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是我校人文教育的发展思路,全方位、立体化育人,是我校体验教育的办学宗旨。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收集、在大自然中发现、创造,在践行过程中开发利用了课外学习资源。建立完善了以人文实践课程为主要内容的育人教育体系,开发校本课程,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校特色建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也得到了家长的青睐。
一、扎根乡土风情 弘扬“人本”文化
在青州市党校、妇联、团市委等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学校通过教代会讨论通过了课题资金的申请与落实方案,经王府街道办事处、王府教管办批准,我校将学校辖区内的东刘井村、中刘井村、西刘井村三个自然村400多户家庭为实验单位。2006年,课题实验组组织师生对辖区115户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其中传统型家庭69户,占调查户的60%,现代型家庭39户,占调查户的33%,前瞻型家庭7户,占调查户的6.1%。通过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具备学习型家庭条件的现代型家庭和前瞻型家庭只占调查户的40%,而60%的家庭不具备学习型家庭条件。于是我们借助于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法规,并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等新闻媒体,通过举办培训班等形式,面向社会广泛开展家庭教育宣传。
通过现状调查、沟通与培训、行动指导、实地反馈等手段实现家教组织网络化,家教形式多样化,家教培训社会化,提高了教师、家长、学生对学习型家庭的认识,了解了多元化家庭的结构特点和学习型家庭的动力来源,实现由传统家庭到新型家庭的转变。
为保证课题的理论导向,经课题组编委的审议,学校于2007年初编撰了校本课程《新农村家庭》,作为课题研究试行读物。以农村家庭教育调查报告为依据,阐述了学习动机教育的利弊、原因及现状分析。从农村家庭教育的角度阐述了家庭道德教育、家庭法制教育、家庭文化教育、家庭修养教育、家庭卫生保健常识教育等内容。
2008年秋季,由于农村家庭时处农忙季节,为便于沟通交流,学校录制了《构建农村学习型家庭研究掠影》光盘,发放到每个家庭中,生动形象的学习型家庭教育案例给实验家庭提供了活教材。
2010年,实验组相继集结教师、学生、家长的学习案例、交流体会、活动掠影,编纂了《农村学习型家庭文集》、《农村学习型家庭影集》。2010年10月,学校为被评为优秀学习型的家庭颁发了证书。
2010年3月,课题组再次组织师生对辖区115户家庭进行摸底调查,其中传统型家庭9户,占调查户的7.8%,现代型家庭89户,占调查户的77.4%,前瞻型家庭17户,占调查户的14.8%。通过调查分析,我们惊喜地发现,具备学习型家庭条件的现代型家庭和前瞻型家庭占调查户的92%,比三年前的调查增长了52%。
转型后的学习型家庭成员都能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并具有自主的学习动机,家庭成员平等、民主、相互尊重。他们不仅重视知识的价值,更需了解智慧的本质,重视智慧的学习。而且,不少家庭购置了电脑、学习机等硬件设施,有的家庭还设有学习书屋。
二、 利用当地环境资源 传承发展地方文化
在青州西南秀丽的玲珑山下,坐落着一个明代的古村落遗址。这里青山叠翠,溪水潺潺,石屋林立,古木参天。每当春风拂面,则“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宛如一处幽静的世外桃源。这就是王府街道办事处的井塘古村,也是我校人文教育实验基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我们尝试着以综合实践课为依托,结合学生生活与古村文化、自然社会之间的联系,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指导,从不同学科、自然社会、民俗风情等方面入手,开发和利用有效的、能适宜学生认知水平的语文教学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青州的名胜古迹、博物馆、文物馆,参观社区的农贸市场、养殖场、种植基地等。通过报告会、演讲会、戏剧表演等形式,延伸、提升知识资源。
三、 利用传统节日 弘扬民族文化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素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著称于世,向全人类展现出东方智慧的无穷魅力。辉煌灿烂的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而且也是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学校把开展民族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作为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手段。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厚,留存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是中华民族精神、道德、情感、习惯等的重要载体。
比如,春节、中秋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家庭、团结和睦、文明礼貌的品质;元宵节反映了人们热爱和平,追求美好生活,乐观向上的性格;清明节反映了人们追怀先辈的寻根意识;端午节反映了人们悼念爱国先人的情怀和防疫健身的卫生习惯;重阳节反映了人们尊敬、孝敬老人的优良传统。
传统节日中的很多风俗习惯都反映了社会的道德、规范、礼仪等要求。如春节习俗中的“祭灶”、“祭祖”、“拜年”、“接财神”,清明节中的“扫墓”等都有严格的程序、规范、要求。重阳节(1989年被定为老人节)反映了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社会风尚。
对学生进行传统节日的教育,不仅仅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而且是进行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过传统节日可以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使同学们学到许多知识,学会方法,培养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过传统节日,参加踏青、放风筝、荡秋千、摘艾叶、喝绿色酸茶、登高等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体质;过传统节日,参加写春联、写福字、剪窗花、做彩灯、猜灯谜、吟诗等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审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陶冶美好情操;过传统节日,参加除尘等活动,可以培养同学们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技能。
结合传统节日,开展了全校大型教育活动。1.春节期间,组织书法兴趣小组,为村里60岁以上的家庭户写对联、送对联、贴对联。并组织学生积累春节童谣,开展节日童谣诵读比赛活动。
2.清明节期间,举行悼念革命先烈活动。2010年4月1日,别开生面的革命传统教育报告会拉开了序幕。井塘村的革命老战士——南下英雄吴英才讲述了自己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和南下解放海南的亲身经历给师生上了一堂真实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
3.消费日到来之际,为使广大师生了解公民应享有的消费权益,培养正确的消费意识,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开展“3·15”消费日维权教育系列活动。
4.母亲节组织学生开展感恩活动,助残日开展残疾学生艺术节活动。开展向孤儿学生献母爱活动,成立了“春蕾救助基金会”,发动全校师生及社会各界向孤儿学生捐款捐物送温暖。组织女教师和孤儿学生举行亲情结对结拜仪式。教师妈妈给结拜学生做一次热饭,洗补一次衣服,过一次生日,让失去亲情的孩子找回了母爱。“教师妈妈”的一针一线,一食一羹,给失亲学生送去了温暖。
5.国际劳动节组织学生走进田园开展亲农助农活动,教育学生尊重劳动人,珍惜劳动成果。
开展以乡土文化为主题的学生作品交流展示活动。如在五一、国庆长假后开乡土文化摄影展;暑假布置写游记、采风笔记的活动;寒假开展以乡土文化为素材的征文比赛等等。
通过以上的活动,学生对传统节日和当地乡土文化的有机结合有了更深的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热爱家乡的情感。
论文作者:常永智 邢文谦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18
标签:家庭论文; 学生论文; 传统节日论文; 学习型论文; 文化论文; 乡土论文; 学校论文; 《素质教育》2014年1月第143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