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胜北小学 姜金洲 315322
【摘要】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以来,各地推进速度,教学实践,课改成效参差不齐。农村学校在课程改革中面临诸多困惑和矛盾,东西方文化和新旧思想的矛盾;学科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学校匮乏的教学资源的矛盾;新课程改革的高度超前性与教师综合素质发展的相对滞后的矛盾;新课程教材内容的综合性与教师结构的单一性的矛盾。农村学校因地制宜开展教学改革转变观念,做好顶层设计,优化课程结构,统筹安排,整合资源,由小极大,循序渐进,优化教研,推进课程改革,扩大课改成效。
【关键词】 农村课改 现状成因 策略路径
2015年3月,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标志着我省正式启动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工作。我市于2015年12月制定了《慈溪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拓展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在前期分批试点的基础上于2016年9月全面推开。通过教研室多次课程改革推进会,各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都在积极开展,认真落实,稳步推进。经过几年的努力,有些学校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改革成果,精品拓展课程,拓展课程群等等。有些学校在课改的道路摸索、徘徊。尤其是农村小学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碰到了不少困难。为更好更快地推进课改工作,下面就我市农村小学课程改革的现状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建议谈谈自己的粗略想法。
一、农村小学深化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绝大部分农村小学对《指导意见》持肯定但谨慎的态度,各校都能认真落实贯彻、尽力完善各项要求、指标。但总体对课程改革还是被动应对,非主动接纳,为了改革而改革,为了拓展而拓展。相比较城区学校要好于农村学校。
2、对本次深化课改的“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很大农村小学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思想理念,绝大部分学校只停留在学校班子层面。农村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对拓展课程的认识程度不够,了解深度不够,执行力度不够,效果不佳。还是简单地把拓展课程等同于社团活动、兴趣小组,根本没有上升到课程的高度,也很难落实课程改革的核心思想——选择性。学生的选择只是机械地把两个班级学生分成两个活动小组,有的学校由于没有平行班级,甚至根本没有选择,也无从走班。
3、大部分农村学校对课程开设目的性不明确,计划性不强,连续性没有。很多学校的拓展课程的开设,只能根据教师的兴趣、特长、能力而开设,个别学校还能利用社会、家长资源开设拓展性课程,总体上根本无法做到从学校办学定位和学生个性发展要求出发开发开设拓展性课程。拓展课程的开发都是因师而开,非因生而开。农村学校这方面的问题更为突出。所以大多数农村小学的拓展课程随意性大,经常出现师走课停,时过课换,一个学期一个样。拓展课程开设呈碎片式、零星样、散状型,无法形成系统性、完整性、持续性。
二、推进课程改革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
1、教育行政部门的行政推动宣传的力量、速度、进程等与学校实际的开展、教师思想到位、业务指导能力、督导水平不够,形成鲜明的矛盾,很多农村小学表现出跟不上节奏的现象。这导致了农村小学校长对深化课程改革的信心不足,消极应对。上级的要求标准与下面基层领导及一线教师的思想也未见统一,于是在行政推动时被动乏力,在业务指导时茫然空泛,在专项督导时疲于应付。总之,急需建立推进深化课改的长效机制。
2、校长对本次深化课改跟上一轮课改的本质区别,表现在校长对课程的领导力不足、对落实“选择性教育”理念的信心不足,教师普遍存在课程意识薄弱、课程开发能力欠缺、课程执教水平不高的问题。老师们对本次深化课改提出的“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是认同的,但到具体实施时,因为缺乏较为成熟的案例引领和学校自身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导致老师们对课改的深化实施缺乏信心,缺乏有效途径和有效方法。
3、农村小学开发实施课程的能力远远不够
教师是推进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关键因素,但是现在大部分教师理念还不到位,理解和领悟力有限,还跳不出学科的范畴看教育。加上由于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日常繁重的课务工作,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培训指导等因素,导致农村小学对拓展课程的开发实施带了诸多困难,致使绝大部分农村小学根本不具备自行开发15%的拓展课程的能力。
原因一,农村小学教师的专业水平不够。因为农村小学中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当年的普通师范,有的是非师范专业类的代课教师招聘的,有的还存在很多的代课教师.以农村小学教师某些学科的平均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是不高的,大多数教师无法胜任拓展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任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目前,农村小学的教师都只能简单的使用现有教材,有些农村薄弱学校的部分教师甚至连使用现有教材都不能做到得心应手,根本无从谈整合教材,开发教材了。
原因二,教师工作量大,教学任务过重 。《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学校对于课时安排有了自主权,在保证基本课时的要求下可开设有长短课、大小课。但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周课时工作量偏大成了校长自主排课的难题。目前教师编制还是课改前的标准.学校教师的工作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学校,教师数量不足,多数教师跨学科或多岗位工作。繁重的任务让教师也很难投身于课程的开发开设工作,课程开发质量也难以保证。
原因三,课程开发的指导培训不够,针对性不强。我市截止目前关于课改推进会已经搞过五次,每一次都有不同的主题和重点,对于推进我市的课程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领导的重视和用心不言而喻。但关于学校课程的顶层设计、课程规划、面对广大教师课程开发,教材的编写,课程的实施,以及学校对教师课程开发后的审定能力等方面的培训交流很少。即使相关主题的培训邀请的专家大部分是高校教师,重理论而少实践,不接地气。所以学校教师课程的开发能力很难提升。
三、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和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推进课程改革
虽然广大农村小学对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理念和任务表示认同,但有的校长、教师对深化课改工作心存疑虑,尚没有真正将深化课改的理念转化为自觉行动。深化课改的目的是丰富学校课程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强化选择性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地发展。学校领导班子要充分领会本次深化课改的核心任务,加大宣传与培训力度,切实转变教师、学生、家长观念,认真落实“选择性教育”的思想和“让每一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的发展”的理念,切实把课改的思想统一到行动上来。让全体教师坚信课改是时代的召唤,势在必行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基,为国家长远发展助力的一项系统工程。让每位家长能与学校保持深化课改的统一思想上来,争取学校、家庭、社会的全方位的支持。
2、系统建构,顶层设计,优化课程结构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积极组织各方力量,帮助指导农村小学分析自身优势与特色,找准定位,明确办学目标与办学特色。在全面分析学校办学传统、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等基础上,做好深化课改的顶层设计。根据本校的办学目标和特色活动,建立符合学校实际的特色课程群,作为本次深化课改的基础保障和智力支撑。构建校本特色课程结构图,编制基于校本特色的课程安排表。围绕课程结构图逐年开发实施相关拓展课程,构建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结构严谨科学、切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体系。
3、统筹安排,整合资源,推进课程改革
学校要正确认识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的关系,突破惯性思维,转变观念,拓宽思路,主动与科研机构、社区、企业、社会实践基地等社会教育资源合作开发开设课程,面向校外,面向社会,切实解决课程资源不足的问题。分层次开发丰富多样的拓展性课程,满足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各级教研部门要组织相关人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一批适合当地学校选择的拓展性课程。以解决农村小学课程开发难的问题。
4、优化教研,加强课题,扩大课改成效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最大力量,作为校长要将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培养目标和选择性教育思想等内化为教师的行为,让广大教师实施课改成为自觉行为。并能为之积极付出、研讨、交流等。学校领导积极运用“科研兴校”的战略思想,从大课题切入,小课题跟进,主动引领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持续发展。学校建立并优化教研机制,让对课改不适应的教师想搞课改,让搞课改的教师提高效率和让课改搞得比较好的教师持续深化课改。切实把深化课改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让教师普遍感到深化课改并不是一件难事。从而让广大教师在自觉行为的支持下结出丰硕的课改成果。
5、加强培训,精准“扶贫”,提高课改能力
针对农村小学师资专业水平有限、校长课程领导力不足、课程开发能力不高等问题,上级教研部门和师训单位要将学校课程体系建设和拓展性课程开发作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新一轮教师培训的重点内容.先要让广大校长、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统一认识,提升教育行政领导的课改决策力、指导力。提升课程发展的规划设计能力、课程开发的研究指导能力、课程实施的引领推广能力。切实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精准发力,精准“扶贫”,制定富有针对性、接地气的培训方案,并付之实践。紧紧围绕深化义务教育课改的实际需要,提高培训针对性与实效,积极主动地为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作贡献。
参考文献:
1、浙江省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
2、慈溪市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学科拓展性课程建设指导意见
论文作者:姜金洲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25
标签:课程论文; 课改论文; 教师论文; 学校论文; 课程改革论文; 农村论文; 义务教育论文; 《现代中小学教育》2019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