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课文整体教学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文论文,高中英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课文整体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教学重点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目的进行有意义的整体语言活动。课文教学要舍弃细枝末节、支离破碎的知识点的精读细讲,从整体着手,再逐步转向局部,听、说、读、写能力同时培养,而不进行单独割裂地训练,即在教学中从阅读和理解全文开始,在讨论和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后,再学习词汇和语法知识。在整体语言教学过程中,学生既能培养理解和思维能力,又能培养全面的阅读能力,既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保持教学效果,逐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其步骤如下:
一、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
整体教学前,教师除了要考虑到学生实际的英语水平,考虑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结构外,还要提供与课文相关的一定的背景知识。现行的英语教材涉及到英、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的人文、历史、地理、社会等方面的知识,要使学生读懂文本,并掌握如何在不同的场合得体地进行英语交际活动,只依赖于掌握英语的语法和词汇是远远不够的,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风格、习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而且,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显然受语言环境的制约,因此教师必须为学生提供丰富、真实的语言情景,要多留意那些介绍英美国家的文化背景的文章、资料、不断丰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耳濡目染。教师在教学时可将各国文化的差异,作者的生平、故事情节及创作背景予以介绍,为学生了解语篇提供知识平台,从而正确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语篇包含的情感,为正确理解语篇扫除障碍。
二、设疑导学、启动思维
新教材体裁的多样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根据不同的文体的不同行文特点设计不同的问题,以体现语篇的体裁特点。这有助于学生更准确地了解不同文体的语篇的思想内容,迅速理解文章的脉络,抓住文章的中心意思,明白作者的主要观点和态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即阅读课文时巧妙的设计导语。设计出多种多样的活动,以满足不同层次的需要,教师应该成为问题的提问者,不断提出启发性问题,使学生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乐趣、提高能力。笔者现以SEFC Book IA Lesson22 A Hew car factory为例。先结合前面所学的对话引导学生进行热身复习活动(warm-up activities)引出Lesson 22。然后借助课文插图介绍课文背景,设计如下问题:
(1)What's the good news for the people of the city?
(2)Who will work in the factory?
(3)How many cars will be produced?
(4)How will the cars be sent abroad?
(5)What's the opinions of the people in the city?
引导学生对全文进行浅层阅读、寻找答案,从而启动学生进入积极的阅读状态。“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贵有疑”。设计好一个疑问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善于设疑,巧于设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当然,可以先让学生通过略读获取对语篇的整体印象,找出课文的中心思想、每一段的主题句、文章是怎样开展的、作者是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的,然后教师步步引导,层层剥笋提出一些推断性问题,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概括等思维能力,最后提出一些延伸性问题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创造性思维,熟知各种体裁。这样就使学生摆脱了那种先学枯燥的单词、再听教师讲解语言点的死板方式,使学生运用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和加强。
三、指导“复述”、提高综合言语能力
把握语篇体裁特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言语能力。为了把课堂教学由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转变成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把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语感、语言习惯当作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作了一些尝试,我在教学中利用现行高中精读课文,在整体教学思路下采用复述法,努力把传授新知识和训练运用语言能力结合起来,使课文教学成为教师、教材、学生相互“对话”的互动过程,在培养学生言语能力方面下扎扎实实的功夫。在此谨从实践的角度谈谈我的具体做法。
复述是口头表达课文内容的言语过程,是给学生提供施展运用语言能力的方法。这一训练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要点,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快速识记、发展思维品德和提高自学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它已成为语言知识转化为言语能力,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达到有效的复述效果,我始终遵循记忆规律,重视各个教学环节的密切配合,利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个有纲可循、有词可用、有话可说的四步教学活动中来。
第一步:(不要求预习课文)由教师将课文复述一遍,在复述过程中出现部分生词短语可用简明英语释义。
第二步:根据教师复述的内容要求学生回答问题,目的在于检查学生是否理解课文的大概内容。在提问时要简略、清楚、易懂,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可多用些“Yes”、“No”questions。
第三步: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设计一些比第二步复杂些的问题并要求学生回答。然后再引导他们将这些问题的答案串成复述内容。它以递进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了从内容到语言材料理解和掌握的渐进过程,为第四步复述全篇课文创造了条件。
第四步:复述全篇课文,这一环节是对前三步所做大量训练工作效果的检测,也是对学生大面积进行能力训练的时机。利用板书、表格、表演以及主题画来组织学生复述课文,周密组织好这一环节才能达到预期教学的目的。例如在教《Abraham Lincoln》一课时,可以先设计一些紧扣课文内容的,抓住文章的主要线索和事件的问题。
1.When and where was Abraham Lincoln born?
2.When was he first elected President of the USA?
3.When was he elected President for the second time?
4.When was he shot and when did he die?
也可以按时间顺序列举出各个时段发生的事件。
1.In 1809——Abraham Lincoln was born
2.In 1818——His mother died
3.In 1860——Lincoln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SA
4.In 1864——Lincoln became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for the second time
5.In 1865——He was shot at a theatre
还可以给出一些相关的词、短语让学生把它们串起来。
1.in childhood
(1)birthday
(2)family
(3)school education
2.as a young man
(1)storekeeper,postmaster,lawyer
(2)was strongly against…
(3)thought…of…
所给问题,要点必须做到重点突出,具有概括性和条理性,并且简明生动,这样诱导学生复述全篇课文,不仅能达到对课文内容及语言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口头造句和作文的能力。
复述法的实施过程也就是利用内容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不同的教学对象和不同的时机灵活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复述发挥更大的效用,以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是我们在课程设计中所要坚持的首要原则。
总之,不拘泥传统的,逐字逐句的讲解传授,为学生介绍文体、背景,提供复述的情境,确实给教师提出了不小的难题,对教师的“一桶水”的要求更高了,但是善思则得,善用则通,诱思交融,百炼成钢,这是教学辩证法的真谛。整体教学不是降低了教学效率,而是从更高层次上把握教学规律所进行的一种教学方式,以面带点,以整体带局部,以学生活动代替单向传授。它彻底地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实施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了一种全新的相互交流的教学环境,学生由被动听课接受知识变为积极参与实践去获得知识,从而发展了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才能成为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独立思考、主动求知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