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东县洣水镇迎宾完小 湖南 衡阳 421400
摘 要: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可通过反复吟咏、画面想象、口语表达等方式,让中小学生在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中熟悉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激扬和增进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反复吟咏 画面想象 口语表达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我想,其用意显而易见:让中小学生在经典古诗词的学习和诵读中熟悉和热爱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理解和感悟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激扬和增进民族自豪感与爱国热情。
翻开各种版本的语文教材,我们不难发现:从第一册开始,古典诗词就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讲读课文和《语文百花园》中,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或作“读读背背”“日积月累”的形式楔入,或以深入细致的精读呈现……
那么,如何依托并透过语文教材,让这些文质兼美的诗词古韵浸润学生的七彩童年,让孩子们沐浴着古诗词文化的灵秀与光泽健康而快乐地成长呢?
一、让反复吟咏成为古诗词阅读的良好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阶段目标”在各个学段都一再强调“诵读优秀古诗文”,古人也强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有多么的重要。古诗词教学中,若能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明理,该是件多么妙不可言的事情。因为,古典诗词的声调、节奏、音韵与情感,语言文字的凝练、精辟、优美及魅力,都只有在孩子们的反复朗读、吟咏中才会得以淋漓尽致的诠释和凸显。
如:我校一年级的小朋友学习《静夜思》时,除了课堂的练读、课后的背诵,学校还在每天下午放学静校前通过校园广播播放《静夜思》的歌曲。久而久之,孩子们不仅能背诵,还能轻吟浅唱。那浓浓淡淡的思乡之情,那飘飘渺渺的月夜之境,那真真切切的恋乡之音,即便是往来接送孩子的家长,听着听着也能勾起几份恬淡的思绪,甚至融入诗中,跟着乐曲小声哼唱。
二、让画面想象充实古诗词阅读的情境空间
每一首诗都是“凝固的画”,每一幅画都是“流动的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游园不值》里“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扫兴与“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快慰;《四时田园杂兴》中“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的可爱与俏皮;《乞巧》中“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妇女们向织女星乞求缝纫技巧的忠实与真诚;《游子吟》中慈母“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情真与意切;《惠崇春江晓景》中“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的写实与虚构……无一不是色彩明丽的画卷,无一不是情感流荡的诗歌。
如:学习《寻隐者不遇》一诗,如果让孩子们事先想象诗人在松树下遇到童子的画面,然后以表演的形式再现诗歌的情境,想必孩子们对于学习古诗一定兴味盎然,对古诗的理解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让口语表达彰显古诗词阅读的个性体验
“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在芳香四溢、姹紫嫣红的文学百花园中,古诗词好似艳压群芳的牡丹。它璀璨、美丽、流光溢彩,让人赏心悦目、叹为观止。一首诗、一段词,甚至一个短句,往往寥寥数语、惜墨如金,却句句意境悠远、寓意精深。走进祖国古诗词,我们仿佛走进一片浩瀚的艺术星空,李白、杜甫、陶渊明、苏轼、陆游、王安石、李清照……每一个名字,都灿若一颗闪亮的星辰。
如:《泊船瓜洲》里的千古佳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关于“绿”字的修改,传说达十几次之多,究竟有无修改的必要?你从王安石的字斟句酌中,体会到了什么?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你认为传达出怎样的情感?诗人韩翃笔下的《寒食》,“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又描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而诗人卢纶的一首《塞下曲》,“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让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将军形象?……没有了古板、乏味的古诗词翻译,剔除了枯燥、单调的诗歌主题的提炼,想必学生口头表达的潜在欲望定被激发,学生的表达个性也得以彰显,不是吗?
正是在这荡涤激情、彰显个性的口语表达中,孩子们对于古诗词的内容理解得到强化,情感体验得到升华,欣赏品味得到提高,甚至审美情趣都得到提炼;也正是在这反复吟咏、画面想象和个性表达中,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古典诗词阅读的愉悦与欢欣,感悟着诗词古韵所展示的精湛艺术和无穷魅力。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涂培源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02)。
[3]严倩 《情感教育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的体现》.《新课程(下)》,2010,(10),
[4]刘丽丽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科学中国人》,2017,(24),
[5]邓国琼 《在古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新课程(上)》,2013,(4)。
论文作者:单福玉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古诗词论文; 孩子们论文; 画面论文; 古诗论文; 学生论文; 古韵论文; 口语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9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