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战略论文,社会主义国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0)04-0024-04

自从工业革命造成世界市场以来,各国就不能不在同别国有着种种联系的状况下制订自己的总体发展战略。世界上最基本的总体发展战略有两种,这就是工业先进国采用的“领先战略”和工业落后国采用的“追赶战略”。

世界市场从一建立,就是由工业先进国控制的,它们实行的“领先战略”就是:利用自己在科技、资金和管理上的优势,尽力遏制工业落后国的发展,以保持自己在世界市场上不断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率的垄断利润和高投资回报。工业落后国不能控制世界市场是显然的,它们被迫采取的“追赶战略”就是:千方百计加快发展速度,缩短同工业先进国之间的差距,力求摆脱在国际贸易中所处的受剥削的不利地位。可见,采用“领先战略”还是采用“追赶战略”,不是由主观意愿,而是由实力对比决定的。他们常用的“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概念,就是用来区分工业化程度高、综合实力强的国家群体和工业化程度低、综合实力弱的国家群体。

工业先进国要保持领先地位,就必须保持甚至拉大同工业落后国之间的差距;而工业落后国要摆脱落后地位,就必须缩小以至消除同工业先进国之间的差距。扩大还是缩小这种差距,始终是世界经济与政治斗争的主题,而斗争双方所采用的“领先战略”和“追赶战略”自然也就成为两种最基本的国家发展战略。

在工业先进国与工业落后国之间的斗争之外,工业先进国之间或工业落后国之间也有斗争,这种同类国家间的斗争虽然不如两类国家间的斗争重要,但因为这种斗争要求两个或几个实力接近的国家在短时期内决出胜负,以抢占先机,其激烈程度比前者有时尚有过之。我们可以把短期争胜的战略名之为“争先战略”。虽然工业落后国之间为争夺局部地区的经济政治利益而时常采用“争先战略”,但我们感受更深刻的是工业先进国之间在全局利益争夺中采用这种战略。而世界最强国之间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斗争所采用的“争先战略”,实际上就是争霸战略。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列强争霸引起的,二次大战后40多年的“冷战”也是美苏争霸造成的。

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我们找不到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应该采用哪种发展战略的明确答案,但他们显然认为应该采用“领先战略”。因为那个时代的历史条件决定了,“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注:马恩选集(第一卷)[M].第221页.)这就使他们做出了社会主义将首先在几个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工业国中取得胜利的判断,即“数国同胜论”。这样,社会主义国家就“支配了资产阶级时代的成果,支配了世界市场和现代生产力,并且使这一切都服从于最先进的民族的共同监督”,(注:马恩选集(第二卷)[M].第75页.)也就是采用“领先战略”,以所控制的世界市场为武器,迫使落后于他们的资本主义国家屈服。

然而,随着世界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社会革命的条件发生了变化,最先建立了社会主义俄国和后来的东欧、中国,都不是工业先进国,甚至不是工业国。而“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使用蒸汽发动机的机器工业,自己不能满足(哪怕是大部分)自身对工业品的需要,那末,它现在在各文明民族中就不可能占据应有的地位。”(注:马恩全集(第38卷)[M].第305页.)列宁已经认识到了革命后的俄国不可能采用“领先战略”,因为“没有大机器生产,没有比较发达的铁路网和邮电网,没有比较发达的国民教育网,无论哪项任务无疑都不可能在全民范围内系统地得到解决。”(注:列宁文稿(第3卷)[M].第47页.)共产主义“只有建立在现代技术基础上的大工业机器的一切脉络真正布满俄国无产阶级国家的时候,才算有了保证。”(注:列宁全集(第31卷)[M].第381页.)从这样的认识出发,列宁在1917年就明确地指出:“战争是铁面无情的,它斩钉截铁地提出问题:或是灭亡,或是在经济方面也赶上并且超过先进国家。”(注:列宁选集(第3卷)[M].第169页.)斯大林在1931年论述了“落后就要挨打”的规律后,再次重申列宁的这一“赶超”思想。(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第272-274页.)

请注意,这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列宁和斯大林主张“赶超”是不是意味着采用“追赶战略”?“赶超”和“追赶”虽然仅一字之差,但含义可以完全不同。如果把重点放在“赶”字上,就是“追赶战略”;如果强调的是“超”字,就表明采用的是“争先战略”。当然,追赶的目的也是有朝一日超过去,但以之命名一种国家发展战略,就是说要长期立足于从后面追赶的地位,要有几代人上百年的长远打算。相反,采用争先战略的主体国家可以是比对手先进一些,也可以是落后一些,总之差距不能太大。如果是相对落后一些的国家,也应该有在短期内赶而超之的可能性,所以他们即使追赶也是短期的追赶,并不做长远打算。承认了这两种战略之间的这种差别,我们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出苏联在国家发展战略上究竟是作何选择了。列宁在1922年初指出,“在恢复大工业方面必须尽速和尽可能地取得巩固的成绩……”(注:列宁选集(第4卷)[M].第586页.)列宁在这里说的是“恢复大工业”,这和立足于发展的超越显然不同。但如果把这段话里的“尽速”和前文所引“赶超”思想联系起来,就可能得出采用短期超越的“争先战略”的结论。斯大林的思路似乎就是这样的。他在1931年2月说过这样一段话:“你们愿意让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被人打垮而丧失独立吗?如果你们不愿意,那么你们就应当在最短期间消灭它的落后状况,并且在它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展开真正的布尔什维克的速度。别的办法是没有的。正因为如此,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夜说:‘或是灭亡,或是赶上并且超过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注:斯大林选集(下卷)[M].第272-274页.)在这里,斯大林已经把列宁没确定期限的“赶超先进国家”同其恢复大工业的“尽速”要求结合起来,又把列宁对速度的强调变为时间上的表述,他在先说了一个“在最短期间”后还嫌不够,又加了一个“在十年内”。这样,一个“争先战略”的面目已经勾画得相当清楚了。斯大林在此两年后的一段话中再次表达了同样的思想。1933年1月,他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总结》一文中写道:“苏维埃政权不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工业的基础上,只有不仅不逊于而且过一个时候能够超过资本主义各国工业的现代大工业才能成为苏维埃政权的真正的和可靠的基础。”(注:列宁主义问题[M].第446页.)这时,“赶”字已经不提了,而强调了“超过”;时间表述上“不能长久地”、“过一个时候”的提法,也反映了一种急迫的心情。

如果冷静客观地分析,以当时苏联的工业水平、国家实力和世界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力量的对比,应当立足于长期打算,采用“追赶战略”是恰当的。但可能是在感情上不能接受“社会主义国家要在一个长时期里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结论,也可能是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只为社会主义国家设计了“领先战略”,所以,以斯大林为首的苏共中央似乎根本没考虑过采用“追赶战略”。

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导致了严重的后果,说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因此而败也不为过分。为了能在短期内赶超资本主义工业先进国,他们采取片面强调重工业的发展、抑制人民的消费需求、对农民实行义务交售制等等杀鸡取卵的政策,虽然在一段时期内造成了高速发展的假象,但也造成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失调,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伤,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等严重内伤。尤其是“冷战”时期苏联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强行同美国开展核军备竞赛,把经济元报一步步耗尽,终于导致了苏联的解体。这种急于求“先”的做法,就象用短跑速度跑长跑一样,暂时看起来速度是快了,但却不能持久,只能在体力拼尽后壮烈地倒在跑道上。

新中国建立之后,也面临着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问题。今天回头看,形势很明显,以中国当时经济发展水平之低、国力之弱,只能采用“追赶战略”。但当时我党还缺乏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经验,又不能从马列经典中找到答案,所以基本上是照搬苏联的做法,也采用“争先战略”。

我们回顾一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的几件事,就可以看出我国当时怎样进行了这种战略选择。第一件事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过程的突然提速。我党原定用十五年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毛泽东在1953年6月的一次谈话中曾说:“党的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要经过三个五年计划,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个五年计划就是十五年。一年一小步,五年一大步,三个大步就差不多了。基本上完成,不等于全部完成。”(注:毛泽东选集(第5卷)[M].第87页.)但是到了1956年初,急于求快的思想在党中央占了上风,于是做出了1956年底在农村基本建成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城市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布置,使原定十五年“基本上完成”的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只用了四年就全部完成了。

第二件事是1957年苏联提出了十五年赶超美国的目标后,我国轻率地提出了十五年赶超英国的目标。1957年12月2日,刘少奇《在中国工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代表中共中央致祝词》中说:“在15年后,苏联的工农业在最重要的产品的产量方面可能赶上或者超过美国,我们应当争取在同一期间,在钢铁和其他重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那样,社会主义世界就将把帝国主义国家远远地抛在后面。”(注:人民日报[N].1957年12月3日.)毛泽东更是直截了当地讲:“10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英国,20年或稍多一点时间赶上美国。”(注:毛泽东经济年谱[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年版,第411页.)这就是所谓“超英赶美”。要在这样短的时间内赶超这样强大的对手,这是典型的“争先战略”,上述两段话可以看成是我国确定“争先战略”的宣言。

第三件事是1958年的“大跃进”,尤其是全民大炼钢铁。1958年8月末,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召开扩大会议,做出钢产量比去年翻一番的决议,即由1957年的535万吨提高到1958年要完成1070万吨。9月1日的《人民日报》社论强调:“毫无疑问,实现钢产翻一番,不但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都有伟大的政治意义。人们将会看到:社会主义制度较之资本主义制度有多么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可以看出,大炼钢铁是同资本主义“争先战略”的具体实施,政治的考虑是第一位的。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速虽然与“争先战略”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由此开始出现的急于求成的浮躁情绪,无疑影响了我党冷静客观地判断形势。“超英赶美”口号的提出,既有盲目模仿苏联的因素,也反映了当时我们没能正确地认识自己的实力,错误地选择“争先战略”就不可避免了。既然要在十几年就“超英赶美”,一年内使钢产量翻一番就不得不然,以致不惜砸锅炼铁,全民动员。国家发展战略选择的失误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苏联如此,中国亦然。大炼钢铁的结局人所共知,也无须多说了。

三年困难时期过后不久,中国又陷入十年动乱,这样,“中国社会从一九五八年到一九七八年二十年时间,实际上处于停滞和徘徊的状态,国家的经济和人民的生活没有得到多大的发展和提高。”(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237页.)连国家的发展都谈不到了,更别提发展战略的选择了。

物极必反,“文化大革命”“看起来是坏事,但归根到底也是好事,促使人们思考,促使人们认识我们的弊端在哪里。”(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172页.)“超英赶美”的目标自然是没达到,国民经济却到了崩溃的边缘,我们到底错在哪儿了呢?这是整个民族的思考。随着真理标准大讨论的开展,随着党中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定,我们终于认识到自己同西方资本主义工业先进国的差距不是打一个冲锋、搞两次会战就能消除的。

冷静地思考,科学地总结,使我们得出了符合实际的结论。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首次提出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在初级的阶段”,第二年邓小平同志又讲“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10页.)中国的社会主义要有一个很长的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初级阶段的思想,在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报告中得到了系统阐述。报告指出:“在中国这样落后的东方大国中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我们的情况,既不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也不完全相同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书本不行,照搬外国也不行,必须从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可以看得出,这一认识是在总结了以往的诸多教训后得出的,真可谓来之不易。有了这个认识,报告就明确地讲“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而且,“从五十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里,我们不但承认了自己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落后,而且认为这种落后地位至少会持续百年,这就等于承认我们将长期处于追赶地位,自然也就等于选择了“追赶战略”。

我国“追赶战略”的具体化,就体现在邓小平设计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上。1984年和1987年。邓小平两次提出,1980年到2000年的前两步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达到小康水平。“如果从建国起,用一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的发达国家,那就很了不起!”(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第383页.)现在,我国已经完成了前两步战略设想,改革开放20年的巨大成就震惊世界,这使我们对中央第三步战略设想的实现充满了信心,也证明了我国发展战略选择的正确。

前苏联始终没有放弃错误的“争先战略”,尽管一度很接近美国,却不但不能超过,反而拖垮了自己,终致分崩离析,70年的社会主义事业毁于一旦。我国试图采用“争先战略”的时间并不长,后果却相当严重。当这一战略难以为继后,又陷入灾难性的十年动乱,曾经面临着比前苏联还困难的局面。幸运的是,我党及时总结经验,重新进行自我定位和战略选择,避免了一场亡党裂国的惨祸。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采用“追赶战略”并且进行理论总结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是我党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情况相近的国家具有示范作用。我们自己对这一战略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并在实践中不懈地坚持,显然是极为重要的。

【收稿日期】2000-09-20

标签:;  ;  ;  ;  ;  ;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战略的选择_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