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婚庆信贷受阻看现代青年婚庆消费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婚庆论文,信贷论文,青年论文,消费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去年以来,为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在政府、银行和商家的共同推动下,个人信贷消费这一全新的消费方式在我国开始崭露头角,并由住房、汽车、大件耐用消费品等实物消费领域逐渐向教育、旅游、婚庆等非实物消费领域扩展。从推广效果看,有些信贷品种的市场反应较好,如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据调查,在住房和汽车的购买者特别是中青年购买者中,有60%的人采取向银行按揭贷款的方式,选择了不同额度、利率和年限的信贷品种。其它信贷产品如电脑、钢琴等耐用消费品贷款、教育贷款、旅游贷款等,也有不同程度的市场回应。这说明,“借债消费”、“花明天的钱,今天享用”这一在西方发达国家早已普及的现代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正在逐渐为我国消费者、特别是城市青年消费者群所接受,尽管这一过程相对缓慢。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婚庆贷款这一专门为婚期青年婚礼庆典或蜜月旅行设计的专项信贷品种,自去年8月份推出之后,竟倍受冷落,半年多来未做成一笔生意。原因究竟何在?
应当承认,婚庆贷款同样受到与住房、汽车信贷等相同的原因阻碍,如中国老百姓根深蒂固的“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传统消费观念束缚;随着就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教育等制度改革的全面推进,多数消费者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乐观预期加大;我国个人信用制度的欠缺,使得一些大额贷款项目条件相对苛刻,手续较繁杂,等等。
但是应当看到,由北京某礼仪庆典有限公司和银行联手共同推出的婚庆贷款,与住房和汽车信贷相比,有诸多明显的优惠便利消费者之处:第一,贷款额度小,仅为5000-10万元人民币,与少则10万,多则百万的住房、汽车贷款相比,婚庆贷款额度显然更易于为多数中低收入消费者所承受;第二,还贷期限短,一至三年内还清即可,与住房信贷等10-30年的还贷期限相比,贷款者的心理和实际负担承受期相对要短得多;第三,贷款手续简便,贷款者只要具有本市正式户口、又通过了资格审查,就可以立即获得贷款,与住房、汽车、教育等贷款的繁杂手续相比,此项贷款的获取要容易和便利得多;第四,贷款条件优厚,该项贷款规定,若贷款者在一年之内还清全额款项,贷款利息由吉日礼仪庆典公司全部承担。应当承认,如此优厚的贷款条件在目前各银行和商家推出的众多信贷品种中,尚无一项能够与之相比。但即使如此,为什么这项专门为婚期青年量身度做的贷款项目却未受到他们的青睐,以致银企两家的计划搁浅?
显然,这里仅仅用与住房、汽车等信贷品种相同的理由,已经无法作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对于婚庆贷款受阻的原因,有必要从现代青年消费者群的消费观念变化、需求特点、社会文化以及消费习俗等更广阔的视角作深层次的分析和深讨。
首先,现代青年对未来生活的风险意识趋强。
现在进入婚龄期的年轻人从独立生活及建立家庭伊始,就完全生活在改革后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新制度环境下。铁饭碗、福利分房、免费教育、生老病死国家全包等旧体制的余荫,与他们已彻底无缘。相反,从准备结婚伊始,他们就要为购买住房、子女教育等筹集资金,同时还要为自己未来的生病、养老、失业等不可预测的生活变故作风险准备,即自己要对自己的未来负责。这对任何一对工作时间不长、收入积蓄有限的青年人来说,都是一个相对沉重并要长期背负的负担。所以,与父母一代相比,现代青年在幸运地赶上改革开放的黄金时代的同时,也更早地承担了更多的生活风险和压力。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改革进程中旧制度已被破除、新制度尚未健全的特殊社会环境,造就了他们比父辈更强、更重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在这种心态下,婚期青年不愿意借贷办婚礼,以免进一步增加未来支出负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次,现代青年的消费观念理性化程度提高。
有调查表明,城市青年在各类消费群体中属于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相对超前的一族,是名牌时装、高档娱乐等现代时尚的主要消费者,对于贷款买房、买车等信贷消费方式的接受程度也远高于其他群体。而城市青年中的婚期青年虽然同样消费观念前卫,且多数职业收入不菲,但对婚庆的消费却相对节制和理性化。他们或者认为“结婚是自己的事,应当本着有多少钱办多大事的原则,没有必要靠贷款去撑这个虚面子”;或者认为“婚礼只是一个形式,成家的快乐并不是靠钱多少来决定的,钱少一样可以把婚结得高兴、热闹”。从消费经济的角度考察,现代青年之所以持有上述想法,是由于他们理智地意识到,婚礼只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项一次性事件,举办婚礼中的消费包括花车、仪式、酒宴等均属于纯耗费,而不是建设性消费。比较而言,他们宁可接受住房、汽车贷款,因为对于家庭来说,后者属于家庭资产建设的一部分。尤其是住房消费,带有明显的投资增值性质。就投入产出比而言,住房、汽车显然比婚礼庆典更具有投资价值。而且住房和汽车对提高家庭生活质量的意义更为重大。所以,许多婚期青年特别是文化层次较高的年轻人,不愿在婚礼上作过多花费,更毋庸提贷款办婚礼。这种不务虚名,讲求实效,注重长期生活质量的思考,说明现代青年婚庆消费观念的理性化程度越来越高。应当承认,这是消费观念的一种进步。
再次,现代青年婚庆消费需求的个性化倾向明显。
现代青年成长于一个高度开放的时代,因而较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比较强调个人自由和自主意识,注重张扬显示独特的个性。体现在婚庆方式上,越来越多的青年人不愿世俗化、从众化,或与他人雷同化,而希望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举办婚礼,甚至把婚礼作为体现自我、展示个性和品位乃至标新立异的载体。由此,对现代婚庆方式的选择也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例如,有的选择与亲友聚餐;有的选择外出蜜月旅游;有的在教堂举行婚礼;有的则把婚礼办到特技飞行比赛的飞机上、飞跃黄河壶口的现场中;还有些新人则不举办婚礼仪式,他们情愿反习俗、反传统,不要任何所谓形式,而且这种选择在高文化层次青年中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与现代青年婚礼消费需求内容如此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向相比,显然,以传统、单一的婚礼庆典一条龙服务或蜜月旅行为消费对象的婚庆信贷,是无法适应和满足这个特定消费群体的全部需求的。或者至少可以说,此项婚庆贷款的市场局限性较大,产品系列过于单一,因而受到婚期青年的冷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又次,婚庆消费受社会文化和传统习俗的影响浓厚。
婚礼庆典是一项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复杂的消费活动。与其它消费品如住房、汽车相比,虽然消费支出较小,但其中蕴藏的社会文化内涵却丰富复杂的多。婚礼的举行,不单纯是婚妙、花车、仪式、酒宴的消费活动,而且是家庭关系、血缘关系、姻亲关系、人际关系,以及爱情、亲情、友情、人情等社会关系和人类情感的大展示、大汇总。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注重家庭、人情,讲求面子、关系的传统文化悠远浓重的东方社会中,婚礼更不仅仅是当事人的个人消费行为,而是成为双方父母、亲朋好友、同事、同学、同乡、上下级,乃至客户、关系户等共同参与的群体消费活动。为此,双方父母要倾毕生积蓄,以了却心愿责任;亲朋好友要慷慨解囊,以表示心意交情;处于边缘关系的其他人也要作足面子,以维持相互关系的平衡。这种现象在我国农村已约定俗成,在多数城市家庭中也普遍盛行。此外,中国百姓固有的追求喜庆、吉祥、美满、久远的生活理想和愿望,也被溶入到婚礼这一人生重大事件中,从而使婚庆消费的非经济色彩更加浓厚。例如,有些城市流行在筹办婚礼时,男方家长要送女方10001元,称“万里挑一”;女方家长要送男方6999元,以图“天长地久”。婚庆消费特有的高社会文化特征,使得结婚当事人可以从多渠道获取资金馈赠,从而大大减轻了自身的经济负担。就这一角度而言,新婚青年举办婚礼大多没有或少有借贷需求。没有需求也就无怪乎婚庆贷款半年未做成一笔生意了。
最后,婚庆贷款的推出缺乏一整套有效的市场营销运作。
婚庆贷款是银企联合共同向消费者推出的一个信贷产品,如同其它有形产品一样,它的开发、推广、销售同样需要完整有效的市场营销运作,以便为目标消费者群所接受。半年多来无一例贷款者的现实,除上述原因外,市场营销运作不力,也是影响该产品销路的重要因素之一。如前所述,从现代青年的婚庆消费观念、需求内容、总体消费状况,以及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等方面考察,婚庆贷款与目标消费者群即婚期青年的需求吻合度较低,因而总体的现实需求过小,不足以构成足够的市场需求空间。这说明该贷款品种开发前,缺乏深入全面的市场调查,产品的目标市场定位不够准确。此外,据小范围调查,相当一部分准备结婚的青年从未听说过婚庆贷款,对具体的贷款内容、条件等更不甚了了。这说明该产品在市场导入期的宣传力度不够,市场推广工作不足,信息传播范围较窄,未能覆盖整体目标市场,从而没有引起目标消费者群的足够注意。这也是婚庆贷款未能引起预期响应的外在原因之一。可见,一项新的信贷品种为消费者所接受,有赖于一整套市场营销运作方案的精心设计和有效实施。
值得指出的是,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婚庆贷款目前未能得到预期的市场回应,但就此下结论说“婚庆贷款没有需求”还为时尚早。我认为,随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和个人信用制度的完善,以及消费观念的进一步转变,信贷消费将逐步渗透到广大消费者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一种普遍的、常规性的消费方式。到那时,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婚期青年不愿让父母倾其积蓄或欠人情债,而情愿向银行贷款办婚事。但这一天的到来需要一个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