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实证研究论文,经济周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1566(2009)03-0412-08
收到修改稿日期:2008年12月9日
0 引言
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表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优化与调整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体现。早在半个世纪以前,Kuznets[1]就通过实证研究表明了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即人均国民收入是产业结构变动的原因,然而他的这一“人均收入决定论”却未能描述一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关系演进的动态特征。Chenery[2]通过分析部门增长的决定要素出发,利用51个国家的经验数据研究表明,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发生变化时,服务业和农业变化最小,而制造业增长最大,由此提出产业增长的模式,并认为这种工业化模式能使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近年来,国内也有诸多学者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应用性研究。荣宏庆[3]认为现代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结构主导型增长方式,即以产业结构变动为核心的经济增长。李京文[4]郭克莎[5]等通过实证研究均表明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刘伟等[6]分析得出,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靠制度改革由第三产业拉动的,然而第三产业的结构扩张会降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经济规模的正效应,因此只有通过提高第一、二产业的效率才能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石柱鲜等[7]通过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三产业数据的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稳定经济波动和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将我国产业结构与其它国家产业结构进行比较,亦有学者得出有益的结论,例如,刘伟[8]通过对发达国家经济的初期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相比较,证明工业化未完成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于工业制造业,而这一时期第三产业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相对较低。石柱鲜等[9]通过我国与日本产业结构的比较分析,认为在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我国包含农业的第一产业缓慢增长将制约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尽管国内外学者对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但对于各产业波动与宏观经济周期波动之间动态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比较少见。根据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各次产业增长率的波动构成了整个经济增长率的波动,而各次产业本身又具有不同的波动特性。第一产业的增长率,其波动幅度较小,但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所以很不稳定。第二产业增长率的波动幅度较大,经济的周期波动本来就根源于现代机器大工业。第三产业的增长率,其波动幅度较小,一般又不受自然条件的太大影响,较为稳定[10-11]。
本文首先通过对我国经济周期各阶段的考察,分析不同经济周期内三次产业波动对整体经济波动的影响。其次基于三次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利用脉冲响应函数研究各次产业的结构变化对经济波动的影响作用。最后给出本文的结论。
1 我国三次产业与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
我国自建国初期以来,三次产业的比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图1所示(YlB、Y2B、Y3B分别代表第一、二、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第一产业比重由1954年的46%逐渐下降至2007年的11%,第二产业由1954年的25%上升至2007年的49%,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也由1954年的29%上升到近年来的40%左右。由我国三次产业比重的数据,可知我国目前仍处于工业化中期。
根据实际GDP增长率,我们利用谷-谷划分法[12]将1954年至2007年之间的经济运行划分为10个周期(如图2所示),其中第一至第九轮周期分别从1954年至1957年、1957年至1961年、1961年至1967年、1967年至1972年、1972年1976年、1976年至1981年、1981年至1986年、1986年至1990年、1990年至1999年,第十轮周期尚未结束,仍处于上升阶段。
文中数据来源于《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以及中经网数据库,所有数据处理和计算工作均利用Eviews5.0完成。
由表1中可以看到,在第一轮周期内,为建设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我国集中力量发展第二产业,并于1956年达到34.5%的增长高峰,成为了整体经济达到峰点的主导因素,然而工农业发展的失衡以及自然灾害导致农业的大幅衰退决定了整体经济的回落。第二轮周期内,我国第二产业增长率于1958年创下52.9%的新高,再次成为整体经济过热的主要原因,但“大跃进”与“反右倾”运动的错误方针以及自然灾害引起的农业减产,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1961年我国经济跌入谷底。1964年国民经济全面好转,但第二产业仍然是引起整体经济繁荣的主要力量,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67年再次陷入第三轮经济周期的谷底,并且第二产业的衰退仍然是引起此次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从第四轮经济周期来看,第二产业同样对经济繁荣起到了主导作用,但第一产业对于经济衰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且第三产业的萧条也对经济衰退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第五轮经济周期内,第一、二产业对于经济的繁荣和衰退均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第三产业却在稳定经济波动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综合前五轮经济周期中三次产业的波动情况来看,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一系列不当方针政策所导致的第二产业剧烈震荡,以及由于自然灾害等影响所导致的农业衰退,是整体经济呈现出剧烈波动的主要原因;尽管第三产业在前五轮经济周期波动过程中,有利于抑制经济过热和减缓经济衰退,但由于其所占比重较小,在稳定宏观经济周期波动方面所起的作用有限。
1976年至1981年是样本期间内的第六轮经济周期,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轮周期,由表可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繁荣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萧条是引起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1981年至1986年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二轮周期,由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得到了蓬勃的发展,特别是1984年第三产业增长率达到了历史最高峰19.4%,成为导致该轮经济过热的主要因素,而1985年第一产业的衰退则成为了该轮经济衰退的最主要原因。进入改革开放后的第三轮周期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开始逐渐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逐渐上升,因而第二、三产业共同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并且除了第一产业以外,第二、三产业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也在很大程度上引起了经济的衰退。最后两轮经济周期中,第二产业继续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第一产业的衰退仍然是引起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第三产业则起到了稳定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综合后五轮经济周期中三次产业的波动情况来看,整体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大大降低,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成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第一产业仍然是引起经济衰退的主要因素。之所以在改革开放前后会出现这种转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第三产业比重的逐渐上升和第一产业的逐渐下降。尽管目前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最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没有达到主导优势,但说明我国经济产业结构趋向于优化,整个经济波动呈现出平缓的趋势。
最后我们从平均值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产业在整个经济处于繁荣时期,抑制了整个经济的更加繁荣,而在整个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第二产业在经济处于繁荣时,促进了整个经济的更加繁荣,且在经济收缩阶段加剧了经济的进一步衰退,这与经济周期波动本来就根源于现代机器大工业是相一致的;而从改革以来的近五轮周期平均来看,第三产业增长率在峰尖和谷底年份均高于GDP增长率约1个百分点,说明整个经济处于萧条时期时,第三产业抑制了经济更加恶化。
2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
在传统的计量经济模型中,一般只能单向描述自变量的改变对因变量产生的影响,而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则考虑了模型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作用,基于数据的统计性质建立模型,被公认为描述变量间动态关系的一种实用方法,因此我们选用这一方法来研究我国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为:
由于仅仅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出现在等式右边,所以不存在着同期相关的问题,用最小二乘法(OLS)就得到VAR简化模型的一致且有效的估计量。由于任何序列相关都可以通过增加更多的的滞后而被消除,所以对扰动项序列不相关的假设并不要求非常严格。
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研究,目前主要采用两个指标,一是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二是三次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本文中我们采用第二个指标,即利用三次产业比重来考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由于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处于由政府计划调控的经济环境之下,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逐步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为了减少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变迁对模型估计结果的干扰,我们分别以1954年至1977年和1978年至2007年为样本,分别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进行估计,以分析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内产业结构变动对我国经济周期变动所产生的不同影响。
为避免所建立的模型存在伪回归问题,我们首先对两个样本期间内的GDP增长率以及三次产业的比重序列进行ADF检验,由表2所列出的检验结果可知((C,T,L)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时的常数项,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0表示没有,C,T分别表示包含常数项或时间趋势项),在两个样本期间内GDP增长率GDPL均为平稳序列,而三次产业所占GDP的比重Y1B、Y2B和Y3B均为非平稳序列,基于平稳性和量纲统一的考虑,我们分别对三次产业的比重序列进行对数差分,即由DLY1B、DLY2B和DLY3B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比重的变化率,对处理后的指标进行ADF单位根检验的结果表明,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率与GDP增长率一样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
基于上述的指标处理和检验结果,在两个样本期间内由于四个变量均为平稳序列,因此不存在是否协整的问题,我们可直接利用GDP增长率和三次产业比重的变化率建立无约束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考察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经济增长率的短期冲击影响。
通过模型阶数的显著性比较,发现取1阶滞后效果均比较显著,且模型所有根模的倒数均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见图3),满足模型的稳定性条件。考虑到估计模型所使用的数据长度,从变量节省和模型显著性的角度出发,我们在两个样本期间内分别建立GDP增长率与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率之间的VAR(1)模型,模型估计结果表示如下:
样本期间:1954-1977,AIC=-11.540,SC=-10.552,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VAR模型是一种非理论性的模型,无需对变量作任何先验性约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称为脉冲响应函数方法,其描述了一个内生变量对来自另一内生变量的一个单位变动冲击所产生的响应,提供系统受冲击所产生响应的正负方向、调整时滞、稳定过程等信息。下面以VAR(2)模型为例来说明脉冲响应函数的基本思路:
图4给出了GDP增长率对三次产业比重变化率1个标准差冲击在10期内的反应结果,其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间数(单位:年度),纵轴表示GDP增长率的变化,左图为基于1954年至1977年为样本得出的冲击响应结果,右图为基于1978年至2007年为样本得出的冲击响应结果。两组脉冲响应函数均趋于0,这也说明构建的VAR模型是稳定的。
图4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率的冲击结果
从图4a来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冲击,并且在第2期达到最大,相比而言,第一产业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这表明改革开放以前,第一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其所占比重的提高有助于为第二、三产业奠定发展的基础,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步伐;而第二产业尽管占有较高的比重,但波动比较剧烈,并且此阶段工业生产的基础较为薄弱,生产技术进步缓慢,科技创新以及管理水平较为低下,此时盲目增加第二产业比重,容易导致工农业发展之间的失衡,最终可能反而不利于经济增长;在前文的分析中已经看到,第三产业具有抑制经济衰退和防止经济过热的双重功效,而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第三产业比重较低,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第三产业在稳定经济波动方面的重要作用,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助于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从图4b来看,在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尽管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同样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正向冲击,但影响程度明显降低,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稳定经济、减小周期波动的幅度方面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经济周期波动振幅的影响相对较小;另外,三次产业比重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冲击大小也发生了变化,其中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其次,第一产业最小。这表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建设步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第二产业的发展成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而第三产业的成长不仅有利于稳定经济波动,而且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第一产业由于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其比重的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低。
3 结论
本文对1954年至2007年之间我国三次产业和经济周期波动之间的关联和影响动态进行了一系列分析,并通过谷-谷划分法将样本期间划分为十轮经济周期。分析结果表明,在经济繁荣时期或者说过热时期,第一产业有利于抑制经济的过热,而第二产业促进经济的更加繁荣;经济萧条时期,第一产业加剧经济的进一步恶化,第三产业却抑制了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因而第三产业的成长有助于起到平稳经济波动的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基本呈上升趋势,尽管目前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最高,第三产业的比重并没有达到主导优势,但整个经济运行呈现出平缓的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也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正趋于优化。
利用脉冲响应函数,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周期波动的动态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在改革开放以前,三次产业的比重增加都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的冲击影响,并且第一产业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明显,第三产业次之,第二产业最小;而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产业比重增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相对较弱,第二产业比重的增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第三产业次之。这说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仍然是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相比而言,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尽管在经济周期的收缩阶段有助于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的作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因此,对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应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同时,结合我国的具体特点,集中资源发展第三产业中的那些优势行业,而不能盲目的加大第三产业的规模。并且由于第二产业的发展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取决于第二产业的带动和关联作用的强弱,因此要使得第三产业快速健康地成长,必须进一步加强第二产业的基础地位,使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协调发展。
标签:经济周期论文; 三次产业结构论文; 产业结构理论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经济论文; 国内宏观论文; 产业结构优化论文; 经济增长论文; 宏观经济学论文; 经济衰退论文; 第一产业论文; 经济学论文; 第二产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