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阅读教学论文_乔林梅

立足阅读教学论文_乔林梅

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镇第一中学

还记得那个风靡了整个世界、缺一口苹果的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吗?他有如过山车般传奇精彩的人生让我们唏嘘不已,他运用独特的创新思维,力挽狂澜将苹果公司打造成了全球版的顶级神话。智能时代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而人才的主要标志不是完美而是创造。于是顺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国家教育部对我们的课程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改革措施。

现代教育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发展的核心,更加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张扬,同时也提出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创新、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其学科素养关注了国语的工具性和思考性;侧重了国文的思想性和文化性;注重了学生的概念程序能力和策略创新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也提出: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与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文现象和文字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经验,提高语文儿运用的能力,增强思维的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帮助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让学生具有思辨性的阅读与表达,是发展其逻辑思维,辨别是非善恶,提高理性思维水平的最佳途径。思维决定行动,我立足于阅读教学大胆实践,终于打开了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一扇小窗。

一、巧设问题,让学生辩中开花。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疑难是思想的第一步。——程颐

再次执教《智取生辰纲》,熟悉的感觉扑面而来。找出曾经的教案、课件,发现当初仅仅对吴用的“智”、杨志的“失”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从而得出人物形象,总感觉缺少了点味道。如何引导学生真正进行深层次阅读,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且由选读走向整本书阅读。我辗转反侧、琢磨掂量,于是对教学设计做了如下改变: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一)、学生跳读,结合文本搜寻杨志之“智”。

(二)、分析杨志丢失生辰纲的原因。

(三)、采用回放的形式即如果让杨志总结经验后重新押送生辰纲,他们就一定不会丢失生辰纲吗?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可以说让我的这节课别有洞天。第一问打破了常规,让学生感受到了杨志身上的“英雄气”——做事精细,考虑周全,有勇有谋。对杨志有了一个正确的认识。第二个问题让学生感受到了,杨志虽然是英雄但也有自己的缺点——脾气暴躁。再就是若没有精诚协作的团队,即便是英雄也是做不成一件大事的。而第三个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你争我辩的场面异常激烈。中间我又插入有关生辰纲和宋代官员俸禄的解说,再加上原文杨志的语言——如今闪得俺有家难奔、有国难投,待走哪里去?不如就这冈子上寻个死处!作者的评价——断送落花三月雨,摧残杨柳九月霜。此时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层次的阅读与思考——那些英雄有谁愿意背上“贼寇”之名,他们都是被逼上梁山的,因为当时的他们生活在一片没有出路的天地里。

课堂上用问题打通学生的阅读与思维,由一个典型的故事探寻到小说背后的社会环境,其唤醒了学生内心的触动,让学生不在浅阅读里徘徊,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有意义的课堂。所以好的问题能吹皱一池春水,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诱发学生的思维兴趣,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优化教学效果。

上课前精心设计问题,目的是培养学生形成预期的思维。而课堂中的生成问题,会让师生产生意想不到的思维火花。这也就是《礼记》中所言的“教学相长”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学习了李白的《行路难》、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苏轼的《水调歌头》,同学们都能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三句话当中体会到三位诗人豁达乐观之情。当时,我的脑海中突然跳出一个问题——为何不让学生借此品味一下不同人表达统一情感与心态的细微差别呢?于是我顺势提出了一个问题——豁达是他们三个人的共同点,但当我们读其诗时,是否能够感受到不一样的豁达表现呢?

我又给学生补充了有关李白、刘禹锡、苏轼的一些生活小故事作为引领,让学生感知他们的不同性格。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们开始反复诵读咀嚼那三句经典之作,思考与讨论也达到了课堂的高潮。展示环节一个女生做了非常到位、精彩的总结——李白本身就有一颗激荡的心,因此他选择的意象给我们一种朝气蓬勃的感觉,他应该是一种年轻人面对困境时的豁达心态;刘禹锡是经历坎坷与沧桑后发出的感慨,这应该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人展现出来的豁达心态;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个“但”字让我读出了中年人那一丝丝淡淡的无奈的豁达之情。

一个课堂中生成的问题,让学生懂得了“文如其人”的内涵;懂得了在同样的写作主题中,要形成不一样的烟火;懂得了生活亦是如此,我们要力求过属于自己特有的人生。我想这才应该是语文课堂的魅力的体现——让学生在问题中学会思辨,从语文中学会生活。

二、替换关键意象,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善于反思、学会学习等十八个要点,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至关重要。

在执教陶渊明的《饮酒》时,我精心设计的两个问题引发了学生一个精彩的小型思辨会:

(一)、“采菊东篱下”,可见诗人对菊花情有独钟,自然界那么多美丽的花朵,诗人为何偏爱菊花?经过小组一番讨论后,学生有了如下精彩纷呈的回答:

生1:周敦颐的《爱莲说》中言明:菊花是隐逸者,而陶渊明生活在僻静之地,远离官场纷争就是想过一种隐逸生活,他们有相似之处,所以诗人对菊花。

生2:百花在春天盛开,秋天百花凋零,而唯独菊花盛开,它很有个性,不与百花纷争。

生3:那梅花还在隆冬时节开放呢,他也很有个性啊,为什么诗人不喜欢它。

生4:白雪之中一束红梅,它过于娇艳了,虽有傲骨,一身高洁,但让人没有飘逸的那种感觉。所以我觉得,菊花更适合陶渊明。

师:文人偏爱一种动植物,是因为他们常常由此物联系到了自身的志向,他们代表着一类人的品质。如:周敦颐独爱莲,是因为莲出淤泥而不染。花中四君子——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高洁志士的象征)兰(空谷幽放,香雅怡情,世上贤达的象征)竹(潇洒一生、清雅澹泊,谦谦君子的象征)菊(凌霜飘逸、特立独行、不趋炎附势、世外隐士的象征)。而在东晋那个混乱的年代,陶渊明以菊明志,展现了自己做人的准则。

(二)、“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中飞禽走兽颇多,我们将其改为“山气日夕佳,狮虎都归穴”……为何诗人偏偏选择了“飞鸟”这一意象?学生依然在思考之后,有了自己独特的思维。

生1:“飞鸟”自由翱翔于蓝天,它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

生2:“狮虎”喜欢争斗,让我联想到了朝廷中各级官员的互相争斗,而飞鸟不受拘束,不与人纷争,更符合于诗人的情感。

正是由于学生的精彩表达,才有了我这样的即兴总结:“飞鸟”它代表一类人的志向,同时让我们联想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景象,它可以飞出这片山林,翱翔于更广阔的天空,它是自由的,而这也是诗人所向往的生活。

看着这美好的景象,诗人的心沉静了下来,他终于悟到了他一生的忙碌都是在寻找一种美好、闲适、宁静的生活(心中的桃花源),而在这纷乱的时间,他却无法用言语去表达这人生真谛,于是写出了——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此刻,唯有心灵的影子与诗人相伴,坚守那份初心。

将自己的智慧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这样才能融入到学生中,及时捕捉他们的阅读体验,敏锐机智的生成问题并发现其生成内容的潜在价值,从而引发学生的思维,促进自己的教学成长。

三,删减词语、变换停顿,引领学生的思维发展。

智能化信息时代需要的是多元化思维的人才,我们的课堂应该让学生“站着”听课,让学生对别人的观点进行消化吸收,使之成为自己成长的营养,而并非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湖心亭看雪》可谓古今描写西湖“最漂亮的文字”,如何打开学生思维,将描写西湖美景的文字融入其心灵深处?在课堂中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张岱描写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我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为抓手,围绕“与”字进行了两次变化,一次对比:

A、将“与”去掉变成“天、云、山、水,上下一白。”

B、将原句改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C、将原句与“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对比阅读。

整节课学生们在愉快地诵读和思考争辩中度过。在“与”字是否去掉换成顿号的问题上,学生就发生了较小的分歧,但经过争辩后最终达成统一:顿号虽有连接的感觉,但“与”字更能把那种无缝对接、苍茫迷蒙的整体美体现的淋漓尽致。

同时第三个问题的争论也将思考氛围推向了课堂高潮。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热烈讨论,体会出了这两句话作者不同的用意:“天与云与山与水”不顿,作者是为了表达大雪三日天地浑然一体的壮观与和谐。“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顿,是为了表达景物的特点和作者想与美景与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情感,这一句的顿起着强调作用。

此时此刻,在“顿”与“不顿”之间,学生们的思维已渐入佳境,他们享受着张岱精炼语言带来的独特与充实;享受着自己深刻思考带来的新奇与灵动。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真正引领学生合理化的进行多元感悟,让他们感受到语文的真正魅力,从而爱上语文。

闲敲棋子落灯花,课堂上学生思绪飞落,功在教师“闲敲棋子”的匠心与匠力。闲敲绝非懒散,更不是随意,看似闲敲实乃细推。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在文本阅读与教学设计上下足功夫,我们的课堂才会有灵动一击,才能更好的让学生思维飞扬。

论文作者:乔林梅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5

标签:;  ;  ;  ;  ;  ;  ;  ;  

立足阅读教学论文_乔林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