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阅读教学:价值再认与行动路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念观照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再认论文,路径论文,阅读教学论文,人文论文,文本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价值再认:文本阅读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课标”)强调:英语教学必须关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可以说,这是本次英语课程标准修订的最大亮点。面对这一修订,许多教师都在思考:对于语言积累甚少的小学生来说,是否有这样的土壤去实施?应该如何实施?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文本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语篇在篇幅上的逐步加长、语言项目的逐步复杂以及中英文化等因素的介入,不断丰富着英语课堂教学,在更高层面上促进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新的课题、新的困惑、新的挑战。如果阅读教学仅仅关注学生记住了多少单词、学会了多少语法、能否背出这篇课文、能否运用文本句型进行问答,那么,只是偏重了知识本位的教学思想,仅仅重视了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社会功能,关注了其工具性,而忽视了其人文性。所以,这里有很大的空间值得我们去探索。
在“2011年版课标”中,明确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性质界定为“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这在英语课标修订中尚属首次。并且,“2011年版课标”进一步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界定为:“就工具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就人文性而言,英语课程承担着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观念、个性等,因此,教师应把学生当做一个鲜活的、具有极强可塑性的人来对待,既注重学科知识的传授,又关注学生作为“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如果说工具性要求教师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突出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发展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那么,人文性就要求英语教师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参与体验、感悟积淀、实践创新等能力与感恩、爱人等情怀,在潜移默化中学会做人与处世。
在现行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中、高年级的语篇内容一般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形象性、趣味性强,都承载了知识和情感的双重要素。在教学中,教师既要关注教材中显性资源的使用,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形成必要的技能,又要正确而适度地把握、挖掘文本中隐藏的、积极的思想内涵,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畅游文本,在与文本对话中体会感受文本的内涵与价值,更要带领学生走出文本,运用文本,拓展文本,创新文本,落实英语课程标准要求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既承担“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又肩负“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
那么,如何达成这一目标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把握文本情境,和文本展开对话,在对话中学习语言、掌握结构、体会感情。和文本进行对话要求解决三个“W”,即弄清楚文本“说了什么(What)”、“怎样说的(How)”和“为什么说这些(Why)”。“说了什么”即文本表达的内容,“怎样说的”即遣词造句、表达方法等,“为什么说这些”即文本的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
二、行动路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理念观照下的教学尝试
(一)借助生活经验,触摸文本传递的信息
人们说话或写文章主要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传递特定的信息,这种被传递的信息通常可分作已知信息和新的信息。“已知信息”指说话人认为对方已经知道的内容;“新的信息”指说话人认为对方还不知道的内容,或者未提到的内容,这是人们传递信息时的着重点。任何语言信息的传递都是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发生的,而这种背景许多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历过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此类文本的教学时应该注意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这种方式,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鼓励学生把自己代入文本角色,对故事内容的发生发展进行预测和验证。
例如,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9 What’s the matter?一文讲述了这样的内容:“主人公刘涛放学回家,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爸爸以为他是饿了,招呼他吃蛋糕;妈妈以为他病了,要带他上医院。但这些都不是刘涛的真实状况,通过一系列对话才了解到刘涛是又累又渴,最后父母给出了合理的建议。”学生在生活中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教学时应该将其吸纳进来。特级教师韩佩玲在处理该文本时,将内容分成了三个层次来完成,带领学生层层递进地触摸文本信息。
1.第一个层次:讨论刘涛的父母认为刘涛是什么症状。
教师利用PPT出示“Liu Tao(刘涛)”这一人物,提问:“Who's he? Is he happy? What's the matter with him?”学生自由猜测。教师提示:“His father and mother are at home,when they see Liu Tao,what do they think?”播放课文Flash(动画),请学生边看边思考。然后利用PPT出示:
“Task 1:Watch and answer.
Father:Perhaps he is ________.
Mother:Perhaps he is ________.”
学生反馈:“Father:Perhaps he is hungry.”(父亲认为他可能饿了。)
教师进一步启发:“What does his father say?”并播放父亲说“Come and have some cakes.”的录音,板书这句话。然后,学生试着模仿父亲的口吻练说:“Mother:Perhaps he is ill.”(母亲认为他可能病了。)教师追问:“How does she ask?”同样引出母亲的话语并让学生练说:“What's the matter,LiuTao? Are you ill?”
2.第二个层次:用“Chant(小诗)”揭示出刘涛的真实情况。
教师利用PPT出示:
“Task 2:Think and say.
A:Liu Tao,Liu Tao,what's the matter?
B:________,________,I'm ________.
A:Liu Tao,Liu Tao,what's the matter?
B:________,________,I'm ________.”
韩老师首先请学生根据刚才看课文Flash的记忆,对空白部分补全填空,把刘涛的感觉表述出来;然后跟着老师把“Chant”完整地读一遍;最后,配上节奏一起说“Chant”。在这一环节通过对句型的补全,不但掌握了文本信息,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熟练套用句型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掌握句型、感知语法并建立起初步的语言习惯。
3.第三个层次:找出父母关心刘涛的句子。
师 He's thirsty and tired.How do his parents help him?
(教师利用PPT出示“Task 3:Read and find.”要求学生自读书上第68~69页的对话,找出父母的建议。)
师 Liu Tao is thirsty and tired.What does his mother say?
生 Here's a glass of water for you.
师 What does his father say?
生 Why don't you go to bed now?
(学生模仿父亲和母亲的语气,进行角色表演。)
师 (扮刘涛)I'm thirsty./I'm tired.
生 (扮父母)Here's.../Why don't you...?
每篇文本都有一个完整的情节,教师教学时要从让学生整体理解和掌握文本内容入手,用话题把文本中的语言知识点串联起来。韩老师在本课中的处理,就是紧紧抓住了“对刘涛症状的了解和关心”这一话题,从“误解症状—了解症状—传递关心”这三个层次进行文本解读,并没有节外生枝。也就是说,要在文本教学中体现整体教学理念,教师应该对文本本身提供的情境善加利用,重视课文整体情境的创设。如果教师另外创设多个情境进行分割教学,则不仅会破坏语言情境的整体性,使语言知识显得支离破碎,而且也容易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机械枯燥。
(二)提炼话语结构,把握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
上海市特级教师朱浦老师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上曾这样说:“从文本中提取的信息,分为两类。一类信息:用来感知的。如,语篇的主角是谁,发生了什么事等。二类信息:用来训练语言的,就是我们从里面提取出来,学生要学习的语言。比较符合我们认知规律的是,先进行一类信息的提取,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充分进入语境,再进行二类信息的提取,提取一类信息对于学生对二类信息的理解和运用都是有帮助的。这二类信息指的就是文本的言语表达方式。教师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除了注意把握文本传递的信息外,还应注意把握文本的言语形式,即句型的表达。文本的内涵与意蕴主要是通过一定的言语表达方式表现出来的,英语学科以文本的言语形式为基本教学内容。文本阅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交流了什么,更要关注学生是如何交流的,这就提醒我们教师要关注话语结构,发挥话语结构的作用。”
例如,笔者执教的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 9 Shapes 一课,先让学生寻找文中所用问句,循文解答;在学生基本了解句子含义后,组织学生模仿问答,要求模仿时把所说的句子和图片所示的对象联系起来,同时体会句子的表达方式。教学过程如下:
1.初读课文,拎出文本话语结构。
在完成背景部分的教学内容后,教师承接上面的话,提问:“They're talking about shapes? How do they talk?”这一举措是在学生把握内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发现文本中的人物是如何就这些内容作语言表达的。
学生通读全文,寻找问句并交流。教师板书,合并同类问句,提炼话语结构如下:
(1)What shape is...?
(2)Is it...?
(3)How many...can you see?
(4)Can you draw...?
2.学会针对物体的形状问答。
师 Let's learn how to ask and answer with these questions.
(学生跟读该句。)
师 Look at the blackboard,please.A boy is flying a kite.
(读完,教师出示男孩图片。)
师 This is the boy.What is the boy doing?
生 Flying a kite.
(教师板书风筝线,风筝线末端写上“kite”。学生再跟读三个句型:(1)What shape is the kite?(2)It's a square.(3)That's right.)
师 (追问)What shape is the kite?
(在单词“kite”旁边画上一个问号。)
生 It's a square.
师 Let me show you how to draw a square.
(板画正方形风筝。)
接着,教师继续提问:“What shape is the bag?” “Is it a square,too?” “Nancy? Where is Nancy?” “Now suppose you are Nancy.”——用代入法,把学生代入Nancy(南希)角色,请他们来回答,借此复习本课新单词“rectangle”。
师 I'll show you how to draw a rectangle.
(板画长方形书包。)
师 (小结)This is the picture they're talking about.Can you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picture?
生 (看板画复述)Look,a boy is flying a kite.It's a square.The boy has a bag.lt's a rectangle.
3.学会针对图形的数量问答。
师 There's also another picture they are talking about.What is the picture? You can get the answer from the book.Please read Page 69 and underline the key sentences.
生 It is a kite,too.
(学生自读文本,画出关键句,得出答案。教师运用文本句型与学生对话,请学生在黑板上根据对话内容作画,穿插教学:Come to the blackboard and show us how to do it.)
师 How many circles can you see?
(完成作图后,教师针对图提问。)
师 Can××(指刚才上来作画的学生)draw a circle?
4.关注细节,学会用陈述句表达物体的形状。
师 Are there any other things mentioned?
(教师指导学生学会跳读,在书上圈出其他事物的名称和形状,得出结论:The sun is a circle.The moon is a circle,too.)
还是在第五届全国小学英语观摩研讨会上,朱浦老师说:“教师要从语境、语篇中提取出语言,语用的活动要建立在文本学习的基础上。”他提供了一个这样的流程图:提取信息—提取语言—训练语言—运用语言。因此,教学的关键是让学生在理解语篇的基础上学习语言结构,这样,语言就有了生命,就成了活生生的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采用整体教学的模式,把词汇、语法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也就是说,教师的任何活动都是围绕文本情境进行的,把话题在一开始就呈现给学生,然后通过提问、观看动画、观察插图、文本阅读等帮助学生理解。值得关注的是,教师要提出能够激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更要能激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创设真实的语言交际场景,为学生语言的运用搭建一个平台,如此,学生不仅能理解其含义,还可学会如何运用。
(三)感悟文本内涵,提供有价值的话题适当拓展
文本阅读都是围绕一定的话题展开的,话题可能来源于一对矛盾、一个问题、一种现象,都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在文本阅读结束后,教师可以设置有价值的话题供学生适当拓展,让学生围绕主题充分进行自主的思考、体验和表达。学生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都会影响到他们的理解和表达。因此,教师进行话题拓展时,要充分尊重文本的话题基础并尽量在学生的生活中找到原型,唤起认同感,让他们能在自己悟得的基础上做个性化的语言重组和运用,让文本的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和应用。
例如,在第16届“现代与经典”全国小学英语教学观摩研讨会上,田湘军老师执教一篇关于将来时态的文本时,呈现了雅安地震的一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田老师是这样引导的:
师 We're very happy at this moment.But some other people are not happy.
师 Look,no house to live in,no water,a lot of people wounded,some people died...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伴随着一张张图片的出示,教师简要解说。)
生 I am going to give them some nice food.
生 I am going to Ya'an and help them.
生 I am going to give them some good books.
生 I am going to give them school bags.
生 I am going to ask them to my home.
生 I am going to give them money,all the money.
(学生通过短暂思考,争先恐后地做出了一系列反应。)
师 What is Mr.Tian going to do?
生 You are going to teach them English.
师 In fact,I'm not going to teach them.I'm going to write a letter to them.In the letter,I'm going to tell them a story:Pandora's box.(教师简单解释在潘多拉的魔盒里有疾病,有灾难,但还是有希望。)So I'm going to tell them to keep the hope in their heart.We will rebuild their home soon.
在表达过程中,有一位学生说要给雅安人民捐款。田老师问:“要捐多少钱?”他很笃定地说:“All the money.”这让我们看到了学生在这一主题渲染下内心力量的激发。学生个个积极参与,情感自然流露,都愿意为灾区人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小小的活动,有效提升了文本的主题,教育的育人价值超越了语言学习本身,根植于大家的心田。
又如,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4A Unit 6 Whose gloves一课的教学,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一项任务:
小侦探柯南遇上麻烦事了,请你帮帮柯南,下面四个人分别用一句话暗示了他们所拥有的物品的特征,请问这些东西分别是谁的呢?
四件物品是:trainers(运动鞋),boxing gloves,pipe(烟斗)和bag.
Mr.Ma:I like smoking(吸烟)very much.
Miss Li:I'm losing weight(减肥)these days.
Sam:I am a boxer(拳击手).
Mike:I go to school everyday.
请你当一回小侦探,寻找四件物品各自的物主。
任务呈现后,带领学生逐步达成。教师先带读以上四件物品:trainers,boxing gloves,pipe,bag.然后启发学生提问:
师 Now,can you ask? Trainers.Can we ask:Whose trainers is it? No,we should ask:
生 Whose trainers are they?
生 Whose boxing gloves are they?
生 Whose pipe is it?
生 Whose bag is it?
最后,学生根据四人的表述,寻找四件物品各自的物主,完成答句。“小侦探”练习,是对文本的高度提炼和延伸,为英语学习从课堂走向生活提供了恰当的衔接。
教材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范例,教师应依据教材中的对话,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让学生将对话中学到的语言知识运用于真实的语言情境中,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文本的语言点,创设真实的交际情境,增强语言实践的真实感,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综上,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工具,还是不同民族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审美情趣和价值判断。英语教学表面上是讲授不同的语言,实质上是不同文化间的交流。英语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学生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能够领会语言的内涵,塑造健康人格,提升自己的修养,实现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要在“2011年版课标”的指导下,将文本阅读教学作为实践“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有效平台,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生活体验和已有认知,与文本展开多重对话,在对话中获取信息、掌握结构、体悟语言,使学生的心智和情感态度得以和谐发展,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体验学习英语的乐趣。还需注意的是,学生具有不同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只有最大限度地满足个体需求,才有可能获得最大化的整体教学效益。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对话”的课堂,使学生在对话中丰富知识,增长见识,体认自我,成长为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富有对话理性和合作精神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