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评价中“过度引用”质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术论文论文,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初,云南中医学院院长李庆生被指论文抄袭,该校学术委员会对此事做出的鉴定结果却是:该院长论文不构成抄袭,属于“过度引用不当”。一时间“过度引用”说法遭众多网友质疑,大家普遍认为“过度引用”就是抄袭的保护伞。[1]本人从事编辑工作多年,在编辑稿件过程中,也多次遇到抄袭现象,本人认为,对过度引用与抄袭的区别还是可以把握的,“过度引用”就是抄袭的代名词,或者说是抄袭的另类解释。
一、观点过度引用——缺乏创新就是抄袭
一篇学术论文的核心部分、最有价值部分就是它的学术观点,没有自己的学术观点就不能成为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就是要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自己的新观点,为改革开放现实提供借鉴。在学术研究中,作者为了把问题说得更明白、更透彻,引用别人的观点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很正常的事,本无可厚非。但是有的文章引用别人的观点太多,自己又没有提出新观点,人云亦云,拾人牙慧,这不能称之为研究。《著作权法》规定作者在引用时“所引用部分不能构成引用人作品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作品的实质部分——观点,体现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是作品的灵魂和精华所在,也是整个作品的核心和价值所在。如果作品的实质部分是引用来的,那就失去了独创性,没有了独创性,作品也就失去了价值。
引用向抄袭演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如果一篇学术论文,观点是自己的,引用别人观点来论证自己的观点,那一般情况下是构不成抄袭的。但是如果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引用别人的,缺乏个人的见解和独立的有价值的研究,引用别人的观点足以使读者误以为被引用部分是引用者的见解。
笔者以为合理引用和抄袭之间不存在中间值,合理引用演变为抄袭就是过了一个“度”。如果引用别人的观点过度,那就说明引用者在从事学术研究中,没有发现什么新问题,想投机取巧,将别人研究成果——文章实质部分据为己有,捞取个人利益。那就不能算是学术研究,写出的论文轻则是学术垃圾、学术泡沫;重则就是剽窃、抄袭。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教授李醒民指出:“创造新知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和神圣使命,也是学术的生命之所在”,“学术研究必须标新立异、卓尔不群,最好能别具只眼、独树一帜,起码也得发掘点新材料,提出点新观点,否则就不能算是学术研究成果,所发表的文章在学术上也一文不值。”[2]这话可谓一针见血,道出了学术研究的真谛。
二、结构过度引用——创意搬套就是抄袭
整体结构和框架是作者的核心思想与独特构思得以形成文章的最基本的保证。有些作者将他人已经发表或写成的文章拿来,保留结构与研究结论,甚至可达三级目录,然后重组文字进行论述,抄袭创意,尽管也能自圆其说,但是没有自己的创意,没有文章的纲领和灵魂,没有足够的时间投入,不是智力劳动,失去写作的意义。这种套搬整体结构、框架的行为,看似打擦边球,或可视为一种隐形的高层次的抄袭,但实际上是“一种极具蒙骗的抄袭手法”,[3]终不免是一种掠他人劳动成果为己有的手法。
一篇优秀学术论文的形成,往往是经过作者长期实践,认真研究,确定选题,然后开始收集素材,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调查研究,最后审慎思考、撰写提纲、几易其稿才能完成,其间融进了作者大量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基于此,英国的版权法强调保护独立完成并且有足够创作投入的作品,要求作者必须有一定的“技巧、判断或劳动”;美国著作权法也要求受保护的作品,不仅必须是独立完成,而且必须有最低限度的独创性。可见学术论文的写作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我国《著作权法》也完全允许作者引用别人文章里的内容作为自己文章的论据。对引用结构过度来说,也可能作者仅仅引用了他人整个文章的结构,也可能只是引用一部分,在什么情况下算是引用别人文章结构过度,很不好判别。笔者以为,如果一篇文章的整体结构和另一篇文章的结构雷同,后者又没有区别于原作、高于原作、独立于原作,那后者就是结构引用过度,就是抄袭。过度引用别人文章结构,有投机取巧、粗制滥造论文之嫌,因此,我们有理由将结构引用过度、创意搬套界定为抄袭行为。
三、字数过度引用——失去比例就是抄袭
字数在学术论文的写作和发表中也是个很重要的因素,看似普通,但也不能不引起重视。我们随便上网搜索一下“投稿须知”,便可知晓许多刊物对字数是有具体要求的,从4000字到8000字要求不等。如果说学术观点是论文的技术含量,那么字数就是学术论文的“形象指数”,因为不管质量如何,字数太长或太短也会造成论文难以发表。同时,学术刊物还是根据字数来发放稿费的。
其实抄袭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引用别人文章字数太多,超过了《著作权法》所规定的“度”。一般来说,引用的越多,侵权的可能性越大。从我国发生的学术论文抄袭事件来看,大部分都是整段、整篇抄袭,被人发现后,都是铁证如山,无可辩驳。像李庆生院长一篇9000字的论文,有3000字和别人的文章雷同,在字数引用上严重失去了比例。实际上,我国《著作权法》、我们的读者都还是很有容忍度的,如果不是严重抄袭,是不会引起那么多人关注的。随便翻检一篇学术论文,如果以引用十分之一的标准来认定抄袭,那恐怕好多文章都在抄袭之列。如果一篇学术论文受到举报,大家公认是抄袭,那十有八九就是引用别人文章字数太多,那毫无疑问是引用过度,引用过度就是抄袭。这种抄袭是一种明目张胆的抄袭、一种低层次的抄袭。
四、注释过度引用——没有出处就是抄袭
引用有明引、暗引两种。指明所引语句或典故出处的是明引,不指明出处的为暗引。恰当的引用,往往可以收到言简意赅、以一当十的特殊效果,甚至可以照亮和带活全篇。有些作者在论文写作中多次引用别人文章,却不加以注释说明,也不加双引号,或者干脆把别人的话变成自己的话。这就是引用过度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22条规定,使用他人作品,“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我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学术引文规范”指出:“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凡转引文献资料,应如实说明。学术论著应合理使用引文。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均属学术不端行为。”上述规定明确指出,在进行学术研究中,引用别人文章,应如实说明,指明出处,也就是必须是明引。目前,学术论文采用的注释方式有:夹注、脚注、文后注,一般学术论文都采用文后注。
在学术论文中将引用别人的文字加以注释说明,这体现了对作者的尊重,也维护了法律的尊严。如果一篇文章引用别人的材料不加说明,就有将他人成果据为己有的嫌疑。注明出处从作者的角度说,可以说明自己的研究吸收了哪些成果,借鉴了什么,有什么独到之处,有利于作品的传播、检索和利用。从被引用作品来说,通过引用频次,也可以看出该研究的学术价值。从发表刊物来说,所发文章的引用次数也是计算该刊物影响因子的一个重要指标及参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一个重要参数。从读者和法律的角度来说,“注明是得到法律保护的要件”,“为司法人员在处理纠纷时进行比较和判别提供了条件”。[4]注明引用出处这是法律的要求,也是学术道德的规范,何况许多刊物对学术论文的注释有具体的数量要求。鉴于以上原因,笔者以为,文章中多次引用别人研究成果,没有注明出处就是抄袭。
上述四种过度引用在学术论文的写作中,往往是相互联系的。既然是过度引用,那说明引用的程度已经超过了一个标准——法律的或学术道德层面的,不管是观点引用过度、字数引用过度,或是结构引用过度、注释引用过度,实际上就是一种不劳而获的行为。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5]这话是对那些把抄袭行为解释为引用过度行为者的最好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