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初步分析论文_刘倩兮

长沙市第四医院 湖南长沙 410006

【摘 要】目的:主要分析研究通过增强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继而在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中取得的良好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某医院2015年一年间的1500例输血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输血患者各750例。对照着的输血检验采取的是常规的做法,而观察组则实施质量控制的措施,然后对两组病患的输血安全性问题加以比较和分析。结果: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输血安全性进行分析,发现临床中在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上观察组比对照组要低,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在临床输血检验中运用质量控制的方法,不但可以减少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而且还有助于提升输血的安全性,因此值得大力推广。

【关键词】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输血安全

在临床上,输血是针对贫血或者失血过多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输血安全性的影响。众所周知,人类血液成分具有复杂性和个体性特点,输血者与受血者之间往往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不良反应,导致不能成功输血,从而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本文对输血检验中运用质量控制的效果展开了简单的分析,具体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选取某医院2015年一年间的1500例输血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输血患者各7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流程开展输血工作,而观察组则运用输血检验质量控制,对患者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和血型鉴定,并运用抗筛谱细胞和反应卡进行配血检验。通常情况下,输血检验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中的规定执行,细胞处理用 80万 U青霉素溶入pH值9.8的巴比妥缓冲液12 ml中。然后将1mlO型细胞加入其中,在室温条件下放置1h后,运用生理盐水进行洗涤并保存。同时,对观察组患者进行质量控制,即将供血者的血液情况和基本资料作为基本依据,检查和核对血液标签与包装袋,确定无误后,可以入库作为血液标本。在血液贮存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质量控制,尤其要对冰箱的温度进行合理控制,通常情况下,冰箱的温度控制在2-6℃,更好地保存血液标本。此外,为了保障输血的有效和安全,应该对受血者和供血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核对,并鉴定受血者的血型。

3观察指标。观察两组出现输血安全事故的情况,包括配血问题、职业暴露、输血前后消毒以及输血传染病问题,并认真做好记录。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安全事故发生率。观察组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病患输血不合理与输血不良反应评价

2.1输血不合理问题包括患者血袋破损、血制品污染、患者血型错误、血制品有絮状物或凝块、标本抽错等,对照组输血不合理366例,观察组输血不合理2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输血不良反应包括溶血反应、发热反应、过敏反应、循环超负荷等,对照组输血不良反应发生117例,加强阶段输血不良反应发生3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输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工作,也是抢救患者的重要措施,但是输血工作具有涉及面广、过程复杂以及环节繁琐等特点,不管某一环节被忽视或者出现问题,都会影响输血的安全和质量,所以良好的质量控制尤为重要。下面就从输血检验中的质量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两个方面展开对这一问题的 讨论:

1、输血检验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输血科管理制度落实情况、临床输血用血不合理比较,总结统计输血科在对照阶段存在的输血管理问题。具体问题包括有:其一,未能建立起完善的管理体系:医院输血科管理层没有建立起标准、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导致相关制度、法规落实不到位;其二,临床用血的管理与监督没有可操作性:相关的规章制度未能充分结合输血管实际工作,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的管理与监督效果不理想,可操作性明显欠缺;第三,管理文件适用范围窄:相关管理文件的又范围重叠,又有未覆盖,且无持续改进功能,导致管理文件的适用范围极窄;第四,工作人员工作不认真等:部分工作人员对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对本职工作比较敷衍,动力不强,导致管理效果不佳。

2、质量控制的措施

2.1医院输血科在加强阶段开始建立并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要求,确定输血科统一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适合医院自身的输血科的临床输血质量管理体系。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结构包括管理体系程序文件建立、管理机构设置、人力资源管理、仪器设备试剂耗材管理、室内质量控制与室间质量评价、网络信息化管理、实验室环境管理、临床输血过程环节的质量控制等内容,通过严格的规划与衔接,架构起系统、完整、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

2.2注重对质量的审核与持续改进。为保证输血科质量管理体系的落实情况,同时还需加强质量的审核与持续改进。通过质量审核,检查质量控制工作的完整性、核实质量体系的有效性,对各个环节、各项内容进行内部审核与管理评审,针对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解决。同时加强持续质量改进,通过定期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系统评审,识别潜在的问题,制定相适宜的加强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以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规范各种输用血记录、规范操作流程、提高输血疗效,进而有效预防未来差错的发生。

2.3安全性措施。实施标准化的交叉配血、血型鉴定以及血液标本采集是保障临床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保障临床用血合理、有效以及安全的一个基本前提,所以医护人员应该充分了解和掌握血型、血清知识,在临床工作中,不仅可以严格按照要求进行,还能保持严谨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预防各类输血安全事件,从而为输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提供保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的输血安全事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重视输血检验质量控制,能够使输血安全性得到有效提高。在临床输血工作中,血型鉴定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保障输血有效安全的检验方式之一,在实际的工作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RH血型。这种血型具有动态性特点,输血的过程中,容易发生溶血症,尤其是婴儿或者孕妇,出现溶血性贫血的风险较高。所以,输血前,应该加强RH血型鉴定,尤其是存在输血史和妊娠史的患者,从而确保输血安全;第二,ABO血型。在交叉配血中,ABO血型鉴定作为其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在鉴定的过程中,应该展开正反定型,采用相互验证的方法,确保鉴定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通常情况下,导致定型不合的原因包括反定型不合、血浆异常、蛋白质异常以及正定型异常。一旦出现上述任一不合情况,都应该重新鉴定整体性,确保输血安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临床输血检验过程中,运用质量控制措施,不但能够显著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输血安全性的提高,所以相关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加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容静怡.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探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19(23):133-135.

[2]王庆阳.输血医学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中国卫生质量管理,2013,17(25):185-187.

[3]周雪蓉.浅谈医院输血管理与输血安全[J].中外健康文摘,2014,11(26):268-269.

[4]郭海宁.血型实验室的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及安全分析.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18):189-190.

论文作者:刘倩兮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  ;  ;  ;  ;  ;  ;  ;  

输血检验的质量控制与输血安全性初步分析论文_刘倩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