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区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和谐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区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和谐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区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培养模式论文,区域论文,和谐论文,环境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科技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愈来愈重视。美国、英国、印度、加拿大、韩国、日本等把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视为应对新技术革命以及激烈国际竞争的重要举措,纷纷推出各种计划,推动本国天才教育的发展。我国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对创新人才的渴求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普通中小学、幼儿园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普遍感到难以应对,主要存在以下突出问题:一是观念误区,认为创新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事情,与基础教育无关,基础教育只是落实“双基”,解决升学问题;二是目标不清,什么样的学生才具有创新潜质,学生培养到何种程度才称得上创新人才,没有大致统一的标准;三是途径不明,学校课程的开设与创新教学、管理方式明显不足;四是教师队伍的创新素质较低;五是体制机制不够健全,整体规划和幼小中协同培养未能形成,呈散发状态,以个别学生培养为主。

基于此,武汉市江岸区“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把“创新人才培养”确定为中心工作,申报了中国教育学会“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高素质多样化创新人才培养——和谐教育发展性研究》,并在全区教育系统开展研究与实验。笔者仅就区域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做法与体会进行赘述。

一、和谐教育环境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土壤

武汉市江岸区作为中国教育学会首批教育改革实验区,从“八五”一直到“十二五”,坚持开展“和谐教育研究与实验”。整体说来,和谐教育是针对学校教育内部运作系统以及与外部关系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进行研究,教育的不和谐因素主要有:教育内容上重智轻德、忽视体美,诸育关系不和谐;教学方法上重教师主导轻学生主体、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师与生、教与学关系不和谐;教育途径上重课内轻课外、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与社会教育,相互之间关系的不和谐;等等。[1]具体而言,每个研究阶段,又有各自的主题,如:“八五”“九五”期间的“和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十五”期间的“新时期区域性学校德育体系构建与运作研究”;“十一五”期间的“和谐教育多领域拓展性研究(和谐课堂、和谐校园文化、和谐教育特色研究)”,等等。经过23年多全方位探索与实践,基本形成区域和谐教育的大环境: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目标一致、时空衔接、功能互补的整体优化的大教育;协调统一了主导与主体、知识与能力、个性与心理、素质与特长、教与学等教育要素的关系;把握好了学生发展的阶段性、可变性、差异性、多样性特征,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建立了民主平等、尊师爱生、情感交融、教学相长、协力合作的师生关系。这种尊重主体、宽松和谐、合力教育的大环境,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下了厚实的基础。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十二五”期间,为了进一步破除少数学校不自觉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桎梏,彻底改变工厂化的机械式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探究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载体,让学生主动学习、勇于实践、乐于探究,武汉市江岸区确立了“为创新人才培养奠基的行动研究”。该项研究认为,创新人才不仅应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联想思维、直觉思维、批判思维等智力特征,而且还必须具有探究兴趣与习惯、良好的独立性与合作性、善于学习与奉献的良好个性和强烈的责任心、自信、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等非智力特征。结合创新人才的主要特征和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实际,将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习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且构建了“区域项目整体设计、幼小中一体化培养、学校自主个性化培养、区域项目统一评估”的创新人才项目化培养模式。

(一)区域项目整体设计

江岸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按创新人才培养所涉及的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师队伍、教育管理、教育环境等领域,将“创新人才培养”细化为37个行动项目,然后,江岸区教育局依据不同类型分别下达给相应的职能科室和二级单位。譬如,制度建设方面,组干科承担了“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创新研究项目”和“创新型校长培养项目”,拟构建开放、民主、多元的教育制度环境;课程建设方面,中教科承担了“多样化创新校本课程开发项目”,拟提供学生可选择的多种学习途径;实践活动方面,初教科承担了“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项目”,拟通过活动的开展,培养小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学校特色方面,青少年科技中心承担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建设项目”,力图以此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还有人事科承担的“教师创新素质培养项目”,中小学教研室的“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研究项目”,体卫艺站的“体音美特长生培养项目”,电教馆的“创新教育技术开发与实践项目”,教科所的“创新人才遴选要素研究项目”,等等。接着,职能科室和二级单位根据自己的项目实际,结合学校特色,再将项目分解给区属中小学、幼儿园。这样,区局、科室、学校三级项目联动机制形成,行动主体、内容也得以落实。

(二)幼小中一体化培养

为了便于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开展,每个项目实施过程中,均建立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的培养单元。根据创新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区域统一确定了各学段的培养重点:幼儿园重在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小学重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初中重在养成学生探究的习惯,高中重在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同时,区域对各实验学校进行联盟式管理,各联盟校合力探索幼、小、初、高学段创新人才培养的结合点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整体性与阶段性的内在联系,共享教育资源,交流培养策略,寻求培养途径、方法与培养目标的协调一致,使之形成以强带弱、互助共赢的局面。

(三)学校自主个性化培养

学校是项目实施的底层主体,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在学校。学校培养的途径与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必须遵循区域设定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全面发展、开辟多种渠道、鼓励个性创新”的总体原则,必须以提高所有学生的创新素养为目的。江岸区义务段有17所素质特色学校,高中段有5所特色高中,特色学校独特的学校文化和个性化培养模式为创新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可能。譬如,育才中学的“生活德育”促进了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育才实验小学的“智慧课堂”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潜能,澳门路小学的“科技课程”张开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武汉六中的“小小发明”释放了学生的创造天赋,堤角幼儿园的“亲亲大自然”拓展了幼儿的多彩好奇,等等。江岸区还在全区小学开展了综合实践活动,设定每周四为“综合实践活动日”,利用半天的时间开展活动。这一天,成了孩子们十分期盼的日子。各小学的实践活动异彩纷呈:有玩转飞叠杯的,有粘贴撕纸画的,有制作走马灯的,有手绘青花瓷的,还有“阳光剧团”演出的……五彩斑斓的活动中,学生的探究兴趣、创新意识、动手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四)区域项目统一评估

江岸区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专家着手研制《江岸区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实施过程评价标准(试行)》和《江岸区创新人才鉴别标准(试行)》,其中,《江岸区创新人才鉴别标准(试行)》从学生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潜力”“学习内驱力”“兴趣与好奇心”“交往合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学科特长”等11个维度设置一级目标,接着将一级目标再分解为42个二级子目标,整体构架学生创新素质的要素。[2]然后,由教育专家、家长和社会人士组成的创新人才评审委员会,对37个项目逐一进行过程与结果的评审,评审采用定性与量性相结合的方式,注重多元评价,关注特殊才能。同时,开展江岸区创新人才培养年度奖励活动,设立“育人模式创新奖”、“创新人才培养园丁奖”和“创新人才成才奖”,奖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取得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三、创新人才培养取得的初步成效

历时两年多的区域创新人才培养,在多方的努力下,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第一,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如,在科技创新方面,学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2000余项,其中,武汉六中学生150项专利作为优秀专利被武汉发明协会收录到《武汉发明创新专利集》。

第二,教师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创新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如,刘莉娅老师的《玩转飞叠杯》获全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比赛一等奖;朱虹老师荣获“全国科技教育骨干教师”称号,编著出版了《技术设计与发明创造》《防灾与救护》《创新能力培训》等校本教材,她有自己的工作室,带了30多名徒弟,为区域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师。

第三,建设了一批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学校。如,江岸区澳门路小学先后荣获“全国科技教育示范校”“全国创造力培养示范校”等称号;武汉市培英中学专注于“扬长教育”实践,学校“社团超市”被多家媒体报道。

第四,区域创新人才培养的体制机制逐步健全。出台《江岸区教育局创新人才培养项目管理指导意见》等一系列的制度文件,探索出了项目化的培养模式,建立了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协同机制和长效机制。

四、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启示

第一,和谐教育的大环境对培养创新人才极为有利。学校、家庭、社会整体优化的大教育有利于区域统筹,形成合力;协调统一教育要素的关系符合创新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尊重主体、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唤醒学生的创新潜能;和谐管理的文化有益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运行。

第二,牢固树立“面向全体,关注差异”的指导思想。创新人才培养必须面向全体,一方面,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创新的体验,享受创新的乐趣,生成创新的智慧;另一方面,只有全体学生参与其中,才能关注到差异,筛选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对象,才能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

第三,提供多样化可选择的创新载体十分重要。创新型学生是多种多样的,他们的能力不仅是实际表现出来的,而且可能是潜在的;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环境中,能力的表现或发展也不尽相同。发展环境不利的情况下有的学生可能不会表现出突出的能力,甚至可能是学习不良或捣蛋的。因此,提供多样化可供选择的创新载体十分必要,能够让他们在适合的平台上自由地发展特长。

第四,注重长时跟踪培养。创新人才培养不能一蹴而就,一个拔尖创新人才的成长往往需要从幼儿园到高中,到大学不间断地跟踪培养。其实,要做到这一点是十分困难的。就是基础教育阶段,能够较好地完成幼小中一体化培养,也是十分不易的。

标签:;  

和谐教育环境下创新人才区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人才培养机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