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发性恶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白志敏[1](2021)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原发性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EN-NHL)是一组涉及许多器官的异质性恶性肿瘤,其在肿瘤部位、自然病史、生物学表达、预后因素及治疗选择方面存在显着差异。胃肠道是EN-NHL最常见的累及部位,以胃部累及多见,其次是小肠及回盲部。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G-DLBCL)是影响胃肠道最常见的淋巴瘤类型,占39-58%。尽管PG-DLBCL早期预后良好,但仍有小部分有复发风险,预后较差,需要积极的治疗,包括化疗、干细胞移植等。在免疫肿瘤学的时代,PG-DLBCL的预后和预测指标备受关注。已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较晚的Lugano分期以及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为PG-DLBCL的不良预后因素。PG-DLBCL的整体预后依赖于肿瘤特征和宿主相关因素,因此需要广泛的探究其他预后因素,如宿主免疫状态及分子标志物等。甲状腺是原发性NHL最常见的内分泌器官,但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TL)仅占EN-NHL的1-2%。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被认为是原发甲状腺淋巴瘤的危险因素。在桥本氏甲状腺炎(HT)患者中,罹患PTL的风险是无甲状腺炎患者的40-80倍。早期诊断有助于PTL的更好的治疗,并且确保在不需要根治性手术的情况下提高治疗的成功率。PTL的治疗选择建立在组织病理分型、分级和疾病分期的基础上,目前有效的治疗有全身化疗(包括生物制剂)和局部放疗。本研究首先分别对原发于胃及甲状腺的EN-NHL患者(PG-DLBCL和PTL)临床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探索PG-DLBCL和PTL的预后因素;然后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挖掘PTL致病过程中的诊断性生物标记物,为PTL的早期诊断及靶点治疗提供依据。方法:1、采集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山西省肿瘤医院血液科住院的72例PG-DLBCL初发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进行电话随访。2、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72例PG-DLBCL的CD10、Bcl-2、Bcl-6、MUM1、Ki67的表达情况。3、流式细胞仪检测72例PG-DLBCL患者的淋巴细胞亚群。4、多种统计学方法确定影响PG-DLBCL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5、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西省肿瘤医院所收治的39例PTL患者的临床信息,并对PTL患者的临床指标进行生存分析。6、GEO数据库下载微阵列数据集,应用GEO2R筛选DLBCL与HT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8、PPI网络构建及Hub基因的确定。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评估。结果:1、PG-DLBCL的临床特征:72例PG-DLBCL患者中,男38例(53%),女34例,发病年龄18-83岁,中位年龄54岁。诊断时病变部位胃窦部31例(43%),胃体部38例(53%),胃底3例(4%);外周血淋巴细胞<1.0*109/L 18例(26%),低白蛋白33例(46%),CD4/CD8<1 38例(58%),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者19例(26%),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20例(28%),Lugano分期II2~IV 39例(54%),IPI高-中/高危组20例(28%)。2、病理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征:根据Hans分型,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22例(30%),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35例(49%),免疫组织化学显示CD20在淋巴瘤组织中均有表达,而CD10、Bcl-6、Bcl-2和MUM1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2%(18/56)、74%(34/46)、65%(17/26)和66%(35/53),增殖指数Ki67>70%者57例(80%)。免疫表型的生存分析显示,CD10、Bcl-6和MUM1在随后的OS中的表达没有统计学意义。3、淋巴细胞免疫表型:采集PG-DLBCL患者初诊时的静脉血5ml,应用Multi TEST IMK试剂盒经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数量和CD4/CD8<1 38例(58%)。4、PG-DLBCL患者的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以α=0.05水准,与较差生存相关的预后因素有升高的乳酸脱氢酶水平、IPI评分≥3分、β2-MG水平升高以及CD4/CD8<1。多因素分析与预后不良相关的因素为CD4/CD8<1。5、PT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39例PTL患者以女性为主,占82%,发病年龄31-82岁,中位年龄59岁。中位随访时间49个月(7~134个月)。所有PTL患者均诊断为DLBCL,无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Lugano分期III~IV 11例(28%),IPI评分≥3分5例(13%),根据Hans分型,non-GCB 16例(53%),血沉(ESR)升高者18例(67%),LDH升高者25例(64%),β2-MG升高者13例(33%),甲状腺功能减退者10例(31%)。单因素分析确定了PTL的预后因素,β2-MG水平升高的PTL患者较β2-MG水平正常的患者的总生存时间减少(P=0.021);IPI评分≥3分的PTL患者预后较差(P<0.001)。COO分型、ESR水平升高、LDH水平升高和HT状态对不良预后无显着影响。6、通过GEO数据库下载两组微阵列数据集GSE74266及GSE29315,应用GEO2R分析工具筛选出15种DLBCL与HT均上调表达的DEGs。7、应用Web Gestalt数据库对15种均上调表达的DEGs进行GO功能及KEGG途径的富集分析,GO功能分析包括生物学过程(BP)、分子功能(MF)、细胞成分(CC)3个部分;GO BP分析表明,15种上调的DEGs在免疫效应过程,对其他生物的反应,外部生物刺激的反应中都显着富集;GO MF分析中,最显着的富集项为非跨膜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而在GO CC功能分析中,溶酶体、溶解空泡、核小体及核内膜的组成成分最显着富集。此外,DEGs的KEGG途径主要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肿瘤的转录失调、胞浆DNA传感通路和急性髓系白血病。8、通过STRING工具构建DEGs的PPI网络,共鉴定出10种Hub基因,包括IL10RA,IL6,STAT3,IL10,IL4,CXCL10,CXCR3,CCL5,GZMB及PRF1。9、应用GEPIA在线工具分析10种Hub基因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生存分析,其中CXCL10、CXCR3、IL6和IL10在DLBCL中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织(P<0.05),但对DLBCL的预后无显着影响(P>0.05)。结论:1、初诊时的CD4/CD8比值低与PG-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有关,代表宿主免疫力CD4/CD8比值优于其他预后因素,可能有助于临床免疫肿瘤治疗患者的选择。2、PTL的临床预后分析显示IPI评分≥3分和高β2-MG水平与PTL的不良预后有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IL6、IL10、CXCL10和CXCR3基因可能成为HT向PTL转变过程中新的诊断靶点。此外,氧化应激可能通过慢性炎症参与PTL的生成。
王海涛[2](2020)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病例的临床、生化、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及诊治方案,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更加精准的诊断甲状腺淋巴瘤,避免误诊误治。方法:(1)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1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病例的临床资料;(2)复习相关文献,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现状,对病例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本研究11例PTL患者,男性2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56岁。均有颈前肿物进行性增大病史,不同程度呼吸困难者6例,声音嘶哑者1例,B型症状者3例,其中2例甲状腺功能正常,促甲状腺激素(TSH)升高2例,合并桥本甲状腺炎9例,β-2微球蛋白(β-2MG)升高7例,乳酸脱氢酶(LDH)升高2例。超声提示:结节型9例(9/11),弥漫型及混合型各1例,所有PTL患者中,肿瘤彩超影像与残余甲状腺组织相比,均表现为显着低回声且肿瘤后方伴回声增强(11/11),未见钙化(微钙化和大钙化)形成(0/11),血供丰富者居多(9/11),超声提示淋巴结转移5例。本组患者中6例行术前穿刺,3例粗针穿刺确诊为NHL,3例细针穿刺未定性,5例直接行手术。所有11例甲状腺淋巴瘤患者CD20+,而T细胞标记CD3、CD5均(-),EB病毒相关淋巴瘤患者EBER+,甲状腺滤泡上皮源性肿瘤细胞标记CKpan、thyroglobulin和TTF-1均(-),但可显示残存的滤泡上皮,甲状腺髓样癌标记calcitonin均(-),11例甲状腺淋巴瘤Ki-67阳性指数为30%90%。I E期1例,IIE期4例,IIIE期1例,IVE期2例,余2例患者未完善检查完成分期。10例患者接受辅助化疗,应用CHOP方案、R-CHOP方案或CHOP-E 1-9个周期,均获得完全缓解,单纯行手术者1例。随访时间850个月,7例存活,4例死亡。结论:桥本甲状腺炎背景下颈部肿物短期内增大的老年患者,临床医生应高度警惕PTL可能性,并进一步参考可疑超声表现:显着低回声,后方回声增强,血流丰富且无钙化、坏死,血清LDH与β2-MG水平升高对诊断和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CNB应作为首选诊断措施,最大限度减少患者不必要手术,避免误诊,更早的干预治疗,如初行FNA未确诊或确定亚型,则应尽快行CNB。PTL具有较强侵袭性,患者预后与组织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及年龄有关。
刘婷[3](2020)在《3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 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合理治疗方式和预后影响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 法]回顾1995年1月1日到2015年12月31日在云南省肿瘤医院接受治疗的3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患者的临床信息和随访资料,对其进行Kaplan-Meier单因素和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 果]本次研究共纳入34例PTL患者,其中24例为DLBCL(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7 例为 MALT(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1例为滤泡型淋巴瘤,1例为混合型淋巴瘤,1例为T细胞来源淋巴瘤。男性15例、女性19例,男女比例1:1.275,发病年龄22~81岁,中位年龄63岁。全组总的3、5和10年生存率分别为88.2%、75.6%和58.3%。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患者性别、PTL确诊时血清LDH水平、是否合并HT、cTNM分期、病理分型,以及是否接受手术、是否接受化疗、是否行手术联合化疗影响患者预后。Cox回归分析显示cTNM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PT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 论]PTL在老年女性中多见,病理类型多为B细胞来源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男性、确诊时血清LDH水平升高、合并HT、cTNM分期为晚期、病理分型为高度恶性组/侵袭性淋巴瘤、未行手术治疗、未行化疗,未行联合治疗的PTL患者预后较差。cTNM分期、是否接受化疗是PTL患者的独立预后影响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年龄、病理类型、临床分期、全身情况等)选择治疗方式,综合治疗更有利于改善患者预后。由于该病发病率例,本研究例数较少,上述结论仍有待进一步验证。
艾克热木·阿布都热合曼[4](2020)在《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41例原发性弥漫性大B型甲状腺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因素,为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41例经该院病理医师证实的PTDLBCL患者的临床及病历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评价该病的临床特征、生存分析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所有41名患者中,属于Ann Arbor I至II期的患者19人,III至IV期的患者22人。其中,17人有桥本氏甲状腺炎背景。对于所有41名患者生存分析示,1年、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65.9%,39.0%和22.0%。单因素及多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方式与预后有关(P=0.000),综合治疗方式更适合生存。但年龄、性别、肿瘤直径、肿瘤分期、国际预后指数、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细胞来源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无明细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TDLBCL多见于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老年妇女。大多数甲状腺淋巴瘤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背景,其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虽然甲状腺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但其病理组织类型多种多样,B细胞来源更常见,病理类型主要是DLBCL。基于手术,化疗和放疗为辅助的联合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王苏[5](2019)在《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从一以声嘶为主诉的主要累及喉旁间隙、室带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的诊断治疗为引线,结合文献分析探讨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表现及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方法:检索万方、pubMed、知网、SCI数据库,结合本文病例进行文献分析结果:本文报告的一名40岁女性患者,因声嘶入院,武汉同济医院电子喉镜示左室带、喉室隆起,遮盖左侧声带,表面光滑;武汉同济医院核磁共振增强报告示左侧杓会厌皱襞及双室带增厚、强化,伴喉室狭窄,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经手术切除病变,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病理学检查,最终确诊为左侧喉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术后于血液科进一步诊治,行相关专科检查,未行放化疗治疗,随访1年余未复发。使用万方、知网、pubMed、SCI数据库检索2019年3月12日前发表的原发于喉部的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中英文病例文献,目前已检索到相关文献中有完整病例的中文2篇,英文19篇,共21篇。结论:粘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淋巴瘤可累及全身多个脏器系统,包括胃,眼,肺,甲状腺,皮肤,乳腺等,可导致喉部受累,但是原发于喉部的病例比较少见。MALT淋巴瘤单纯累及喉部时,以声门上区最常见;临床表现常见为声音嘶哑,发音困难、呼吸困难,缺乏特异性表现;诊断以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为主,辅以遗传学分析,影像学辅助明确病变部位共同诊断;需要与慢性炎症、喉癌、假性淋巴瘤、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滤泡淋巴瘤、结内和脾边缘区淋巴瘤及套细胞淋巴瘤等疾病相鉴别;治疗方面,早期喉部MALT淋巴瘤,可单纯活检或部分切除来定性诊断,再行放疗治疗;取材定性困难,手术对喉功能影响不大者,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可观察处理。
宋智健[6](2017)在《肿瘤的致病机理和药物重定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复杂疾病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健康,是目前现代医学研究中一道难以逾越的关卡。它并不遵循简单的孟德尔遗传模式,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包括多个基因、单个基因的多个突变、基因与环境表观因素相互作用等)所导致的疾病。肿瘤属于一种典型的复杂疾病,受到多种基因和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其基因组高度复杂的遗传模式和异质性的特点使得传统用于复杂疾病研究的GWAS方法在肿瘤中收效甚微。二代测序技术凭借其高通量、单碱基分辨率等突出优势,在肿瘤基因组研究中脱颖而出,大大加速了人们对肿瘤发生发展转移机制的认识,也为肿瘤的靶向药物精准治疗提供了基石。本研究论文围绕着肿瘤疾病的遗传机制和药物重定位主题的3个子课题开展研究。课题一是关于垂体瘤的外显子测序研究,我们首次绘制了涵盖垂体瘤7种亚型的全外显子基因突变图谱,总共发现412个基因突变位点,分别证实了GNAS和USP8基因在GH和ACTH垂体瘤亚型中属于高频突变(突变率>50%);还发现KIF5A、GRB10、SP100等可能与垂体瘤发生相关的新基因。其次,我们首次全面的展示了垂体瘤的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图谱,发现了9q34.11、16p13.3、3p21.31、7q21.11、16q12.2等区域的染色体大片段扩增与缺失。再次,我们对突变基因的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了各个垂体瘤亚型之间的关联性,ACTH型、GH型、PRL型、多激素混合型和无功能型之间通过某些通路形成一个子网络,而GT型和TSH型垂体瘤则通过其他通路串成另一个子网络,这一发现可能暗示不同垂体瘤亚型之间的发生机制存在某些共性;此外,本研究还探索了可用于垂体瘤治疗的靶向药物,筛选了垂体瘤发生相关的7条信号通路上共48种特异性靶向药物,覆盖28%的肿瘤样本。最后,我们分析了垂体瘤的侵袭和耐药临床表型与突变基因间的相关性,发现含有GNAS突变的肿瘤,不但与GH型垂体瘤的侵袭性及大小呈现负相关,还普遍对生长抑素类似物敏感;含USP8突变的肿瘤也与ACTH型垂体瘤的侵袭性及大小呈负相关。课题二进行了胰腺癌外显子测序研究,本研究中构建了50例汉族人胰腺癌体细胞基因组突变和拷贝数变的图谱,确认了胰腺癌中常见的KRAS,TP53,SMAD4和CDKN2A等基因的高频突变。另外,我们还发现了ELF3,MKRN3,NF1等胰腺癌新基因频发突变,这些突变在汉族人胰腺癌队列中出现的频率大于5%,属于较高频突变。最值得注意的是,ELF3基因存在3个编码框移码突变,属于功能失活的突变模式,且该基因尚未在胰腺癌中报道过。而且,我们发现胰腺癌样本中ELF3突变与KRAS/TP53突变的发生是互斥的,意味着拥有该突变的肿瘤发生机制与胰腺癌最常见的KRAS激活突变依赖于RAS通路的机制可能完全不同。ELF3作为一种转录激活因子,可反式激活TGFBR2,β-catenin等基因,这些基因是TGF-β信号通路,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等这些胰腺癌中常发生的重要激活通路中的关键基因。故此,我们推测ELF3的失活在胰腺癌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还开展了胰腺癌体细胞拷贝数异常分析,总共鉴定了23个重复扩增和66个重复丢失区域。其最阳性的扩增区域属染色体14q32.31(Q=5.30E-27),该区域中存在大量的MIR329-1,MIR329-2,MIR494,MIR495,MIR758,MIR543,MIR1193A,这些微小RNA的扩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可能密切相关,也许有望成为胰腺癌检测的诊断标志物。另外显着缺失的染色体臂有9p21.3(包括CDKN2A,CDKN2B基因)和3p21.31(Q=8.74E-06,SMARCC1)也被报道与胰腺癌的发生相关。再次,我们整合了来自多个中心的胰腺癌数据,总共764个突变样本来进行胰腺癌低频率突变基因的挖掘,一共得到46个新的显着突变基因,如RREB1(2%),PEG3(2%),NFKBIZ(1%),EEF2(1%)等,尽管这些基因在胰腺癌中出现突变频率并不高,但它们可能是胰腺癌发生发展相关的驱动基因。最后,本研究还对胰腺癌的作用通路进行了分析,归纳了10条和胰腺癌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相关的通路,这10条通路在蛋白质相互作用子网络上彼此连接紧密。其中,胰腺分泌通路和磷脂酶D信号通路是我们在胰腺癌中新发现的通路,可能与胰腺癌的分泌,增殖和侵袭等生物学功能相关。本研究为胰腺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方向与线索,并最终为胰腺癌的早期诊断和个性化干预治疗提供指导。课题三进行了泛肿瘤基因组药物重定位研究,该研究整合收集了来自于32个组织或器官的52种原发灶肿瘤类型共17,567个已发表的人类肿瘤全基因组和全外显子组体细胞突变数据,以及文献中报道的体细胞拷贝数变异基因和融合基因,开展了泛肿瘤基因组分析,得到969个肿瘤相关驱动基因。发现了一些新的肿瘤驱动基因,如CHD5,TENM1,BRINP3等在不同类型肿瘤中有较高(>5%)的突变率。此外,我们还整理了Drugbank,KEGG等药物数据库1487种FDA批准的药物共1675个靶点。开展了针对肿瘤驱动基因的药物直接靶点重定位分析,发现95种FDA批准的抗癌药物直接靶向66个驱动基因,该结果扩展了已知的抗肿瘤药物可适用于不同类型肿瘤靶向治疗的可能性。此外,我们还发现了82种适应症并不是肿瘤的药物可以直接靶向55种驱动基因,这些可能会成为新的抗肿瘤药物。上述直接靶向的肿瘤驱动基因的药物,最多可以使核心队列中的59%肿瘤患者受益。此外,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药物实现肿瘤靶向治疗,我们还提出了一种新的分析法:基于蛋白相互作用网络的肿瘤药物重定位方法。该方法兼顾考虑药物的直接和间接靶点,对每种FDA批准的现有药物的直接靶点或与其相互作用蛋白的间接靶点是否为肿瘤驱动基因进行逐一累加打分,并与随机背景做比较进行多重置换检验。我们运用该方法对969个肿瘤驱动基因进行药物重定位,得到90种候选的抗肿瘤药物。检索文献又发现有34种(37.8%)预测药物被报道具有潜在的抗肿瘤能力,另外有13种药物(14.4%)显示其副作用有导致肿瘤发生的风险。最后,为了进一步证实药物重定位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我们选择了与IPA细胞激活通路相匹配的8种药物进行了抗肿瘤细胞增殖实验,检测后发现有6个药物分别是尼卡地平(Nicardipine),异丙嗪(Promethazine),依托孕烯(Etonogestrel),去氧孕烯(Desogestrel),左炔诺孕酮(Levonorgestrel)和舒林酸(Sulindac)对与不同类型的肿瘤细胞株体现出显着的增殖抑制作用。最后,我们还用该方法对各个肿瘤类型分别进行药物重定位,确定了139种显着药物能靶向连接51种肿瘤类型。
牛露伟,张家新[7](2016)在《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4月至2015年9月期间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过程、治疗手段及预后。结果 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中有4例甲状腺或结节在13个月时迅速增大伴周围组织器官压迫症状,有5例患者术前检查伴有肿大的淋巴结。8例患者术前甲状腺功能检查,有4例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无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促甲状腺激素增高4例,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6例。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结果 4例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中3例为ⅠE期,1例为ⅡE期;5例确诊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5例均为ⅠE期。共有5例同时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术后2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于我院行化疗,方案分别为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和环磷酰胺+长春地辛+甲泼尼龙。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242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0个月,随访期内患者均存活。结论临床上对于短期内出现甲状腺肿物迅速增大者,应考虑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可能,但确诊仍依赖于常规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其治疗应根据病理分型进行个体化治疗。
张秉栋,薛勇敢,刘洪一,王白石,贾宝庆[8](2015)在《2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文中指出目的分析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1993年6月-2013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20例,分析其临床表现、诊断经过、治疗方案及预后。按疾病分期及是否接受手术分组,分析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1例入院当天因窒息死亡未做治疗,5例通过超声引导穿刺活检明确诊断后接受化疗或化疗+放疗,14例接受单纯手术、手术+化疗或手术+化疗+放疗。中位随访期为41(0131)个月,随访仍未到达终点。3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ma tissue,MALT)患者长期存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ⅠE期2年、5年生存率均为100%(5例),ⅡE期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72.9%(6例)和58.3%(5例),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患者(P=0.048)。DLBCL中接受手术患者2年、5年生存率均为74.1%(7例),未接受手术患者(不包括未治疗患者1例)2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4例)和75.0%(3例)。是否接受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着影响(P=0.804)。结论 MALT患者经过治疗可长期存活,ⅠE期DLBCL患者预后优于ⅡE期。手术对DLBCL患者预后无显着影响,外科手术的干预应慎重选择。
江明祥,邵国良,陈波[9](2014)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40例中男10例,女30例,年龄3779岁,中位年龄58岁。对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CT密度及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 40例患者中,单侧32例,双侧8例,2例峡部同时受累,共50个病灶,30例合并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灶最大径<5 cm者44个,呈边缘光整、类圆形或椭圆形肿块;>5 cm者6个,呈边缘不光整、椭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肿块,其中2个病灶包绕同侧颈总动脉,1个侵犯气管,1个侵犯颈前肌群。CT平扫病灶呈稍低密度36个,等密度14个;密度均匀47个,不均匀3个。增强后病灶轻度强化30个,中度强化16个,明显强化4个。4例伴上纵隔淋巴结肿大,肿大的淋巴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多表现为甲状腺区塑型生长、密度均匀、轻中度强化的软组织肿块,肿瘤大者易侵犯邻近结构。
段新星[10](2011)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特征,诊断与治疗方法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例分析研究。结果:共有12例PTL患者,男3例,女9例,中位年龄58.5岁(47~77岁)。均表现为颈部肿块。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确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其中B细胞淋巴瘤11例,均获随访并存活。1例T细胞淋巴瘤术后失访。Ann Arbor分期Ⅰ期7例,Ⅱ期5例。Ⅰ期患者中,3例单纯行手术治疗,术后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53、39、36月。1例行手术及化疗,无病生存时间36月。3例患者术后综合放化疗,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114、46、33月。Ⅱ期患者中,2例行扩大切除术及放化疗患者无病生存时间分别为40、33月,2例行姑息手术切除及放化疗无病生存时间均为35月。结论:PTL常表现为颈部无痛性肿块,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依靠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检查,肿瘤多来源于B淋巴细胞。Ⅰ期患者应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可加以放化疗,Ⅱ期患者治疗上应以放化疗为主,压迫症状严重者必要时可行姑息切除手术。PTL预后较好,其预后与年龄、病理类型、肿瘤分期有关。
二、原发性恶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性恶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
第一部分 免疫肿瘤治疗时代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因素的研究 |
1 前言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
2.3 实验方法和步骤 |
3 结果 |
3.1 PG-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 |
3.2 PG-DLBCL患者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 |
3.3 利妥昔单抗时代PG-DLBCL的治疗方式和对预后的影响 |
3.4 PG-DLBCL患者的生存和预后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第二部分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39 例PTL患者的临床特点 |
3.2 PTL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 |
3.3 PTL患者免疫组织化学的生存分析 |
3.4 差异表达基因的确定 |
3.5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和KEGG途径富集分析 |
3.6 差异表达基因的PPI网络构建与Hub基因的确定 |
3.7 CXCL10、CXCR3、IL6和IL10 可作为PTL的诊断性标志物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一 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综述 |
2.1 PTL组织学分型 |
2.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
2.1.2 MALT淋巴瘤 |
2.1.3 其他类型淋巴瘤 |
2.2 PTL临床分期 |
2.3 临床表现 |
2.4 诊断 |
2.4.1 生化检查 |
2.4.2 影像学检查 |
2.4.3 FNA |
2.4.4 CNB |
2.4.5 手术活检 |
2.5 治疗 |
2.6 预后 |
2.7 总结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一般资料 |
3.1.2 实验室检查 |
3.1.3 超声表现 |
3.1.4 其余辅助检查 |
3.2 研究方法 |
第4章 结果 |
4.1 病理结果 |
4.2 治疗及预后 |
第5章 讨论 |
5.1 临床表现 |
5.2 发病机制 |
5.3 诊断 |
5.3.1 生化检查 |
5.3.2 影像学特征 |
5.3.3 穿刺 |
5.3.4 病理 |
5.3.5 PTL与 ATC鉴别 |
5.4 治疗及预后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3)3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4)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方法和内容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撰写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5)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病例报告 |
一、病史 |
二、影像学资料 |
三、组织病理学 |
四、手术 |
五、随访 |
六、原发于喉部的 MALT 淋巴瘤的文献汇总 |
讨论 |
一、临床表现 |
二、影像学检查 |
三、诊断 |
四、鉴别诊断 |
五、治疗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肿瘤的致病机理和药物重定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中常用缩写中英文对照表 |
1 绪论 |
1.1 复杂疾病理论 |
1.1.1 复杂疾病 |
1.1.2 肿瘤疾病 |
1.2 肿瘤的遗传机制研究 |
1.2.1 肿瘤发生的主流理论 |
1.2.2 肿瘤基因组学研究 |
1.3 第二代DNA测序技术 |
1.3.1 边合成边测序法 |
1.3.2 外显子捕获技术 |
1.4 肿瘤基因组测序研究 |
1.4.1 肿瘤全外显子组测序 |
1.4.2 肿瘤全基因组测序 |
1.5 肿瘤测序数据生物信息分析内容 |
1.5.1 短序列比对 |
1.5.2 序列比对后矫正 |
1.5.3 基因组插入缺失区域的矫正 |
1.5.4 序列碱基质量校正 |
1.5.5 突变检测 |
1.5.6 变异注释 |
1.5.7 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检测 |
1.5.8 基因组结构变异检测 |
1.5.9 肿瘤突变谱分析 |
1.5.10 驱动基因突变显着性分析 |
1.5.11 驱动通路分析和分子网络构建 |
1.5.12 非编码区域的突变检测 |
1.5.13 病毒微生物插入基因组分析 |
2 垂体瘤全外显子测序及体细胞突变研究 |
2.1 研究背景 |
2.1.1 垂体瘤概述 |
2.1.2 垂体瘤的遗传学研究 |
2.2 研究方法与材料 |
2.2.1 垂体瘤样本信息情况 |
2.2.2 垂体瘤外显子测序及分析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垂体瘤显着突变的基因 |
2.3.2 垂体瘤体细胞拷贝数改变情况 |
2.3.3 垂体瘤突变分子通路分析结果 |
2.3.4 垂体瘤药物靶点分析结果 |
2.3.5 垂体瘤遗传突变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分析结果 |
2.4 分析与讨论 |
3 胰腺癌全外显子测序及体细胞突变研究 |
3.1 研究背景 |
3.1.1 胰腺癌概述 |
3.1.2 胰腺癌病因学研究 |
3.2 研究方法与材料 |
3.2.1 胰腺癌样本 |
3.2.2 胰腺癌外显子测序实验方法 |
3.2.3 胰腺癌外显子测序数据分析方法 |
3.3 研究结果 |
3.3.1 胰腺癌突变检测和拷贝数变异分析 |
3.3.2 胰腺癌体细胞拷贝数变异检测 |
3.3.3 胰腺癌多中心数据显着突变基因分析 |
3.3.4 胰腺癌多中心数据通路及蛋白子网络分析 |
3.4 分析与讨论 |
4 泛肿瘤基因组分析及药物重定位研究 |
4.1 研究背景 |
4.2 研究方法与材料 |
4.2.1 泛肿瘤基因组数据整理 |
4.2.2 肿瘤突变数据预处理 |
4.2.3 肿瘤显着突变基因筛选 |
4.2.4 拷贝数变异和融合基因整理 |
4.2.5 肿瘤驱动基因数据库整理 |
4.2.6 肿瘤驱动基因收集方法 |
4.2.7 药物-靶点相互作用数据和已知抗肿瘤药物的整理 |
4.2.8 蛋白-蛋白相互作用数据 |
4.2.9 蛋白互作连接紧密度分析 |
4.2.10 基于蛋白相互作用的药物重定位计算方法 |
4.2.11 重定位药物作用蛋白的KEGG通路富集 |
4.2.12 药物抗肿瘤活性测试实验 |
4.3 研究结果 |
4.3.1 52种肿瘤类型突变概况 |
4.3.2 52种肿瘤类型的驱动基因 |
4.3.3 52种肿瘤类型中FDA批准药物的直接靶点 |
4.3.4 基于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肿瘤药物重定位 |
4.3.5 52种肿瘤的驱动基因药物重定位 |
4.3.6 分析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7)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
1.1一般资料 |
1.2临床表现 |
1.3辅助检查 |
1.4治疗 |
2结果 |
3讨论 |
3.1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病因 |
3.2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 |
3.3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术前辅助检查 |
3.4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治疗 |
(8)2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资料来源 |
2 Ann Arbor分期标准ⅠE |
3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症状 |
3辅助检查 |
4病理及分型 |
5治疗 |
6预后 |
讨论 |
(10)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临床资料 |
文献复习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原发性恶性甲状腺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性胃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预后及发病机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的研究[D]. 白志敏.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1例并文献复习[D]. 王海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3]34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分析[D]. 刘婷. 昆明医科大学, 2020
- [4]41例原发性甲状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侧特征与预后分析[D]. 艾克热木·阿布都热合曼.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喉部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一例报告及文献分析[D]. 王苏.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肿瘤的致病机理和药物重定位研究[D]. 宋智健.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5)
- [7]9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分析[J]. 牛露伟,张家新.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2016(05)
- [8]20例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临床分析[J]. 张秉栋,薛勇敢,刘洪一,王白石,贾宝庆.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2015(05)
- [9]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的CT表现分析[J]. 江明祥,邵国良,陈波.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14(02)
- [10]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12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 段新星. 浙江大学, 2011(01)
标签:甲状腺论文; 淋巴瘤论文; 肿瘤论文;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论文; 肿瘤异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