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_无公害农产品论文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_无公害农产品论文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态农业论文,无公害论文,农产品生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 生态农业建设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条件

无公害农产品,或称无污染农产品,是一类注重产品质量的农产品。它是在无污染的生产基地,通过优化的栽培、施肥与植保技术,实现限量、限品种、限时间使用化肥、农药,生产出食用品质严于国家颁布的食品卫生标准,达到农业部颁布的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以农业的初级产品为主,加工品为辅,其产品的申报审批手续简便、快速,价格能适应国内中等收入者的需要,又能与国际大市场接轨;因此,已在我国受到广泛关注并已在许多城市的市场上出现。由于发展生态农业是在农业产业结构合理优化的前提下,解决农业的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问题,因此,它也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一种有效模式。

实践表明,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基本内涵是:因地制宜地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精华相结合,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及“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合理组织农业生产,建设合理的生态经济系统,实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例如,在规划农业生产布局时,注重生物分布的多样性和非均匀性,使农业生产系统内各种生物在特定的生境中与其它生物形成捕食关系,连接成食物链,给每一种生物提供生存发展条件和进化的能量差,使系统内能流、物流、信息流畅通,达到利用生物相生相克的生态学原理进行生物防治以替代化学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目的,这是大田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基本条件。特别是引进优良生物品种时,必须考虑这些生物的生境条件即生态适宜性,以便在获得农业生态系统最大净生产量的同时保证农产品的质量。生态农业建设通过农业和畜牧业的耦合,使农业生产某些环节的废弃物成为另一些环节的生产原料,实现了物质循环利用和生产过程的“清洁化”,减少了化肥农药的投入,缓解了对农产品及农田环境的污染,使污染物的量不致超过系统的自净能力,同时也避免了其在农产品上的过量累积。因此,生态农业创造了能够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条件,达到了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目的。

2 生态农业技术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手段

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对消费者的着眼点是给人们一个“安全线”,一要合理利用资源,改善与保护生态环境,在满足当代人生存需要的同时,又不至于破坏后代人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二要在增加食物总量的同时,生产无公害农产品并加工成安全健康食品,确保人们的食物安全;三是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良性发展,增加劳动者收入。与一般食品比较,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有更高的技术要求:(1)生产环境良好,即要求土壤、大气、水源质量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态环境安全标准;(2)作物生长过程以及土肥、灌水、农(兽)药等投入条件能保证生产的农产品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标准,有害金属含量及病毒、病菌等有害微生物的数量符合无公害农产品检测标准;(3)加工、流通和销售等环节,必须有效防止污染,从原料到成品接受全程监控,达到国家或国际卫生标准;(4)食品要符合安全、优质、营养条件。

上述要求也正是我国生态农业所追求的目标。近20a以来,我国生态农业研究不仅在理论和方法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索,而且在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和农业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和开发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为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依据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当前生态农业技术发展除在寻求生态经济协调且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外,还要通过建立新型生产及生态保育系统技术规范、环境与产品质量监控体系,来实现区域及宏观调控管理,形成可持续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系统。

3 生态农业产业化为无公害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提供了有力保障

3.1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21世纪生态农业发展的必然

21世纪的现代经济及现代产业发展具有2个新特点:一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知识化;二是世界经济发展的生态化。生态型产业将成为21世纪世界的主导产业。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也必将顺应这种发展趋势。

生态产业的本质特征,是利用生态技术体系,通过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分级利用或循环利用,使投入生态系统的资源和能量尽可能地转化为健康无害化产品,达到废弃物最小化,以促进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相互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生态型产业的实质是现代经济发展的生态化,作为生态与经济一体化的产业形式,其形成与发展意味着既要实现终端产品的健康安全与环境无害化,又要将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建设、监测、评价与管理的专门化和规模化纳入经济运行与生产过程中,以获得最佳的生态、经济效益。面向21世纪的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必须强调与农业现代化的一致性。因此,生态农业产业就是将现代化农业产业纳入生态合理轨道。为此,生态农业建设在寻求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且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业的同时,通过建立新型生产及生态保育系统技术规范,实现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的宏观调控管理;各产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科学链接,特别是农业生产从种、养、加扩大到一、二、三产业的有效链接,加工储存的现代化以及环境与产品质量监控体系的完善、有效,可为实现区域内生态型清洁生产,特别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有效保障。

3.2 完善三大“接口”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产业化的迫切任务

为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生态农业产业化中应进一步解决3个“接口”问题:(1)市场接口问题。因地制宜发挥区位、生态优势,开发有竞争力的农产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业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收益;(2)技术接口问题。制订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技术规范,提高产品质量监测水平,以及开发少用或不用化学农药的替代技术;(3)管理接口问题。落实政策法规,发挥监测监督体系的有效性。

为解决3大“接口”问题,应至少做好2个方面工作。一是通过生态工程建设、环境治理,创造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环境条件。通过改进产品生产的环境条件,树立良好的产地形象,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二是通过推广生态农业模式、技术,实现农业清洁生产。具体包括: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考虑废弃后的副产品便于分解和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生态农业技术组装,推动清洁生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减少或避免废弃物对农产品及农田环境的污染;对终端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实行标准控制及检测,向市场提供无公害产品;完善市场与流通渠道,保证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利益。

生态农业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有效途径,而对无公害农产品的需求和“绿色战略”又将推动生态农业的快速发展与完善。

4 生态农业实践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典型

生态农业实践为生产无公害农产品提供了许多可供借鉴的典型。其中,山东省寿光市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的生态示范区,该市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生态示范区重点项目实施,在推动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取得了一定经验。

寿光市位于山东省北部,渤海莱州湾南岸,全市总面积2180km[2],耕地9万hm[2],人口105.7万,属我国沿海农业现代化水平较高的农区,以蔬菜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在国内享有盛名,是全国有名的蔬菜之乡,有“中国菜篮子”之称。该市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已连续3次跨入农村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2000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02.25亿元,实现财政收入7088万元,比上年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4010元;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一、二、三产产值比为26.5:40.7:32.8。近年来,该市大力推行高效生态农业建设,农业资源得到合理利用,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得到控制,成为“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基地”和“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

寿光市生态农业建设注重农田生态条件的改善,重视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生物农药以及尽量减少化肥使用量等一系列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在控制化肥使用方面,采取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推广使用微生物肥料和微生态肥料,实行配方施肥等措施。此外,还十分重视在生产过程中规范农业生产行为。该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先后制定发布了《农药管理条例》、《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寿光市无农药残毒放心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条件》、《无公害蔬菜农药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农药残毒、有毒物质限量标准》、《无公害蔬菜包装标志》等20多项规范或标准,印制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手册,指导农民生产。目前逐步建成了0.33万hm[2](5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

寿光市还加大终端产品的管理检测和市场监督力度。为确保无公害蔬菜质量,市政府先后以寿政发[2000]93号文件的形式印发《关于加强蔬菜生产用药管理的意见》,以寿政发[2001]2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了《关于加强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销售和使用管理工作的通知》,在蔬菜生产区严禁销售和使用剧毒、高毒和高残留农药。市政府在该市2个蔬菜批发市场设立了“无农药残毒放心菜”专营区,在济南市建立连锁经营店。先后投资200多万元,成立了寿光市蔬菜质量检测中心,建立了基地蔬菜质量检测室,健全了全市无公害蔬菜生产检测体系。使无公害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信誉度得到保证。该市的无公害蔬菜已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标签:;  ;  ;  ;  ;  ;  ;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与生态农业_无公害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