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霞 宋玉波 张小璐 张 华 胡小燕 袁文清
青岛市市立医院 山东青岛 266071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参与医嘱护理级别的优化分级护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方法 2011年6月-2012年1月,在我院老年内科病区采用医生参与分级护理(优化组)与常规分级护理对157例住院患者和27名医护人员进行比较,评价优化分级护理模式对患者满意度的影响。结果 与常规组比较,优化组的基础护理质量、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患者健康教育覆盖率和患者满意度优化组均明显提高(P <0.05);两组患者疾病知晓率、遵医依从性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0.01);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显示,优化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常规组(P <0.05~0.01)。结论 医护合作共同决策的优化分级护理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关键词:分级护理;优化决策;患者满意度;护理研究
现有的护理分级由于医护之间对分级判断标准认同程度的差异性,降低了核心制度执行效果[1]。本研究在现有分级护理指导原则下,建立护士参与医嘱护理级别的优化分级护理模式,探讨其对患者满意度和遵医依从性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2年6月-2013年6月,在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老年内科病区,床位设置为40(40±1)张,床护比为1:0.9,接受评价的医生9人,护士17人,患者共计157例,其中男91例,女66例,年龄58~82(63.7±17.8)岁。所有患者在实施前后随机分为优化组(N=81)和常规组(N=76)按护理标准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重、血压等护理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护理分级 按照卫生部颁发标准[2],在常规护理分级的基础上,由专科护士和分管医生依患者病情共商治疗、护理、教育和康复等整体目标,确定护理分级和双方需承担的工作任务和义务,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不同阶段,动态评估和调整。出院病人3月内于专科门诊复诊评估相关指标,实施前后护理人员队伍的人数,学历,年龄配对比较无差异,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史等未见统计学差异,全部病人的治疗按照相关疾病标准进行。
2.2 实施方法 科室根据制定详细、具体的工作岗位流程和标准,护理人员全部进行护理核心制度再培训,组织修订科室制度,护理应急预案、人员调配方案、分级护理巡视标准、患者安全护理措施、护理人员语言行为礼仪规范等,实施过程管理,具有相应的个性化、时间性和可操作性,各项护理指引呈动态可持续性,引导护士正确解读和落实核心制度,对潜在性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制订相应防范措施,组织技能培训和模拟演练,进行星级服务评比,要求每位护士对关键节点融会贯通,考核达标,成绩纳入年终量化考核。
2.3 评价方法 所在学科主任和护士长依据标准[3]进行联合评价计分,以2011年同期检查指标数据为对照,由护理部组织专科医生和护理专家,检查分析比较实施前后护理效率和护理质量,对比患者满意度。
评价分析指标包含有护理指标:病区管理、护理文书、基础护理合格率、专科护理合格率、护理质量合格率、健康教育覆盖率、业务考核合格率;患者指标:疾病知晓率、遵医依从性、患者满意度。满意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级评分,各条目的满意度按照均值分为3个水平:1-2.3分为低水平,2.31-3.6分为中等水平,3.61-5分为高水平。
3 统计学处理
应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X2检验,频率用百分比表示,P<0.05为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4 结果
4.1 一般资料(表1):入组患者总例数为157例,完成研究的为149例,遗失率为5.1%。两组患者研究完成结束后相关统计数据均衡性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021,P>0.05)
4.2 护理质量检查情况比较(表2):优化组基础护理质量(P <0.05)和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P<0.01)均高于常规组,医嘱执行完整率得以明显提高(P<0.01),患者遵医依从性差异显著性(P <0.01),
4.3 住院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表3):优化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70份,常规组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70份,回收率均为100%,评分统计显示,优化组各项指标明显好于常规组(P <0.05~ 0.01),在护患沟通、诊疗介绍和病区管理有较大提升(P < 0.01)。
5 讨论
规范护理行为及护理操作过程已成为护理管理的重要课题。目前的分级护理由医生下医嘱,护士执行,患者的整个住院过程医嘱的变动不大,并鉴于医生对分级护理制度缺乏了解,往往根据主观或经验判断分级护理标准[4]。我们在实施前后分析比较显示,优化组的基础护理质量和护理计划实施合格率均高于常规组(P <0.05),显示优化模式更有利于分级护理措施落实,整体和个性化的疾病健康教育赢得患者较高的认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明显(P <0.05)。我们在具体执行分级护理制度时亦发现其存在的局限性,护理相关制度执行存在较大偏移,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临床护理工作质量。这里既有患者病情的需求,同时也有分级护理标准掌握不准,造成医护脱节现象,护士难以达到各级护理标准要求,护理资源不当消耗,从以往的医疗纠纷不难看出,医嘱中的级别护理是薄弱环节[4.5]。
分级护理制强调的是对同一疾病程度的患者提供相同的护理,护士根据医嘱的护理级别,按分级护理的内容去完成护理活动[6.7]。我们的资料显示,医生按疾病诊断,从医疗的角度提出护理级别,与护理专业要求护士所做到的护理服务有较大差距,常规组医嘱护理级别和患者的实际分级的护理效果之间有较大差别,在实施过程中对患者缺乏自主判断和针对性,过分强调替代式护理,强化了患者角色,助长对护理工作的依赖,以惯性护理替代了主动的个性化护理工作,两组差别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 <0.01),运用整体护理理念和方法,进一步优化分级护理内涵,使责任护士参与护理决策,依据患者的病情状况,健康教育程度和分级护理原则,医护责任明确,任务共享,制定更加个体化护理级别、护理计划,在护理流程,关注重点和个体化,治疗与护理的互动和患者和家属的针对性教育等,可操作性更强,优化组在基础护理质量、平均住院日和患者因相同或相关疾病三月内再入院率均有明显改善,患者和家属健康教育覆盖率、出院患者对医护质量满意度等提高明显。
本研究结果显示,优化组中健康知识达标患者的比例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认为从健康教育中受益的患者人数优化组也明显高于常规组(P<0.05),住院天数,疾病知晓率、遵医依从性明显提高(P<0.05),进而降低住院费用,显示在患者临床护理工作中优化模式有利于护理人员进行更有效的护理工作,使患者在入院时即得到最好的护理方案,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护理人员指导下,能够早期、正确进行功能锻炼,缩短了卧床时间,促进了自理能力的恢复,从而缩短了住院天数,使医疗费用降到最低。本研究还发现,优化模式能够促使护理人员必须主动地与患者沟通、接触,帮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护理的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更好的理解病情的危重程度,并发症的发生等容易产生误解与医患矛盾的问题,主动参与相关护理过程,从而改善了护患关系,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护士的满意度。
随着整体国民保健知识水平的提高,病人保护自身权利的意识增强,对医疗及护理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因此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模式能体现不同病情和生活自理能力患者的需求,准确的观察病情,避免了主观因素造成的遗漏和疏忽,使护士的时间分配更趋合理,为有效落实分级护理在病情观察及护理措施方面提供依据,促进分级护理指导原则的有效落实,具有可行性。尽管如此,该种护理模式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需进一步开展多种疾病的临床对照研究进行评价。
表1 常规组与优化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比较(%)
满意度每个条目采用Likert级评分,各条目的满意度按照均值分为3个水平:1-2.3分为低水平,2.31-3.6分为中等水平,3.61-5分为高水平。
参考文献:
[1]吴欣娟,李玉乐,谢瑶洁.我国分级护理实施现状及建议。中国护理管理.2008,02(8):5-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试行).中国护理管理,2009,9(6):33-34.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院管理评价指南.2008.中国护理管理.2008;8(7):6-11
[4]刘义兰.对分级护理制的商榷.护理学杂志2006,23(21)44-46
[5]罗彩凤,吕妃,张敏.护士对现行分级护理制度构成主体的评价.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4,30(24),11-13
[6]宫建美,刘晓丹,吴世菊.国内外分级护理制度比较分析.护士进修杂志.2009,24(24):2227-2229
[7]翁霞,马丽我.国现行分级护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分析.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13.11(6):126-127
论文作者:王丽霞,宋玉波,张小璐,张华,胡小燕,袁文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1/17
标签:患者论文; 满意度论文; 护士论文; 常规论文; 医嘱论文; 合格率论文; 模式论文; 《健康世界》2015年2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