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明
(上海市嘉定区安亭镇黄渡卫生服务中心 上海 201804)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茶饮高血压1号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0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随访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应用缬沙坦胶囊40mg,每日1次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加用中药茶饮高血压1号,两组疗程均为30天,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血压、临床症状及症候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显效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中药茶饮高血压1号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的临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在改善眩晕、头痛或胀、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口苦口干等临床症状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
【关键词】 肝阳上亢;高血压病;中药茶饮高血压1号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18-0054-02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100 cas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ea combined antihypertensive drugs in the treatment of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hypertension Zhou Zhongming. Huangdu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Anting Town, Jiading District, Shanghai City, Shanghai 201804,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Chinese herbal tea hypertension No.1 on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hypertension. Methods 200 patients with 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type hypertens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two groups did the application of valsartan capsules 40 mg, orally once a day, while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added with Chinese herbal tea hypertension No.1.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were 30 days. After the course of treatment, to observe the blood pressure, clinical symptoms and sign i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re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emarkable effective rate and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P<0.05). Conclusio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linical symptoms of dizziness, headache, flushing, conjunctival congestion, irritability, mouth xerostomia in the treat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Key words】Liver yang hyperactivity; Hypertension; Chinese herbal tea hypertension No.1
高血压是以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综合征,是目前最常见的严重危害社区人群健康的疾病,易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等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心、脑、肾功能衰竭。为更好地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我中心开展了中药茶饮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5年3月至2015年6月我中心全科门诊就诊并确诊为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00例,其中,男108例,女92例,年龄35~69岁,平均年龄57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0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1]中的原发性高血压诊断标准,即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血压持续或3次非同日血压测量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中医症候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肝阳上亢:眩晕、头痛或胀、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夜睡不宁、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白或稍黄、脉弦有力等。
1.3 纳入标准
(1)年龄在35~69岁之间;(2)肝阳上亢常见症状:眩晕、头痛或胀、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夜睡不宁、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白或稍黄、脉弦有力等。
1.4 排除标准
(1)年龄大于70,或小于35者;(2)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疾患者及孕妇;(3)无法随访或未坚持完治疗疗程者。
1.5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缬沙坦胶囊40毫克口服,1天1次,30天为一疗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再给予自制中药茶饮高血压1号,即粉葛根、丹参、地骨皮、炒牛蒡子、槐米各3~5g,泡服代茶饮,3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后,两组均给予测量血压、询问病情并作详细记录、总结。
1.6 疗效考核指标:
(1)中医临床症候改善情况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观察眩晕、头痛或胀、面部烘热或面红目赤、心烦易怒、夜睡不宁、口苦口干等症状的改善情况。症状的轻重以计分的方法表示,按症状的的显著或持续出现,症状时轻时重或间断出现,症状轻或偶尔出现,无症状出现分别计3、2、1、0分,计算总积分,并分别于治疗前后评分。
(2)血压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中高血压评定疗效标准。显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并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20mmHg以上;有效:舒张压下降不及l0mmHg,但已降至正常范围,或下降10~19mmHg,或收缩压下降30mmHg以上;须具备其中1项。无效:血压下降未达上述标准。
(3)疗效评价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症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症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其或加重,症候积分减少不足30%。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组间疗效比较采用Ridit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情况比较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改善情况比较
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主要症状治疗后改善情况:两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3.讨论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由家族遗传、饮食习惯、肥胖、吸烟、酗酒、职业、环境等多因素共同作用,致使阴阳气血失衡、肝气上逆而发病。本病病机较为复杂,或因素体阳盛,肝肾阴亏,肝阳上亢;或因情志、饮食及劳欲等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肝阳上亢为主,久延伤阴,形成肝肾阴虚和血瘀;或因阴虚阳亢、肝肾不足、血脉瘀阻;或因素体阳盛,肝阴不足,加之忧郁恼怒,气郁化火,风阳升动,上扰清窍而致。
目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多单纯给予降压药物口服,通过扩张血管、利尿、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等,快速控制患者的血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常伴随有头晕、头痛、心烦易怒、夜睡不宁、口苦口干等症状,单纯使用降压药物治疗,对于这些伴随症状的改善效果往往不甚理想。因此本研究,通过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辨证分型,根据中医理论热则清之、实则泻之的基本原则,对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采用粉葛根、丹参、地骨皮、炒牛蒡子、槐米等重要进行治疗,其中粉葛根具有清热泻火、滋阴补阳之功,丹参具有活血祛瘀、清心除烦之效;地骨皮具有凉血除蒸,清肺降火作用;炒牛蒡子具有疏散风热、清热解毒的功效;槐米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泻火之功效。诸药合用,起到清热泻火、平肝潜阳的作用。中药治疗高血压偏重整体调理,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二者治疗原理有本质不同。中药治疗高血压能协助降压药起到降压作用,并更有效地缓解高血压症状。研究结果表明,口服降压药物配合中药茶饮对降低肝阳上亢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改善症候方面明显优于单纯降压药治疗,显著提高了临床疗效。
另外,中药茶饮具有服用方法简便,安全性高,价格低廉,疗效显著等优点,易为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修订委员会.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1,(7):579-616.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 233-237.
[3]陈明嘉.高血压病(肝阳上亢型)的中医治疗及研究近况[J]. 中医药导报,2001, 12(1):81-82.
[4]王勉,秦扬,李冰.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血压病133例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08, 48(19):131-132.
[5]王海霞.肝阳上亢证中医文献研究[J].内蒙古中医药,2007, 6(48):47-49.
论文作者:周忠明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4
标签:高血压论文; 中药论文; 症状论文; 血压论文; 症候论文; 两组论文; 疗效论文; 《医药前沿》2016年6月第1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