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别裁》看如何做学问论文_李立蛟

读《论语别裁》看如何做学问论文_李立蛟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0)

摘要:不管是在古代还是现代,论语都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一部经典作品。以前我就有拜读过南先生的《论语别裁》,不由得折服于南怀瑾先生渊博的学识,并且在学校组织的读书活动中,我又一次翻阅了南先生的这本著作,再一次沉醉在《论语》里那些来自两千多年前的至理名言中。

关键词:论语别裁;心得;读后感

闲暇之余,随手翻阅南怀瑾先生的著作《论语别裁》,略有心得,写下,与大家分享。

心得一:社会道德的缺少与重塑。

有人以蚕吃桑叶而吐丝来比喻南怀瑾先生,他把自己读过的书融会贯通,变成一种教化,使它应用于社会人群。听南先生说《论语》,会比传统的阅读更多一层意趣,多一个打开现代心理困惑的通途。《论语》隐然成为中国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每一次拜读《论语》,都能从中获得新的感悟和见解。其博大精深需要反复咀嚼方可品出。南怀瑾先生的贡献,在于他不是孤零零地把《论语》的章句解释一番,而是联系历史背景及现实生活进行印证、体悟,深入浅出,其许多心得和感悟可谓独树一帜。南先生字里行间的精妙思想令人心折,使每一个真诚的听者如沐春风,从容进入《论语》的丰饶世界。南先生的《论语别裁》更是让我们对《论语》的认识不单单只是停留在字面含义上,让我们觉得论语不是那么的高高在上,而是更加贴近于生活。用古代的见解来指导现在的生活,提高了我们对《论语》这一传统文化的认识,给我们一思想上的启迪。南先生在“论语别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修养,用浅近易懂的具体事例来解释,使没有学过古文言文的现代人能很快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含义,尤其是做人、做事的道理。

现在对于《论语》有许多的评论,每个人对于《论语》都有不同的评语,你一句我一句,而论语中真正的理德在现实的生活中都变得扭曲,还有许多人嘴上总是说道德,而真正到了要有道德的时候却忘了道德的真正意义。在我看来。道德就是一根软绳,需要我们自己从内心深处系住自己。许多时候道德和现实有很大的差距,譬如说网上常报道“老人家摔倒了该不该扶”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我们缺少道德的教育还是理解错了道德的意思。在这个充斥着各种利益的社会,道德往往有时会被利益所蒙蔽,其中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社会公共的道德力没有得到普遍的提高。很多时候,我们只重视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成长,而忽视了建设崇高的道德理念的重要性。让许多人只看到眼前的金钱的利益,而没有看到未来道德才是构造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可是自从有了《论语》以来我们从古至今都在学习,就算没有学过论语的人也会知道善恶吧。虽然知道善恶,但是又有多少人是抱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态度去面对善恶呢?

对于善恶,孔子的学生问孔子,怎样算真正的善人,我们究竟要做到什么样子才能称为善人?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南怀瑾对此解释到,“不践迹”,就是说做一件好事,不必要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为善而好名,希望成为别人崇敬的榜样,这就有问题。“亦不入于室”,意思是不要为作好人,做好事,用这种“善”的观念把自己捆起来。善是发自内心的,是纯洁的。不应抱着目的去做善事,抱着目的去做出来的善事,也是“伪善”,严重偏离了善的本意。像有些人信教就信教,为何一定要表现招摇成教徒的样子。“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我觉得这句话很好的诠释了什么才是发自内心的,什么才是不拘于形式上的观念,不要用心守着善的观念。何必为自己树个“好人”的招牌!所以中国人讲究行善要积阴德。如果非要给行善一个理由的话,那么我觉得这便是最好的理由。只有先种下善因,才能结出善果。别人看不见的才是阴,表面的就是阳化了。不要在人家看见时才做好事,便是阴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帮助别人不一定要让人知道,这是我们过去的道德标准,“积阴德于子孙”的概念,因此普遍留存在每个人的心中。

心得二:如何做学问?如何做老师?

孔子说“学习并不断温习,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高兴吗?人家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的人不是君子吗?”正如南先生所言,如果真的是这么简单的意思,那么孔子还算什么圣人。那么这段文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我觉得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学”这个字。学指的是“学问”并非“学习”那么简单,那么什么是学问?某人有博士学位,那么他就是很有学问吗?那可不一定。因为学问不等于学历,也不等于文学。至于学问,哪怕你没上过学,也可能是有学问。学问就是做人做事,做人正确,做事正确就是有学问。说起来好像很容易,实则不然。能把人做好,把事做好,世间人的确不多。

“论语里常说“尊师重道”,南先生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口号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很多孩子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古时便有“程门立雪”的典故,足以看出尊师重道之风,在古代史多么的浓重。而反观今日的种种现象,再与古人一对比,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本段引用《论语别裁》第26页第二段

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讽刺呢?我想可从许多方面来说,首先必须得说是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普遍存在有急功近利的思想,这种思想完全与责任相脱节,自己很难踏实的认清自己 、尊重自己,何谈尊重他人?乃师又如何?实则一悲哀。再有就是,教育的退步不前,中国的教育目的性很明显,形式主义又是常态,这很容易泯灭一名优秀教师的理想教学,而堕落于形式,滋生不良责任,被坏境所同化,试想,怀有目的去“教育”的教师何谈教育?

通读了南先生的《论语别裁》,让我感受着南先生在每一章,每一节里或长或短的评论、札记和解说,旁征博引、引经据典,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我切切实实增长了许多学识。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像孔子那样,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坚持自己的那份自己的善心,每个人的观念不同,并不代表我们就是缺乏道德的。

在此做这些浅略的评论和解说,是对阅读《论语别裁》的一些收获,是对《论语》的体会和感悟,更是对孔子这位中华民族伟大先人的感激和敬仰。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反思,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成就了中国人的温良恭俭让的品德。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们需要宣扬这种做好事精神,发扬光大我们中国传统的美德精神。

参考文献

[1]《论语别裁》(上下)(套装共2册),南怀瑾,复旦大学出版社; 第4版 (2016年3月1日)

[2]令狐国芳、王晶冰,《从《论语别裁》管窥南怀瑾的学问观》,文学与艺术研究 (2014年06期)

[3]欧阳雪倩,长沙理工大学,《南怀瑾伦理思想研究》,2016年

作者简介:李立蛟(1986--),男,湖南益阳市人,汉族,研究生,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讲师,室内设计方向。

论文作者:李立蛟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5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2

标签:;  ;  ;  ;  ;  ;  ;  ;  

读《论语别裁》看如何做学问论文_李立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