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中国水资源问题透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水资源论文,中国论文,透视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水资源状况
水是生命的起源,是人类和生物赖以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是发展工业的重要条件和农业的命脉。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水资源遭到严重的破坏,对工农业生产产生了重大影响。全球水资源为14亿Km[3],工农业用水分别占世界用水量25%和70%。因人口急剧增长,全球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减少25%。中国人口占世界的22%,而淡水量仅占世界的8%,人均淡水拥有量只占世界人均1/3,是众所周知的贫水国家。虽然中国的水资源量为2.8万亿m[3],排在世界的第六位,但人均量却排在109位。全国一半的城市缺水,其中108个严重缺水,目前1.33亿hm[2]耕地中,尚有0.55亿hm[2]无灌溉条件的干旱地,有0.93亿hm[2]草场缺水,全国每年有0.2亿hm[2]农田受旱灾威胁,农村8000万人和6000万头家禽饮水困难。农业缺水量达3000亿m[3]。
建国以后,我国的水资源保护方面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修建起8万座水库,发展灌溉面积0.49亿hm[2]。建设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79座,完成土石方上亿m[3]。与此同时,在水资源利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既有水多的威胁,更有水少的威胁,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威胁,在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守着雨水过日子,神州大地虽有水库星罗棋布,但却是50-60年代的产物,80%带病运转,岌岌可危,367万km[2]的水土流失区日益剥蚀着大地的肌体,每年北方冬春旱灾,麦子不能正常播种,在南方水乡泽国,因污染出现“富有的贫困”现象。上述情况的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洪涝
水多成灾。洪涝灾害是破坏水资源平衡的毁灭性危害,损失极大。大范围的大雨、暴雨使江河水位陡涨,甚至河堤决口,大面积农田被淹,最终导致农作物减产和绝收,年均损失粮食150亿kg。建国40多年来,平均每年洪涝在0.08亿hm[2],其中1951、1962、1980、1983年受涝农田面积在0.82亿hm[2],成灾面积407万hm[2]。一迈入90年代,老天爷给人们带来3个下马威,其中:1994年全国洪涝面积极为严重,一些地区发生建国以来罕见的洪灾,其洪水量级之大,台风登陆次数之多,受灾面积之广,经济损失之重均超过了大灾之年的1991年。
(二)干旱
农业缺水巨大,常受干旱的威胁,平均每年损失粮食400亿kg,常年缺水量达300亿m[3],受灾面积达0.2亿hm[2]。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206年至1949年的2155年中,发生旱灾达1056次,平均每两年一次,我国北方的旱灾更为频繁,自16世纪以来的400多年中,每百年发生旱灾少的31次,多的达91次。新中国建立后,干旱发生的频率仍然很高,面积大,范围广。进入90年代,干渴的土地越来越多,每年农田受灾面积达0.31亿hm[2],受灾面积与成灾面积均比50年代成倍增长。1994年的江淮伏旱引人注目,持续干旱45-75天,镇江、南京、无锡、常州伏旱连秋旱,受灾面积117.6万hm[2],有2700万人、10600头家禽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严重,稻谷1/5枯死,棉花脱蕾脱铃、花生不开花,山芋不牵藤、多种经营损失3亿余元,成鱼和特种水产成批死亡,家畜被迫低价转卖,交通运输受到影响。1995年本因大水之年,可旱魔依旧不依不饶、南方先涝后旱,东北是东涝西旱,西北是春旱连夏旱,全国有260万hm[2]土地几乎颗粒无收。进入1996年西北五省区,200多万hm[2]小麦无法播种,3万hm[2]麦苗全部枯死。
(三)水体污染
近几年来,全国年均污水排放量达360亿吨左右,污水中化学需氧量、重金属、砷、氰化物、挥发酚呈上升趋势,全国9.5万km河川,有1.9万km受到污染,0.5万km受到严重污染,清江变浊,浊水变臭,鱼虾绝迹,不堪入目。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水系污染较重,86%的城市河流受到不同程度污染。由于水体严重污染,养鱼业造成巨大损失,浙江省的嘉兴市是重要的商品鱼基地,北部水域共有外荡养殖0.38万hm[2],1995年,受污染水域0.19万hm[2],经济损失364万元;1996年上半年,受污染水域0.16万hm[2],死成鱼124万kg,鱼苗1500万尾,经济损失1007万元。
(四)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是地表面岩土体在人为和自然的地质作用下而产生的变形,导致地面建筑物被毁,人民的生命财产受损的事件,目前与水资源有关系则有以下几类。①地面沉降。我国东部平原地区,由于长期地大量地或过量抽汲地下水,致使地下松软地层压缩,造成地面沉降,此灾害涉及全国20多个大中型城市,上海最大沉降速度每年达110mm,最大累计沉降量达2.63m,天津市沉降区面积达730 km[2],地面沉降是随地下水水位降低幅度和地下水开采发生相应变化。②地面塌陷。此灾70%由人类活动所引起,广东省的凡口铅锌矿,因矿坑排水导致地面开裂、塌陷,产生大小陷坑160多个,近70万hm[2]农田受损,4000m铁路和150m公路遭到破坏,7000m[2]建筑物受到影响。我国的煤城抚顺和七台河,地面60%沉陷,迫使许多企事业单位搬迁,数十万人受灾。损失年均4亿元以上。③地裂缝。过量抽汲地下水,在一定的土层条件下,会产生一系列地裂。古城西安从东向西出现三条地裂缝,钟楼、大雁塔古迹文物深受其害,钟楼墙体中出现数条裂缝,西北大学内出现一条500m裂缝,东郊昆仑机械厂一座三层楼因出现裂缝,单位从中间拆掉一个门洞,成为真正的“半边楼”,全市每年直接经济损失在1亿元。④矿井突水。工矿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因采掘打眼放炮,破坏了围岩结构,引起地下溶洞,暗河陡然涌入矿井造成事故,全国突水事故经济损失约50亿元。
(五)城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加快
水是维持一切生命活动所不可代替的物质,更是城市正常生活和工业顺利发展的基本保证。城市在近几年发展640座,城市用水量逐年增加,城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尤其是东南沿海城市和北方地区,水资源普遍不足,由于工业发展和人口增加,使用水矛盾更加突出,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每年因此损失1800亿元。由于城市工业过度集中和人口增长,地下水的开采强度远远超出容许范围,造成许多城市地下水过量开采,部分地区含水层疏干,产生水资源的一系列负效应。如地面变形等、南方的海水入侵、北方的地下漏斗。
(六)水土流失
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旱涝灾害在一定程度上与水土流失加剧和植被覆盖率减少,破坏水资源平衡有密切关系。还流失土壤50亿吨,相当于耕作层为33厘米的耕地130万hm[2],减少耕地300万hm[2],经济损失100亿元,占国土面积38.2%的水土流失区域内的河流以高含沙著称世界,江河、湖泊因泥沙淤积,降低行洪、蓄洪和陡洪的能力,黄河下游河床以每年10厘米的速度抬升,已高出地面3-10m,成为地上悬河,长江每年输入泥沙5亿吨,已超过黄河人海泥沙1/3,由于淤积,全国损失水库库容累计200亿m[3],相当于废弃库容1亿m[3]的水库200座。
二、合理利用水资源之对策
合理利用水资源不仅是自然科学的问题,同时也是社会问题,良化水资源环境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中的一项基本保证和战略任务。经济建设与水资源保护的浪潮日益高涨,国内外科技事业日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育完善的新形势下,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资源环境。
(一)提高忧患意识,转变思想观念
1.完善管理机构。针对我国对水资源管理机构分散的特点,必须完善管理机构,变分散管理为统一管理,以使水资源能够统一规划、合理调配。
2.强化执法意识。①进一步完善《水法》、《水污染防护法》、《水土保持法》等,对不适应新形势的条款要进行修改。②加快对水资源保护配套法律的制定,并注意提高质量。③强化执法力度,开展多种形式的执法监督。④对违法的责任者和当事人应当追查其责任,除罚款和警告,还要追究刑事责任。⑤对一些有影响的违法案件,要公开处理,严厉打击,达到教育民众之目的。
3.协调水经关系。首先是在经济活动中,重视对水资源的保护,搞好环境保护建设,优化水资源环境。其次增加投资,针对每年水资源破坏损失1800亿元的实际,力争在2000年投资达到10%的水平。第三逐步建立供水的全成本核算体系,扭转供水企业亏损的局面,改革现行不合理的水价。第四发展水保产业,调整产品结构。国家应对节水产品在政策上予以倾斜。第四将水资源开发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建设的总体规划之中。
4.提高人才素质。水资源保护,提高人才素质是一条有效措施。“九五”期间需在农、林、水、理工、师范、综合大学中扩大招生规模,培养高水平的拔尖人才,同时加强宣传,普及节水知识。
5.推行节水措施。可采取“合理分配,综合节约”,措施如下:①农业上采用“渠道补砌防渗、喷灌、滴灌、作物合理布局、选用抗旱品种、培肥地力、精耕细作、巧用春墒、少耕免耕法、覆盖栽培、保水剂”等形式,合理用水,使作物用最少的水,生产更多的产量,达到最佳经济效益。②工业上采用节水生产方式和废水循环使用,可使工业用水(590亿m[3])减少20%,重复使用率保持在50%,德国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在60%以上,它的造纸厂采用新工艺,7kg水就可生产1kg纸,耗水只占中国的1%。③生活用水同样大有潜力可挖。美国波士顿通过开展公众教育,安装节水设备和对各公司实行用水检查,使全市生活用水年均下降16%。墨西哥对全国抽水马桶进行改造。使一次冲水量由19升降到7升,每年节水32亿升,这些措施在中国完全可以实现。
(二)保护自然资源,优化生态环境
1.整治水源环境。①以生态学观点为指导,防治水土流失为目的,遵循自给和半自给的农业,保护性的林业、商品性林业的总方针,建设高效生态农业,使水土资源的开发利用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②种树种草,建设植被,优选良种,合理组合种植,形成条带状植物群落,查清径流泥沙来路,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以达到拦沙、固土、阻水的目的。③沟道工程与田间工程相结合,以田间工程为主,对沟道工程加强保护和修理,重点搞好坡式梯田的改造,建成高标准的水平梯田,提高土壤保土保水能力,促进农业丰收。④搞好水利建设。以大型水库与小型拦蓄工程相结合,重点抓拦水坝建设,在条件适宜的干支沟内重点搞小型水坝,投资少,见效快,就水蓄水,对现有的水利工程加强管护,搞好水利配套,扩大灌溉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⑤建设基本农田,改变广种薄收的耕作方式,选择水利条件好,坡缓、土厚、近林的土地作为基本农田,精耕细作,种植缘肥,实行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推广配方施肥;改顺坡耕作为横坡耕作,增加复种指数;选用良种。对不适应耕种,产量不高的土地退耕还林还牧,以减少耕地疏松土壤侵蚀。
2.截污水之流。①压缩排污染量,要从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着手,通过企业管理、工艺技术改造、“三废”资源化等,尽可能把污染物控制在生产过程或其延伸线上,最大限度地压缩排污量,在农业生产中也要把合理搭用农药、化肥的技术与严格管理措施结合起来,提高农药、化肥的利用率,减少对环境的流入量。②对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实行分类、分级控制,重点是重金属和难降解的有机物和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使之在工厂内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放,对其它有机物实行总量控制。③因地制宜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
(三)调整空间结构,向大海要淡水
我国海水资源丰富,在淡水日趋紧张的情况下,应调整空间结构,向大海要淡水。早在80年代,全球已建成7536座海水淡化厂。目前我国可在沿海地区选择条件较好的地点建立海水综合利用开发基地,建立开发示范厂,探索海水综合利用经验。
(四)控制人口数量,减轻水资源压力
人口膨胀使紧张的水资源处于超负荷的运转,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水矛盾日益加剧。所以控制人口增长是减轻水资源压力的主要措施,必须采取综合对策,依法管理人口,控制人口数量增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发展国民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人与水资源不断趋向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