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人民医院 云南保山 678000)
【摘要】目的:分析脑囊虫病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42例,依据患者治疗方法的不同均分两组。接受吡喹酮治疗的21例患者为研究组,接受阿苯达唑治疗的21例患者为参照组,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统计和总结。结果:通过对患者实施不同方法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5.2%)同参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66.7%)进行比对明显较高,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结论:脑囊虫病予以吡喹酮治疗,其治疗效果较比阿苯达唑更具优势,可进一步实践。
【关键词】脑囊虫病;吡喹酮;阿苯达唑;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30-0119-02
脑囊虫病的主要引发因素与幼虫囊尾蚴存在相关性,属于脑部性疾病,在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病中较为常见,依据疾病可划分为以下:脑实质型、混合型,同时还包括脑室型和蛛网膜型[1]。患者患有此病后,会出现以下症状,如:头痛、癫痫以及反应较慢等,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会提升痴呆几率。鉴于此,此研究分析脑囊虫病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选择我院自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脑囊虫病患者42例进行探究,现将具体治疗方法和结果进行以下表述。
1.对象与方法
1.1 基础信息
此次研究入选的脑囊虫病患者42例,其入院时间为2016年7月至2017年6月。其后依据患者治疗方法差异性均分研究和参照两组,每组患者各21例。研究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4例、7例,最大年龄为52岁,最小年龄为21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42.45±6.76)岁。参照组2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分别为13例、8例,最大年龄为53岁,最小年龄为20岁,年龄跨度经计算后为(42.50±6.80)岁。统计工具对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检验,P>0.05,组间差异并不大。此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均对该研究知情,自愿参与实验调查后均将知情同意书签署。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事先接受对症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地塞米松,使用剂量为10mg,静脉输注,一天一次,治疗10天后更换醋酸泼尼松龙,同时配合甘露醇和抗癫痫药物。参照组患者在上述治疗基础上予以阿苯达唑治疗,药物的使用剂量为300mg/kg,3次/d,共进行2个月的治疗。研究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予以吡喹酮,药物的使用剂量为300mg/kg,3次/d,共进行2个月的治疗。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对。
1.3 效果评价依据[2]
研究组和参照组患者经不同方法治疗后,各项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实施CT检查后无异常症状出现,评价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病情改善显著,行CT检查后病灶逐渐消失,评价治疗效果有效;患者的各项指标和病灶未见任何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无效。显效率和有效率相加为治疗总有效率。
1.4 数据检验及分析
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数据结果均选择软件包(SPSS 19.0)进行整理和计算,治疗总有效率以计数资料进行呈现,以百分率(%)表示的同时选择卡方(χ2)作为检验方式,组间数据结果形成统计学意义则表示P<0.05。
2.实验结果
研究组患者予以吡喹酮治疗,治疗效果显效和有效的比例分别为57.1%、38.1%,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95.2%,参照组患者予以阿苯达唑,治疗效果显效和有效的比例分别为38.1%、28.6%,治疗总有效率经计算后为66.7%,数据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具体数据结果由表1所示。
3.讨论
阿苯达唑为抗蠕虫药物,在多种寄生虫的治疗中广泛应用,如:蛔虫、钩虫和血吸虫等。该药物可自行在体内代谢,对各类寄生虫对葡萄糖的吸收进行抑制,对ATP的产生进行阻止,在一定程度上会致使寄生虫不能进行繁殖[3]。另外,该药物的杀虫作用较强,同时可以抑制肠道内的线虫。但是,多数患者服药后会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如:口干和乏力,甚至会伴有头痛和上腹不适等。吡喹酮在血吸虫、绦虫和囊虫引发的疾病中较为适用,使用该药物后,会致使各类寄生虫的肌肉出现痉挛性麻痹,若适当的增加药物浓度,会致使虫子有强烈性痉挛出现,从而对虫子细胞膜的通透性破坏,宿主免疫功能丧失[4]。虽然两种药物均可以起到较为显著的治疗效果,但是吡喹酮可以将患者体内寄生虫进行痉挛性麻痹,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其自身的药效。
此次研究结果表明:研究组患者予以吡喹酮治疗,参照组患者予以阿苯达唑治疗,最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进行比对,前者的95.2%明显高于后者额的66.7%,两组数据结果经检验后P<0.05。这一研究结果充分证实了吡喹酮药物较比阿苯达唑更具优势。
由上述结果可知,脑囊虫病予以吡喹酮治疗,其效果较为显著,不仅有较高的安全性,同时可以促进患者早日康复,临床应用价值存在。
【参考文献】
[1]张连举.脑囊虫病治疗中吡喹酮与阿苯达唑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下旬版),2016,10(10):145-146.
[2]郭冬梅,韩崇玉.大囊型脑囊虫病的诊断与治疗[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11,11(6):608-610.
[3]马可.阿苯达唑、吡喹酮联合递增治疗脑囊虫病27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68-69.
[4]杨林.阿苯达唑与吡喹酮联合治疗脑室型脑囊虫病19例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0,16(2):4-5.
论文作者:吴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7
标签:患者论文; 囊虫论文; 药物论文; 有效率论文; 治疗效果论文; 寄生虫论文; 两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