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远航[1]2001年在《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文中指出本文通过对杜诗本身及其有关史料的整理,认为杜甫作为一个政治诗人,具有系统的政治改良思想,并对其改良思想的形成情况、具体内容、文化依据和现实蓝本及主要影响诸方面进行分析探讨。 本文首先说明,杜甫深刻体认儒家民本政治思想,锐意于兴国安民,对无道政治进行了坚决严厉的批判,但是深厚的儒学修养又使其不能采取偏激的思想和行为,必然以匡君补失、改良政治为正途。杜甫这种道义自觉在安史之乱前后“王化习俗,上下交丧”的社会情况的激发下,形成了一系列的政治改良思想。 第二部分是本文的重点。本文认为,杜甫针对王朝弊政,立足于儒家德治思想,以诗歌文化形式提出了修君德、薄聚敛、去恶吏、斥宦竖、任贤能、开言路、行文治、抑强藩、安边陲、辨华夷等具体的改良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第叁部分进一步提出,孔孟儒学的人性思想为杜甫的改良思想提供了哲学依据和理论上的支持;贞观时期的清明政治则成为杜甫改良思想的现实蓝本。 最后,杜甫的改良思想在政治、思想、文学等诸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薛凌云[2]1991年在《近四年来杜甫研究》文中指出一千多年来,伟大诗人杜甫和他那1400余首诗,一直被人们推崇。杜甫研究在中国古代文学家研究的领域中,总是独占榜首,长盛不衰,各种论着层出不穷。从1987年至1990年,据不完全的统计,共发表了400多篇文章,专着8部。以下对近四年来杜甫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分几个方面作简要的综述。因限于篇幅,综述范围不包括专着。一、关于杜甫生平
赵耀锋[3]2014年在《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是唐诗学史上的一个关捩点,此期古典唐诗学走向终结,现代意义上的唐诗学处于开启阶段,随着陈寅恪、闻一多、杨启高等学者对唐诗的深入研究,“唐诗学”学科得以形成。此期唐诗学思想丰厚,当时的诗话、唐代诗歌史、唐诗选本、唐诗研究专着及研究论文中包含着丰富的唐诗学思想。对这些唐诗学思想进行挖掘,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唐诗学的研究。本论文拟在从唐至清学术史梳理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的唐诗学进行系统研究。本论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综述唐诗学的研究现状、选题意义,界定本论文的研究对象,分析研究的可行性及论文的创新、价值与不足。第一章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背景。本章从民国时期的社会环境、本土文化思潮与外来文化思潮叁个方面分析了民国时期唐诗学形成的社会文化背景。第二章民国时期唐诗研究的方法。论文从把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方法分为社会学研究法、文化学研究法和文艺学研究法叁种,分别对这叁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理论总结。第叁章民国时期唐诗学的发展历程。论文把民国时期分为叁段,对每一段的唐诗学成果进行了详细统计,在此基础上,对每一阶段唐诗学的概况进行了系统总结。第四章唐诗史论。在回溯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学术史的基础上,首先,论文对民国时期唐诗分期及各期地位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其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历史地位论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再次,论文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兴盛原因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五章唐诗艺术论。在回溯唐诗艺术论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学者关于唐诗艺术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六章唐诗体派论。在回溯唐诗体派研究学术史的基础上,对民国时期唐诗体论和流派论的相关学术观点进行梳理。第七章,唐代诗人个案研究。对民国时期对唐代五位大诗人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研究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梳理。第八章唐诗学思想分论。论文以民国第一期、民国第二期、民国第叁期主要学者的唐诗学思想为线索,分别对每一时期的唐诗学思想进行了阐释。其中论文重点对王国维、闻一多、陈寅恪、黄节、钱钟书、胡云翼、杨启高七位学者在民国时期的唐诗学思想及其唐诗学方法进行了系统阐释。总之,民国时期,随着西学东渐,科学的学术方法被运用于唐诗学研究之中,现代唐诗学研究学术规范逐渐形成,唐诗学的理论体系得到确立,出现了一批唐诗学专家,唐诗学研究走向了自觉。此期历史学、文艺学、文献学、社会学研究的融通拓展了唐诗学研究的理论境界。民国时期的唐诗研究在方法论和理论建树方面对当代唐诗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 论杜甫的政治改良思想[D]. 鲍远航. 河北大学. 2001
[2]. 近四年来杜甫研究[J]. 薛凌云. 文学遗产. 1991
[3]. 民国时期唐诗学研究[D]. 赵耀锋. 西北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