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内分泌疾病患者的影响。方法:接收在我院患有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一共有10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病人的临床效果。结果: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内分泌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的不良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心理护理干预;内分泌疾病;影响
内分泌疾病指的是因为机体内分泌腺或者内分泌组织功能以及结构失调所引发的一组综合征,对病人的生活质量带来较大影响,其中DM就是最为常见的一种,病程较长,治疗周期较长等相关特征,所以,大部分病人在患病以后会引发一系列负性情绪,对病情恢复带来较大的不良影响[1]。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8月-2017年2月我院接收的内分泌疾病的患者一共有10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一组各51例。当中,实验组男31例,女20例。年龄在35-71岁,平均为49.2±5.1岁;对照组男33例,女18例。年龄在36-72岁,平均为51.3±6.4岁。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对病人采取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之上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其中包含有以下几点;(1)精神鼓励:大部分内分泌疾病患者的精神状态相对比较差,容易产生各种各样的负性心理,因此,临床护士要及时与病人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根据病人的文化程度选择适宜的语言向病人耐心讲解治疗方法、目的、作用以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而使病人的心理负担明显减轻,同时还要给予病人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进而使病人建立一个战胜病魔的自信心;(2)针对性心理疏导:临床护士在与内分泌疾病患者进行沟通期间,除了要耐心向病人讲解自身疾病知识以外,同时还要耐心倾听病人的主诉,对病人进行正确指导,协助病人调整自身情绪;(3)转移注意力:内分泌病人在进行治疗过程当中,临床护理人员一定要多加鼓励病人与其他病人进行沟通与交流,通过听轻柔音乐、看书等相关方式,通过转移病人的注意力,进而使病人的心理障碍得以明显减轻或者彻底消除。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病人临床护理之前和以后的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分数越低,则表明病人抑郁和焦虑状态越低。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中搜集所得的所有数据资料均应用SPSS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相关计量资料均应用 表示,两组间比较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比较。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临床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以及抑郁自评量表情况对比( ;分)
注:b:与对照组对比,P<0.05
3讨论
内分泌疾病对病人的健康生活质量带来非常严重的影响,所以,非常容易造成病人出现一系列不良心理,对患者病情的恢复和治疗效果造成较大影响。现如今,根据相关研究表明[2],对内分泌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的不良心理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对其病情恢复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根据相关研究表明[3],对内分泌疾病患者采取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的负性心理得到明显改善,使病人的临床治疗周期明显缩短,心理护理干预不但是一种独立的护理模式,同时也是护理当中的主要环节,是根据病人的心理特征,为病人制定一个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进而有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实验组病人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上述相关报道相一致。
综上所述,对内分泌疾病患者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以使病人的不良心理得到明显改善,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旭.心理护理干预对糖尿病患者焦虑和抑郁状况的影响[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0(5):571-572.
[2]郝秀华.内分泌科护士对糖尿病患者综合护理干预能力的现状调查及培养策略研究[J].吉林大学,2014.
[3]王洪梅,吴君,陈莲花.心理护理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外健康文摘,2014,6(10):275-275.
论文作者:冯文菊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13
标签:病人论文; 自评论文; 量表论文; 心理论文; 实验组论文; 疾病论文; 患者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7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