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博雅方略旅游景观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成都分公司 四川省 成都市 610000
【摘 要】以“低碳”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应根据特殊气候条件,结合区域公共交通合理划分地块尺寸,建立与其相匹配的生态网络,实现其用地的有效混合和提高短距离出行比例,并优化三维空间形态,处理好建筑与城市街道间的关系,最终建立起低碳、生态、环境友好、自然和谐的友好型城市。鉴于此,本文对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低碳城市;城市设计;策略
一、低碳城市的概念
1、低碳
低碳这一概念首次提出是在2003年的英国白皮书中,涉及的学科概念是:如果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突破20C阈值,将会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灾难性后果,世界主要国家必须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完成在2050年大气CO2当量浓度在560ppm以下的目标。对于低碳经济的定义目前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另一方面是在本国或者本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下,采取最大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2、低碳化的城市设计概念
城市设计作为特定的空间形体设计概念是在20实际40年代提出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受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人文主义思潮影响,强调对组织功能、行为方式和社会系统的“产品论”,设计学的思维特征明显;一种是受系统论等学科影响,把城市设计作为一种过程纳入到城市发展的社会进程中,强调城市设计的“过程论”,这一倾向管理学思维特征明显。
综合两方面的考虑,城市设计就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下,对于城市的构建和发展进行规划和预测。那么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就是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的城市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当地发展水平和经验参考值。从城市设计的两方面来看,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设计就包括城市在气候保护上的低碳价值和以低碳目标为指导下的适应性发展,也就是说既要在建设之初就要把低碳作为城市的附加属性,也要在城市的动态发展中进行低碳方面的规划控制。
二、低碳城市规划视角下的城市设计
1、宏观层面策略
1.1调整中心城-卫星城(镇)发展模式
在中国更合理的都市区发展模式应是结合有轨道或区域公共交通导向的走廊式发展模式。改变城市单中心向心式轴向交通系统,整合区域公共交通系统,控制小汽车的高强度使用。以某市为例,在《某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中明确提出:“形成城乡一体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包括轨道客运系统、公交客运系统等多条快速交通走廊,实现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共享和城乡交通运输服务共享。”
1.2处理好工业园区与主城区的关系
处理好城市工业园区与城市主城区的关系,可以减缓城市的五岛效应。例如某计划将主城区工业外迁,预计到2020年全市将会把100多个工业区整合为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届时将在城市外围形成多个工业组团。由于某夏季与非夏季的盛行风向分别为北风与北北东风,加之其全年风速较小,市区静风频率较高,所以不当的工业园区选址将对主城区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及新建居住组团时,应根据城市所处的特殊气象条件,选择冬夏季盛行风向的合适夹角区域布置工业组团与居住组团。
2、中观层面策略
2.1建立生态网格
生态网格的城市设计策略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推进城市的“低碳化”发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首先,在大城市边缘设置绿环或绿带(green belt),辅以楔形绿地渗透入城市中心区,能够有效抑制大城市的无序蔓延。以某市为例,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划出绕城高速两侧500米宽的绿带,确定了主城区的最终边界;同时,城市外围新区结合公共交通采用指状加楔形绿地的方式进行空间扩张。一方面确保了中心城区与卫星城镇多向的联系方式,保证了城市的密集形态。更重要的是让新的指状开发区集中在公共交通枢纽的沿线,形成环状加指状的交通系统,减少城市外围小汽车的出行强度;另一方面,绿带加楔形绿地的生态网格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边缘工业组团对主城区的空气污染,缓解了主城区的热岛效应,降低了中心城区的能耗。其次,在城市区域范围内实现生态网格的覆盖。一方面,合理的生态网格能够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维持城区内良好的自然环境,利用植物群落最大限度的吸收CO 2。同时生态网格与主导风向的整合,可以从内部很大程度上削弱城市的热岛效应;另一方面,各种最优尺度化的绿地能够营造良好的步行与行车环境,加以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其绿色交通体系的建构,从而限制小汽车的出行。
2.2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
倡导多样化的土地利用,规划友好的地块尺寸。20世纪由雅典宪章所确立的功能分区思想一直影响着我国的城市规划布局,但是其表现的问题也日渐突出。其中,由于城市功能过于割裂所造成的市民出行距离的增大是近年来较明显的问题,也是造成碳排放攀升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多样化的土地利用重点强调功能的“有效混合”,当代复合性CBD的HOPSCA模式就是一个有效的尝试。另外通过相关研究表明,在中心城区过多强调快速路网、高效率的小汽车交通系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结合目前我国城市发展状况及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前人提出了城市交通与土地使用“5D”模式。在规划设计适宜步行与自行车出行方式的城市地块尺度时,即要控制在人步行最大距离的限度内,也要逐渐在市区结合生态网格建设自行车网格系统(一般认为以500米左右的格网为宜),并辅以发展BRT、燃料电池汽车、地铁等公共交通,营造地块尺寸合理,出行模式多样的绿色城市体系。
3、微观层面策略
第一,在建筑方面,建筑布局应采用分散式布局的结构形态。在城市中心区,建议建设不同高度的建筑交错布置,避免建设高层板式建筑,避免大量建设与主导风向垂直的同等高度的建筑群,既有利于丰富城市天际轮廓线,也便于导入自郊区而来的主导风。同时鼓励在城市中心区建设分散式高层塔楼,加强高空空气与低层空间的热交换,使行人愿意在街道上行走。
其次,推进公共建筑群的节能化发展。公共建筑是城市能源的消耗大户,通过技术手段减少其能耗也能帮助实现城市的“低碳化”。倡导建设绿色建筑甚至绿色建筑群,如太阳能建筑、地热建筑以及风能建筑等。
第二,在街道方面,应使规划的干道系统尽量顺应主导风向。一个良好的街道规划应使宽阔的林荫道与主导风向大约成30度的倾斜角,引导风顺利穿过街巷到达市区,也有利于沿街建筑前后的空气产生压力差,增强建筑自然通风潜能。
结束语
发展低碳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中国城市在发展中过度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忽略了发展的长期性和对生态的保护,导致城市生态环境严重受损,极大地违背了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必须将眼光放远,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重视对生态的保护,通过合理的设施建设规划实现既定的碳排放目标。
参考文献:
[1]于青青.低碳视角下的城市新区规划策略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4.
[2]赵先悦.城市设计视角下的唐古拉山镇镇区适宜性规划方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冯慧.低碳城市更新视角下的广州旧城区步行空间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
[4]贺海芳,郑侃.低碳理论视角下的城市广场设计方法探析[J].山西建筑,2014,34:28-29.
论文作者:段荣刚
论文发表刊物:《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8/19
标签:城市论文; 低碳论文; 城市设计论文; 建筑论文; 网格论文; 生态论文; 系统论文; 《低碳地产》2015年第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