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安岳县第三人民医院 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目的:后路椎间盘镜与传统的腰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疗效及优缺点的比较分析。方法:采取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对76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治疗,并且将76例传统的常规开窗手术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根据JOA评分治疗组在术后的改善率为75.6%,对照组术后的改善率为72.1%,差别显示为P>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而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和住院时间等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两种方法的疗效差别不大,但是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的创伤更小,出血少,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都较少,适应症狭窄。
【关键词】后路椎间盘镜;开放手术;腰椎间盘突出症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12-0049-02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76例,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都处在32~62之间,平均年龄43.5岁。病程为1~120个月,平均病程16个月;对照组76例,其中男50例,女26例,年龄都处在30~75之间,平均年龄46.5岁。病程为1~120个月,平均病程17.9个月。患者腰椎间盘突出症都得到了影像学的证实,突出阶段与类型:治疗组有游离型36例和突出型40例;对照组有游离型31例和突出型45例。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的的俯卧位,腹部悬空与连续硬膜外麻醉,需要预先在标志区域做出定位,在腰椎后正中线患处旁0.5cm插入定位针,再经过X线摄像对定位针进行调整,对间隙作出确认,沿着定位针纵向切开皮肤1.5cm左右,载套入扩张管抵住间隙,最后是插入通道管,用自由臂加以固定。还需要进行的是将内窥镜装到通道管上,神经阻止与韧带、关节等都会显露出来。在术中若出现出血症状,可以使用双极电凝、明胶海绵、带线的小纱布球来压制,拔出通道管后要注入安可胶,放置橡皮引流条,缝合皮肤后手术完成。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手术方法,采取俯卧位,连续硬膜外麻醉,行全椎板切除或者半椎板摘除术。
1.3 术后处理
两组手术后的病人都按照常规注入抗生素,甘露醇或-七叶皂甙钠脱水, 激素静滴4d。治疗组术后1d可取出橡皮引流条,对照组术后2d取出引流管。两组在术后2d都可以进行直腿抬高的锻炼,4d可以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结果
152例患者采用的都是JOA评分系统,在术前、术后两周内都对下腰痛、腿部疼痛、麻木、直腿抬高、膀胱功能等作出系统评分,对术后改善的成果进行计算。两组患者伤口愈合时间没有明显差别,都没有神经根损伤、椎间隙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治疗组出现1例术后2d脑脊液漏,经治疗后5天后漏止。治疗组与对照组加以比较,患者的切口更小,住院与手术时间更短。治疗组在术后两周的改善率平均75.6%,对照组在术后两周的改善率平均为72.1%,其差别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P>0.05。
3.讨论
3.1 采用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的特点
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简称MED,是现代脊柱外科非常重要的一项进展,MED最早被应用于腰间盘突出症是在1997年,一经应用就被很多骨科医生接受。椎间盘镜通过利用特殊机械的工作管道,在显示屏下操作。采用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的优势是手术切口小,拥有更高的清晰度,利于恢复,减轻了患者的痛苦,使医疗人员和患者都更易接受。
3.2 后路椎间盘镜的优势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在深部强光源,大倍数放大下进行操作,拥有很清晰地视野,解剖结构易辨认,手术操作也符合骨科医生的习惯,方法容易掌握,并且可以同时进行侧窝或神经根管减压。后路椎间盘镜手术仅仅是对椎旁骶棘肌进行扩张,不会切除韧带,破坏脊柱后柱的结构,脊柱能够维持其稳定性,同时,术后下腰痛与椎体不稳等症状明显减少。采用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可以减少手术对神经根和马尾神经的干扰,比开放手术出血少,术后恢复更快更明显。放大视野之后,血管更加清晰容易辨别,也不会由于术中少量出血而影响手术操作,术者完善止血之后使出血量变小。MSD所形成的手术创口很小,完成手术3日之后即可佩戴腰围下床活动。做一些功能性的锻炼能够缩短住院时间,也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笔者分析152例腰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对其作出统计,治疗组在手术之后14天平均改善率为75.6%,手术时间为平均85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0ml,平均住院时间16d,出现脑脊液漏并发症1例。对照组术后14d平均改善率72.1%,手术平均时间120min,术中平均出血量120ml,平均住院时间25d。对统计结果作出软件分析,两组患者在术后14d平均改善率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而平均手术时间、出血量与住院时间都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手术适应症
突出部位包括外侧型和旁中央型,突出类型包括游离性、突出型,以及单阶段突出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这些都是采用腰椎间盘镜切除系统的手术适应症。椎间盘镜的设计就是为了切除椎间盘,适用于单节段椎间盘突出一侧,特别适用于游离型。最佳适应症是单节段突出大小不超过椎管50%或者没有明显突出,没有手术史的情况。在后路椎间盘镜技术的推出使用与器械改进后,很多学者都认为单节段的很多种椎间盘突出症都可以应用椎间盘镜技术。尽管其应用范围很广,但是还有很多情况不应采用,例如:中央型以及外侧型突出、年龄过大、小关节增生比较严重、椎间盘突出完全钙化等。
3.4 注意事项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口较小,创伤少,但是由于手术适应征狭窄,需要术者熟练的掌握手术知识与技能,对手术的定位要准确,微创手术切口小,周围视野缺少参考,术中必须要有X线拍片对其进行定位,在术中还需要及时使用双极电凝胶等来控制出血,以此保证视野清晰。尽管后路椎间盘镜技术有很大优势,但其仍不能代替传统的开放手术。
【参考文献】
[1]赵军,张天太,张磊,邓强,董万涛,赵继荣.后路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颈腰痛杂志,2008,01:49-51.
[2]杨晓峰.后路椎间盘镜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分析[D].南京中医药大学,2012.
[3]蒋正帅,蒋光明,陈明湖.椎间盘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0,35:5-6.
[4]陈俊柱,胡广健,张敏,李伟明,蒋佑升.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36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2,16:71-72.
论文作者:李卫东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9/13
标签:椎间盘论文; 手术论文; 术后论文; 后路论文; 平均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医生》2016年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