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盗窃犯罪心理分析论文_李爽

大学生盗窃犯罪心理分析论文_李爽

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与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系 北京 100083

摘要:盗窃罪(crime of stole)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更被社会寄予厚望。但近年来,大学生群体的盗窃犯罪率却呈现上升趋势,已经严重影响了校园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大学生违法犯罪背后的心理因素各不相同,探讨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和心理特点,对新时期大学生盗窃犯罪的预防和惩治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盗窃犯罪;心理

一、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

我国高校普遍存在的人文精神缺失和法制教育观念滞后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对他人权利的漠视和法制观念淡薄。近年来,大学生盗窃犯罪现象愈发频繁,犯罪人数日趋增加,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

盗窃公私财物犯罪一般占全部犯罪案件中的50%以上。根据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做的调查显示,盗窃犯罪则在大学生犯罪案件中约占70%。据高校比较集中的北京、上海等地的调查,1987-1997年间,盗窃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个别高校高达60%-70%,与其他类型的犯罪相比较,遥遥领先位居第一。

虽然目前尚未有对大学生盗窃犯罪成上升趋势的权威和直接数据证明,但随着大学生犯罪总量的上升、盗窃犯罪所占比重越来越高等数据间接地证明了这一判断。

二、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特点分析

现阶段大学生盗窃犯罪具有以下特点:

1.大学生盗窃的目标呈现多样性。通过对当下披露的各类案件分析显示,大学生盗窃除了钱物、珠宝等传统的财物外,还将目光转现金券、电子券以及高科技电子设备等。可以说盗窃的目标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的越来越快。

2.犯罪大学生的主体多元化。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办学层次及规模各异的高校逐渐增多,大学生的群体和种类也迅速扩大。在涉案人员中,不仅有一般院校的学生,甚至还存在国内重点院校的学生。在性别上有男有女,学历涵盖了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政治面貌上有普通学生、共青团员,也有共产党员;整体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状况。

3.犯罪手段的多样性。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作为当下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更加善于学习和利用新的方法与手段,运用计算机、智能设备等高科技工具进行盗窃犯罪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如未经授权窃取、修改、计算机数据,并借此敛财。盗窃网络虚拟财产,包扩网游账户、电子货币等。

4.犯罪手段的隐蔽性。如今的大学生具有高智商、高知识水平等特点,反侦察能力强,具有一定的隐蔽性。通过媒体或专业所学的知识刻意伪造或者销毁犯罪证据,使公安机关在调查取证时遇到重重障碍,从而影响案件的侦破工作。

5.因心理问题诱发的的盗窃案件增多。随着物质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学生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由于贫富差距、攀比、嫉妒等心理问题诱发的盗窃案件比例正逐步升高。就业、学业、生活、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导致心理失衡、认知偏差等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大学生盗窃犯罪心理成因

1.人生观、价值观尚未成熟

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获得了受教育的权利。但由于教育制度尚未完善,导致很多的大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年龄偏小,看问题无法脱离片面、绝对甚至冲动的缺点。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自控能力差,易受不良情绪影响,往往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2.爱慕虚荣、攀比心理盛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渐有大学生开始追求各种高档消费品。现在消费者购买商品越来越多是处于对商品象征意义的认识,而商品的象征意义是通过具体表现出该品牌持有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爱好、个性和品质等。所以人们购买商品大都是为了情感上的满足和获得心理上的认同。过分注重外在,而精神世界极为匮乏病态在当代大学生中尤为普遍。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家庭条件并不富裕,但仍有爱慕虚荣的心理,花钱大手大脚,一旦手头资金不足,又无其他经济来源,很容易产生盗窃以及其他犯罪动机。

3.嫉妒心理

妒忌就是一种心胸狭窄、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强的病态心理表现形式。进人大学的学生,失去了中学时期的优越感,从原来被当做小王子小公主的家庭中走出来,在强手如云的大学里,也感到自己在学习、生活、财富等很多地方不如别人,从而产生怨气,甚至嫉妒的心理。尤其一些心胸狭窄而又怀有强烈进取心的大学生由于对自身的期望值较高,当理想与现实产生矛盾,遭受挫折后,极易产生嫉妒心理。在这种变态心理的驱使下,如果再受到周围不良影响,一些大学生就容易因嫉妒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

4.心存侥幸的心理

一部分大学生过于自信、在诱惑面前缺乏抵抗力,他们知法犯法,无视法律的存在。正是这样,他们开始走上犯罪的道路。在第一次得手后,自以为天衣无缝的他们便会肆无忌惮地开始第二次、第三次,他们有着作案后不会被发现的侥幸心理,殊不知他们已经自己把自己送到了监狱门前。

5.强烈的好奇心

强烈的好奇心是促成盗窃犯罪心理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好奇是人类的天性,而现在有很多的影视、文学作品中出现了赌博、吸毒等具有夸大、吸引大众作用情节。大学生作为青少年,辨明是非的能力偏弱,往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模仿这些作品的阴暗面,这可能就是犯罪的开始。

6.法律意识薄弱与法制教育僵化

很多盗窃犯罪的大学生都没有罪恶感,他们认为他们的非法所得已经属于他们。其实不然,这是一个人道德和法律素养的体现。但在我国大多数高校中,大部分学生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或者说根本就不存在法律意识;对于法制教育老师只是照本宣科,课堂枯燥乏味;学生也只是当作学习任务去完成,应付考试,瞬间记忆的知识考完就抛在脑后了。长此以往就造成了法制教育课程根本就学不到法律的结果。

四、结语

大学生盗窃犯罪已经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其社会危害之大不容小觑,所以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法制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让在校大学生们的心理问题及时得到解决、也要让法制教育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总之,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盗窃犯罪这一问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大学生罪错成因与对策研究》 李兰芝、高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刑法学》 曲新久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3]《大学生盗窃心理问题研究》 李秀云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论文作者:李爽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0

标签:;  ;  ;  ;  ;  ;  ;  ;  

大学生盗窃犯罪心理分析论文_李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