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太平洋地区人力资源供需与发展趋势_太平洋论文

环太平洋地区人力资源供需与发展趋势_太平洋论文

环太平洋地区人才资源供求与开发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太平洋论文,人才资源论文,态势论文,地区论文,供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人才劳动力不敷需要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环太平洋地区劳动力供求状况始终呈现普通劳动力供大于求、人才劳动力不敷需要的局面。有数据表明:普通劳动力剩余总数1993年为800万人;1994年为1234万人。 目前亚太地区剩余普通劳动力主要分布在韩、印、中三国,其中韩国122万,印尼32万, 中国也有大量的剩余普通劳动力。出现普通劳动力过剩的主要原因是开发利用不够。与此同时,人才劳动力在环太平洋地区不少国家中短缺严重且南北差距悬殊。北部的加拿大每千人中科技人员的数量为177人, 而南部的菲律宾每千人中科技人中的数量仅占1.1人。因此说, 人才资源开发是环太平洋地区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跨国公司对人才资源开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环太平洋地区的电工、电器、化工等资金、技术密集型工业部门中,跨国公司的雇员人数占有相当的比重,一般的比例都在10—45%之间。新加坡、马来西亚更高一些,分别为59%和49%。韩国、中国台北、印尼的跨国公司雇员人数分别为310万人、260万人、170万人, 中国大陆为270万人。尽管跨国公司在解决劳动就业方面作用有限, 但由于他们对科研、设计、生产、管理、质量方面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迫切,因此普遍重视对员工的培训与技能开发。在中国,无论是北京的摩托罗拉大学还是天津的奥的斯电梯公司培训中心,无论是中美史克制药公司请中国人民大学开展的管理培训还是上海施贵宝公司在提高员工素质上所做的努力,都反映出西方跨国公司在市场竞争中重视对人才培养的投资。新加坡设立了技能开发基金,用于员工的文化技术学习所需。马来西亚槟城开发公司还与日立等电子企业联手开展员工基础教育,相互转让先进技术,以培养出更多跨国公司需要的当地经营、管理、研究、开发等类人才。

人才劳动力的海外流动与留学生资源开发

环太平洋地区人才劳动力海外流动出现两股潮流:第一股是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人才劳动力流动潮,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国家出入境限制较少。美国有外籍劳动力110万人, 居环太平洋发达国家之首。澳大利亚仅次之,有100万人。这些外籍劳动力主要来自发达国家。 第二股是在发达国家、亚洲新兴经济体、东盟、中国之间的人才劳动力流动潮,主要是由于海外投资带来的技术、管理人员的流动。

随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高速发展,专业人才不足问题日益突出。马来西亚高等院校每年只能培养出几百名工程师,而年需求量却为八千到一万名。为了解决人才不足问题,除了立足本国培养外,许多国家还十分重视开发留学生资源,鼓励本国留学生学成回国。不仅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如此,发达国家以及亚洲“四小龙”等也对处在科技前沿的留学生培养与使用实行倾斜政策。 韩国早在八十年代末就吸引了200多名在美国拿到博士学位的留学生回国,为他们建立一个以麻省理工学院为蓝本的研究所。可以说,争夺留学生人才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共同追逐的目标。日本正瞄准中国、印度、俄罗斯等大国吸引留学生和其他专门人才。中国在韩国、新加坡和东南亚的留学生数量虽不很多,但也应像对在发达国家的中国留学生一样,认真研究他们的专长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他们学成归来,报效祖国。

环太平洋地区人才资源供求与开发的实践告诉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依赖于雄厚的人才资源作支持。努力平衡人才供求关系,使人才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需求相适应,是政府与企业的共同目标。培养人才要舍得花本钱,招揽人才要切实下功夫,尤其是对吸引留学生回归工作要有战略眼光。

标签:;  

环太平洋地区人力资源供需与发展趋势_太平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