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工业园区青剑湖学校 江苏 苏州 215122
摘 要:
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极大冲击,二者的整合不仅实现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相信只要我们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去努力、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将会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关键词:
建构主义;信息技术;课程整合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个要素组成,尤其是在初中物理学习中,这四个要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信息技术的特点恰好非常有利于这四个要素的体现,因此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整合到物理教学中去,将大大提高初中生学习物理的效率。
一、多媒体技术恰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创设真实情境,而多媒体技术恰好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工具。在物理教学中创设合理的课堂情境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是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从而掌握物理知识的一种有效方法,一个好的物理情境的创设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八章摩擦力的教学中,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理解是一个难点,为了突破此难点,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个用筷子提取装满米粒的杯子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到静摩擦力的存在;再比如在惯性的学习中,可以通过设计让学生通过转速来辨别生鸡蛋、熟鸡蛋的情境来认识惯性……但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物理现象是无法或者很难像这样在现有的条件下展示的,如分子热运动、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失重等,这些知识如果仅靠老师的讲解何学生的想象,是很难达到教学目的的,然而此时若能把信息技术引入进来,利用各种软件,就能将相关的的知识直观化、形象化,这些抽象的物理现象、复杂的物理过程就可以生动的演示或模拟出来,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例如学习光学知识时经常会涉及到光线的动态渐变过程,借助于“Light-tools”、“几何画板”等软件可以非常形象的对光线进行追迹,使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光线的全部传播过程,从而总结出光线的传播规律及出现的临界状态;此外,利用“仿真物理实验室”这一软件可以模拟出宇航员的完全失重状态,有效的帮助学生总结出超重失重的条件,还可以模拟α粒子散射及核裂变,将神奇的微观世界形象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二、信息技术为协作、会话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互动平台。
协作与会话:信息技术为协作、会话提供了非常有效的互动平台。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此理论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更多的是知识的探索者。在新课改中,物理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教材,研究性学习也开始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然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如搜集资料、提出猜想假设、设计实验论证、学习成果评价等,这些只靠学生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无法完成的,更多的是需要生生、甚至是师生间的协力合作才能最终达到目标,而在整个的协作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会话过程,人与人之间、人与机之间需要通过会话来进行沟通,从而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苏科版物理八下第七章《宇宙探秘》一节中,日心说、地心说、宇宙大爆炸、星云坍塌等知识网络资源非常丰富,且拓展知识阅读量大,学生对此尤为感兴趣,在这一类型知识(如核能、原子与原子核、光纤通信、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的学习中教师就可以放开课堂、让学生借助多媒体技术开始自己的探究学习。如学生可以分组搜集整合相关知识,然后开辟讨论区,构建自由发表见解以及向他人请教的平台,这样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在互联网所提供的知识环境中自由遨游、各取所需,整个研究性学习过程既达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又通过互联网提供的协作和会话平台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能力。
三、信息技术更加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
意义建构:相较于其它教学环境而言,信息技术更加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意义建构通俗来讲就是在学习中学习者内部发生新旧知识经验交互,从而超越新知识、改造旧知识的过程。对于新知识的建构,信息技术所提供的海量的网络信息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及全方位的信息来源;对于旧知识的回顾和新旧知识的联系,信息技术提供的思维建模工具(如概念图、思维导图)能方便地进行概念构图、对使用者的思维脉络进行储存修改和交流共享,如在对八年级物理《物质的物理属性》这一章节的复习中,就可以借助于思维导图对知识进行梳理,高效的实现了旧知识的回顾,如下图,它能超越以记忆为主的思维局限,有效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实现。
综上,在建构主义的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教学的有机结合是对传统物理教学模式的极大冲击,二者的整合不仅实现了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相信只要我们广大初中物理教师去努力、去研究的话,信息技术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将会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石敏.《美国中学教师使用情况案例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2.张春发.《基于建构主义的信息技术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3).
3.李智晔.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问题》[J],教育研究.2015(11).
论文作者:徐果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5/4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物理论文; 学生论文; 知识论文; 情境论文; 的是论文; 物理教学论文; 《文化研究》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