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现状调查分析报告_科技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状调查分析报告_科技论文

中国科学院院士状况问卷调查分析报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科学院论文,院士论文,问卷调查论文,分析报告论文,状况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编者按:由中共中央组织部知识分子工作办公室和国家计划委员会科技司牵头,会同国家科委高技术司、国家教委人事司、国家人事部专家司、中国科学院人事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等五单位组成的“科学研究国家队的状况及稳定对策研究”课题组,从1993年5月份开始,经过近一年的调查研究,采取与专家访谈、同有关部门领导座谈和向专家发放问卷调查表的方法,特别是1993年七八月份,课题组对目前我国高层次的专家(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攻关项目主持人或负责人、“八六三”项目负责人)进行了一次较大范围的问卷调查。利用回收到的大量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研究国家队的状况及稳定队伍的政策研究思路》系列研究报告。此系列报告涉及到我国目前高层次专家的基本情况、获奖情况、工作情况及其梯队状况、生活状况以及专家们对当前我国一些重大科技政策的看法以及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建议。本系列报告所引用的数据都是真实的,因报告完成于1994年4月,报告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经解决或正在研究解决,如对知识分子的工资问题,随着国家工资改革工作的推进,已部分缓解了知识分子待遇过低的矛盾。所以本报告中的一些观点因时间关系或许有不妥之处,但报告中所提供的有关专家信息还是有参考价值的。我们将陆续摘登系列报告,以飨读者。

1993年七八月份,课题组对中国科学院院士进行了一次普查,共发无记名问卷调查表399份(1993年发问卷表时,院士共421人,其中有些人当时不在国内,或患严重疾病者未发问卷表),回收有效问卷表279份,回收率达70%。通过这次调查,进一步了解了院士队伍的情况。本报告主要以这次问卷调查提供的数据作为依据,对这支队伍状况进行简略分析(详细分析情况见总报告)。

一、基本情况

1.自然状况

在被调查的279位院士中,男性有262人,女性有16人,分别占94%和6%。他们当中有4位是少数民族,占1.4%。在279位院士中,65岁以上的有189人,达到67.7%,55至64岁的有82人,占29.4%,而45至54岁的仅有8人,只占2.9%。

他们当中有272人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占97%,大专以下有3人,仅占1%。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有110人,占39%,硕士20人,占7%。而在国外取得学位的有128人,约占46%。

他们当中有150人是在解放前就从事专业工作的,占53.8%;五、六十年代参加工作的有126人,占45.1%,70年代参加工作的有3人,占1.1%。

他们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地区,约占82%;集中在理、工科等专业领域,约占91%;主要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约占96%;他们大部分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校,分别占59%和34%。他们全部为正高级研究人员,其中256人是博士生导师,占92%。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院士队伍中存在着年龄偏大、55岁以下的中青年院士偏少的问题,从事的研究领域和部门与地区相对集中,最高层次的人才分布不均衡。

2.从政、参政情况

在被调查的279位院士中,中共党员占70%,民主党派占13%,无党派占17%。他们当中各级人大代表有38人,占13.6%,各级政协委员81人,占29%。

他们当中担任副处长以上行政领导职务的有24人,仅占8.6%,而担任各级专业行政领导职务的却有152人,占54.5%。同时,他们在国内外其他社会、学术团体中兼职的分别高达85%和56%。

从上述数据中,反映出院士们担任各级专业行政领导职务及在学术和社会团体中兼职的比例是相当高的,同时也看到他们在各级人大和担任行政领导的比例还不算很高。

总之,调查中的有关数据基本反映出了目前院士队伍状况。从院士队伍的基本状况看,这支队伍有六多:男性多;65岁以上的老人多;在科研教学岗位上的人多;在沿海发达地区的人多;中共党员多;担任专业行政领导职务和在国内外学术团体中兼职的人多。同时也反映出这个队伍有四少:55岁以下的中青年太少;偏远内陆地区的太少;生产部门和从事科技开发的太少;担任行政领导的太少,尤其是中青年院士太少和在产业部门或从事科技开发的太少。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个队伍存在着严重老化和断层的危机。在今后院士的遴选中,应注重50岁以下专家的选拔,以保证这支最高层次的科研队伍的朝气和活力。同时,应注意从生产和科技开发等部门中遴选优秀专家来充实院士队伍。

二、获奖情况

我们在对院士的调查中发现,279位院士中获国家三大奖的比例是很高的,如获国家自然科学奖的共有180人次,占了65%;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有155人次,占56%;获国家发明奖的有68人次,占24%;而获得过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的比例更高,达70%。另外,获国际奖的有67人次,占24%;获国家专利的有52人次,占29%;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有86人,占31%。这表明院士们的工作水平是很高的,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的贡献是巨大的。

三、工作状况

1.主持课题情况

在被调查的279位院士中,目前正在主持国际合作科研项目的有99人,占35%;主持国家“八五”攻关项目、“八六三”项目和“攀登”项目的分别为17%、10%和15%;主持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达到33%。

他们主持和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目的,60%的院士是把“为国家做贡献”放在第一位,而有34%的院士是把“符合自己的专业”放在第一位。

2.科研经费

在他们承担的国家级科研项目中,认为目前经费“充足”的仅占2%,认为“够用”的也只占23%。他们中有75%的人认为占第一位原因的是“计划投入不足”,有35%的院士认为占第二位的原因是“物价调整”造成的。

3.科研设备

有49%的院士认为目前使用的科研设备属国际或国内先进水平,有33%的院士认为设备落后尚可用,只有约4%的院士无设备或设备已不可用。

4.科研时间

他们每周用于科研工作的时间,工作6天的有36人,约占13%;5天的有40人,约占14%;4天的有75人,约占27%;而每周科研工作在3天以下的有117人,约占42%。在这117位院士中,其他工作时间主要用于“从事学术工作”的有79人,占28.3%;“从事社会活动”的有69人,占24.7%;从事“行政事务”的有52人,占18.6%。其他依次是“用于联系项目”的有24人,占8.6%;用于“筹集资金”的有17人,占6.1%;用于“购置材料设备”的有3人,占1.1%;而从事“第二职业”的仅有1人,占0.4%。他们大部分人每天还用业余时间进行科研,占被调查院士的84.2%。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到,虽然院士们总体年岁较高,但相当多的人仍然承担着重要的科研工作。他们把为国家做贡献摆在首要的位置上,反映出院士们的思想觉悟和知识分子的爱国之心。同时,反映出由于计划投入不足,造成科研经费紧张、部分科研设备陈旧落后,他们的科研工作还不能全部投入,而从事社会活动、行政事务等非科研工作占去了他们相当多的时间。这些问题应引起有关部门的注意。

5.科研梯队状况

在对院士们的科研助手及梯队的有关情况的调查中,了解到目前有75%的院士有科研助手,还有25%的院士没有助手。在科研梯队建设方面有170人回答科研梯队已形成,占61%;另有72人认为未形成,占26%。在院士的课题组里,目前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占二分之一及以上的课题组,约占52%,也就是说35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成为科研活动的主力。但遗憾的是,在调查中发现由院士组成的课题组中,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多数“安心”的仅为17%,而35岁以下的科研人员“不安心”或“只有一半安心”的课题组却达59%。在院士们主持的国家级项目中,三年来,人员流动“较大”或“个别流动”约占72%,而“不流动”只占10%。在流动的人员中又以35岁以下的中、初级人员为最多,分别达到59%和62%。流出人员的去向,排第一位的是出国,占67%;排第二位的是到民办科技实体、公司,占12%;以下依次是国有企业、公司,占9%;科研单位占7%;党政机关占1.4%。由此可以看出,35岁以下的年轻的科技队伍严重不稳。在科研活动中,必要的人员流动是保证科研活动具有活力的前提条件之一,但是当前的人员流动超出了正常的范围。正如调查中,有68%的院士认为“弊大于利”、“有利有弊”。

当今社会的发展,体现在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的竞争上,而经济上的竞争在于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最根本的还是人才的竞争。在21世纪即将来临的今天,谁有人才,谁就能在未来的发展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国最高科研队伍中的梯队,尤其是35岁以下的科技队伍不稳。35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将是跨世纪的一代,关系到我国科技队伍的未来,而目前出现的“不稳”、流动较大,在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人才流失,正如有位院士在问卷中写到的“这种状况已是楚才晋用,十分可惜”。由此看来,如何稳定科研梯队,尤其是35岁以下的年轻科研人员是科研主管部门应首要加以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恰好相反的是,被调查的院士自己在被问到1978年以来工作有无变动和“近年内是否有意离开您现在从事的专业岗位”时,有75%的院士回答工作一次没有变动过,76%的院士“否定”离开自己的岗位,这说明院士队伍本身是稳定的。

总的来说,院士们的工作条件及工作状况还是不错的。适当减少他们的社会活动时间,改善部分院士的科研仪器设备,增加科技投入,是十分必要的。要特别引起有关部门注意的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中青年知识分子的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创造平等竞争的环境,以有利于中青年知识分子队伍的稳定。

四、生活状况

在对院士生活状况的调查中,有38%的院士认为其生活水准在国内属“宽裕”或“较宽裕”,57%的院士认为“一般”,仅有1.4%的院士认为较差。

在住房方面,他们的住房有96%的院士是住公房,其中住房面积在71平方米以上的院士达60%,住50平方米以下的院士,有18人,约占6%。86%的院士拥有公费安装的电话。

他们当中,自己认为“身体健康”或“身体状况一般”的分别是32%和51%,16%的院士认为自己“有病尚能工作”,仅有1%的院士“患病不能坚持正常工作”。64%的院士享受门诊优诊,有7%的院士不享受忧诊;有67%的院士有病能得到及时治疗,3%的院士有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77%的院士的医疗费可及时报销,3%的院士医疗费不能得到及时报销。

279位院士中,自1978年以来未参加过一次疗养和未享受过一天学术休假的分别为62%和77%。

从院士们的生活状况看,其工资收入以及消费水平就全国平均水平而言,还是很高的;其住房情况,部分院士还有待改善。院士们年龄虽然偏大,但可看出他们仍然活跃在科研第一线,甚至有相当多的院士因工作而放弃疗养休假。我们还应指出,还有部分院士的医疗条件需要继续改善,并且应提醒有关部门注意,适当减少院士们的工作强度,保证他们有充分的疗养和学术休假时间。

五、对当前国家有关科技政策的一些看法及建议

对当前一些重大科技政策问题,院士们普遍表示关切。在被调查的279位院士中,认为国家对基础研究特殊扶持首先要“改善工作条件”的占79%;认为首先要改善“生活条件”的占19%。而对“基础研究的成果认为不可以直接用市场法则去衡量”的占68%;认为“可以”或“部分可以”的占24%。

对当前影响基础性研究、高技术研究、重大科技攻关等研究工作的主要问题,认为“科研经费不足”的院士,占被调查者的61%;其次是“科研队伍后继乏人”,占26%;第三是“科研人员待遇太低”,占29%。

对基础研究队伍认为应该由国家全包的占83%,另有16%的院士认为国家可包一部分;有75%的院士认为从事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可以从事第二职业,但也有13%的院士认为可以从事第二职业。在认为可以从事第二职业的院士中,又有95%的人认为“从事第二职业应是与专业工作相关的”。有47%的院士认为,高校、科研单位可以办公司;有34%的院士认为高校和科研单位不可以办公司;19%没想好或不表态。

对目前国家采取的“稳住一头,放开一片”的科技方针,他们提出的建议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对“稳住一头”,国家要明确稳住一头的范围。他们认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是需“稳住的一头”。对于确定“稳住一头”的,国家应增加科技投入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比例,国家要在科研经费、设备和工作条件、生活条件上给予充分的保证。二是对“放开一片”,国家要在法律制度上及建立市场规则、建立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建立比较完善的体系,以利于“真正能够放开一片”。三是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特别是在工资、住房等方面,要有一个明显的改善。四是真正建立起人员流动、能上能下的平等竞争机制。

纵观院士们对当前国家有关科技政策的看法,集中反映了他们对国家一些重大科技问题的忧虑与关切。特别是国家的基础研究队伍,绝大多数院士认为要由国家承包下来,并要改善工作条件、增加科技投入,同时要下大力气提高知识分子待遇,特别是中青年知识分子待遇,创造一个平等竞争的环境,这样才能保证队伍的稳定。

六、基本结论

通过对中国科学院院士的问卷调查,比较清楚地了解了目前我国这支最高层次的科研国家队的基本状况。总起来看,院士这支国家最高层次的队伍本身是稳定的,他们的工作条件、生活状况相对来讲还是不错的,他们对国家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问题是:一国家对整个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科研经费紧张;二是这支队伍的后继力量严重不足,尤其是35岁以下的中、初级人员的队伍不稳;三是他们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尤其是中、青年科技队伍的待遇亟待提高。

因此,尽快解决科技投入不足和尽快提高及改善中、青年科技队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本次调查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此建议:

第一,国家要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研体制,国家要制订着眼于21世纪的科学规划,明确重点,择优择重支持,调整目前我国存在着的基础性研究队伍过大、科研力量分散、科研经费撒“胡椒面”、低水平重复和过多的不合理结构。并要选择好有限目标,给予高强度的经费支持,增大科技投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

第二,要尽快建立起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医疗、住房保险等,建立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真正能促使人员流动的运行机制。

第三,要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与生产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法律关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生产部门支持科技,形成科研机构与生产企业相互支持的良性循环。

第四,建立科学的分配制度、评奖制度、科研基金制度和科技人员的客观评价体系等。

本报告因版面所限有删节,本报告曾得到中国科学院学部联合办公室的大力协助,在此表示感谢。

标签:;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状调查分析报告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