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

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

刘永杰[1]2000年在《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猪囊尾蚴病是一种危害畜牧业和人体健康的重要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为筛选有效的抗囊药物以及为药物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猪囊尾蚴的体内外发育规律以及药物对不同发育时期猪囊尾蚴的作用;借助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详细地观察了猪囊尾蚴的形态结构变化;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技术,定性定量地检测了猪囊尾蚴细胞及宿主细胞凋亡情况;结合一氧化氮(NO)水平和淋巴细胞凋亡率(L-AI)的检测分析了猪囊尾蚴病的临床发生机理及抗囊药物治疗的生物效应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1)首次采用单层细胞且无气相存在的培养体系培养猪带绦虫六钩蚴,促使大部分六钩蚴进入了六钩蚴后期发育,虫体可延长存活至16日。(2)小白鼠经尾静脉注射体外孵化的猪带绦虫六钩蚴,2个月后剖检,在肺脏上见有猪囊尾蚴寄生,感染率达56%。经尾静脉感染六钩蚴的小白鼠为猪囊尾蚴病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动物模型。(3)首次系统地研究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形态、组织结构、超微结构的变化。同一宿主体内猪囊尾蚴的发育程度不同,最小的囊尾蚴在19日观察到,头节区尚无吸盘和小钩形成;组织学检查,囊壁一端细胞密集,并向囊腔内凹陷,形成头节雏形,囊壁相当于暂时的胚胎,头节在囊壁的基础上分化而来。随着猪囊尾蚴体内发育时间的延长,头节逐渐分化,出现吸盘和小钩。感染后60日,多数囊尾蚴发育成熟。超微结构观察表明,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猪囊尾蚴细胞或组织的类型未发生明显变化,只在大小或发育程度上有所不同;头节和囊壁皮层的超微结构有差别,它们可能执行不同的功能;囊壁与营养吸收有关,而头节与将来的发育有关。(4)首次研究了猪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细胞凋亡。随感染时间的延长,猪囊尾蚴细胞凋亡率降低,至感染后80日稍有回升,并稳定保持在此水平。研究猪囊尾蚴细胞凋亡率、宿主NO水平与L-AI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猪囊尾蚴细胞凋亡率同宿主NO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而同宿主L-AI呈显著负相关。(5)首次在研究猪囊尾蚴发育的基础上进行药物筛选。经体外筛选的抗囊药物NX_1和NX_2体内作用于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囊尾蚴,结果显示NX_1对两个时期囊尾蚴均有显著杀灭作用,尤以对未成熟期囊尾蚴疗效最佳,而NX_2则对两个时期囊尾蚴均无明显疗效。(6)NX_1体外作用后72h,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囊尾蚴大部分细胞均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细胞很少发生坏死;而NX_1体内作用后1日,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囊尾蚴也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凋亡,但未成熟期囊尾蚴于作用后2日即发生坏死,成熟期囊尾蚴于作用后10日发生坏死,说明NX_1体内作用后,首先引起猪囊尾蚴细胞发生凋亡,而后在宿主因素参与下导致猪囊尾蚴细胞发生坏死。(7)NX_1体内作用后,超微结构观察表明,猪囊尾蚴的吸收和分泌过程受阻,糖原减少;囊尾蚴周围宿主炎性反应严重;宿主NO水平升高,L-AI降低。一方面NX_1对猪囊尾蚴有直接的损伤作用;另一方面,可能具有免疫激活作用,调动宿主因素参与消灭囊尾蚴。(8)在研究各种指标的基础上,确立了考核药物疗效的标准。

高文学[2]2000年在《猪囊尾蚴的生化代谢规模和药物作用机理》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测定发育过程中猪囊尾蚴及抗囊药物作用下猪囊尾蚴的多种生化代谢指标,阐明了猪囊尾蚴的基本生化代谢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为猪囊尾蚴病的科学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从发育过程中的猪囊尾蚴检测到参与物质吸收转运的三种ATPase、ALP,糖类物质代谢的GLc、HK、MDH、PK、LDH、LAC、G6PDH,脂类物质代谢的TG,氨基酸代谢的GOT、GPT、GDH、UN,嘌呤代谢的XOD、UA。发现囊壁HK、PK、MDH、Na~+K~+—ATPase活性及GLc含量、头颈节Ca~(2+)—ATPase活性随虫体由未成熟期进入成熟期而升高,表明虫体存在着类似于其它蠕虫的物质转运、糖有氧分解、糖无氧分解、磷酸戊糖途径、氨基酸代谢等生化代谢通路,并且随着虫体生长发育,膜转运功能加强,由HK催化GLc进入代谢的通路活跃,由PEP经PK、LDH催化生成LAC的支路和经MDH等催化进入逆向三羧酸循环的支路均加强。 实验结果表明,三种药物NX_0、NX_1、NX_2对体外培养六钩蚴、未成熟猪囊尾蚴、成熟期猪囊尾蚴生化代谢均有一定作用,在成熟期NX_0、NX_1对猪囊尾蚴生化代谢的影响相似,即首先使HK、MDH活性及GLc含量降低,PK、LDH活性及LAC含量升高,于后期各代谢系统均受影响,酶活性下降,代谢产物蓄积。说明药物首先抑制MDH所在糖有氧分解通路,糖无氧分解过程代偿性增强,而后糖分解代谢全面抑制,致使虫体能量耗竭,直至死亡。药物对体内各时期猪囊尾蚴生化代谢的影响,根据疗效观察NX_2无效,NX_1优于NX_0,NX_1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

高学军[3]2002年在《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测定了体内发育过程中、体外培养条件下及抗囊药物作用下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阐明了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作用机理,为筛选有效的抗囊药物以及为药物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和理论依据。 通过观察试验猪以六钩蚴人工感染后,体内囊尾蚴发育过程中的形态学变化和测定以糖代谢为主的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Glc、LAC)和酶活性(PEPCK、PK、LDH、SDH、ICD、XOD、ME、GDH、FR、ATPase、ACP、AKP、G6Pase、FE)的变化及进行LDH、SDH、ICD同工酶电泳观察,阐明了猪囊尾蚴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猪囊尾蚴具有与其它寄生蠕虫类似的物质转运、糖有氧分解、糖无氧分解、局部的逆向三羧酸循环、三羧酸循环、脂类分解、氨基酸分解、嘌呤分解等能量代谢途径,由未成熟期到成熟期,能量代谢逐渐活跃,但糖无氧酵解生成乳酸的途径减弱。 观察了抗囊药物NX0、NX1、NX2对感染猪体内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治疗效果和对体外培养条件下未成熟期和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伤作用,结果表明NX0和NX1均具有显著的疗效,NX1的药效优于NX0,NX1对未成熟期猪囊尾蚴的杀灭作用优于成熟期。本试验成功地筛选了对猪囊尾蚴未成熟期和成熟期均有效的药物NX1。研究了抗囊药物作用下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有关物质含量和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NX0和NX1通过引起猪囊尾蚴能量耗竭而杀死虫体。 测试了NX0和NX1对猪囊尾蚴组织匀浆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两种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非竞争性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 药物对猪囊尾蚴能量代谢的影响、药物对延胡索酸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和药物构效关系分析结果表明,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通过抑制虫体葡萄糖摄取及抑制延胡索酸还原酶复合体活性,致使虫体能量耗竭而死亡。 依据药物作用机理,进行了苯并咪唑氨基甲酸酯类药物的类型衍化和新药设计。进一步的研究可为猪囊尾蚴病等寄生蠕虫疾病的治疗提供更好的药物。猪囊尾蚴可成为研究寄生蠕虫重要的实验动物模型,而有关药物则可成为研究寄生蠕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工具。

参考文献:

[1]. 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D]. 刘永杰.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2]. 猪囊尾蚴的生化代谢规模和药物作用机理[D]. 高文学. 东北农业大学. 2000

[3]. 猪囊尾蚴的能量代谢变化规律和药物作用机理研究[D]. 高学军. 东北农业大学. 2002

标签:;  ;  ;  ;  ;  ;  ;  

猪囊尾蚴的发育生物学药物作用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