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_政治论文

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_政治论文

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角色论文,政治论文,教师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以令世人瞩目的迅猛之势在全国顺利推进。此次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是不仅课程体系有了大调整,而且反映出教育思想的革命性变化:通过课程改革促使教师的教育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根本转变。新课程的教育理念、结构以及评价方式对我们每位政治老师都是一种挑战。

一、教育观念上的挑战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这意味着上课不仅是教师传播知识,而且是师生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基于以上认识,当前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学科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师则应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上帝。

多年来,政治教师早已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了适应新的课程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由过去的学科本位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在教学中,不仅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更要坚持以人的发展为本,构建全新的思想政治课教学模式。

(一)以学生为本,就要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长期以来我们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更是绝对权威。新课程要求教师从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下来平等地参与学生的研究,成为“平等中的首席”。政治教师尤其要克服“我讲你听”“我问你答”的单一教学模式和将理论观点强加给学生(硬性灌输)的做法,课堂上要鼓励学生就学习中的有关问题与老师争论、探讨。通过教学中情感的交融,在和谐的气氛中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

(二)以学生为本,就要注重学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哲学思维告诉我们,世界上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已形成统一的模式:复习旧课→导入新课→讲述课文→提问巩固→布置练习,少有变更。备课用一种模式,上课用一种方式,考试用一把尺子,评价用一种标准。这样做,只能把千姿百态、风格各异的学生“培养”成一种模式化的人。课程改革呼唤教育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比如,在课堂教学中,设计各种问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作答;在教学形式上,要用集体授课与分组讨论、自学与辅导、收集资料与课题研究等多种形式;在活动安排上开展一些时政新闻发布会、课堂辩论赛、社会调查、角色模拟等丰富多彩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能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让不同的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让我们牢记陶行知先生的教诲: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三)以学生为本,就要热爱每个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的全部奥秘”。只有“把自己的心献给孩子们”(苏霍姆林斯基语),才能沟通师生双方的感情,在师生之间架起信任和理解的桥梁。日本一家报刊,对上千名学生调查后发现,有52.8%的学生希望教师温和、可亲,具有爱心;仅因为渊博知识而喜欢老师的只占31.1%。由此可见,在教师的素质中,师爱占了很大的比重。有时,师爱比渊博的知识更重要。爱如春雨,不管滋润了哪一位性格不同的学生心田,都会产生巨大的效应——使学生看到自身的价值,产生向上的力量,进而自励进取。

那么如何更好地体现这种师爱呢?最基本的就是尊重和信任学生。在一次课题研究的调查中我发现有学生这样写道:“我们希望老师对我们有礼貌,我们也是人。”即学生要求教师尊重他们的人格。无怪于有人曾说,真正有生命力、跨世纪的学校,是尊重人格的学校。

二、教学习惯上的挑战

以往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学生当做接受教育的被动者,课堂上讲什么、怎样讲,讲的深、广、多、寡,对学生的要求等等,主动权始终在教师手里。尽管现已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但是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深层次上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这种传统教学观的稳定性,除了因为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教出发、容易被教师接受,还因为教师视知识的传播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且教学存在着明显的可操作的程序化。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进入程序教学,有的教师干脆抄一些现成的教案进行教学。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教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渐渐地丧失,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将会泯灭。

新课程倡导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标准也相应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老先生说的:“最要紧的是看学生学习,而不是看老师讲课。”新课程要求政治教师更加注意与学生情感的交流,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与学的任务,注重教学过程中师生信息的交流,更加注意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去追求知识,学会学习。

“重结果轻过程”,这也是传统课堂教学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也是一个十分明显的教学弊端。所谓重结果就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结论和教学的结果,而忽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课只是一种形式上走捷径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现成的观点,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定义,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

高二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基本规律:人的认识过程是一个由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有两次飞跃。第一次飞跃是“感性认识→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得出重要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理性认识→实践”,就是把掌握知识应用于实际过程。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此看来,过程是不可省略的。压缩或忽略学生的思维过程,直接让学生得出结论和抄背前人提供的答案,这种舍本求末的做法,必然导致政治课教学中死记硬背的存在。

三、教学情景的挑战

课程资源是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教材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以至于人们常常误以为教材就是惟一的课程资源,一提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就想到订购教材、编写教材。新课程的实施将导致新的课程因素的出现,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使课程变为一种动态的过程。

新材料、新观念、新情境是思想政治课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标志,理论联系实际又是政治课生命之所在。作为学校的一门德育课程,政治课若脱离了社会生活实际,脱离了学生实际,有意回避一些现实中的焦点或敏感问题,泛泛而谈,学生就会认为教师在说教,不仅课堂教学没有生机,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由于传统思想政治课程资源的单一性,即统一内容、统一教材、统一考试、统一教参、统一标准,致使全国同年级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如出一辙,教师依赖教科书和参考书,或多或少地丢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由于忽视了地域的差异、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学生的个性差异,这种单一的思想政治课教学难以收到实效,使我们学校的德育显得苍白。

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科书不再是惟一的课程资源,教师应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引导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环境,去学习和探索。目前可供利用的资源有这样一些:一是校内的课程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及实践基地;二是校外资源,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工厂、农村、部队、科研院所等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三是信息化课程资源,如校内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广播、报刊、电视及校内外网络资源等。新课程需要政治教师要具有一定的课程整合能力、课程设计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会“编”书。

四、新的学习方式的挑战

走进课堂,我们不难发现,大部分的思想政治课教学仍以讲解为主,沿袭着“讲解——接受”模式,很少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与实践来获取知识,得到发展。学生的学习被限于概念、原理、政策、法律条文以及“该怎样做的大道理”中,不管喜欢不喜欢、需要不需要,机械的记忆是第一位的,学生的精神世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课堂教学缺乏应有的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改变原有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政治教师要通过研究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实践性学习等多样方式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并努力探索相对应的教学方式。

(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和条件,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法。思想政治课实施研究性学习,要求我们教师一方面在学科内加强渗透与指导,通过政治课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的学习,给学生提供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法;另一方面,从学科内拿出一定时间(或结合综合实践课)面向全体学生集中进行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如何提出问题、制定研究方案,如何设计研究方案,怎样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努力帮助学生改变原有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

(二)实践性学习。新修订的《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强调“社会实践活动是本学科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规定初中至少有20%的时间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通过学生亲历实践活动,通过学生自主选择,动手动脑,探究发现问题,获得直接经验,培养锻炼实践能力、行为品质和科学精神。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把活动课的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通过活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有关的知识初步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以及尝试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同时,课程标准要求广大师生要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充分认识到“活动”课是不同于原有“传授→接受”式教学模式的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具有开发性、实践性、探究性等多种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的诸种能力。

(三)体验性学习。新课程还强调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如,讲市场经济时,可让学生收集一些过去的票证,如布票、粮票、油票、副食品票等,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五、信息技术的挑战

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的不断突破,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教育领域,一方面,以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已对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新的挑战,尤其对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提出了新要求。将思想政治课与信息技术进行有效整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崭新课题。

因此,《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政治教师必须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并能为教学实际服务。

信息技术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脑、网络等多种现代化设备,用它们创设丰富的色彩、声音、图像、文字,生动、科学地传递大量信息,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开阔学生视野,促进学生思考;有利于设计和演示科学有趣的板书和素材,供学生复习和练习;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从而帮助学生领会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和原理,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六、对知识储备的挑战

虚心好学、学而不厌,应是政治教师的基本美德和素养。列宁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我们目前正处在全面改革开放时期,社会发展的新环境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思想和学习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这就要求我们政治教师发扬“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以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实际的需要。

人们常说,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而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教师的知识储备又是一个挑战。因为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选择的课程可能不是教师规定的,探究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可能是教师始料不及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只需懂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就能胜任工作的状况,在新课程逐步实施过程中已显示出不适应性,教师即使有一桶水,也不能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可见,政治教师必须成为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与广博的文化科学知识相结合的复合型教师。知识大厦没有顶梁柱不行,但只有顶梁柱而无周围墙壁,大厦仍只是一付空架子。政治教师有广博的知识,讲课就会深入浅出、旁征博引、纵横捭阖、妙语连珠,把学生引入知识的殿堂,不仅满足学生的求知欲,而且有助于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时至今日,新课程需要教师的知识储备已不是一桶水,而应是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

标签:;  ;  ;  ;  

新课程对政治教师角色的挑战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