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根群体引领“道德中国”复兴——点燃道德灯塔的“小人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灯塔论文,道德论文,小人物论文,草根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他(她)在答!
孙艳华:支撑5个残病男人生命的农家主妇
1973年,孙艳华出生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一户农家,父母都是善良朴实的农民,她在家里排行最小,是父亲的掌上明珠。19岁那年,孙艳华在同乡的介绍下,认识了辽宁省抚顺农民李洪才,两人逐步发展成为情投意合的恋人。然而不久,李洪才在抚顺一家矿上打工时被砸伤,情况很严重。孙艳华听说后,急急忙忙乘火车到抚顺看望李洪才。当她看到李洪才无人照料,便主动留下来护理他,一呆就是几个月。
李家是全屯出了名的困难户。李洪才的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李福田带着5个儿子一起生活。而5个儿子中老大、老三、老五全是智障人,李福田老汉则双目失明,他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当时老二已娶妻生子,出门另过,全家5个光棍汉一铺大炕,在低矮破旧的老屋艰难度日。
走进李洪才家的几间破房,孙艳华一下子傻了。这哪里是人住的地方!李福田老汉养了两头猪,人住西头,猪住东头。再看两个傻哥哥、一个傻弟弟,孙艳华犯难了。
她给家里写信征求父亲的意见,善良的老人告诉她:“你自己拿主意吧。但是你要想跟他吹,也不要在他伤病未痊愈的时候说出来。”孙艳华想:“是啊,没有我,他们还能活下去吗?”看着病床上李洪才期盼的眼神,孙艳华觉得自己有责任留下来,她暗下决心:“我得帮他支撑起这个家!”
结婚得有新房,李福田老汉把原来养猪的西屋腾出来做新房。一进屋,臭味自不必说,仅地面上的烂泥和猪粪就厚厚一层,一脚踩下去,会没到脚脖子。孙艳华操起铁锹,清理了整整一天,又挑来沙石铺垫平整,抹了新白灰墙,一间“新房”出现了。1993年3月,孙艳华在抚顺县与李洪才办理了结婚手续。
新婚不久,孙艳华就下地干活了。全家6口人吃喝拉撒,她样样得照顾。每天天不亮,她就起来做饭,早饭后料理完老公公和伤病未愈的丈夫,就得像个男劳力一样下地干活。没有停歇,临近中午还得匆匆赶回家准备一家人的午饭,然后是继续劳动、准备晚饭……“不懂事”的大伯哥经常站在大街上喊:“都多晚了,死艳华也不回家做饭!”
李洪才因伤病落下了后遗症,不能干农活,在家一呆就是5年。结婚一年后,李洪才夫妇的女儿出生了,家里又添了一张嘴。孙艳华告诉半月谈记者,前些年,她最怕的就是家里经常揭不开锅。特别是到春天播种季节,粮食接不上顿,孙艳华只得到处借钱,先买来粮食勉强填饱一家人的肚子,再买来种子和化肥,把18亩旱田、水田种上,等秋天打下粮食再卖粮还债。家里经常缺粮,地里的土豆才丁点大,他们就抠出来吃;玉米还没成熟,孙艳华就掰下来弄碎了熬粥。孙艳华没钱买面买肉,看着女儿失望的眼神,背地里没少流眼泪。
老公公的眼睛看不见,每次吃饭她都把碗筷放到老人的手上,给他夹菜。有一年冬天,李洪才的大哥走丢了,孙艳华翻山越岭四处寻找,找到时他的腿已被冻坏,不得已做了截肢手术。最令孙艳华痛心的事发生在1997年夏天。一天,她正在稻田里干活,邻居跑来告诉她:“艳华,你大伯哥到水库里洗澡,淹死了!”听到这一消息,孙艳华惊呆了……多年过去了,每每回想起那一幕,孙艳华的眼泪就情不自禁地流下来,她后悔自己没有照顾好这位哥哥。
多年后,李洪才病情好转,可以外出打零工补贴家用,后来学会了汽车驾驶,当上了司机;孙艳华也在农闲时去村纺织厂打工。李家生活出现了转机。
抚顺县哈达镇的领导听说李家的情况后,与民政部门联系,给李福田老汉及其两个智障儿子每人每年1200元的低保补贴,李家人全部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李家的破旧危房最近被全部扒掉,政府筹集5万多元为李家盖起了3间新平房。
孙艳华很感念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现在最让她挂心的是这几年给家人看病堆积起来的债务。当庄稼收获后,她就把稻子留下来做口粮,把苞米以每公斤0.9元的低价给卖了,粮款全部用来还债。虽然还有两三万元的债务,但孙艳华心里感到从未有过的轻松。“如今有政府帮助,只要自己和丈夫共同努力,估计用不了3年,一定能把家里的外债全部还清。到那时候,一家人的好日子就真的到来了!,”
华殿凤: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百德孝为先。然而在今天,随着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小型化、二元化、空巢化趋势日益明显,子女奉行孝道遭遇诸多挑战。为此,亟须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老年事业中来,走社会化养老之路。2002年11月,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华殿凤女士创办富首元老年公寓,5年来已陆续照料300多位老人,其中有近80位老人在公寓里安然辞世。
“福寿缘”,一个藏在心中多年的梦想
2008年元旦过后的一个下午,半月谈记者推开了富首元老年公寓的大门。华殿凤的办公室里挂满了老人家属送来的锦旗。房间里没有亮灯,窗外暖暖的夕阳让人感觉很温馨。“这所老年公寓2002年创办时叫‘福寿缘’,后来因有重名就改成现名了。”华殿凤说,她更喜欢原名,“让有缘走进来的老年人幸福长寿,安享晚年。”
创办老年公寓圆了华殿凤多年来的一个梦。父亲远走他乡,母亲早早辞世,华殿凤从小与爷爷奶奶相依为命,并从15岁起就开始照顾两位老人。爷爷奶奶过世后,华殿凤又把生活难以自理的姑奶奶接过来,一起生活了15年。公公、婆婆虽不在身边,但华殿凤总是抽时间尽孝。婆婆身上有浮肿,华殿凤就经常给老人捏捏;公公晚年得了肝硬化,华殿凤细心照料,让公公非常满意。
拥有一个幸福家庭的华殿凤,把爱心洒向了更多的人。在当地人眼里,华殿凤是一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办过炉具厂、养鸡场和食品厂。1990年,华殿凤把价值40万元的养鸡场无偿捐给了村集体。2002年11月,华殿凤把经营不善的食品厂改造成“福寿缘”老年公寓。“现在老年人越来越多,对家庭和社会而言,养老都是很重的负担。像我姑婆婆就一个人住,得了脑溢血也没人及时送医院。有个老年公寓,这样的遗憾就少了。”华殿凤说。
积德行善:爱心照亮300个“黄昏”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公寓,华殿凤像伺候自家老人一样对待每一位进来的老人。有位80多岁的谢奶奶,年纪大了有些糊涂,华殿凤总是给她喂饭吃。有时华殿凤要外出办事,就得提前跟谢奶奶说好,否则老人一直会等着她来喂饭。有一年春节,谢奶奶被儿女接回家过年,既不吃也不睡,给家里人急坏了,不得不打电话求助华殿凤。电话那边,华殿凤像安慰孩子似的对老人说:“过年了,好好吃饭,否则瘦了不要你了啊。”老人这才吃饭。
一片爱心最终赢得了社会的赞许。2005年,华殿凤荣获山东省首届十大孝星荣誉称号。
“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事业当中来”
现在有许多人以为办老年公寓能赚很多钱,华殿凤却说:“这是一个认识误区,孝敬老人是积德行善之举,我办老年公寓不是为了赚钱。”从经营状况来看,富首元老年公寓前4年是赔钱的,到2007年才勉强持平。华殿凤对记者说:“一个人的力量太薄弱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参与到老年事业当中来。”
这种呼吁得到了来自政府和社会的积极回应。在对富首元老年公寓进行为期一年的考察后,2007年,济南市槐荫区民政局扶持了3万元。每逢节日,一些公益团体常来公寓爱心义演。放假期间,也常有学生志愿者前来公寓做义工。此外,公寓也偶尔能得到一些社会捐助,其中槐荫区工商局就为公寓组织了2000多元捐款。
爱心托起“夕阳红”。在富首元老年公寓院内,有些老人安静地坐在居室门口晒太阳,见了华殿凤,他们会十分开心,老远地就冲她打招呼。
朱天荣:环保是一种永远不会迟到的追求
77岁高龄、7年来回收25万多节废旧电池、为环保投入近20万元、先后颁出800多张民间环保奖状……这一串数字都与浙江德清县一位名叫朱天荣的退休老人联系在一起。这位颇具社会公德的老人递给半月谈记者一张名片,上书:(环保是)一种永远不会迟到的追求。
为3吨废旧电池辗转找“家”
2000年,已退休8年的朱天荣偶然从电视上了解到废旧电池对环境的巨大危害,触动很大,便决定花钱收集废旧电池。不久,他在周边乡镇贴出广告:1毛钱换1节,回收废旧电池。让朱天荣没想到的是,第一天他就回收了8000多节电池。
废旧电池越积越多放哪儿合适?朱天荣一度为此伤透脑筋。最初,老人把收来的废旧电池堆放在家里。后来家里堆不下了,老人便用车把几百公斤电池搬到了农村朋友家中。一段时间后,朋友的家人听说废旧电池“有毒”,很是担心,朱天荣不得不为废旧电池再找“新家”,而此时,他要运走的废旧电池已有3吨重。
找来找去,朱天荣还真在某企业找到了一个闲置车库,并雇车把这些电池搬了进去,但是一些收垃圾的人却趁着天黑,把老人用来装电池的麻袋、编织袋全部偷走,几吨电池散落一地。痛心过后,朱天荣为废旧电池找“家”的步子并没有停下,省城杭州就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
杭州城南一家垃圾中转站承诺收购废旧电池,但要向朱天荣收取每吨200元的处理费。老人喜出望外,几天后带着钱去,却怎么也找不到当初的承诺者。此时,即便老人把每吨废旧电池的处理费提高到2000元,垃圾中转站也是无动于衷。杭州一家专门从事废物处置利用的环保公司刚开始还收下了几公斤废旧电池,后来见朱天荣拉来的电池数量惊人,便提出要按每吨2万元标准收取处理费。老人长叹一声,只好回头。
所幸,朱天荣的执著终于触动了当地环保部门,一纸公函,杭州一家环保公司免费接收老人的所有存货。电池的问题解决了,朱天荣在环保路上也越走越远。
“朱天荣环保奖”:奖给众多默默奉献的热心人
早在1997年,德清县农民马福建就设立了当地第一个民间道德奖——“孝敬父母奖”。朱天荣深受启发,“不如我也来设个奖,一来答谢那些支持我的人,二来让大家都知道保护环境。”2001年,“朱天荣环保奖”诞生。
给谁发奖?朱天荣考虑再三,决定“抓老、抓小”。朱天荣对半月谈记者说:“热心环保的老人特别不容易,他们需要一定的经济资助;环保要从娃娃抓起,培养新一代的环保意识比什么都重要。”
“钱少、面广、人多”。在这一颁奖原则下,铅笔、保健品、玩具等都可以成为奖品,有时朱天荣甚至给获奖者拎一篮当地特产——酱羊肉。为了鼓励众多默默奉献的环保热心人,朱天荣还设计并定做了环保纪念章和电池收集筒各6000个,采购了一批“老黄牛”塑像作为奖品。7年来,朱天荣共发出800多张奖状,用于奖金和奖品的费用总计4万元左右。
保护环境更要激活老百姓的“活性细胞”
朱天荣的名气越来越大,找上门来的大事小情也越来越多:化粪池脏水溢出来了,大树被砍了,饭店老往附近河道排废水,矿石粉尘太多伤害了工人身体,工业企业偷排污水……闻此,朱天荣常常背上他的摄像机赶到现场调查取证。
一年初夏,有人举报一家化工厂在离镇里取水口500多米的地方偷偷打开了排污口。老人带着摄像机赶往现场,化工厂的人也接踵而至,不仅把老人的摄像机扔到水里,还恶言威胁。“吃一堑,长一智”,朱天荣从此开始了隐蔽拍摄。在一个暴雨如注的恶劣天气里,老人冒雨坚持3个多小时,终于拍到了一家企业的非法排污口。2002年,一场名为“目击破坏环境”的摄影展在德清县县城举行,上千人驻足参观,深受震动。
朱天荣的环保公益行动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充分认可。德清县环保局局长沈玉林对半月谈记者说:“作为负有环保工作重任的政府机构,我们并不奢求像朱天荣老人这样的民间人士能发挥多大作用,但是这股力量的确已成为政府环保工作有益而必要的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