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布伦协定与中东和平进程_以色列总理论文

希布伦协定与中东和平进程_以色列总理论文

《希布伦协议》与中东和平进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东论文,进程论文,布伦论文,和平论文,协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月12日,在约旦国王侯赛因斡旋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终于就希布伦问题的最后一个障碍——以色列军队从约旦河西岸乡村地区的最后撤军期限达成妥协。1月17日,巴以代表正式签署《希布伦协议》。中东和平进程在一波三折中终于又向前迈出了艰难的一步。

一步走了一年

根据巴以1993年9月签署的《华盛顿原则宣言》,巴以和平进程在遵循一个三阶段的框架下进行。第一阶段,巴勒斯坦首先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的杰里科镇实行自治;第二阶段,巴勒斯坦自治逐步、分阶段扩大到约旦河西岸阿拉伯人诸城市、希布伦以及整个约旦河西岸(不包括犹太人定居点);第三阶段,在巴勒斯坦开始自治后的第三年,巴以将谈判解决巴自治区的最终地位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耶路撒冷问题等一系列难题。整个和平进程将在五年内完成。

1994年5月,巴勒斯坦开始在加沙地带和约旦河西岸杰里科镇实行自治。1995年9月,巴以达成第二阶段自治协议,同年底以色列前工党政府总理佩雷斯提前完成从约旦河西岸除希布伦市外所有阿拉伯城市的撤军。根据协议,希布伦市以军的重新部署(撤出其中80%的城区)应该在1996年3月底前完成;在希布伦的以军完成重新部署后的半年内,以色列将逐步从约旦河西岸的广大乡村地区撤军。不幸的是,去年2月底3月初以色列境内发生一系列恐怖爆炸案,正忙于大选的佩雷斯政府宣布推迟从希布伦撤军。至此,希布伦问题被搁置了下来,等待以色列的大选。

去年6月,以色列大选后政府发生更迭。利库德集团领袖内塔尼亚胡上台后,改变前工党政府“土地换和平”的政策,中东和平进程严重受挫,希布伦问题的谈判出现一波三折:(1)恢复谈判。去年9月下旬,巴以因“耶路撒冷隧道事件”发生近年来罕见的大规模流血冲突,中东和平进程陷入空前危机,正忙于大选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不得不紧急干预。10月1日美、以、巴、约四方首脑会谈在华盛顿召开,各方就换救中东和平进程达成共识,并决定立即就希布伦问题展开持续会谈,直到达成协议。从10月6日开始,在美国特使罗斯的直接参与下,巴以恢复和谈。但是,由于内塔尼亚胡政府以“希布伦市犹太定居者的安全没有得到保证”为由,要求修改《奥斯陆协议》,重新谈判第二阶段协议中关于希布伦的条款,致使谈判久拖不决。去年10月下旬,罗斯无功而返。(2)基本达成一致。去年12月,在埃及总统穆巴拉克等敦促下,当选连任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再次派罗斯赴中东斡旋。年底消息传来,巴以就希布伦问题基本达成一致,协议签署在即。但是,由于内塔尼亚胡不愿根据协议规定以军撤出约旦河西岸乡村地区的时间,巴以首脑会晤的时间一拖再拖。在此情况下,巴以形势异常紧张,接连发生恐怖事件。(3)签署协议。1月12日,罗斯在谋求双方折衷妥协而无望后,准备返回美国。同一天,在各方面的关注下,约旦国王侯赛因亲自驾机对加沙和以色列进行访问,谈判终于峰回路转,在得到内塔尼亚胡的口头承诺后,巴以双方就希布伦协议后以色列军队继续重新部署达成妥协。1月17日,巴以代表正式签署《希布伦协议》。

《希布伦协议》——巴以和平进程中这小小的一步居然足足走了近一年的时间。

以方立场松动

以巴双方就希布伦问题的争执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以色列军队撤出希布伦后的安全安排(如以军有无返回巴自治区追捕恐怖分子的权力、巴勒斯坦警察人数乃佩带武器类型、希布伦市城外制高点的控制、派遣国际观察员、开放市中心主要街道及阿拉伯人市场、易卜拉欣清真寺管理权等等);以军从希布伦市及约旦河西岸乡村地区撤军的最后期限等。争执的实质是要不要、及如何执行巴勒斯坦与以色列前政府达成的、已经以色列议会批准成为法律的《奥斯陆协议》。在巴勒斯坦方面坚持《奥斯陆协议》——具体体现为《华盛顿原则宣言》——不能修改的原则立场下,经过艰难的谈判,以色列收回了返回希市追捕逃犯、控制希市郊外制高点、不作继续撤军具体时间表承诺等要求,巴勒斯坦方面也作了适当让步,在协议中增加了一些“保证犹太定居者安全”的措施,并对以色列军队最后撤出约旦河西岸的期限作了妥协。

应该说,刚刚达成的《希布伦协议》与巴勒斯坦第二阶段自治协议中关于希布伦条款的主要内容是基本一致的,难怪以色列工党领袖佩雷斯攻击内塔尼亚胡白白浪费了半年的时间。显然,希布伦协议的达成是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以来执行的强硬政策行不通而有所松动的结果。那么,是什么因素促使内塔尼亚胡政府的立场开始松动的呢?

首先,内塔尼亚胡不得不接受和平进程的现实。内塔尼亚胡上台之后,顽固坚持既定的强硬立场,甚至一度拒绝会见巴勒斯坦领导人阿拉法特。但是,和平进程毕竟已成大势所趋,巴勒斯坦自治区也已成为现实存在,要使和平进程开倒车,不仅国际社会不答应、以色列的“战略后盾”美国不答应,以色列人民也不会答应。正是在内外压力下,内塔尼亚胡不得不接受现实,逐步松动强硬立场,先后几次与阿拉法特会面。其次,内塔尼亚胡政府日益感受到了局势失控的威胁。半年多来,由于以色列政府坚持强硬立场,中东和平进程一直陷于“危险的僵局”,阿以改善关系的步伐全面停顿,地区经济合作明显受阻。更为严重的是,和平进程的僵局大大刺激了阿、以双方内部的激进势力,极端分子蠢蠢欲动。继去年9月底巴以爆发大规模流血冲突之后,今年1月5日一名犹太极端分子(以军士兵)在希布伦向巴勒斯坦人群开枪扫射,1月9日特拉维夫又连续发生两起爆炸事件。局势的发展仍有随时爆发突发事变的可能。正是出于对危机局势的深刻认识促使内塔尼亚胡赶快采取行动。第三,以色列国内和平势力增长,内部矛盾上升,伴随前几年和平进程推进而来的以色列外国投资迅速增长的势头也日益受到消极影响。据以色列最新民意调查显示,49%的人不信任内塔尼亚胡总理,51%的人支持以色列从约旦河西岸继续撤军,绝大多数人对局势的爆炸性感到忧虑。国内民心所向,作为民选总理的内塔尼亚胡不能不考虑。第四,以色列外交形象受损,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包括欧、美的舆论都将和平进程僵局的责任归咎于以色列。显然,大选后的美国已经不能容忍中东和平进程继续陷于这种“让人提心吊胆的僵持状态”。以色列政府不能不考虑自己的外交处境。

掀开新的一页

尽管以色列军队在希布伦重新部署一事作为以巴已经达成的协议中尚未落实的部分,在中东和平进程中只是一个小小的难题,但刚刚签署的《希布伦协议》仍顽具有重要的意义:(1)标志着和平进程的一个新的开端。在此之前,由于以色列政府坚持强硬路线,使整个中东和平进程实际停顿或“卡”在了希布伦问题上。要不要执行原有协议、在希布伦的以军何时和如何进行重新部署,已经成为巴以、乃至阿以谈判中无法回避的“最前沿”部分。这一问题不解决,中东和平进程就难以打破僵局。有趣的是,希布伦协议的达成和签署正好赶在了1996年岁末和1997年年初,这对今年的中东和平进程不能不说是一个好的兆头。它标志着和平进程这趟列车在经过半年多的停顿和局部倒退之后,终于又艰难而缓慢地部分驶回原来的轨道。(2)有助于巴以之间以及整个阿以之间恢复和重建相互信任。由于以色列政府的政策比前工党政府大大倒退,巴以、阿以关系的气氛已严重恶化,马德里和会四年多来在双方之间艰难培植起来的、本来就不太多的相互信任受到致命的破坏。《希布伦协议》的签署,是以色列右翼政府上台半年多来在和平问题上采取的第一个实际步骤,内塔尼亚胡“第一次用行动而不是仅仅用嘴来推进和平进程”。这对重建遭受破坏的相互信任感是至关重要的。以色列政府关于遵守已有协议、继续从约旦河西岸撤军的承诺使巴勒斯坦及阿拉伯方面看到了和平进程继续向前的希望,从而受到一定的鼓舞。(3)对叙以和谈的恢复也将起到积极的作用。经过半年的观察,叙利亚对以色列政府已失去耐心,不相信内塔尼亚胡愿意从希布伦及约旦河西岸的其他地区撤军。《希布伦协议》的签署,有助于坚定叙利亚推进和平进程的信心。埃及总统穆巴拉克已经明确表示,在希布伦问题达成协议的情况下,他对恢复叙以和谈持乐观态度。

前途充满艰险

目前,即使在《希布伦协议》已经签署的情况下,中东和平进程仍然是两种趋势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和平进程是大势所趋,以色列政府不得不接受现实,逐渐向前工党政府的立场靠拢,阿以和谈或迟或早、或快或慢总得向前推进;另一方面,由于巴以、叙以之间短时间内尚难重建相互信任、以色列政府内部反和势力非常强大并有民间极右势力作后盾,和平进程的每一个步骤都将遇到巨大的阻力,不排除在某些问题上出现倒退的可能性。而且,巴以双方内部的极端势力都将在所行动,一旦发生突发性事件,和平进程势将受到严重干扰。因此,预计今年中东和平进程将呈现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1)巴以和平进程将取得一定进展,但步履缓慢且充满艰难曲折。目前,内塔尼亚胡政府的强硬立场虽然有所松动,但在以色列现政府中,反对撤出约旦河西岸乡村地区的势力仍居上风。在希布伦市的以军重新部署后,巴勒斯坦权力机构仍仅仅控制着约旦河西岸4%的领土,以色列军队能否按照协议按期撤出占约旦河西岸总面积70%的广大乡村地区,仍然是一个大有疑问的问题。因此,迫使以色列军队按规定的期限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农村地区、促使以色列停止扩建犹太人定居点等将成为巴以双方下一阶段争执的焦点。可以预见,未来的斗争将是激烈的。此外,巴以第三阶段谈判已于1996年5月在以工党前政府主持下象征性地举行了“开幕式”,目前何时恢复尚无定论。第三阶段谈判将涉及一系列不易解决的难题:巴勒斯坦自治的最终地位问题;耶路撒冷归属问题;犹太人定居点问题;巴勒斯坦难民问题以及水资源的分配问题等等。可以肯定地说,第三阶段谈判即使能够早日恢复,也难按协议规定的时间、即1999年5月完成。

(2)叙以有望恢复和谈但难有实质进展。美国认为,没有叙利亚的参加,中东就不会有真正的和平。因此,已经连任的克林顿政府在今年将大力推动叙以和谈。叙以关系目前仍然处于十分危机的状态。迄今为止,以色列仍然拒绝承认叙利亚对戈兰高地的主权,内塔尼亚胡也丝毫没有任何愿意从戈兰高地撤军的迹象。因此预计,在巴以谈判取得进展的情况下,叙以谈判即使能够恢复,也难取得实质进展。双方争执的焦点将是,要不要坚持过去四年中叙利亚和以色列工党政府已经达成的共识和承诺。

(3)以色列政局酝酿变化。由于采取强硬立场导致中东和平进程出现僵局,以色列外交形象受损,阿以关系紧张,国内矛盾也有所上升。《希布伦协议》签署之后,以色列右翼内部已经出现分化迹象。在新的一年中,内塔尼亚胡既不得不推动和平进程,而又严重受制于联合政府内部的极右翼小党,因此不排除内塔尼亚胡改组政府、抛弃极右翼势力、组成包括工党在内的联合政府的可能性。工党入阁将大大有利于推进中东和平进程。

(4)突发事变随时可能发生。随着以色列军队撤出约旦河西岸的广大乡村地区,中东和平进程正越来越接近其实践“土地换和平”的关键阶段,在以巴双方内部遇到的阻力也在不断增大。种种迹象显示,近年来来,阿、以双方内部激进势力的力量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积蓄,极端分子蠢蠢欲动,中东和平进程局势渐渐进入一个新的突发事变的多发期。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中东和平进程的道路绝不会平坦。

标签:;  ;  ;  

希布伦协定与中东和平进程_以色列总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