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与护理对策论文_韩丹,鲍伊丽

(上海市嘉定区中心医院 上海 201815)

【摘要】为探讨孕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借鉴。本研究收集了A医院2011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7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期产后无出血患者78例作对比,回顾性分析产后出血患者的住院资料,统计其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以及产后出血原因,并分析孕妇的分挽方式、妊振并发症等与产后出血的关系,指出孕妇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是病理产科,而孕妇产后子宫缺乏收缩力是其重要原因。孕妇产后出血须发与多种因素息息相关,为此,需强化对育龄妇女的宣传教育,强化产妇的孕期管理,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提高医护人员的整体素质,强化术后观察和护理工作,以此来有效地防范治疗孕妇的产后出血。

【关键词】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0-0264-03

产后出血是当前产科最为严重的产后并发症之一,且排在引发我国产妇死亡因素的首位川。不仅是在我国,据近期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资料证实,产后出血已经成为了全世界产妇死亡最主要的因素,严重者通常均会引发产妇出现失血性休克和继发性功能衰减的现象,极大程度地威胁着每位产妇的生命安全[1]。所以,降低产妇出血量已是当前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为此,本研究收集A医院院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78例产后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随机选取同期产后无出血患者78例作对比,观察分析引发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采取有效的预防治疗措施,降低孕妇的产后出血率,提高孕妇的产后生存率,现将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2012年9月至2014年8月期间在A医院院住院分娩产妇2980例中,选取78例产后出血患者,产后出血率为2.62%。78例产妇年龄19~45岁,平均年龄(25.8±5.7)岁,将这78例作为观察组,诊断均符合产后出血的诊断标准。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产后无出血患者78例作为对照组,年龄18~48岁,平均年龄(26.1±5.6)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停经天数、人院时间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组具有高度可比性,人选患者依从性好,在知情同意下签署相关的防议,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2 研究方法

胎儿娩出后2h内出血量超过400ml或 24h内出血量超过500ml定义为产后出血。可采用容积法和称重法。①阴道分娩:胎儿娩出及羊水流尽后立即置专用集血盘于产妇臀下收集2h阴道流出血量;2h以后前后称重24h内产妇使用的会阴垫,以比重1.05折算成毫升数。②剖宫产:剖宫产分娩出血量为术中人工破膜吸净羊水后,负压瓶中的血量,术中所用纱布、布巾按称重法计算,术毕回病房后出血量计算同阴道分娩[2]。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18.O软件包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χ2检验,检验标准ɑ=0.05,P<0.05则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分析

2.1 观察组产后出血原因分析

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率为2.62%(78/2980),产后出血量均为455~3350mL,55例(7住51%)孕妇于产后出现较为严重的出血现象,59例(75.64%)孕妇出血发生于2h内。孕妇产生出血的因素:40例宫缩乏力,28例胎盘原因,6例产道裂伤,4例其他原因(凝血功能障碍、子宫内翻、产后膀眺充盈过度等)。见表1。

3.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

在产妇分娩期过程中,产后出血属于严重并发症,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15%~4.0%[3]。当前,在剖宫产技术不断提高和围产医学日趋进步的形势下,孕妇实施剖宫产的数量越来越多,而剖宫产率不但未减少产后的出血情况,反而对子宫肌壁完整性进行了破坏,对子宫收缩造成一定影响,这也是宫缩乏力出血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表明,与经阴道正常分娩产妇相比,无明确指征的剖宫产产妇在术中出血量以及出血发生率普遍较高[4]。这是因为剖宫产术使手术切口出血增加,出血量一般比阴道分娩要多,同时,运用麻醉剂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子宫收缩。鉴于此,在进行剖宫产术前要对剖宫产指征严格掌握,对其应用解剖进行熟悉并对手术操作方式予以正确掌握。本研究中,2h内产生产后出血者70例,约占90%,因此对产后2h产妇的出血量进行严密监测,并早期对异常情况进行处理是防止产后出血的重要举措。

在引发产后出血因素中,宫缩乏力为最常见因素,本研究中40例产妇为宫缩乏力性出血,占51.28%。间断性是宫缩乏力性出血的主要特点,宫缩出现变化,其出血量就会有所增减,胎盘分娩后阴道有较多的流血是主要表现,通常情况下,胎盘分娩后,宫壁胎盘床的血窦随着子宫肌纤维的收缩而关闭,其形成的血栓降低了出血量。基于此,产后子宫收缩乏力易受子宫肌纤维收缩多种因素影响而产生出血[5],在处理此类产后出血时,可按摩子宫,配合静脉注射缩宫素抑或直肠给予米索前列腺醇,也可宫腔填塞纱布,加强宫缩从而有效止血。

本研究中28例为胎盘因素,其中11例属于前置胎盘,9例属于胎盘粘连,4例属于胎盘早破,另4例分别为胎盘滞留和胎盘植入。研究表明,多次流产能使胎盘粘连抑或胎盘植入的发生率增加,在孕产次不断增多的情况下,子宫肌纤维的张力明显降低,这就增多了结缔组织,减弱了宫缩,最终增多了产后出血,在处理此类产后出血时,应将导尿把膀胧排空,若患者属于胎盘剥离不全,则进行徒手剥离,若患者属于胎膜残留,则要实施清宫术。

本研究发现,有流产史产妇的产后出血率显著高于(P<0.05)无流产史的产妇。这就要求减少计划外妊娠,防止出现多次人工流产。同时宫腔手术中要重视无菌操作,严抓手术质量,尽可能使前置胎盘及胎盘粘连的发生率得到降低,这也是降低胎盘因素而引发产后出血的关键所在。

4.产后出血的护理对策与建议

对于孕妇产后出血的治疗与护理,当前临床上多数选择提前预防治疗,依据本研究所探索出的引起孕妇产后出血的原因,建议以下措施对孕妇产后出血进行预防治疗:

4.1 强化对育龄妇女的宣传教育,重点强调育龄妇女应该做好相应的避孕措施,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意外妊娠所导致的流产或者引产的发生率,杜绝多孕多产,降低孕妇因胎盘原因而引发的产后出血。

4.2 强化产妇的孕期管理,积极指导孕妇的日常饮食,培养其良好的生活习惯,最大限度地控制胎儿的体质量,按时进行产前体检,若发生异常现象,及时采取措施全力消除并发症的影响,对于那些不适宜妊娠的孕妇而言,应该劝其尽早终止妊娠。

4.3 每一位孕妇都有可能出现产后出血现象,尤其是多种危险因素交错发生,更是加大了孕妇的产后出血率,为此应该为每一位孕妇做好产后出血的预测评分,以此来识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孕妇,对于那些评分较高的孕妇,应该随时提高警惕,尽早预防,比如合理地安排相关的医护人员,充分做好血源和宫缩药的准备等,对于特殊产后高危出血孕妇,应该为其组成相应的抢救团队,并与家属进行有效沟通,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6]。

4.4 做好产后出血的预防工作,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率。首先应做好孕前及孕期保健工作,孕早期开始检查,不宜妊娠者,在早孕时及早终止妊娠,对于中期现的异常,根据孕妇实际情况决定终止妊娠或者保守观察,对于保守观察者一要勤观察,及时发现症状加重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其次,对具有较高产后出血险的孕妇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比如多孕、多产及曾有多次宫腔操作史、子宫手史、高龄初产妇、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血液病等。

4.5 提高剖宫产手术质量,医护人员在进行剖宫产术的时候,应该全面掌握对产妇的具体剖宫产指症,最大限度地减低孕妇的剖宫产率,依据孕妇自身的实际情况,为其创造更为合适的分娩环境。同时,院方应该主动积极地不断提高医院相关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完善相应的培训制度以及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医师的剖宫产手术技术,最大限度地规范手术操作,选择更为合适的子宫切口行剖宫产手术[7]。

4.6 对于临产孕妇,医护人员需要加大与其的交流沟通,引导其消除心中的不良情绪,在生产时,医护人员应该全程陪护孕妇,进行轻松有效的言语沟通,增加孕妇的信心,降低孕妇对生产的恐惧,以此保证孕妇能够有充足的体力进行生产,进而缩短产程,最大程度地促进孕妇的子宫收缩。

4.7 产妇分娩时,第一产程密切观察产程进展,产妇情况,免产妇过度疲劳,注意水分及营养的补充,必要时可酌情应用镇静剂,使产妇休息机会。第二产程,指导产妇适时及正确使用腹压,对有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者,应安排有较高业务水平的医师在场守候,必要时开静脉通道。有指征者适时适度作会阴侧切或会阴正中切开以缩短第二产程。接产技术操作要规范,正确引导胎头、胎肩顺利娩出。正确处理第三产程,应用宫缩剂,仔细检查胎盘、胎膜是否完整,检查软产道有无撕裂或血肿,准确收集并测量产后出血量。检查子宫收缩情况,按摩子宫以促进子宫收缩。

4.8 强化术后观察和护理工作,在孕妇术后的2h之内,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寓缩情况及阴道出血量,同时也不能忽视2小时以后的出血情况,尤为要重视对其的观察和护理工作,加强各项指标的监测,若发现异常,及时灵活地进行处理。

5.结语

综述所述,产后出血的发生受多种高危因素影响,流产史、宫缩乏力、产道裂伤、胎盘因素等都是其相关影响因素。掌握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遵循复苏、评估、止血、会诊及治疗并发症的原则,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可以为临床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医院妇产科和妇幼保健工作者应做好孕前、孕期的宣教培训工作,减少孕前流产次数,督促孕妇定期正规产前检查,认真、准确筛查高危孕妇,对高危孕妇应给予及时的治疗和监护;同时提高助产技术和抢救能力,以便有效地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提高妇幼保健质量。

【参考文献】

[1]滕利,吕荣君.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6):2227-2228.

[2]南京市围产期保健协作组.2002年南京市10家医院剖宫产后出血的病因分[J].现代妇产科进展,2005,14(2):90-91.

[3]李海霞.剖宫产产后出血的原因分析及处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3013,25(07):872-873.

[4]叶素妮.产后出血不同时段出血量的高危因素调查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3013,20(7):157-159.

[5]杨素云.剖宫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及应对措施[J].中国卫生产业,3013,10(5):128-129.

[6]林少梅,何慧君,杨思光.基层医院产后出血高危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26-27.

[7]张美英.66例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66.

基金项目:上海市嘉定区卫生计生委 项目:QNKYJJ编号:2014-QN-04

论文作者:韩丹,鲍伊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6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

标签:;  ;  ;  ;  ;  ;  ;  ;  

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与护理对策论文_韩丹,鲍伊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