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
黄伟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公共事务中心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并指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需要做好的主要工作,以供参考。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特点;问题;意义;工作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目前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位居世界首位。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党中央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总要求。具体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2005年颁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不但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有利举措,也是加强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创新途径,值得深入研究。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是无形性。顾名思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相对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的,其没有固定的物质形态,属于无形的文化,更多的依靠人们的口头相传、技艺相传或者风俗相传。二是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在民间流传和发展,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各具特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是本地区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代表。三是发展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出现、演化、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这是其保持生命力和多样性的关键原因。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1.现代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活节奏加快,社会文化多样化发展,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原有的存在生活土壤,尤其是一些民俗传统,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而逐渐失传。
2.受到工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冲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很多项目属于民间传统工艺,大多以纯手工制作为主。在现代社会,手工产品劳动强度大,生产成本高,在市场上竞争不过工业产品,进而逐渐失传。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处环境闭塞,在社会上没有知名度,没有市场销路,很多非遗传人为了生计只能转行。
3.对年轻一代的吸引力不够。当前的年轻一代,是在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新鲜、新潮的事物,对传统文化兴趣不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缺乏了解,造成了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局面。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意义
施工过程中,地下室底板在水浮力作用下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微细裂缝,这些微裂缝是渗水的主要通道。在封堵后浇带之前,施工单位把地下室的底板做成双层结构(如图2所示),这样地下水就能排到地下室外围的排水沟中,使水浮力减小。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的主要工作
1.要做好相应硬件的配备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离不开相应的硬件基础。一是要解决好场地问题,很多非遗项目,如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都对场地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做好相应的功能室建设,开辟出专用场地来,便于教学工作的开展。二是要解决好器材设备问题,如展示非遗项目需要用到多媒体设备;又如一些传统手工艺制作需要工作台、水电、照明条件;再如剪纸、蜡染、版画的非遗项目,需要用到纸张、布匹、木头等消耗品等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的创新之举。一方面,非遗进校园,可以让下一代从小接触非遗、了解非遗,这是传统文化在下一代中的延续需要,也是扩大非遗社会影响力,为非遗保护和传承工作创设良好社会环境的积极方法。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丰富了学校教育资源,是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人文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途径,对于激发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建立起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
2.开展特色活动。围绕生产经营创新党建工作载体,搭建活动平台,组织开展“亮身份、赛业绩、践承诺、作表率”、“书香宝胜”、“技术沙龙”、“党员阿米巴”、“党牵头,攻难关”、“学典型,赶先进,创效益”、“党建引领,组织共建”等特色品牌活动,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激发公司各级基层党支部活力,积极发挥党建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优势把党建工作成效转化为公司发展的活力和竞争实力。
2.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种形式。进行文化教育除了需要课堂教学外,更需要环境文化的熏陶。一是要根据非遗项目的具体实际,确定校园文化的主题。二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突出校园文化的特色,特别是要注意细节的布置。三是要重视环境的教育性,切不可将校园文化氛围的营造等同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宣传,要因地制宜,突出美观性、知识性和感染性,真正让校园文化起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马自达(中国)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携旗下全新国产旗舰三排7座大型SUV Mazda CX-8以及Mazda CX-4 2.5L蓝天运动版等车型亮相2018年广州车展。
3.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非遗进校园需要相应的专业师资配备。目前学校的教师队伍中,真正了解熟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老师并不多,依靠学校自身力量很难保证非遗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学校在加强组织教师进行非遗知识学习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借助社会力量,一方面,要依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人,聘请他们到校授课;另一方面,要依靠民间艺人和传统文化爱好者,让他们组织辅导学生,提高非遗授课的专业性。
4.完善工作机制。非遗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工作,需要完善的工作机制作为保障。一是要重视方案制定,工作方案一定要紧密结合本校实际条件和学生实际情况,确保工作的可行性。二是要重视人员配备和资金支持,确保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三是要重视家校合育,积极取得家长的配合,确保工作的实效性和长效性。
非遗进校园是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工作,也是对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高度重视,不断探索,以期收到更好的工作效果。
参考文献:
[1]黎震.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进校园的实践与研究[J].职业(下旬),2014(8).
作者简介: 黄伟(1976.08-),男,江西赣州人,本科,中级群众文化馆员,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公共事务中心,研究方向:群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舞蹈。
标签: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学校论文; 特点论文; 问题论文; 意义论文; 工作论文; 深圳市龙岗区龙岗街道公共事务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