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_级差地租论文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与边际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边际论文,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F0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 1000—5218 (1999)01—0081—0086

一、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与边际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认为,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它所花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这个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2页。)。由于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不同生产者具有不同的生产条件,因此个别劳动耗费不同。为了说明社会平均劳动决定商品价值,马克思把不同生产条件大致划分为优、中、劣三等,并且认为,平均劳动耗费不是优、中、劣不同生产条件下各自耗费的个别劳动量的简单平均,而是由部门中占“相当大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劳动耗费来体现,所以,“市场价值,一分面,应看作是一个部门所生产的商品的平均价值,另一方面,又应看作是在这个部门的平均条件下生产的、构成该部门的产品很大数量的那种商品的个别价值”(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99页。)。 用占很大数量的个别劳动耗费作为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把它所形成的个别价值看作该产品的市场价值,这种方法是算术平均分析方法。马克思认为,在正常市场需求情况下,一般是由中等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量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量,因为此时中等条件下生产出的商品占“相当大量”;如果市场需求很强烈,劣等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占“相当大量”,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量;如果市场需求很小,则优等条件下生产的商品占“相当大量”,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时间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市场价值量。所以,不论哪一种生产条件下生产出来的商品“占相当大量”,在商品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改变的只是社会必要劳动耗费量。

有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上述分析除了平均分析方法以外,还运用了边际分析方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平均劳动时间只是对中等生产条件下所耗费的过去时间而言,而在优等和劣等这两种生产条件下,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不再是平均劳动时间,这时的劳动耗费量是边际劳动量,在极端条件下由边际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量。(注:潘勇《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自然资源的价格计量》,《经济研究》1991年第5 期;杨晨《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 )这种观点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曲解了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基本内涵。马克思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核心思想是,它是平均必要劳动时间,这一点不论哪一种生产条件下的商品占“相当大量”,从而这种生产条件下耗费的劳动时间成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不会改变。算术平均分析方法表明,不论是优等还是劣等条件下的商品占了大量,其个别价值即为或非常近似于平均值。第二,曲解了边际分析方法。边际分析作为一种数量分析方法,绝不是简单地指事物的边缘或界限。就边际分析而言,使用它必须要以一些必要的假设前提下建立起来的特定的函数关系为前提。设函数为y=f(x),则边际分析是指,x从某一定值开始连续做很小的变化时,y的变化。其中,x的变动量(△x)和由x变动引起的y的变动量(△y)分别称作x的边际增量和y的边际增量。边际分析所讨论的是因变量随自变量连续不断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它所测量的是因变量随自变量连续不断变化有什么样的变动率,这个变动率称为因变量的边际量,它用因变量的变动量(因变量的边际增量)和自变量的变动量(自

△y

变量的边际增量)的比率来表示。在上述函数中,y的边际量=──=

△x

lim △y dy

───=────把边际分析方法用于分析边际劳动,由于劳

△x→0 △x dx。

动耗费量变动和产量相关,它是产量的函数,设:L=劳动耗费量,Q=产量,则有函数L=f(Q), 这个函数关系建立的必要前提是生产条件既定,在这里,运用边际分析所说明的问题是,随着产量连续做小量变动,劳动耗费量有什么变化。所以,边际劳动量的概念只能从某一特定生产条件下的特定劳动耗费函数中、从产量和劳动耗费量连续变化的角度才能得出,它是指增加一单位产量所耗费的劳动量,即边际劳动量

△L

=───,或者是指当产量做微小变动(变动趋近于零)时,在每一产

△Q

△LdL

量上劳动耗费量的变动率,即边际劳动量=lim ───=───。显然

△Q→o △Q dQ,

在马克思的价值决定理论中,并没有对劳动耗费量变动进行上述分析,因此也就不存在边际劳动的概念,不存在极端条件下商品价值量由边际劳动量决定原理。

需要强调的是,边际分析不是用来说明谁量大或最小,或者谁是在边缘上,同理,边际劳动量也不是用来说明同一生产部门中不同生产条件下的生产者在生产中谁耗费的劳动量最大或最小,谁是处在生产条件的边缘上。边际劳动是对个别生产者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个别劳动耗费量连续变动规律的分析,它只对个别价值量变动的研究有意义,而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个别劳动耗费不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只有当个别劳动作为社会平均劳动被社会承认,作为社会必要劳动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在马克思看来,价值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劳动价值理论的意义在于揭示价值的这一本质。

虽然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没有边际分析,但是我认为,边际分析对价值理论分析也有意义,因为单位产品劳动耗费量不是总产量和总劳动耗费量的简单平均,随着产量的变动,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是不同的,这种差别和变动规律的分析必须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在社会必要劳动耗费时间既定时,每个企业如果能够不仅想办法追求按这一劳动耗费或者按低于这一劳动耗费的方法进行生产,而且注重研究产量变动对劳动耗费量变动的影响,找出使每单位产量耗费劳动量最低的产量水平(平均劳动耗费量变动规律取决于边际劳动耗费量变动规律),可以使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有一个更大的提高。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边际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包括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和资本积累理论。由于剩余价值是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之上的一个价值量,而资本积累又是剩余价值不断转化为追加资本的过程,因此,更容易使人们认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存在边际分析。

主张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运用了边际分析方法的人认为,马克思把剩余价值看作是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带来的价值增殖,那么从量上看,是可变资本在自身边际之外还带来一个增量,这个增加的价值量即为价值的边际增量,其来源是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创造出的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所以,价值增量表现为劳动力所创造的价值的边际增量。(注:杨晨《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 )这种观点存在着对边际分析方法的误解和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中一些基本关系的曲解两方面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两方面的问题,需要先回顾一下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生产问题的分析。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所要揭示的是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资本通过运动产生增殖,其基本数量关系为:G′=G+△G。其中,G为原预付资本总量,G′为资本运动后收回的资本总量,△G为原预付资本和收回资本总量之间的差额。究其源泉,△G 是一个既定的劳动力总量在使用过程中所创造出的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它是劳动者剩余劳动的产物,是剩余价值。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分析的暗含前提是:预付资本总量及其有机构成不变,劳动力使用量不变。

把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和边际分析比较可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不可能采用边际分析方法进行分析。从G′=G+△G来看, 不是一个特定的函数关系,△G 的产生不是由于某一和它相关的自变量变化所引起的,它只表现为超过G(原预付)的增加额,从本质上看, 它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决定的分配关系下,资本所有者付给既定劳动力的报酬低于其支出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而形成的,是既定劳动力的剩余劳动形成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和价值的边际增量以及边际价值量无论从形成过程、从引起它们的数量变动还是从它们的本质以及所体现的关系来看,都是完全不同的。如果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剩余价值生产问题,首先需要建立函数关系,由于价值量和劳动力使用量相关,因此有函数关系:V=f(A)。其中V=总价值量,A =劳动力使用量(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计算)。如若进行边际分析

△V

△V

dV

,边际价值量=───=lim

──=──

△A

△A→o △A

dL

,△V就是劳动力的边际增量带来的价值的边际增量。显然, 边际价值增量和剩余价值完全不同,前者是劳动力使用量既定前提下,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了一个超过自身价值的价值量。在这里,边际分析所说明的问题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连续追加劳动使用,总价值量有一个什么变动规律;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所说明的问题是,当劳动力投入量不变时,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

从资本积累理论看,依然没有边际分析。认为马克思在资本积累理论中运用了边际分析的人把剩余价值转化的追加资本看作是一个边际增量并把它等同于边际量,称为边际资本,认为对边际资本分析的意义在于,追加资本也就是边际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从而使总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利润率因此会趋向下降,所以,边际分析在资本积累理论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注:杨晨《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这种认识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第一,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后形成的追加资本可以认为是资本的边际增量(它不是边际资本,前面已经对这种区别做过分析),它由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量转化而来,但是,有边际增量不等于有边际分析。如果

总资本的边际增量

运用边际分析,那么,边际资本=──────────,它只说明,

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量

剩余价值的边际增量随着剩余价值量的变动,资本总量有什么变动规律,这种纯数量分析对资本积累理论毫无意义。马克思对资本积累理论的分析重要的是要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是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资本积累的动机是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要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新增资本而不是全部用于消费。围绕资本积累的动机和实质,马克思对数量关系所做的分析是,既定的剩余价值有多少用于资本积累,即研究决定和影响积累率变动的因素,它涉及到作为资本人格化的资本家追求不断增加的剩余价值的欲望、市场竞争压力、剩余价值率等多方面因素。在既定积累率下,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当积累率变动时,剩余价值资本化即资本积累量随之同方向变动,这种变动影响社会两大部类的生产,从而影响社会经济的增长速度。显然,马克思的资本积累理论绝不是一个剩余价值增量带来一个资本边际增量的简单数量关系。

第二,边际分析不能正确说明马克思提出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为此,需要看一看边际分析能够说明什么问题。首先,在一般利润和资本之间建立函数关系,一般利润函数为:=f(G),其中,=一般利润(平均利润)总量,G=社会资本总量, 对其进行边际分

d

析,边际一般利润量= ────=lim ──────=───────,它们说

△G△G→o △G

dG

明的是,随着资本投入量的变动,一般利润量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规律。这一结果和马克思的结论大相径庭。马克思认为,在资本积累过积中,由于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一般利润率有下降趋势,而不是每增加一笔资本所带来的利润量都减少,从而一般利润率随着资本积累一直在下降,因为资本主义经济活动中还存在着一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由于边际分析排除掉了这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所以,分析结果只能是,每增加一单位资本,由于其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所带来的一般利润率增量减少,从而一般利润率随着资本积累一直下降。照此推论,如果资本积累不断进行下去,一般利润量从而一般利润率随着技术进步从而社会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早晚会变为零,甚至可能为负数,这一结果背离现实,是非常荒谬的,因此不能成立。这说明,马克思提出的一般利润率趋向下降规律不能运用边际分析推出。

三、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边际分析

按照劣等条件下生产出的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是边际劳动量,由它决定的价值量是边际价值量的观点推论,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是由最坏土地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调节的(在级差地租理论中),因此,这个生产价格就是边际生产价格;再考虑绝对地租问题,由于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由最坏土地的产品的个别价值调节的,因此,这个价值就是边际价值。所以,马克思在地租理论中充分运用了边际分析方法。(注:潘勇《马克思的地租理论与自然资源的价格计量》,《经济研究》1991年第5 期; 杨晨《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 《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 )在前面我们已经否定了价值决定理论可以运用边际分析说明,因此,这里的推论不能成立,建立在劳动价值理论基础上的地租理论不能用边际分析来说明,在价值决定理论中说明的问题在这里仍然适用,不再赘述。接下来想要说明的问题是,不仅地租理论中不存在边际分析,而且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或社会价值实际上也不是由劣等地生产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的,也就是说,不论在级差地租还是在绝对地租理论中,都不存在边际土地(劣等地)生产的农产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社会生产价格或社会价值的关系。因为如果存在这种关系,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将在地租理论中破产。

在级差地租理论中,从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决定角度看,马克思认为它和工业品社会生产价格决定一样,其社会生产价格也是由占大量的产品的个别价值从而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但是,由于农业生产部门的特殊性及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状况,最终,在市场关系调节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调节。具体说,假定供求平衡,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占大量的中等土地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劣等地上的投资就不能获得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会放弃对劣等地的经营而转向经营工业品。由于劣等地退出耕种而较好土地又有限,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必然使农产品供小于求,农产品价格上涨。只有当价格涨到经营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劣等地因此加入耕作后,供求平衡,农产品价格上涨才会停止。这时,劣等地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调节社会生产价格,那些垄断了优等、中等土地经营权的农业资本家,由于他们的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调节的社会生产价格,能够获得超额利润,这部分超额利润形成级差地租实体。显然,这部分超额利润并不是农业工人的劳动创造的,它是农产品价格上涨的结果,是社会对农产品的过多支付,是对其他生产部门工人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分割。所以,作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对农业部门来说是“虚假的社会价值”,(注:中共中央马恩列斯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44页。)它只是一个价值实现问题。可见, 农产品的价值量仍然是由具有社会平均性质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农产品生产和需求的特殊性,农产品的价值量应当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级差地租理论作为劳动价值理论在分配领域的扩展,采用的仍然是平均分析方法。如果硬要把边际分析方法和边际劳动概念拉入马克思的级差地租理论(抛开对边际分析及边际概念本身的错误理解不说),必然会得出农产品的价值从而社会生产价值由最坏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个别价值(所谓的由边际劳动耗费决定的边际价值)从而个别生产价格(所谓的边际生产价格)决定的结论,这样,拥有较好土地的生产者获得的超额利润就是农业部门自己创造的。由于讨论级差地租时的基本假定是不同等级的等量土地上投入效率相等的等量劳动,所以,作为级差地租实体的超额利润不是农业工人劳动创造的,那么,它的唯一源泉就是土地的自然生产力,即好地的自然生产力高,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如此推论,将导致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在地租理论中的破产。

就级差地租Ⅱ来看,它的实体超额利润的形成和实质与级差地租Ⅰ一致,而且,级差地租Ⅰ是级差地租Ⅱ产生的前提。以级差地租Ⅰ为前提,在由最坏土地个别生产价格调节的社会一般生产价格不变前提下,等量资本追加投入到等量土地上,可以有劳动生产率不变、降低或提高三种可能。在这里,马克思着重说明的问题是,在这三种情况下,作为级差地租Ⅱ实体的超额利润如何形成,地租总额有什么变化。在对地租数量变动进行分析时,马克思感兴趣的是比较这三种情况下地租总额是增加、减少、还是不变。所以,他对投资增加带来的产量变动从而地租总额变动的分析,仅限于在等量土地上一次性追加一笔等量投资,然后和原有投资相比较看投资的劳动生产率变动对级差地租Ⅱ从而级差地租总额的影响,这种分析方法和边际分析无关。边际分析所要说明的问题是,在一块不变的土地上连续不断地做等量的投资变动,产量从而收益有一个什么样的变动,这种分析必须要以追加投资的劳动生产率不变为前提,这里被假定为不变前提的东西,恰恰是马克思在级差地租Ⅱ问题研究中一个重要的变量,因此,不可能存在边际分析。

在对绝对地租进行研究时,主张马克思在地租理论中运用了边际分析的人自然会从“边际生产价格”,中倒推出“边际价值”的概念,认为由于土地所有权存在必须交纳绝对地租,所以,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实际上是由最坏土地上生产出的农产品的个别价值调节的,这个价值是“边际价值”,它自然是由“边际劳动量”所决定。(注:杨晨《马克思的边际分析方法浅探》,《福建学刊》1995年第3期。 )这种看法更是不着边际。马克思认为,绝对地租产生于土地的资本主义私有权垄断和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资本有机构成。具体说,由于农业部门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使农业部门剩余价值高于平均利润,而土地私有制妨碍资本由其他部门自由转移到农业中,使农业部门的剩余价值不参加利润平均化过程,农产品因此按其价值出售,所实现的超过平均利润之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即超额利润构成绝对地租实体,这种超额利润在各级土地所生产出的农产品中都存在,它和土地的优劣无关,因此在这里,更不可能存在所谓的边际土地上的“边际劳动量”决定“边际价值”的关系。如果单是从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出发,由“边际生产价格”倒推出“边际价值”,那么,“边际价值”概念和劳动价理论相冲突,这一点已经在级差地租问题中进行了分析,那里对“边际生产价格”所做的分析同样也适用于“边际价值”。

收稿日期1998—06—12

标签:;  ;  ;  ;  ;  ;  ;  ;  ;  ;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_级差地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