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学教材作业系统的设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作业论文,生物学论文,教材论文,高中论文,系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作业既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兼具巩固知识、培养能力的功能,还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行中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但在传统教材中作业的重要作用一直没有被足够地重视。一方面,学生的作业形式单一、内容“一刀切”;另一方面,教材中的作业完全不成系统,缺乏指向分明的设计动机和目标,教师备课也常常忽略作业。在课程改革中高中生物学的作业系统也应该改革设计,努力做到“兼顾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目标,重视知识的迁移、方法的运用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一、作业系统的价值指向
设计作业系统应该有明确的价值指向。知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力组成了高中生物学课程的三维目标体系,与之相对应,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是作业系统的总体价值追求。科学的作业系统对学生获得生物科学和技术的基础知识、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因此,在作业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该适时地体现“生物学基本概念的落实”、“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STS教育”等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并促进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使学生在知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能力等方面全面发展。设计作业系统要特别强调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
二、作业系统的设计要求
1.从新课标教材设计看作业系统的设计
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有四个显著变化:一是结构体系的重建——以三个模块代替了原有教材以生物基本特征为主线的结构体系;二是教学内容的更新——增添了大量生物科学的新进展,教学内容更具时代性;三是呈现方式的改变——新教材更具问题性、探究性、可读性、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四是重视教学活动的评价,学生作业趋向于多样化——不仅有课后练习,还有单元检测;不仅有纸笔测试题,还有模型制作、调查报告;不仅出现在课后,还贯穿在教材正文。下面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教材《生物1:分子与细胞》为例统计如下。
思考与
模型课外资料收集资料
实验
技能
探究
与生活 练习 自我检测
讨论 建构制作与分析 分析 训练 联系
14
1
1 29 9 5 4 6 23
6
2.从教学评价体系看作业系统的设计
教学评价大致经历了目标取向的评价、过程取向的评价、主体取向的评价三个阶段。传统的学习结果评价多采用标准化测验,它可以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情感教育程度的考察显然是欠缺的。在教学评价的发展趋势上,质性评价将统整量化评价;多元化评价将取代单一评价方式;评价对结果与过程并重。
评价具有开放性。不同的评价方式各有优点,适用于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目的。对于基础性的知识点,利用量化的纸笔测验进行评价是最恰当的,因为纸笔测验能够很好地保证评价的覆盖面和深入程度。但是,纸笔测验可能难以评价学生的探究、实践和创新能力。对于技能目标,利用任务表现的形式进行评价是恰当的,因为表现性评价能够较好地评价学生技能操作过程和熟练程度。对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运用观察、档案袋(轶事记录)、访谈、任务表现等质性评价的方式是恰当的。
与评价系统对应,在作业系统设计中,既需要设计纸笔测验类作业,也需要设计任务表现类作业;既需要短时作业,也需要设计长时作业;从而发展不同的教育目标,并对之进行检测与评价。
3.从学生评价体系看作业系统的设计
新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高中新课程学生评价体系同时由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组成,实行学分制管理。学分认定根据学生学习过程表现及结果进行综合评分。从广州市高中生物学新课程教学指导意见的一种成绩认定方法(图1),其学生评价体系可以看出:
附图
图1 学科成绩评价指导意见
(1)在学科模块成绩中,终结性考试、考核占了70%的比例,可见基本知识、基本能力仍然是新课程中最重要的结构,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优势,在新课程中不能抛弃。
(2)过程性评价占30%的比例,说明新课程采取目标与过程并重的价值取向,更加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面性和发展的全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学生本人在评价中的作用,这是新课程评价系统的发展。
(3)在过程性评价中特别列明:出勤占5%成绩,形成性测验、作业与任务占15%成绩,其他(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占10%成绩,说明过程性评价重视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发展变化,如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认知和思维过程等。
(4)新课程倡导运用多种评价手段综合评价。 如“任务”是指学生在解决现实中存在真实生物学问题或模拟生物学现象中的学习评定,它包括有课题(项目)研究、实验、模型的制作、调查、学生成长记录袋等多种形式。
由此可见,在作业系统设计时,学科知识(包括实验)仍然应当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以巩固双基为主的传统性作业仍然要占约70%比例,这在作业系统的设计上要有充分的体现;注重能力和情感培养、注重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和学习过程的创新型作业是新课程作业设计的重点,这部分内容在作业设计时应占约30%的比例,而由于之前传统教学在这方面的欠缺,这部分也成为作业设计上的难点。
三、新课程理念下作业系统的基本组成
根据以上讨论,根据不同的侧重点,新课程教材具体的作业系统可分为传统型(或纸笔测验)和创新型(或质性评价)作业。传统型(或纸笔测验)作业包括随堂主题练习、随堂形成性测验、单元练习、单元形成性测验、单元自我检测、模块练习、模块终结性测验、寒暑假作业及诊断性测验等。创新型(或质性评价)作业:包括实验、探究、模型建构、资料收集与分析、思考与讨论、技能训练、调查等等各种形式的科学探究活动、课外实践活动和撰写综述报告等。来源可以是教材上的“资料分析、旁栏思考题、技能训练、练习、思考与探究、自我检测”等栏目提供的现成作业,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自主设计的作业。
作业设计例题1 形式:随堂形成性测验。目的:学习掌握“细胞的发现、 细胞学说的内容、创立与意义”。(《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1章第2节)
细胞学说创立是多代人经历了三个半世纪的共同努力的结果。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将下列成就填写到对应研究的横线上:①1543年比利时的维萨里通过大量的尸体解剖发表了巨著《人体构造》___。②1665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虎克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____。③18世纪30年代,施莱登和施旺通过对动植物的研究___。④耐格里用显微镜观察了多种植物生长点上新细胞的形成____。
(a.揭示了人体在器官水平的结构 b.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发现了细胞 c.提出了细胞学说 d.发现新细胞的产生是细胞分裂的结果)
2.填空:首先提出_____学说。其基本内容是:细胞是一个有机体, 一切动植物都由___发育而来,并由___和____所构成;细胞是一个____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起生命作用;新细胞可以从____中产生。
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的统一性表现在:原核细胞具有与真核细胞相似的____和__,没有包被的细胞核,也没有____,但有一个环状的____分子,位于无明显边界的区域,这个区域叫做____。真核细胞染色体的主要成分也是____。_____与细胞的_____和代谢关系十分密切。
参考答案:1.a b c d 2.细胞膜、细胞质、核膜、染色体、DNA、拟核、DNA和蛋白质、DNA、遗传。
设计说明:此练习包含了细胞学说建立的历史、细胞学说的内容的几乎所有的知识点,作为随堂形成性测验非常适用。
作业设计例题2 形式:随堂主题练习。主题:有丝分裂各时期的特点;目的:进行“体验”式学习。
过程:教师通过和学生一起表演进行。假设一个人身体的腰部是着丝点,当这个人双腿双臂合拢时就是一个正常的没有姐妹染色单体的染色体,当进入间期,染色体复制,人身体的腰部仍然是着丝点,而一侧手和脚(如左侧)就成为一条姐妹染色单体,由腰部(着丝点)联系着另一侧身体的手和臂(如右侧)就是它的另一条姐妹染色单体。进入分裂中期,腰部(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此时染色单体的臂却可以任意排列(教师和学生可以一起摆出手臂的不同姿势),这可以解释为什么《生物1:分子与细胞》“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 学生会观察到一些染色体臂排列没有规律的染色体;进入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分离,一侧手脚(不是两只手或两只脚)组成的染色单体被纺锤丝拉向细胞两极(个别同学充当纺锤丝帮忙拉,边拉边观察染色体臂被拉向两极时的手臂的方向,同学们体会染色体臂如何放置才会减少拉动时阻力)成为染色体。
设计说明:在课堂上通过体验,学生印象深刻,既提高了教学效率,又锻炼了学生的探究、实践能力,这种练习可以获得纸笔测验无法取代的作用。
作业设计例题3形式:寒、暑假作业。目的:培养“获取信息”的能力。
教师:事先准备测验的“考试双向细目表”,学生:出一套自我检测题,并选择全班学生出的试题中与“细目表”最符合的试题,作为下学期初的模块复习题。
设计说明:学生经常做教师命题的试卷,如果有机会自己出试卷,并可以成为其他学生的考卷,兴趣就会大增。同时,学生在自主命题时,一方面,能够利用多媒体收集生物学信息,学会鉴别、选择、应用和分享信息;另一方面,可以体验教师确定题型、筛选题目、分配各章节知识点、搭配难易题目的过程,提高复习,应试技巧。
作业设计例题4 形式:技能训练。目的:培养“过程技能”能力。
《生物2:遗传与进化》实验“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教材上已经列出学生可以使用的材料,也有现成的模型材料出售,但如果教师不拘泥于教材,大胆放手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自主制作模型,学生会选择许多教师想象不到的材料,例如铜丝、毛线、铁丝、绸带、纸条等做DNA的基本骨架,用纸片、塑料、泡沫、木块、布条等做碱基,利用线、订书钉、牙签、铁丝等做化学键,做出的模型会令人耳目一新。
设计说明:“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是“素质型”课堂教学的主要特征。在作业设计中也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而经历了如此制作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记忆会保留终身。对这样的课后作业,学生也乐此不疲。
作业设计例题5 形式:调查。目的:通过“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培养“观察”、“资料收集与分析”等科学探究能力。
过程:(1)学生收集、 交流展示课余时间收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2)观察、思考、质疑。 各合作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制定探究计划。教师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①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②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③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④只做一组对照实验,实验结果可靠吗?你认为怎样做,实验结果才可靠,为什么?(3)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提示的内容如下:①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②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③还需要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4)利用课外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定时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5)分析结果、表达交流、教师评价。(案例作者:林慧)
设计说明:《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出假设,然后制定计划,实施计划、通过实验过程收集证据、得出结论,再通过语言、文字加以分析、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因此,培养探究能力是创新型作业的一个重点。
作业设计例题6 形式:撰写综述报告,目的:培养“通过语言、文字加以分析、表达和交流”等科学探究能力。
综述报告一般包括前言、材料与方法、结论与分析、讨论与反思、参考文献等五个部分。前言主要阐述选择研究课题的背景、原因与意义;材料与方法,主要罗列课题研究的时间、地点、分工、材料、方法、工具、步骤等;结论与分析,主要通过文字描述、绘图列表、曲线坐标等形式报告研究结果,必要时还要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得出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主要是针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推论,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说明,对以后进一步的研究提出计划、改进、建议等;文献资料,主要是指出报告中用到的相关资料的出处,便于其他人查阅和参考。
设计说明:新课程教材必修模块中设置有“科学、技术与社会”和“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栏目,正文中有“与社会的联系”小栏目,这些都可以用来作为撰写综述报告的作业,当然也可以根据教师特长或本校具体情况选择另外的内容。撰写综述报告不求多,一个学生只要写过一次,就受益匪浅。同时撰写报告重在过程、不在结果,目的是使学生学会知识迁移和体验方法。
总之,设计作业系统要特别强调“能否为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活动创设理想的学习环境;能否有效地组织学生发现、寻找、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能否有效地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机会和空间;能否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而能否设计出好的作业,是教材编写者和所有的教师都必须共同努力的问题,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值得大家进一步关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