方面阻水严重一方面淹没损失大,以上因素都决定了需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尽快对漳河干流进行治理。本次漳河治理安排建设固定分洪口门、对游荡段进行治理、对右堤进行复堤加固、整治险工、对大名段进行束堤、根据需要新建水闸、加固处理穿堤建筑物、建设堤顶防汛道路和管理设施等,使该段河道治理后达到规划安排的防洪标准。
陆忠民,吴彩娥[5](2013)在《上海长江水源地大型水库规划建设关键技术》文中指出长江水源地是上海城市供水的重要水源地,青草沙水源地水库是上海长江水源地中规模最大、建设条件最复杂的水库。针对青草沙水库规划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通过现场调查、数学模型分析、物理模型试验、现场试验等手段,创新提出了泵闸联动节能型取水方式,特大龙口钢框笼抛石平堵截流方式,泵闸侧向进水导流墩和出流潜坝整流措施,集监测、预报、评价、调度为一体的富营养化预控技术体系等技术,并成功应用于水库建设中,保障了水库安全节能运行。
常虹[6](2013)在《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加固改造是采动区水闸结构沉陷治理的有效方法,但前提是基于土与结构的相互作用准确地获取地表变形作用下水闸结构的受力状态。开采扰动影响下的土与结构界面的力学特性影响着采动区地基与结构的相互作用,但目前缺乏系统的研究。由于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的高度复杂性,平面有限元法无法分析采动影响下地基与水闸结构复杂的空间变形性状,因此本文采用三维模型对采动影响下的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对采动区水闸结构的安全性和地下资源的充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采动区扰动土的特点,通过改变土样的初始孔隙比和饱和度模拟扰动土物理性质的变化。采用DRS-1型直剪试验系统完成了扰动土与结构材料界面的直剪试验,分析了法向应力、初始孔隙比以及初始饱和度对界面剪切特性的影响。通过自制的界面剪切试验系统进行了浸水条件下扰动土与结构界面的剪切试验,通过数据对比,验证了界面剪切试验系统的可靠性。根据剪切试验结果,分析了浸水条件、加载-卸载、分段加载及反向加载等复杂加载路径下扰动土与结构界面的剪切性能。在扰动土与结构界面剪切试验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土样剪切强度与界面剪切强度的关系,定量分析了结构表面粗糙度对界面剪切强度的影响,建立了扰动土与结构界面的本构模型。采用ABAQUS中FRIC子程序进行二次开发,通过数值计算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根据采动区下沉盆地的特征,推导了三维下沉曲面公式,并采用Python语言进行编程实现该三维曲面在ABAQUS模型中的施加。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其形成的下沉盆地移动变形规律与概率积分法所得下沉盆地的规律基本一致。结合工程实例,根据地表控制点的下沉量,采用反演分析方法计算出下沉盆地的程序参数。结合工程实例,建立了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的三维弹塑性有限元模型,分别探讨了修正剑桥模型、Mohr-Coulomb模型以及混凝土损伤塑性模型参数的选取办法。整体模型中地基与水闸的界面采用VSRP模型,并通过界面模型中孔隙比的变化模拟扰动土的影响。分别进行了不考虑扰动土影响和考虑扰动土影响的采动影响下水闸结构整体分析。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提出了采用内衬箱涵式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加固方案。通过采动影响下的加固水闸结构的整体分析,结果表明加固方案设计合理,加固效果显着。针对水闸结构的加固改造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案及施工中的关键环节。对采动区新建抗变形水闸提出合理化的设计建议。
姚兴华[7](2013)在《北店子引黄水闸安全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北店子引黄水闸是济南地区重要的引用黄河水的取水口门。作为玉清湖水库的引黄取水口,该水闸是保障济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由于病险问题的存在,使得该水闸应有的兴利效益难以发挥,对农村、城市生活和工矿企业生产带来诸多不利影响。北店子水闸的运行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民财产安全,一旦失事,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对基础设施的损坏和影响,远比一般公共设施失事后果严重的多。水闸安全鉴定是水闸工程管理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北店子水闸安全鉴定工作的目的是消除该水闸运行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恢复水闸的原有设计功能,保持水闸工程的完整。北店子水闸的安全鉴定工作对济南地区其余引黄水闸的安全鉴定工作提供的一定的借鉴和参考,并使得混凝土超声回弹综合法探伤的应用在引黄水闸的安全鉴定工作中逐步推广水闸现场安全鉴定是水闸安全鉴定工作当中重要的步骤和环节,检测项目要能够反映水闸工程的安全现状和为复核计算提供必要的参数,北店子水闸的检测项目包括:地基土和填料土的基本工程性质;砌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渗和导渗及消能防冲设施的有效性和完整性;混凝土结构以及闸门的强度、变形和耐久性;启闭机、电气设备的安全性;观测设施的有效性。水闸工程复核计算是依据水闸基本资料并按照相关规程对水闸安全状况的论证分析。目的是分析水闸存在的安全隐患,解释水闸病险的原因,给出相应的结论,为安全鉴定专家组准确地对水闸做出安全评价奠定良好的基础。水闸工程复核计算是水闸安全鉴定过程中的重要步骤和环节,是揭示水闸病险原因的重要方法。本文通过对北店子水闸运行数据的分析比对、现场安全检测的结果分析以及主体结构的复核计算综合判定北店子水闸为二类水闸。
梁海安[8](2012)在《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水坝数量达86,000座以上,其中95%以上是土石坝。土石坝在地震灾害中作为承灾体,一方面引起土石坝坝体的破坏,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另一方面,还可能演变成为危险的次生灾害源,引发次生水灾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在地震后还常常因水坝无法正常发挥水利设施功能,造成灾后生产、生活的困难。在地震发生后,通过对土石坝地震灾害损失开展简便、快捷的预测评估,可以为有效开展地震应急工作,合理分配救灾人员、物资,及时救援,避免次生灾害发生提供参考。同时,通过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可以深化对土石坝的地震反应机制的认识,在坝体设计施工时预先采取抗震措施,避免或者减轻可能造成的破坏和损失。目前国内外对土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很少,国内对群体土石坝石坝震害预测与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面对我国严峻的地震形势,亟待发展土石坝震害预测和快速评估方法的研究。为了便捷准确地对土石坝地震破坏状态和数量进行预测和评估,本文通过广泛的震害调查,系统整理了汶川地震中179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结合我国唐山地震、海城地震、通海地震土石坝震害资料中452座土石坝震害资料,以及建国以来12次较大地震中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群体和单体震害的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展开研究。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1.在震害调查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大量土石坝震害数据,对土石坝在地震中的震害比例、震害类型、易损部位,易损坝型进行了统计归纳。对震害影响因素与土石坝震害的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影响土石坝震损程度的主要因素。2.从土石坝实际震害出发,结合我国历史土石坝震损分级经验和存在的不足,从震害情况、水利功能保留情况、坝体修复难易程度三个方面将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为五个等级。3.在归纳土石坝震损规律、研究震害影响因素与震害相关性、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由我国数次大地震中数千座土石坝在各个烈度区内的破坏数据,构建出我国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并首次给出了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的分布形式。4.基于我国地震现场评估标准,通过引入损失比的概念,将定性的土石坝震害程度描述数量化,作为定量描述土石坝震损程度的指标。将损失比值作为各个震害等级分界阈值,克服了采用定性描述方法划定土石坝震害等级带了的不便。利用土石坝地震破坏概率矩阵数据,对土石坝在各个地震烈度下的易损性进行研究,首次给出了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各烈度区内土石坝地震易损性曲线。在损失比概念的基础上,通过群体土石坝震害易损性分布的研究,建立起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模型。由土石坝震害影响因素分析,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的其他修正参数值,最终确定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模型评估方法模型。该模型可以预测评估VI-X度烈度区内土石坝震害总数量、各个烈度区土石坝震害数量、处于各种震害程度土石坝震害数量,评估特定烈度区土石坝震害程度及其比例以及土石坝群体遭受的震损程度。5.由于土石坝震害的因素及震害等级分类本身具有模糊性,论文采用多元模糊预测的思路,建立起一种新的单体土石坝震害预测的方法。这一单体预测方法一方面体现了震害实际中烈度、坝基等震害因素以及震损破坏程度连续变化的实质,使得输入的评判信息更加符合真实情况,从而能够得出准确的结论;另一方面,采用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方法,根据实际震害规律,通过一定抽象假设条件建立起来的隶属函数的形式,表达了震害因素与震损等级之间的相关规律,避免了采用统计回归中由于震害复杂性导致的回归系数差的问题。同时采用多元模糊合成,考虑了单个因素间的相互耦合作用,思路清晰明确,避免了神经网络中方法对震害机理认识的“黑匣子”问题。最后再通过203座历史震害数据的对土石坝模糊数学隶属函数进行局部调整,最终确定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可以很好的对单体土石坝震损等级做出预测。6.通过研究震区内土石坝的破坏比同损失比在各烈度区内的变化规律,结合土石坝震损等级及数量的在各个烈度区内的分布规律,采用概率统计方法得到土石坝在震区范围内损失比的分布公式,可在短时间内估算出地震造成的损失,总体上把握土石坝的地震损失程度,从宏观角度快速、简捷地对土石坝的损失做出整体评估,为地震应急和灾后规划重建提供参考。
张晓英[9](2009)在《损伤钢筋混凝土板抗力变化的数值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针对水闸安全鉴定中所遇到的重要问题之一——结构安全评估,根据水闸结构类型,重点研究了结构的力学特点,本论文提出了使用板构件来替代目前国内常用的梁构件来对结构的安全进行评估的重要观点,重点研究了水闸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环境、材料、外部荷载等方面因素导致的多种结构损伤,对结构损伤随时间等因素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的数理统计,得到了部分规律,并以此为基础对偏心受压状态下板构件所能够承担的最大承载力进行了数值分析的理论探索和仿真模拟研究,初步得到了板抗力变化的变化规律。本文所做的主要工作及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根据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建立了考虑钢筋与混凝土粘结滑移力变化的分离式模型,得出理论上混凝土拉应力释放与计算时混凝土拉应力释放的关系,并推荐采用极小比例配筋率的方法来提高计算的收敛性。2.阐述了材料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时的方法,结合本文研究对象选择了合适的求解方法,并对方程求解的收敛标准,根据经验提出了采用二维力和位移范数进行双重控制,收敛容差小于5%的求解设置方案。3.针对钢筋锈蚀对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滑移力的关系的改变,开展了相关试验,并对试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为数值分析中粘结滑移力关系(P-S曲线)的选用提供重要的试验依据。4.针对板混凝土强度随时间改变的特性,重点依据黄河中下游水闸现场安全检测结果,设计了板构件抗力试验中所需要模拟的混凝土强度变化范围及等级,给出了混凝土配比。5.依据钢筋锈蚀及混凝土强度变化两个因素,根据水闸结构特点及重点构件,设计了板构件的试验方案,按照几何模型1:3比例设计制作试验模型,并对试验的物理特性对应的进行了改变,研究了板构件的配筋方法及钢筋锈蚀方案,浇筑了12组共24块板构件并进行养护,为抗力的试验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6.依据试验方案,基于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11.0平台,根据工程中的典型偏心距,开展了钢筋混凝土板偏心受压状态下受力全过程的非线性有限元数值仿真模拟分析,得到了板极限承载力与钢筋锈蚀率、混凝土强度变化的数值关系。本研究及结论,对于“基于缺陷的偏心受压板极限承载能力计算方法初步研究(中央公益性科研院所青年科研基金,HKY-2008-16)”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沈思良[10](2008)在《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文中认为淮南矿区是有百年开采历史的矿区,煤层赋存条件多样,淮南地区地表建(构)筑物稠密,水系、铁路、公路发达。煤炭开采后地表沉陷治理工程工作量大、技术要求高。文中较系统的总结了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的做法及经验。
二、大沉陷量地区水闸加高加固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沉陷量地区水闸加高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五灌河挡潮闸安全性态及加固方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主要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五灌河挡潮闸现场检测 |
2.1 工程基本资料 |
2.2 水闸工程现状 |
2.2.1 工程施工管理资料 |
2.2.2 水闸工程现状分析 |
2.2.3 工程现状调查内容 |
2.3 水闸现场安全检测 |
2.3.1 检测方法 |
2.3.2 检测内容及结果 |
2.3.3 检测结果及主要问题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五灌河挡潮闸安全复核计算 |
3.1 基本资料与要求 |
3.2 安全复核计算内容 |
3.2.1 水力设计复核 |
3.2.2 渗流稳定性 |
3.2.3 闸室整体稳定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五灌河挡潮闸结构有限元分析 |
4.1 有限元计算方法 |
4.1.1 有限单元法概述 |
4.1.2 有限元法原理及计算步骤 |
4.2 ANSYS软件介绍 |
4.2.1 ANSYS软件简介 |
4.2.2 ANSYS软件水工结构应用 |
4.2.3 接触面处理 |
4.3 五灌河闸有限元模型 |
4.3.1 有限元模型及边界条件 |
4.3.2 材料性质及力学参数 |
4.3.3 荷载组合及计算工况 |
4.4 计算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五灌河挡潮闸安全综合评价 |
5.1 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
5.1.1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 |
5.1.2 评价指标量化方法 |
5.1.3 五灌河闸指标体系建立 |
5.2 安全综合评价赋权方法研究 |
5.2.1 改进的层次分析方法 |
5.2.2 熵值法 |
5.2.3 权重融合 |
5.2.4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五灌河挡潮闸加固方案及闸墩裂缝分析 |
6.1 加固方案 |
6.1.1 加固方案内容 |
6.1.2 加固后闸室数值模拟 |
6.2 闸墩裂缝加固 |
6.2.1 闸墩裂缝加固原则及方案 |
6.2.2 闸墩裂缝加固数值模拟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唐山南湖外围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对于采煤沉陷区所在城市发展的意义 |
1.2.2. 对于采煤沉陷区产业转型升级的意义 |
1.2.3. 对于采煤沉陷区内居民生活的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案例研究法 |
1.4.3. 调研研究法 |
1.4.4. 实践研究法 |
1.4.5. 技术路线 |
2. 概念的界定 |
2.1. 采煤沉陷区的定义与形成 |
2.2. 土地复垦 |
2.3. 生态修复 |
3.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
3.1. 国外研究进展 |
3.2. 国内研究进展 |
3.3. 从复垦到生态修复 |
3.4. 未来的发展趋势 |
4. 国内外案例研究 |
4.1. 近郊型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典范——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煤矿采煤沉陷区(南湖地区)生态修复 |
4.1.1. 唐山南湖地区情况简介 |
4.1.2. 粉煤灰堆场生态恢复 |
4.1.3. 煤矸石堆场生态恢复 |
4.1.4. 生活垃圾堆场生态恢复 |
4.1.5. 沉陷坑生态恢复 |
4.1.6. 景观恢复及景观事件综合治理 |
4.2. 远郊型采煤沉陷区生态恢复——贵州省六盘水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4.2.1. 六盘水采煤沉陷区状况 |
4.2.2. 治理原则 |
4.2.3. 治理措施 |
4.3. 城市规划手段的引入——安徽省淮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4.3.1. 淮北市城市特点及采煤沉陷区概况 |
4.3.2. 淮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和修复规划 |
4.4. 风景园林手段的引入——江苏省徐州市采煤沉陷区潘安湖治理与生态修复 |
4.5. 重大事件的利用——德国鲁尔区综合治理 |
4.5.1. 鲁尔区厂矿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 |
4.5.2. 鲁尔区社会、经济的重建和发展的转型升级 |
4.5.3. 北莱茵-韦斯特法伦州多特蒙德市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 |
4.6. 小结 |
5.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新策略——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模式 |
5.1.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技术路线 |
5.1.1. 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特点 |
5.1.2. 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开发模式的技术路线 |
5.2. 采煤沉陷区的分类 |
5.3. 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分期 |
5.4. 生态评价和修建适宜性评价 |
5.5. 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的技术手段 |
5.5.1. 粉煤灰堆场生态修复技术 |
5.5.2. 煤矸石堆场生态修复技术 |
5.5.3. 沉陷坑修复技术 |
5.5.4. 地表植被生态修复技术 |
5.6. 城市规划和风景园林手段的引入 |
5.6.1. 城市规划手段引导下与城市绿地系统的对接 |
5.6.2. 风景园林手段对于地形的重塑和水域的营造 |
5.7. 沉陷区居民的搬迁和社会经济的重建 |
5.8. 法律法规的保障和修复资金的来源 |
5.9. 重大事件对采煤沉陷区治理影响的运用 |
5.10. 小结 |
6. 设计说明 |
6.1. 项目理解 |
6.1.1. 区位分析 |
6.1.2. 唐山城市印象 |
6.1.3. 现状分析 |
6.1.4. 机遇与挑战 |
6.2. 设计愿景 |
6.2.1. 案例分析 |
6.2.2. 设计愿景 |
6.2.3. 设计原则 |
6.2.4. 设计策略 |
6.3. 景观规划 |
6.3.1. 概念方案总体规划 |
6.3.2. 分区详细规划 |
6.4. 规划专项 |
6.4.1. 竖向设计 |
6.4.2. 空间结构 |
6.4.3. 交通流线 |
6.4.4. 服务设施 |
6.4.5. 种植策略 |
6.4.6. 驳岸规划 |
6.4.7. 分期建设策略 |
6.4.8. 生态修复规划 |
6.4.9. 智慧导览规划 |
6.4.10. 节庆活动规划 |
6.4.11. 技术经济指标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附件 |
(4)漳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分洪口门工程部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合说明 |
1.1 绪言 |
1.1.1 地理位置 |
1.1.2 工程建设必要性 |
1.2 水文 |
1.2.1 气象 |
1.2.2 水文 |
1.2.3 泥沙 |
1.3 工程地质 |
1.4 河道演变 |
1.5 工程任务和规模 |
1.5.1 工程任务 |
1.5.2 工程规模 |
1.6 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 |
1.6.1 大名段束堤工程 |
1.6.2 复堤加固工程 |
1.6.3 分洪口门工程 |
1.6.4 游荡性河段治理工程 |
1.6.5 险工整治工程 |
1.6.6 堤顶硬化路面 |
1.6.7 新建涵闸工程 |
1.6.8 穿堤建筑物除险加固 |
1.7 机电及金属结构 |
1.7.1 穿堤涵闸机电和金属结构 |
1.7.2 穿堤涵闸消防设计 |
1.7.3 视频监控系统 |
1.8 施工组织设计 |
1.9 工程占地 |
1.9.1 工程占地范围 |
1.9.2 移民安置规划 |
1.9.3 专项迁建规划 |
1.9.4 工程临时占地复垦规划 |
1.9.5 占地补偿投资 |
1.10 水土保持设计 |
1.10.1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状况 |
1.10.2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
1.10.3 水土流失 |
1.10.4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1.11 工程管理 |
1.12 投资估算 |
1.13 经济评价 |
第2章 水文 |
2.1 水文基本资料 |
2.2 气象 |
2.3 设计洪水 |
2.3.1 雨洪特性 |
2.3.2 设计洪水 |
2.3.3 设计涝水 |
2.3.4 分期洪水 |
2.4 泥沙 |
第3章 工程地质 |
3.1 勘察概况 |
3.1.1 前期勘察工作概况 |
3.1.2 本期勘察任务及目的 |
3.2 区域地质概况 |
3.2.1 自然地理 |
3.2.2 地形地貌 |
3.2.3 地层岩性 |
3.2.4 构造与地震 |
3.2.5 水文地质 |
第4章 漳河河道演变 |
4.1 漳河历史变迁 |
4.2 河道沉降 |
4.3 岳城水库建厍前的河势 |
4.4 岳城水库建库后的河道演变 |
4.4.1 水沙情况 |
4.4.2 河道的纵向变化 |
4.4.3 河道横断面变化 |
4.4.4 综合分析结论 |
第5章 工程任务和规模 |
5.1 工程建设依据 |
5.2 工程建设任务 |
5.2.1 治理范围 |
5.2.2 防洪标准 |
5.2.3 建设任务 |
5.3 建设内容与规模 |
5.3.1 大名段束堤工程 |
5.3.2 复堤加固工程 |
5.3.3 分洪口门工程 |
5.3.4 游荡性河段治理工程 |
5.3.5 险工整治工程 |
5.3.6 新建涵闸、涵洞(管)工程 |
5.3.7 穿堤建筑物除险加固 |
5.3.8 堤顶硬化路面 |
5.3.9 工程管理 |
第6章 工程总布置 |
6.1 河道治理方案 |
6.2 治理工程布置 |
第7章 工程设计 |
7.1 设计依据 |
7.1.1 设计依据文件 |
7.1.2 主要设计规范、标准 |
7.1.3 设计基本资料 |
7.2 工程等别及治理标准 |
7.2.1 洪水标准 |
7.2.2 工程级别 |
7.2.3 地震基本烈度 |
7.3 主要设计内容 |
7.3.1 大名段束堤工程 |
7.3.2 堤防复堤加固工程 |
7.3.3 游荡性河段治理工程 |
7.3.4 险工整治工程 |
7.3.5 堤顶防汛道路工程 |
7.3.6 新建涵闸工程 |
7.3.7 穿堤建筑物治理工程 |
7.4 分洪口门工程 |
7.4.1 分洪口门布置 |
7.4.2 过流能力计算 |
7.4.3 分洪口门结构设计 |
7.4.4 消能防冲设计 |
7.4.5 稳定计算 |
第8章 机电和金属结构 |
8.1 穿堤涵闸机电和金属结构 |
8.1.1 穿堤涵闸金属结构 |
8.1.2 穿堤涵闸供电方案及控制方式 |
8.2 穿堤涵闸消防设计 |
8.3 视频监控系统 |
第9章 施工组织设计 |
9.1 工程条件 |
9.2 施工方法 |
9.3 施工布置 |
9.4 施工总进度 |
第10章 工程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 |
10.1 概况 |
10.1.1 工程概况 |
10.1.2 工程占地涉及区自然、经济概况 |
10.2 工程占地范围 |
10.3 工程占地实物调查 |
10.4 移民安置规划 |
10.4.1 农村移民安置原则 |
10.4.2 规划水平年及规划目标 |
10.4.3 移民生产安置规划 |
10.4.4 移民搬迁规划 |
10.5 专项迁建规划 |
10.5.1 电力设施 |
10.5.2 广播通讯设施 |
10.5.3 水利设施 |
10.5.4 道路交通 |
10.6 工程临时占地复垦规划 |
10.6.1 土地平整 |
10.6.2 基础设施配套 |
10.6.3 复垦土地种植结构 |
10.6.4 土壤改良 |
10.6.5 复垦费用测算 |
10.7 工程占地补偿投资 |
10.7.1 编制依据 |
10.7.2 单价分析 |
10.7.3 补偿投资 |
第11章 水土保持设计 |
11.1 编制依据 |
11.1.1 法律法规及部委规章 |
11.1.2 技术规范与标准 |
11.2 水土流失现状及其防治状况 |
11.3 主体工程水土保持评价 |
11.4 水土流失预测 |
11.4.1 扰动原地貌、损坏土地和植被面积 |
11.4.2 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 |
11.4.3 弃土(渣)量预测 |
11.4.4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 |
11.4.5 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
11.5 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
11.5.1 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
11.5.2 防治措施设计 |
11.5.3 防治工程量 |
第12章 节能设计 |
12.1 设计依据 |
12.1.1 设计原则 |
12.1.2 法律法规及标准 |
12.2 能耗分析 |
12.2.1 工程概况 |
12.2.2 工程耗能种类和数量分析 |
12.2.3 项目所在地能源供应状况分析 |
12.3 节能措施 |
12.3.1 工程节能措施 |
12.3.2 施工期节能措施 |
12.3.3 工程管理节能措施 |
12.4 项目节能效果评价 |
第13章 工程管理设计 |
13.1 设计依据 |
13.2 管理任务 |
13.3 建设期管理 |
13.4 运行期管理 |
13.4.1 管理体制、机构设置及人员编制 |
13.4.2 工程管理范围和管理职责 |
13.4.3 生产管理与生活用房 |
13.4.4 管理设施 |
13.5 调度运用原则 |
13.6 运行管理经费 |
13.6.1 建设资金的来源及筹措计划 |
13.6.2 年运行管理费用 |
13.6.3 大名滞洪区新增进退洪工程 |
13.6.4 年运行管理经费的来源 |
13.7 工程管理风险分析 |
第14章 投资估算 |
14.1 编制说明 |
14.1.1 工程概况 |
14.1.2 投资主要指标 |
14.1.3 编制依据 |
14.1.4 其他说明 |
14.2 概算表格 |
第15章 经济评价 |
15.1 概述 |
15.1.1 工程任务和效益 |
15.1.2 经济评价依据 |
15.2 经济效益分析及估算 |
15.2.1 漳河历史洪水受灾情况 |
15.2.2 漳河南岸社会经济概况 |
15.2.3 洪灾损失计算 |
15.2.4 工程效益 |
15.2.5 洪灾损失增长率 |
15.3 经济费用估算 |
15.3.1 项目费用组成及估算 |
15.3.2 经济费用估算 |
15.4 经济费用效益分析 |
15.4.1 主要参数的确定 |
15.4.2 经济费用效益流量表 |
15.5 敏感性分析 |
15.6 财务生存能力分析 |
15.7 分析结论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
(5)上海长江水源地大型水库规划建设关键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上海长江水源地规划格局 |
2 规划建设中面临的难题 |
2.1 复杂河口地区水库选址 |
2.2 避咸蓄淡水库取水方式 |
2.3 深水水力充填筑坝 |
2.4 特大规模龙口保护与截流 |
2.5 江中建造取水泵闸侧向进出水及深基坑围护 |
2.6 低扬程大变幅高效水泵装置 |
2.7 浅水型水库水环境保护 |
3 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 |
4 规划建设关键技术 |
4.1 潮汐河口水库规划选址和选线 |
4.1.1 青草沙水库建设在长江口综合整治中的定位 |
4.1.2 青草沙水库坝线布置 |
4.2 潮汐河口水库泵闸联动取水的节能技术 |
4.3 软土地基水中水力充填筑坝技术 |
4.3.1 深水筑坝结构型式 |
4.3.2 水力充填坝防渗 |
4.4 潮汐水流作用下的特大龙口设置及保护与截流技术 |
4.4.1 龙口保护方式 |
4.4.2 截流方法 |
4.5 江心低滩透水地基取水泵闸进出水流流态控制和基础处理技术 |
4.5.1 泵闸侧向进出水流流态控制 |
4.5.2 永临结合的泵闸深基坑围护体系 |
4.6 低扬程大变幅高效水泵及装置 |
4.6.1 泵型选择 |
4.6.2 泵站整体水力性能优化 |
4.7 潮汐地区避咸蓄淡水库富营养化防控技术 |
4.7.1 预警监测系统 |
4.7.2 风险评价系统 |
4.7.3 预测预报系统 |
4.7.4 运行调度系统 |
5 结语 |
(6)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变量注释表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2 扰动土与结构界面力学特性的直剪试验研究 |
2.1 直剪试验系统 |
2.2 土体直剪试验 |
2.3 土与结构界面直剪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3 浸水条件下扰动土与结构界面力学特性的剪切试验研究 |
3.1 界面剪切试验系统 |
3.2 土与结构界面剪切试验 |
3.3 本章小结 |
4 采动区扰动土与结构界面本构模型研究 |
4.1 扰动土与结构界面剪切试验分析 |
4.2 扰动土-结构界面本构模型 |
4.3 基于 ABAQUS 子程序的 VSRP 模型的数值实现 |
4.4 本章小结 |
5 采动区地表下沉盆地的三维模拟 |
5.1 采动区地表下沉盆地 |
5.2 采动区地表下沉盆地的数值实现 |
5.3 采动区下沉盆地的动态模拟 |
5.4 下沉盆地参数的反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机理研究 |
6.1 工程概况 |
6.2 采动区水闸结构三维弹塑性整体模型 |
6.3 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的有限元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采动区水闸结构加固技术研究 |
7.1 闸室结构加固方案 |
7.2 不考虑扰动土影响的闸室结构加固设计 |
7.3 考虑扰动土影响的闸室结构加固设计 |
7.4 采动区水闸结构加固技术 |
7.5 采动区新建水闸设计建议 |
7.6 本章小结 |
8 结论和展望 |
8.1 主要研究结论 |
8.2 创新点 |
8.3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附录 2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北店子引黄水闸安全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水闸安全鉴定发展概况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1.3 主要工作及研究内容 |
第2章 北店子水闸工程现状调查分析 |
2.1 北店子水闸工程现状 |
2.2 北店子水闸工程现状分析 |
2.3 安全鉴定组织程序 |
2.4 小结 |
第3章 北店子闸现场安全检测 |
3.1 北店子闸现场安全检测方案 |
3.2 现场安全检测项目与方法 |
3.3 现场安全检测结果 |
3.4 现场鉴定结论及主要问题 |
第4章 北店子水闸工程复核计算 |
4.1 基本资料与要求 |
4.2 安全复核计算的内容 |
4.3 水力设计复核 |
4.4 结构稳定性与防渗排水复核 |
4.5 混凝土结构强度和变形复核 |
4.6 工程复核计算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语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
1.3 土石坝单体震害预测评估研究现状 |
1.4 存在的问题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土石坝震害调查 |
2.1 土石坝震害特殊性 |
2.1.1 正常运行土石坝病害类型及比例 |
2.1.2 土石坝震损类型及比例 |
2.2 易损土石坝类型 |
2.3 土石坝易损部位 |
2.4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差异 |
2.5 土石坝地震害现象分析 |
2.5.1 坝体裂缝震害现象分析 |
2.5.2 滑坡崩塌震害现象分析 |
2.5.3 坝体渗漏震害现象分析 |
2.5.4 坝体变形震害现象分析 |
2.5.5 坝体附属设施震害现象分析 |
2.5.6 库水涌浪震害现象分析 |
2.5.7 液化震害现象分析 |
2.5.8 库冰挤压震害现象分析 |
2.6 土石坝震害现场调查方法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 |
3.1 土石坝坝型和基本结构对抗震性能的影响 |
3.1.1 均质坝抗震性能评述 |
3.1.2 分区坝抗震性能评述 |
3.1.3 防渗面板坝抗震性能评述 |
3.2 土石坝主要构造及其抗震影响 |
3.2.1 坝顶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2 防渗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3 坝壳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4 排水反滤体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2.5 坝坡对坝体地震抗力的影响 |
3.3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研究 |
3.3.1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进展 |
3.3.2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准则 |
3.3.3 国内外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概况 |
3.3.4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存在的问题 |
3.3.5 土石坝震害等级划分的改进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土石坝震害规律 |
4.1 震害分布规律 |
4.1.1 发震断层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
4.1.2 震中距对震损土石坝分布的影响 |
4.2 震害因素与震害水平相关性规律 |
4.2.1 烈度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2 场地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3 水位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4 施工质量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5 坝坡形状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6 坝料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7 坝轴走向与发震断层夹角对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2.8 坝型与土石坝震害相关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 |
5.1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研究现状 |
5.2 ATC-13 方法对我国土石坝震害适用性 |
5.3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
5.4 土石坝群体震害预测方法模型 |
5.4.1 土石坝群体震害数据分析 |
5.4.2 群体震害预测模型基本假定 |
5.4.3 土石坝破坏状态分级阈值的确定 |
5.4.4 土石坝群体破坏概率曲线拟合 |
5.4.5 土石坝震害易损性曲线 |
5.4.6 土石坝震害模型参数的选取 |
5.4.7 土石坝群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模型 |
5.4.8 模型的应用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土石坝单体震害快速预测评估方法研究 |
6.1 单体土石坝震害研究现状 |
6.2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评估技术路线 |
6.3 模糊数学的基本概念 |
6.3.1 模糊集合及其运算 |
6.3.2 隶属函数 |
6.3.3 模糊关系及其合成 |
6.4 震损快速多元模糊评估预测模型的建立 |
6.4.1 土石坝震损影响因素集的确定 |
6.4.2 多元模糊综合推理评价集及分级标准的建立 |
6.4.3 土石坝隶属函数的确立 |
6.4.4 多元模糊综合评估权重集的建立 |
6.4.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模型校准 |
6.5 土石坝震损快速多元模糊预测的实例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土石坝地震直接损失评估 |
7.1 土石坝破坏损失比 |
7.2 损失比概率密度 |
7.3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的期望值 |
7.4 各烈度土石坝损失比方差 |
7.5 土石坝损失比概率密度曲线 |
7.6 土石坝损失比评估 |
7.7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8.1 本文研究结论 |
8.2 不足及尚待进行的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参与的课题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9)损伤钢筋混凝土板抗力变化的数值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本论文的研究背景 |
1.1.1 水闸概述 |
1.1.2 水闸建设情况 |
1.1.3 病险水闸的力学特点 |
1.1.4 水利行业关于水闸的发展方向 |
1.1.5 课题来源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方案与技术路线 |
2 水闸缺陷研究 |
2.1 水闸常见缺陷及产生形成机理 |
2.1.1 混凝土碳化 |
2.1.2 钢筋保护层厚度离散性大 |
2.1.3 钢筋锈蚀 |
2.1.4 混凝土强度变化 |
2.1.5 裂缝 |
2.2 缺陷的分类统计和分析 |
2.2.1 混凝土碳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
2.2.2 保护层厚度变化规律 |
2.2.3 钢筋锈蚀规律的统计分析 |
2.2.4 混凝土强度变化规律的统计分析 |
2.2.5 裂缝统计 |
2.3 水闸结构抗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及评价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钢筋混凝土板构件数值分析理论 |
3.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
3.1.1 简介 |
3.1.2 有限单元法基本方程 |
3.2 单元分析 |
3.2.1 混凝土单元 |
3.2.2 钢筋单元 |
3.2.3 粘结滑移单元 |
3.2.4 混凝土、粘结滑移、钢筋单元关系 |
3.3 方程组求解 |
3.4 本章小结 |
4 试验研究 |
4.1 钢筋锈蚀试验 |
4.1.1 锈胀裂缝试验 |
4.1.2 钢筋切向粘结滑移力 |
4.1.3 钢筋锈蚀后本构关系的总结分析 |
4.1.4 试验小结 |
4.2 混凝土强度变化 |
4.3 板构件试验 |
4.3.1 试件形状及配筋 |
4.3.2 试验考虑因素组合 |
4.3.3 构件成型及锈蚀方法 |
4.3.4 试验加载方法 |
4.4 小结 |
5 数值模拟分析 |
5.1 计算平台 |
5.1.1 技术特点 |
5.1.2 一般分析步骤 |
5.2 计算参数简介 |
5.2.1 混凝土本构关系 |
5.2.2 钢筋本构关系 |
5.2.3 粘结滑移力关系 |
5.2.4 单元控制及划分 |
5.2.5 加载 |
5.2.6 求解 |
5.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5.3.1 板裂缝 |
5.3.2 荷载位移曲线 |
5.3.3 板抗力变化综合曲线 |
5.4 板抗力变化规律 |
5.5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10)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 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的特点 |
1.1 技术要求高, 多专业交叉 |
1.2 部分工程施工难度大 |
1.3 需要地方政府紧密配合 |
2 淮南矿区沉陷治理的重点工程简介 |
2.1 河流堤坝的沉陷治理 |
2.2 铁路的沉陷治理 |
2.3 桥梁的沉陷治理 |
2.4 建筑物的沉陷治理 |
3 如何做好沉陷治理工程管理工作 |
3.1 工程方案设计及施工设计时要较为准确的进行地表沉陷预计 |
3.2 工程设计时要综合考虑, 兼顾眼前与长远 |
3.3 对于特殊的沉陷治理工程项目前期工作复杂, 要有足够的提前量 |
3.4 抗剧烈变形桥梁的施工要求高, 要选择合适的施工队伍 |
4 采煤沉陷土地复垦 |
4.1 沉陷土地复垦的现状 |
(1) 新庄孜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
(2) 新庄孜矿新淮工业广场治理项目 |
(3) 潘一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
(4) 张集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 |
(5) 泉九资源枯竭矿区环境修复与开发项目 |
4.2 沉陷地复垦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
(1) 沉陷地复垦区域要合理 |
(2) 沉陷地复垦设计要充分考虑复垦后的用途 |
(3) |
(4) 沉陷地复垦工程主要是土石方工程, 管理难度不大。 |
四、大沉陷量地区水闸加高加固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五灌河挡潮闸安全性态及加固方案分析[D]. 张欣. 扬州大学, 2020(04)
- [2]文伏波与丹江口、葛洲坝工程建设研究[D]. 黄一平.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3]基于生态修复理论的采煤沉陷区综合开发模式研究 ——以唐山南湖外围采煤沉陷区治理规划设计为例[D]. 李云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4]漳河干流近期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分洪口门工程部分)[D]. 刘龙龙. 河北工程大学, 2015(04)
- [5]上海长江水源地大型水库规划建设关键技术[J]. 陆忠民,吴彩娥.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3(12)
- [6]采动区地基与水闸结构相互作用机理及加固技术研究[D]. 常虹. 中国矿业大学, 2013(05)
- [7]北店子引黄水闸安全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D]. 姚兴华. 山东大学, 2013(10)
- [8]土石坝震害预测及快速评估方法研究[D]. 梁海安. 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2012(10)
- [9]损伤钢筋混凝土板抗力变化的数值分析研究[D]. 张晓英. 西安科技大学, 2009(07)
- [10]淮南矿区沉陷治理工程实践与探索[J]. 沈思良. 矿山测量, 20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