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决胜高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作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于作文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复习备考中,作文历来都是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拟结合近几年高考作文写作的实际,对此做一深入探讨,希望对广大考生决胜高考能够有所裨益。
一、高考写作的特殊性
高考写作是典型的考场写作,与平时写作相比,考场写作无论是在写作情景、技巧运用还是在评价方式上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了解和把握这些特殊性是高考作文备考的前提和基础。
1.写作情境的不自由
考场作文都是有条件的,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实际来看,无论是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新材料作文(材料命意作文),总是要求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考场这个特殊的环境下按照一定的要求来完成写作。这与平时创作的“率性而为”与“有感而发”相比,考场作文总是不自由的。如果说平时创作是一个人的日常积累、审美素养、才智和禀赋的综合显现的话,那么,考场作文除了这些之外,更是对考生适应这种特殊写作情景能力的检验。如果说平时写作是一种主动性写作,喜欢什么就写什么,擅长什么写法就运用什么写法,一切都以兴趣、特长为核心。那么,考场作文却不这么自由,在很大程度上它是一种被动性写作。譬如说,你在动笔之前首先要了解命题者的命题意图,要认真分析试题所规定的各种限制性条件,在体现命题意图的前提下,你的构思、立意和行文还必须满足试题的各种限制性要求,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得到一个满意的分数。所以,考场作文的特殊情境,要求每一位考生必须熟悉掌握各种试题类型的应对技巧。
2.评价方式的小众化
平时写作不仅情境自由,而且评价方式也是大众化的,也就是说你的作品的优劣是由广大的读者基于自己的审美眼光、阅读理解等来评判的,这就不难理解作家为什么总是强调写作一定要有读者意识,甚至把读者看作是心灵的“上帝”;高考作文不同,它的评价方式可以说是小众化的,它是由极少数读者在一种非常特殊的条件下做出的裁决,这极少数的读者就是我们的评卷教师,一般情况下,每篇作文是由两个老师裁定的,特殊情况下可能要由三位或四位老师裁定。这“非常特殊的条件”就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具体来说就是高考作文的评分细则。“评分细则”是对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细化,是评卷教师评判高考作文的惟一标尺。这就意味着考生高考作文成绩的高低完全取决于考生的作文适应和满足“评分细则”的程度如何。这也说明,高考作文的评判并不像平时作文那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评卷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它具有显著的客观性。这种评价方式就告诉我们,考生要想取得理想的作文分数就必须熟知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一定要把评分标准作为指导我们动笔行文的规范。
3.技巧运用的高水准
写作技巧是我们在表情达意过程中所采用的方式与方法的统称。既然高考作文面对的读者不是普通的大众,而是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评卷教师,因此在写作技巧的运用上就必须体现出一定的水准。比如说谋篇布局,我们都知道任何文章写作都应该做到“凤头、猪肚、豹尾”,这是文章结构在审美方面的基本要求。但每年的高考作文中还有许多是一段式作文,两段式作文;再比如写一篇记叙文,我们知道记叙文也分许多类别,有以写人为主的,有以叙事为主的,还有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不同的类别应该采用不同的写作方法,运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就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来说,这类文章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明白文中所写的这个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而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做到“人以事显”,也就是说总要通过几件典型的“事”将人物形象凸现出来,可是还有许多考生在高考作文中表现出浓厚的概念化色彩。对于高考作文来说,写作技巧的运用必须顾及到评卷教师的心理,高考是选拔性考试,评卷人在内心深处是以“准大学生”的水准来要求你的。所以,写作技巧的运用一定要成熟老练,尽可能体现出高水准。
二、高考作文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从近几年高考作文的评卷情况看,考生在高考写作中还存在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题不到位导致偏题跑题
顾名思义,所谓审题就是审核题意,明确试题的各种限制性要求,明确文章写作的范围和重点,明确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因此,审题对于考场作文写作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造成高考作文写作跑题或偏题的原因,从根本上说都是由于审题不到位造成的。虽然近年来高考作文多以“话题作文”或是“新材料作文”形式出现,题目比较宽泛,表面上不设审题障碍,但这并不意味着考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依然要求考生作文要在所给话题、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内进行构思立意行文,不允许抛开试题要求、另辟蹊径地“信马由缰”。否则,就会不着边际,造成写作的严重失误。如2007年是一个图画材料作文“摔了一跤”,整个画面表现的是青少年的成长与教育的关系问题,它启发我们思考“应当如何正确地对待青少年成长中的问题”(如怎样对待对青少年过度关注小题大做的问题,怎样处理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和原因的问题,怎样对待青少年成长中遇到的挫折、坎坷或错误等问题,怎样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怎样改变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等问题)。有的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没有把握所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范围,而是望图生意,认为造成小孩摔倒的原因是由于地上有西瓜皮,从而痛批环卫工人的不尽责。2009年所给材料是一则关涉人的发展与培养的寓言故事。故事的中心寓意是:人在有特长的基础上应发展培养多种能力,而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必须从自己的个性特征与条件出发。考生凡围绕此寓意作文,或谈发展特长,或谈培养多种能力,或谈能力培养从个性特征出发,以及由此生发开去思考社会、国家相关问题,均符合题意。但有的考生却在文中大谈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这些由于审题不到位而“另起炉灶”的文章,虽也不乏文采出众之作,但由于背离试题要求而得分普遍较低。这一事实警示我们:高考作文不论以何种题型出现都需要一个严肃认真的审题过程。
2.文体意识淡薄导致“四不像”
文体是文章体裁的简称,指的是文章的具体类型。从根本上讲,文体是集长期文章写作实践和理论把握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带有相对规范意味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写作必须强调文体意识,没有一定的文体规范的制约,没有较好的文体意识和特定的文体感,再深刻的体验,再精微的思想也只能像激越的洪水决了堤,无所依凭也无所蕴蓄,失去表情达意的初衷,更达不到预料的效果。近几年,高考作文试题一般对文体没有提出限制要求,考生可选择任何一种文体进行写作。从命题的角度看,的确呈现出淡化文体要求的趋势,目的是改变过去对文体限制过于僵死的做法,让学生选择擅长的文体和喜爱的表达方式去写作,最大限度地展示写作才能。可见,“淡化文体要求”的实质是指不具体限定某一文体或表现手法,决不是“不讲究文体”。近几年高考出现了不少“四不像”作文:像议论文却叙述太多,像记叙文又滥发议论,是散文却“形”散“神”也散,似科幻作品却情节离奇又荒诞……这类文章,就是一些考生文体意识淡薄、忽视了写作体式的训练所致。
3.片面追求文采导致雕饰斧凿、堆砌辞藻
高考大纲对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语言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写作作为一门语言的艺术,追求文采本无可厚非,孔子就讲“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但衡量文章语言是否具有文采不仅要着眼于外在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在的质,即文章语言相对于“表情达意”来说是否贴切,是否具有表现力。可见,追求文采就要追求“形质兼备”,忽视了任何一个层面都不是真正的文采。但有些考生把“文采”简单地理解为形式美,在作文中偏重名句的堆砌和锦词的铺张,却将最基本的表达要求“流畅、贴切、有表现力”忽略了。殊不知,华丽的辞藻掩盖不住内容的苍白,造作的技巧反显出心理的稚嫩。正如王浴海先生所说:“真纯,原本是美的极致,是作文成功之魂。可是,许多学生却偏偏无视真纯,凡作文必事雕琢。失败了,也不思腠理,往往归咎于没啥可写,这实在是一种可悲的自我蒙蔽。”
4.选材陈旧单一,导致内容空泛缺乏新意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它不仅是提炼和形成文章主题的基础,更是表现和深化文章主题的支柱。因此,文章写作追求材料的真实、典型、充分。对于高考作文来说,选材不仅是考生知识积累、生活阅历、审美素养的直接显现,更是直接关乎文章主题是否能够充分表达的关键。许多考生作文材料陈旧苍白,缺乏厚重感。要么记叙一件事,有骨架没血肉;要么议论一个道理,观点+例子+结论,缺少必要的论证过程;更有甚者通篇的空谈漫议,一个材料也没有,写到哪儿算哪儿,凑够字数为原则。这不仅造成文章内容的单薄空泛,同时也必然造成文章意蕴的肤浅和新意的缺乏。还有的考生在选材问题上滥用想像,大量使用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胡编乱造甚至是荒诞不经的材料。1998年的高考作文中,就有许多考生虚构“父母双亡”的惨剧;1999年高考作文中,又有不少考生不顾科学常识编“移植记忆力”“克隆记忆”的故事。这不能不说是高考写作中应该汲取的深刻教训。
三、高考写作的策略选择
1.了解高考作文的命题动态
高考作文作为典型的考场作文也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了解和把握这些规律对于掌握高考作文写作的主动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是命题形式的变化。不同的命题形式,要求教师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要求考生掌握不同的应对技巧。因此,需要我们对历年来的作文命题形式有一个完整的把握,以期进一步明确我们学习的范围及重点。32年来的作文命题,若以体裁进行分类,则有书信体2次,读后感2次,体裁不限的14次(从1998年到2009年已连续13年不限文体),规定写记叙文的3.5次(注:1992年要求写短小的记叙文、议论文各1篇,每篇不少于350字即可,各占25分),规定写议论文的10.5次。如果再以每次作文的篇数来划分,则要求小作文、大作文各写一篇的9次,不大不小写两篇的1次,只写一篇大作文的25次。如果把32年来高考语文卷中的大小作文综合起来看,它们已涉及到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各种表达方式。形式上也已经形成现在相对固定的命题作文、给材料作文(含新材料作文)与话题作文三分天下的框架。所以,这无疑成为我们复习备考的重点领域。深入领会每一题型的命题特点,精确把握不同题型的应对技巧,这对于顺利完成高考作文写作意义重大。比如新材料作文(也可以称作材料命意作文),这是近四年来高考作文一直沿用的试题类型。新材料作文不像话题作文那样给出一个明确的话题,只是给出材料和写作要求,2006年的要求是“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的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07年和2008年的要求是“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有人把它概括为“三自”和“三不”作文,这里的难点就在于对“材料的含意”、“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的确定。有许多考生错误地理解试题要求,紧紧抓住材料的只言片语,并以此出发立意行文,把“三自”发挥到了极致,却忽视了“三不”,结果导致写作的失败。这就从反面告诉我们,在高考作文的写作中“三不”更值得高度关注。
其次是评分标准的演变。高考作文与平日创作有两点明显不同,一是目的单纯,就是千方百计拿高分;二是评价单一,它是由评卷教师严格依据评分标准作出的裁决。在这样的条件下,考生作文能否适应和满足评分细则的要求以及适应和满足的程度如何,就决定了考生作文成绩的高低。因此,了解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对于我们的作文训练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但高考作文的评分标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也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回首32年来的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大致经历了这三个阶段,在此借用体育运动上的一个名词,谓之来了个“三级跳”。1999年以前只是简单地分项分等;2000年至2003年分“基础”与“发展”两块评分,其中,基础占50分,发展占10分;2004年以后分“内容”、“表达”、“特征”(即“发展等级”)三块评分,每项各占20分。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现在的高考作文采用分三项分四等的方式,每一项又开列了4—5个评分点。这些评分点在评分操作系统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尽相同,比如“内容”项评分就以“题意”、“中心”、“内容”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思想”、“感情”两项在等内浮动。“表达”项评分就以“文体”、“语言”为重点,全面衡量,综合入等量分。在此基础上,参照“结构”、“字体”两项在等内浮动。评分的重点自然也就是我们作文备考训练的着力点。因此,评分标准的演变决定了作文备考训练的理念及方法都要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坚持“全面之中有重点”的指导原则
任何一门学科在复习应考阶段都应该做到“有备无患”,就作文来说,“有备无患”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题型,一个是文体。许多考生在作文备考中奉行“单打一”的战略,也就是上一年考的何种题型我就专门训练这一种题型,实际上,这种做法潜藏着一定的风险。前面我们对高考作文试题类型作了简单的梳理,通过梳理你会发现,试题类型的变化是绝对的,稳定才是相对的。尤其,从2008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的实际来看,作文的命题类型进入了多元化的时代,在这样的情势下,作文备考必须顾及全面,要全面了解应对不同试题类型的应对技巧。文体训练也如此,《考纲》里给我们开列的文体类型有许多种,在我们的作文备考中都要尽可能地涵盖到。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对所有文体都同等相待,由于每个人的语言习惯、思维特点、知识储备各不相同,喜爱及适合的文体也不会相同。因此,我们在复习备考时,可以抓住一两个适合自己的文体多练习,直到滚瓜烂熟为止。确定那种文体作为自己主攻的文体,还要考虑文体的特点和自己的实际能力。总之,在文体训练上要坚持“全面之中有重点”,搞“单打一”是不可取的。
3.把“审题”作为训练的重中之重
审题对于考场写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事实上,高考作文无论采用何种形式,审题都是第一位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带有命题者的意图(目的和要求)。一题到手,应试者第一件事就是要弄清楚命题者对应试者有何要求,这就是审题。为什么审题如此重要?某省一位高考阅卷语文学科组组长这样说:“审题要准确,作文要切题。说白了,就是命题者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譬如叫你比赛足球,你就只能去踢足球,万万不可自行其是,去打排球,打乒乓球。排球、乒乓球打得再好,统统不算数。”笔者认为这话说得很中肯。另外,从评分角度说,在作文评分的几个着眼点中,“题意”是最主要的,最近几年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把“题意”放在“内容”项的首位。而“题意”的明确只能依靠审题来完成。我们都知道文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所以,把“题意”摆在首位是可以理解的。只不过,高考作文所要表的这个“情”、所要达的这个“意”,不是随意的,而是蕴含在试题之中了,考生要动笔行文就必须首先通过审题把它明确出来。虽然在操作上采取了分项分等,但这分出的每一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高考作文毕竟是条件作文,倘若你文中所表达的意思与试题的要求不符合,那么,再好的结构和语言也都是苍白的。
4.要强化高考作文的“文体”意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对文体的要求是“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这表明除了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之外,对于书信、总结、调查、报告、合同、通知、启事等应用文和散文、小说、戏剧、诗歌等文学作品的体裁也予以认可,可以说是放宽了对文体的限制。限制的放宽只表明考生选择的余地进一步扩大,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作文就可以不讲文体,考生仍要有文体意识,选择了某种文体就必须符合该种文体的特征。通过前面对文体的简单剖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在淡化文体要求的背景下,高考写作文体意识非但不能淡化而且需要进一步强化。这从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上就可以得到明显表现。2003年以前,文体要求是基础等级评分的最后一个着眼点,2004年以后却变为“表达”项的第一个评分点,一二类作文在表达方面首先要求“文体符合要求”。因此,在复习备考中,我们应该做到:
①强化审题训练。必须明确,限制了文体的不得违禁,限定文体的不得另起炉灶,不能因文不符体而失分。
②要力求掌握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用应用文的写作,文体训练切忌偏废。要深入了解和把握每一种文体的基本特点、结构模式、表达方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等写作规范,力戒“四不像”作文。
5.关注“细节”,尽量减少“隐形”失分
高考作文的失分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作文整体存在硬伤,如宿构作文、偏离题意、文体不符合要求、结构混乱等等,属于“显性”失分。另一种是作文“细节”存在毛病,因给评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而被降低等次,这属于“隐性”失分。应该说“隐性”失分是最令人痛心的,从阅卷的实际情况看,造成“隐性”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类:一内容方面,如立意格调低下,不懂得有些真情实感是不能入文的。比如以“信任”为题,有同学写为博得同学信任,自己绝不向老师提供喝酒学生的姓名;为了所谓哥们义气,在操场大打出手……这自然不会得高分。再如有的考生在卷面上暴露姓名、地名、校名、身边有知名度的人物、建筑物、父母职务等信息,给人动机不纯的感觉。二结构方面,如缺少标题,开头结尾过简或过繁,忽视了“凤头、猪肚、豹尾”的写作箴言,还有的干脆就一段到底。此外,在语言方面满卷的时尚用语——“长得酷毙了”、“帅呆了”、“菜鸟”,英文书写不断,再用中文翻译;用流行歌曲中的歌词凑数,堆砌词藻;用华丽词语炫耀文采,言之无物,结果常弄巧成拙。所有这些方面的失误在评卷过程中还往往容易形成“蝴蝶效应”,造成更大的损失。因此,在备考过程中一定要加强针对性训练,要培养和树立严谨的写作态度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力求把这方面的失分降低到最低限度。
(审稿:李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