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领导干部论文,公开选拔论文,工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新世纪,辽阳市委从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促进辽阳在辽东半岛迅速崛起的需要出发,以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为目标,大力推进了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工作。1996年以来,加快了全市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的改革步伐,先后4次在正县级、副县级、正科级、副科级等四个层面, 采取公开推荐与考试、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面向社会选拔领导干部。共选拔75名领导干部,其中正县级1名、副县级35名、正科级4名、副科级35名。这项工作的实施,在辽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不仅增强了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透明度,把民主化、公开化、制度化选人用人机制落到了实处,而且把大批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有力地推动了辽阳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一、把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落到实处
1995年4月,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培养和选拔年轻干部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指出:采取公开推荐和考试考察相结合的方式选拔政府某些部门领导职务的人选,各方面的反应收到效果都比较好。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使之规范化、制度化,并逐步推广开来,坚持下去。辽阳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经过4年的努力运作,已经逐渐完善, 有力地推进了干部制度的深化改革,大合民意,大得党心。党内反映积极,社会认可强烈,正是符合了中央的这个基本要求。这主要依赖于精心组织,规范程序,注重质量,择优任用,扎扎实实地把这项工作落到了实处。
(一)精心组织,打牢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基础
一是周密准备。在实施选拔的前期阶段,首先,健全领导机构,落实组织保证。在市委的统一领导下,组建了一个有一定权威、相对独立的领导班子和办事机构。1.成立了公开选拔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组织人事、监督部门的领导组成,主要是对公开选拔工作中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2.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组织协调和具体操作。3.办公室下设考评委员会,由相关领导、组织、人事等部门的负责人及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对应试者的笔试、面试答辩等评定成绩。其次,摸清底数,抓好公开选拔的基础性工作。办公室对全市整个领导班子的现状进行摸底分析,搞清职数设置、年龄结构、素质特点等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再次,编制实施方案,确定预期目标。划定公开选拔的范围和对象,核定任用职数,提出公开选拔所必备的基本条件,制定公开选拔的步骤、方法和程序。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在选拔的启动阶段,主要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简章》,将公开选拔的职位、报考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工作程序等向社会公开。加大宣传动员力度,以期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同时,针对不同层次干部的思想实际,采取了大小会、座谈会、个别谈心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教育。特别是着重解决一些符合条件的干部怕丢面子、怕当陪衬、怕遭非议的思想,形成一个有利于公开选拔的良好氛围和宽松环境。三是整体配套。在选拔的运作阶段,无论是报名、资格审查、笔试、面试答辩、考察任用等环节,都做到了相互衔接,环环相扣,合理配置,运行有序。做到在实际工作中,把个人自荐、群众举荐和组织推荐结合起来,把笔试、面试答辩结合起来,把重用贤能与激励落选结合起来,把组织措施与过细的思想政治工作结合起来,从而使这项工作顺利实施,逐渐完善。
(二)规范程序,创造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条件
为了保证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达到预期目的,每一次公开选拔工作都做到了科学安排,按照既定的程序办事。一是制定详细的工作运行计划。从宣传发动、组织报名、资格审查、命题、笔试、面试答辩、组织考察都在严密的计划下实施,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使每项工作在操作中都能做到有章可循。二是根据选拔的领导干部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确定了公开选拔的程序。即:第一次笔试,主要测试应试者拟任领导干部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第二次笔试要测试应试者拟任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面试答辩主要测试应试者的思维反映、工作经验、组织领导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组织考察,主要是了解掌握应试者的政治素质、思想品德、工作业绩和廉政表现。这四个方面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应试者的实际德才情况。三是采取逐级淘汰式筛选。按照上述测试程序,经过4轮筛选, 使应试者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达到选拔岗位的职责要求。每一轮测试的内容比较全面,录取的办法比较合理,程序比较严密,充分体现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使大批优秀人才在公开选拔中脱颖而出。
(三)注重质量,把握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关键
为了保障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真正做到选准人、用准人,必须把握“三条原则、一个关键”。三条原则:一是始终坚持“党管干部”的原则。整个公开选拔工作是在各级党委直接领导下进行的,从报名到组织考察,都严格贯彻了干部队伍的“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的选人用人标准,把党管干部放在了第一位;二是始终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在公开选拔过程中,除必须保密的工作外,全部向社会和群众公开,努力为应试者创造公开竞争的良好环境;三是始终坚持“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的原则。在公开选拔工作中,把考试成绩只做为组织考察的资格,不做为确定因素。能否入选,关键要看政绩如何,看群众是否公认。政绩不突出,群众不认可,坚决不用,避免高分低能人选上来。
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面试答辩的质量。把握这个环节至关重要,其公正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是公开选拔工作和干部群众关注的焦点。存在着两个难点:一方面答辩分数与实际水平易于脱节;另一方面面试答辩的内容难于把握。经过努力,着重从三个方面提高了答辩质量:一是准确设计面试答辩目标。把握应试者群体的特殊性和职位要求的指向性,依据岗位的要求,不仅检测应试者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特别是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从而确认应试者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二是合理设置面试答辩内容。遵循面试答辩的一般规律,内容主要包括:介绍自己的情况,做好应试岗位的对策和办法,涵概公共知识、专业能力、场景模拟等。通过应试者竞岗答辩,对其作出客观、公正、量化评价,从而检测应试者的政策水平、工作水平和领导水平。三是组织好面试答辩。这是公开选拔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一个是抓住了组织环节,把公开性与封闭性统一起来,即面试答辩现场公开、成绩公开,以便于监督,扩大影响;同一职位的应试者同时进行封闭,采取抽签的方法确定答辩顺序。另一个是把好评分环节。由于面试答辩是应试者与评委共同参与,因此,必须当场亮分。评委分开亮分,并公布得分,可以使应试者在对答辩作出自己评价的同时,对评委的公正性、客观性进行监督,以保证面试答辩工作的质量。
(四)择优任用,抓住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落脚点
在考察任用阶段,由组织部门负责组织用人单位深入到考察对象所在部门,广泛听取意见,对考察对象的德、能、勤、绩作全面的深入的考察。重点考察任用对象的政治立场、思想品德、工作实绩、廉政勤政状况等。公开选拔工作领导小组根据考察组的考察情况,按照“综合评定、择优任用”的原则,确定人选,提交党委(党委会议)讨论决定。在择优任用过程中,注意解决找准择优筛选的办法。一是资格审查,对报名者的资格条件进行初审、复审和终审,不符合规定的随即淘汰;二是笔试,不及格者不进入下一轮;三是面试答辩,按1∶4的比例录取,即每个职位按应试者成绩从高分到低分录选前二名;四是考核,对应试者通过进一步综合测评,提出任用人选,交党委讨论决定。并对任用的领导干部实行上岗试用制度。
二、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所产生的全新效应
采用公开推荐和考试考察相结合的办法选拔领导干部,是干部人事制度的一项重要改革,辽阳市在这项改革工作中取得的成功实践,从一定的范围内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深刻的理论启迪。
其一,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劳动者在生产力中居首要和主导作用,而人才则是劳动者中最富有创造性的部分,人才数量的多少、素质的高低,是决定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因素。特别是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才在生产力中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技术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因此,知人用人是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事业成败的大问题。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进一步拓宽了知人用人的视野,选拔了一批,储备了一批,发现了一批,加速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局面。这种公开选拔任用的办法,摒弃了单纯由组织部门提名和领导推荐的作法,突破了地域、行业、职业等限制,只要符合报名资格条件,均可参加考试,接受组织的挑选,从而使更多的人才有机会进入组织的视野。例如,1996年的公开选拔,有500人报名应选, 经资格审查,有337名符合条件,是每个应招考职位的18.7倍。 他们来自全市近百个单位,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其中本科生198人, 硕士研究生6人,而且专业广泛。 这就使公开选拔能在较大范围内对干部进行比较和鉴别,能卓有成效地保证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在选拔的18名县级领导中,有36%不是县级后备干部。这就是说,按常规选人办法将有6人是选不进来的。同时,采用这种办法选拔干部, 进一步充实了后备干部队伍,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二,密切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没有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任何事情都不能取得成功。公开选拔任用领导干部也是一样,它为人民群众参与干部工作提供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空间。参与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比较的过程,评价的过程,因而也是参与意识升华的过程。这为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可贵的良性循环。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唤醒了全市的拼搏意识,增强了社会凝聚力。这一消息一经传开,不但在党政机关引起了强烈反映,同时也成为老百姓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整个社会舆论的焦点不仅在“公开”和“选拔”上,而且主要集中在经过考试才能当“官”这一总体事实上。凭文化、凭能力、通过考试考核择优任用领导干部,避免了跑官要官现象的发生,克服了少数人在小圈子里选人的局限性,扩大了干部选拔的公正性和民主性。因而出现了讲学习的多了,讲关系的少了;跑考场的多了,跑“官场”的少了;能干会干的多了,请客会客的少了。人民群众从这一改革举措中看到了党和国家的光明前途,同时产生了共鸣,从而使公开选拔工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也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其三,是防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项治本措施。反腐败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特别是反对用人上的腐败已经成为了各级党委和政府机关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在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跑官要官、权钱交易,甚至卖官买官的腐败现象,已经对党和政府构成了严峻的挑战。虽然,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想了很多办法,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实际效果还不尽人意。公开选拔为解决这个难题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路,从治本上遏制了权力运作中的“暗箱操作”行为,铲除了滋生用人腐败的温床。辽阳市委采取考试和考察相结合的办法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将选拔名额、报名情况、基本程序、工作进展和任用结果等凡是适宜公开的一律向社会公开,增加透明度。同时,在选拔工作中,从监督公证工作,从笔试命题、试题的抽认、考试、评卷到面试答辩,自始至终都在纪检、监察、公证和新闻部门监督下进行。私人关系无济于事,不正当手段无所施其技,人情后门被完全卡住,纪律严明,任用公正。实践证明,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已经成为我国政治倡明的窗口和标志,是防止用人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一项重大举措。
其四,塑造了新的文化价值观。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不仅是社会上层建筑领域里的改革,也是一种社会大文化趋动大建设。在其他条件大体相同的情况下,公开选拔强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强调年富力强,这样长期下去,将使领导层逐渐成为锐意进取的高文化、高素质的优秀分子积聚的先进层,由这样的先进层领导社会,这是社会的进步,更是社会政治文化的进步。这样的进步客观地体现了干部成长的本质特征,真实地表现了干部的美好追求,为塑造新的文化价值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讲文化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讲文化的社会是有前途的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从实践上褒奖有文化的人才,使干部队伍初步形成了讲学习求文化的良好氛围。告诉那些具备报名条件和尚不具备条件,那些与公开选拔有关和无关的,那些有志于实实在在干事业的人们,告诉全社会,开辟成功之路必须清清白白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认认真真学习,成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才。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创造这样一个大环境,这是中华民族振兴的希望。
三、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制度的对策
通过几年来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的实践,从根本上说,这项改革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的特点,反映了广大干部群众企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革故鼎新的强烈愿望。因此,采用这种办法选拔领导干部,方向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但是,如果把它作为常规选拔任用领导干部的办法,由于程序多、时间长、工作量大等特点,还不够适应,亟须在实践上加以不断地充实,从中探索出带规律性的路子,使之日臻完善起来。
第一,要适度把握公开选拔的层次、范围和次数。一要把握好选拔的范围。根据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自身特点,这种办法比较适用于选拔专业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干部。如科委、教委、财政局等专业性较强的单位,冶化、电子、能源等技术性较强的部门,这些单位和部门有其特定性,需要懂专业、懂技术的领导干部。通过公开选拔,可以使那些有能力、有学识、有专业、有技术,在某一领域造诣较深的专业人才走上领导岗位。二要把握好选拔的层次。从目前干部队伍看,公开选拔应以司(局)级以下干部为主,重点是以单位和部门的副职为主。其理由:一是这几个层次与广大中、青年干部所处同一层次,易于吸引年轻干部的参与,激励他们的竞争向上意识,随时接受组织的选拔;二是这几个层次的干部需求量大、所需专业广泛,他们是完成党的各项任务的中坚力量,也是选拔任用各类高级干部的基础来源。把公开选拔的重点放在这几个层次,既能解决领导干部入口狭窄问题,又能优化领导干部队伍结构,给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三是更加适合于领导干部成长的规律。把选拔的重点放在这几个层次的副职上,有利于干部的健康成长。作为单位部门的正职,一般来说应具备“通才”,不仅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还必须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宽阔的知识面和统揽全局的指挥协调能力。这些必备素质,不是一次公开选拔就能检测出来的。特别是目前公开选拔机制尚不完善,采用这种方式选拔正职很难选准。三要把握好选拔的次数。公开选拔领导干部是一项十分严肃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保证其竞争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必须采取一系列科学严密的考试、考核措施,牵涉干部管理部门精力较大。从辽阳4次选拔副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工作情况看,最短时间21天, 最长达2个月以上。鉴于这一实际,公开选拔不宜搞的太频繁, 应根据干部岗位的实际需要有计划的进行。
第二,不断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管理机制。一要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管理队伍。几年来,由于公开选拔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抽调的,对公开选拔的业务不尽熟悉,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公开选拔的工作质量。要提高公开选拔的工作质量,必须根据公开选拔工作的特点和要求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公开选拔管理队伍。这些人员应在严格挑选的基础上相对固定,定期强化培训,增强素质,成为一支党性强,作风好,业务精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管理队伍,为更好地组织实施这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二要进一步完善竞争规则,防止参选者报考部门的人数“冷”“热”不均问题。在具体确定某一次公开选拔的部门,要注意报考者普遍不愿报的“冷门”与普遍向往的“热门”的关系问题,否则会影响公开竞争,造成新的不公平。因此,“冷门”与“热门”不宜同时公开选拔,可通过采取按部门分类、分批进行公开选拔的办法,这样可避免报名时报考者分布不均,考试筛选时不同部门分数高低差距大的问题,有效解决选上来的干部素质参差不齐的问题。三要建立试题库。从考试实践看,由于没有专业命题队伍,临时组织的命题队伍因缺少经验,使一些试题不够规范,影响了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为提高考试质量,省里应设试题库,根据各层次、各类别干部素质要求,编制试卷。这样既可以节省各市、县、区的人才物力投入,又可增强保密性,提高公开选拔工作的质量。
第三,尽快制定出台带有法规性质的《考试大纲》。公开选拔领导干部的考试,是体现竞争的重要形式,也是关系这项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考试内容、程序、方法等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实际,标准是否统一,直接关系到竞争的公开性、选人的准确性和考试的权威性。因此,制定一个带有法规性质的《领导干部公开选拔考试大纲》势在必行。《考试大纲》应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文件、法律精神,总结运用各地近年选拔领导干部的基本经验,吸收借鉴国外的有益成果进行制定。其内容应包括:《大纲》适用范围、考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基本方式、考试职位及报名条件;考试的范围、科目、要点;面试的内容、方法、程序;考官的资格、构成和培训;考试的组织、考场的编排;题库的建设、使用、规则;考试纪律、监督和申诉,考试的法律责任等等。有了这样一个《大纲》,可以起到规范作用、说明作用、指导作用和监督作用,保证考试的标准化、程序化、科学化,使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更加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迫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