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对比论文_黄建华

临武县人民医院 湖南郴州 424300

【摘 要】目的: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期间采用CT以及MR诊断,对比临床诊断价值。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选取66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5年8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66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33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诊断过程中应用MR诊断,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诊断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显著性更高,包括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以及椎间盘脱出患者4例,漏诊误诊率显著性更低,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期间采用MR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CT诊断,明显MR诊断准确率更高。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CT;MR诊断;临床诊断价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和多发且致病原因较为复杂,最为常见的是患者受到外力作用、出现腰椎间盘退行性变化[1],另外,患者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弱点等因素也可以导致患者出现腰椎间盘髓核突出,进而对患者腰椎间盘周围神经组织造成压迫,患者易出现腰痛以及步态不稳等临床表现[2],部分患者由于病情严重会出现下肢麻木以及腰部钝痛等,需要给予患者早期诊断以及早期治疗,可促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本组探究中共计选取66例患者,探究目的是深入分析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期间采用CT以及MR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基础性临床资料

参与本次探究的66例患者均选自我院所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中,就诊时间是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组别是2组,分组方法是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研究组(n=33)和参照组(n=33)。研究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20例、13例,患者年龄在72岁至26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7.56±5.78)岁,病程在1年至28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12.01±5.24)年;参照组中男女患者例数分别是19例、14例,患者年龄在71岁至25岁不等且中位年龄为(46.25±6.32)岁,病程在2年至27年不等且中位病程是(11.25±3.65)年。本组探究中给予2组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对比分析时利用统计学分析软件,患者各项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具体病情变化等,分析结果为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存在。

1.2方法

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诊断过程中应用CT诊断,利用GE16排CT给予患者诊断检查并协助患者取位仰卧位,将软枕垫于患者臀部下方并指导患者将双腿微微屈伸以准确定位,待准确定位后促使患者椎间盘连线以及扫描基线尽可能平行并将骨窗窗位、软组织窗位、骨窗窗宽、窗位、层厚、间隔分别设置在300~600、200~400、1200~2000、30~50、3mm、3mm,分别进行L3/L4椎间盘扫描、L4/L5椎间盘扫描、L5/S1椎间盘扫描,然后将所得检查结果发送至工作站,然后进行相应处理。

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诊断过程中应用MR诊断,利用GE1.5T磁共振仪器给予患者诊断检查并首先给予患者三平面定位操作,给予患者腰椎部位行矢状位SE序列T1、T2扫描和STIR序列扫描,并分别给予L3/4、L4/5、L5/s1间盘扫描三层。

给予2组患者检查结果阅片处理,选择2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放射科临床医师进行阅片处理并对比患者临床病理学检查结果。本组探究中66例患者均获得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

1.3统计学处理

对本次参与探究的6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所有临床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分析软件名称是SPSS19.0软件,本组中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经t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本组中计数资料用率的形式表示,经X2检验后P<0.05则表示统计学意义存在。

2 结果

将2组患者经过不同诊断后获得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以下结论:明显研究组患者更佳,组间数据是指诊断准确率以及漏诊误诊率,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详情如下:研究组患者诊断结果是椎间盘突出患者28例以及椎间盘脱出患者4例;参照组患者诊断结果是椎间盘突出患者23例以及椎间盘脱出患者3例。详情参见表1、表2。

表1 2组患者诊断准确率对比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且患病人群中以青壮年居多[3],慢性劳损可导致患者发病,患者在患病后会出现椎间盘变形程度加重以及髓核干燥破裂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会出现腰椎纤维断裂以及腰椎组织膨出等,腰椎间盘高度会变小且会向侧方、后方以及外侧方向突出并易导致患者出现直肠症状以及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等[4],易导致患者出现膀胱症状以及导致患者出现残疾,必须给予患者早诊断以及早治疗。

利用CT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可见患者存在椎间盘脱出以及椎间盘突出、椎间盘膨出以及椎间盘脱出髓核游离等临床表现[5],可见患者伴随出现椎体以及小关节骨质增生征象以及椎间盘脱出钙化,可见患者出现侧隐窝变窄以及椎管变窄,另外,椎间盘真空症以及黄韧带增厚也属于本病患者CT表现,少数病例可出现神经根受压表现;利用MR诊断椎间盘突出患者可发现矢状面结果为椎间盘变扁以及呈现为舌状,超出椎体后缘并向椎管方向突出,诊断椎间盘膨出患者可发现矢状位结果为椎间隙变窄以及椎间盘含水量少等[6],出现异常的信号为髓核信号,椎间盘向后膨出并变薄且硬膜囊前缘受到压迫,诊断椎间盘髓核游离患者可见矢状位结果为:脱出髓核疝入椎间盘及椎管分离且上下移位的程度>1cm,横断位显示结果为:椎间盘层面不存在椎间盘组织且常常伴随椎间盘真空症等症状出现。

本组探究中,研究组患者诊断准确率是96.96%,漏诊误诊率3.03%,显著性更佳。

综合以上理论得出,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诊断期间采用MR诊断的临床价值明显优于CT诊断且明显MR诊断准确率更高,值得临床推荐。

参考文献:

[1]袁增清.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比较分析[J].中外医疗,2016,35(5):194-195.

[2]姜辉,孙百胜,纪丙军等.CT导向椎间孔镜技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MR评价[J].医学影像学杂志,2014,24(3):429-433.

[3]李宏华.MR与CT检查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体检中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6,25(3):529-530,533.

[4]孟庆锐.核磁共振成像与 CT 检查在腰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价值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5(33):79-80.

[5]贾宏,安岚,郭建新等.CT、MR对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的临床效果比较[J].甘肃医药,2017,36(3):229-230.

[6]蔡贤明,吴文学.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Τ及MR诊断价值比较[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6(2):139-140.

论文作者:黄建华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27

标签:;  ;  ;  ;  ;  ;  ;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CT及MR诊断价值对比论文_黄建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